书城亲子家教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
10703700000007

第7章 心态篇(6)

8岁的丹丹很胆小,总是对什么都害怕:害怕黑夜,晚上不敢单独睡觉,只要一熄灯就立刻紧紧地抱住身边的父母,即使睡着了也不放开手;她不敢触摸小动物,哪怕看见一只巴掌大的小猫也会死死地揪住父母的衣角,躲到父母的身后去;甚至声音稍大一些,她都受不了。她的父母对丹丹的这种状况非常担忧:将来孩子要怎么生存下去呢?

等到丹丹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她总算敢独自睡觉了,但她又开始害怕考试、害怕同学不喜欢他、害怕父母指责她学习成绩不好……恐惧使小丹丹眼睛里充满了畏缩,丝毫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就像一支可怜的小兔子。

孩子的各类恐惧,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恐惧就无关紧要。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如果孩子完全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长大了也会很脆弱。一旦灾难或不幸到来,他们就会垮掉,因为他们无力承受,也不知怎样应付。”父母应该及时地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父母要理解孩子,爱护孩子,用孩子能够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在游戏、玩耍、生活起居中潜移默化地顺利克服恐惧、战胜软弱。

启示一: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

恐惧是人类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所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并不是一种坏的行为习惯,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无需过于担心。但过度的恐惧,将影响到孩子的基本能力的发展,此时父母帮助就非常必要了。很多3~5岁的孩子都怕黑,但如果怕黑怕到夜里不敢睡觉,就不大正常了。有的孩子害怕水,即使妈妈在帮他洗澡,也不愿让自己的身体碰到水,连早上洗脸都会害怕得不停地哭泣。这些都是过度恐惧的表现,必须及时纠正,因为它已影响到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心理。

父母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恰当的处理可以避免恐惧加剧。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胆小,只用指责、批评、发怒来表示自己的关注,只能让孩子的恐惧心理更加恶化。

启示二:消除孩子对事物的神秘感

孩子的恐惧大多是由于缺乏知识、经验不足或错误的认知而引起的。比如,孩子害怕雷电,是因为不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如果父母能把雷电的知识教授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雷电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打雷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孩子就会慢慢了解雷电,从而消除恐惧心理。再比如,有些孩子害怕天黑,这是因为他不知道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是否暗藏着危险。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找一只手电筒,并告诉他:要小心走路,别碰着。孩子慢慢适应了天黑的情况,时间久了,他也就不怕黑了。对于孩子因各种体验而产生的恐惧感,如怕打针、怕吃药等,父母可向孩子讲清楚吃药、打针是为了治病的道理,并鼓励孩子战胜恐惧的自豪感。

启示三:预防恐惧的发生

恐惧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父母应当努力防止孩子第一次恐惧经验的产生。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情绪的方式、方法很多,没有定式,不必拘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比如,在给孩子洗澡时,水的温度要适宜,不要过高或过低,避免孩子感到不适而心生畏惧;给孩子洗头洗脸时,不要让刺激性的东西进入孩子的眼睛;把洗澡活动变成一种游戏,让孩子享受到洗澡的乐趣,这样对孩子而言,洗澡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项娱乐活动,甚至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了。

启示四:帮助孩子战胜恐惧

恐惧是人们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如果知道了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恐惧自然就会消失了。比如,孩子害怕一个人在房间关上灯睡觉,父母可以在他的床头安装一个夜灯的开关,让孩子掌握灯的开与关,当他知道了控制黑暗和光明的方法后,他也就会逐渐消除恐惧。

消除孩子恐惧心理的关键,是要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亲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父母应当适时地赞赏孩子的勇敢。父母坐在公园长椅上休息时,可以鼓励孩子去找周围的小朋友一块玩。当孩子回来后,要紧紧地拥抱孩子,让孩子明白父母很高兴他这样做。看着父母赞赏的笑脸,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羞怯--孩子不是含羞草

羞怯会使我们已经开始了的创造研究工作半途而废。

--[美]亚当·奥斯本

羞怯心理是一种不敢与人接触和交往的病态心理。羞怯容易使人丧失进取的机会,失去许多本可以结交的朋友,错过被赏识的可能性,错过展示才华、发挥才能的时机等。

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困难。有的孩子说:“我的性格内向,在众人面前不敢表达,一开口就脸红,不擅言谈,磕磕巴巴,语无伦次……”孩子对自己的状态似乎是那样的不满意,尤其是在老师提问到自己头上或是课堂讨论时,他总是觉得那教室里再也找不出比自己更紧张的人了。事实上,因为羞怯会让孩子在学习上失去许多参与、交流的机会,更会让他失掉自信心。而且,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影响往往会伴随一生。

琼斯是一名新闻记者,刚入行时总是非常羞怯怕生。他的上司打算历练他一下,就叫他去采访著名的大法官布兰代斯。琼斯知道后大吃一惊,犹豫着说道:“我怎么可能要求单独访问他呢?布兰代斯并不认识我,他怎么可能接见我呢?”在场的另一名老记者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布兰代斯的办公室,要求和大法官的秘书讲话。他说:“我是明星报的琼斯(此刻,琼斯在一旁大吃一惊),我奉命访问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他听完对方的答话,然后说:“谢谢你,那么一点十五分,我会按时到达。”老练的新闻记者放下电话,他对琼斯说:“好了,先生,你的约会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琼斯仍旧对这件小事念念不忘。他说:“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单刀直入的办法,做起来虽然不那么容易,却很有效果。如果能在第一次克服心中的畏怯,那么下一次就会容易得多了。”

一个羞怯的人,如果能够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就是流畅的语言了。须知,害羞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所以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当注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内向,有的孩子外向,做父母的千万不要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父母有时也会羞怯。心理学研究证明,羞怯是一种逃避行为的最常见形式,表现形式很多。只要不是令人不可思议,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如果持续过久或者过分羞怯,就会形成社交焦虑障碍,影响人的正常人际交往和才能发挥。父母要及早关注孩子过分羞怯的情况,并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羞怯的坏习惯,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大方开朗起来。

启示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不管孩子表达得多么差劲,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他的开口行为本身进行鼓励。羞怯的孩子未必不可以改变,但首先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父母首先要承认孩子羞怯的事实,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而操之过急。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害羞胆怯,严厉要求孩子,结果适得其反,致使孩子更加畏缩不前了。父母爱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各种特性,要知道,羞怯并不是病,只是缺乏社交技巧和社交勇气而已。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取得了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逐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在孩子的特长方面加以夸奖等。

父母还应注意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通过培养孩子的力量和能力,训练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不应过于溺爱孩子,以免养成孩子过分的依赖性。而且,对孩子的管教不可粗暴行事,以免使孩子常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因而害怕与人交往。

启示二:引导孩子克服羞怯心理

孩子羞怯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父母应深入了解孩子,查找孩子羞怯的真正成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受到影响,改变自己的性格。当孩子要参加到一个新的人际环境时,父母可以先听一听孩子担忧和关心的事情,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有用的信息,引导孩子解释和认识事物,从容应对即将面临的新生活。

对于羞怯的孩子来说,参与社交活动是一件恐惧的事情。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当孩子情绪不安时,要拥抱一下他,让他不要害怕;当孩子遭受挫折时,也要先安慰他,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生活环境。当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时,不要强迫孩子一下子落落大方,小心帮助孩子应对,循序渐进地树立他的自信心。千万不能用“胆小鬼”、“废物”等字眼骂孩子,更不要经常对孩子指指点点,或者讽刺、挑剔孩子,那样只会挫伤他的自信心。

要善于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从而激发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心灵是最敏感的,重要的是等孩子踏出突破的一步时,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赞美。

启示三: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父母最好能经常陪孩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孩子增加适应公共活动的能力。对已经出现羞怯行为的孩子,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培养他们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与小伙伴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交朋友是孩子社会化的一种表现。羞怯的孩子,往往因担心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主动交友。这时父母就应鼓励他,可以先让亲朋好友家的较熟悉的孩子和他一起玩,克服他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他在同学中去交朋友。当孩子带朋友到家中时,父母要表现出热情,认真接待孩子的朋友,以增加他的勇气。

对于孩子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加以奖励,并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羞怯心理。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父母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羞怯心理的孩子,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