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爷爷奶奶的“孙子兵法”
10705800000004

第4章 放开手,别让孩子有依赖心(2)

没有思考与创新,蔡伦不会发明纸,牛顿不会从苹果掉到地上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也不会发明电灯、电话和留声机。思考是一种技能,它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获取,如果不注意开发,思考的能力只能逐步萎缩。

现在的信息时代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都提出了挑战,要求孩子具备更高的能力。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强,求知欲望也就越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创造力就越突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

对于孩子来说,独立思考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如果长期不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的思想就会僵化,你问月亮像什么,孩子的答案就会总是小船或者圆盘;提起“龟兔赛跑”,结论永远是骄傲使人落后;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答案永远是一只也没有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学会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

18世纪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曾经说过: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训练,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学会思考。家长教育孩子,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还一定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尤其是在孩子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在孩子犯错而尚未认识到的时候,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进行反思或反省,是十分必要的。

☆专家支招

有礼貌地反驳别人同样适用于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交往。爷爷奶奶可以巧妙地提出观点,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据理力争,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看法,强化逻辑,懂得如何真正地、自信地发问。老人可以启发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阐明他的想法,找出足够的理由来反驳。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孩子是据理力争而不是毫无缘由地吵闹,这样才能合理顺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让孩子养成“如果……”的思考习惯,时间长了,他就会在同一时刻考虑几种不同的选择。当孩子冲动地建议一项不太合适的举动时,爷爷奶奶要制止他,让他认真考虑一下如果那么做会发生什么,请孩子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那样做不合适。久而久之,当家人不在身边或是周围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孩子就会三思而后行,不再莽撞行事。

另外,爷爷奶奶还可以用鼓励孩子多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运转速度。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而奇怪的问题。比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有时候甚至会显得荒唐可笑。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的为什么?”这样的做法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因为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很扫兴,也会挫伤甚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的提问,老人应该耐心地予以启发和诱导,给孩子以问号,而不是句号。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更全面具体地去思考问题。

正确看待孩子“搞破坏”

孩子“破坏”的过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

爸爸给小华买了一个玩具汽车,汽车是遥控的,能前进、后退和拐弯。小华看到汽车乐坏了,从屋子的里头开到外头;用瓶子设置障碍,在两个椅子之间架桥。最后不知道从哪找了把螺丝刀,开始拆汽车。小华的爸爸妈妈则在旁边看着他玩,只有在他拿螺丝刀的时候,才会叮嘱他小心不要划伤了眼睛,碰着了手指。后来,小华喜欢上了螺丝刀,闹钟、门把手、门锁,他都会拆掉并且安好。到了小学五年级,小华已经在各种动手能力大赛上崭露头角了。

对此,小华的爸爸说,孩子有一段时间对玩具非常着迷,先是会动的发光坦克,然后是积木,还有一副心爱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现在想起来,实际上它们暗合了一个儿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视、听觉等感觉层次,逐渐过渡到知觉上组织,到最后逐步地发展推理、计算、判断等高级认知能力。他们当初之所以没有阻止,就是从小华的搞破坏中发现了孩子能力的提高,现在看来他们的做法是对的。小华的爸爸利用孩子爱“干什么”、“问什么”的欲望,为他提供动手的机会,开发他的能力,为很多家长做了榜样。

一个调查问卷中说,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调查显示,40%家长会对孩子“训斥”和“警告”,将近一半的家长会以“不耐烦”、“不屑于回答”和“敷衍”的方式对待,只有不足12%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同,并愿意陪孩子一起做。4~5岁的孩子精力充沛,常常爱搞些“破坏”,尤其是男孩子,总爱把布娃娃随意往地上摔,或者把玩具“大卸八块”。对于小孩子的破坏行为,我们需要仔细辨别,认真对待。

父母总是以“时刻准备着”的精神状态去迎接随时可能发生的破坏场面,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喜静不喜动,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不乱打乱闹,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瞎捣乱”、“搞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当孩子捉来一只小麻雀要喂养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个卡通玩具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祖辈总会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进行阻止和批评。

☆专家支招

对于孩子的“搞破坏”,爷爷奶奶要改变观念,正确对待。

小孩子的一些破坏性行为是需要教育的。例如故意把虫子踩死,故意损坏玩具打破玻璃等比较粗鲁的行为都应当予以纠正。如果不及时教育,孩子很可能养成破坏公共财物等不良习惯。还有的孩子把椅子推倒,打碎瓶子,可能是由于内心不满,通过破坏物品来发泄情绪,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耐心地给他讲解道理,引导他用合理的方法来发泄情绪。同时,家长也应当起模范作用,不能动不动就扔东西摔瓶子,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些孩子的“搞破坏”是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或是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并没有其他目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当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发泄情绪,还要指导孩子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理智的人。另外还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多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才是正确合理的。

孩子的大多数“破坏性”行为都是出于好奇。有些孩子好奇心很强,对东西拆开后是什么样子特别感兴趣。例如他把闹钟拆开了,是想知道为什么它的指针能走动,他用剪刀把妈妈买的新衣服给剪坏了,是想体验一下剪东西的乐趣。孩子的这些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认识和了解事物,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可以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拆,什么东西不可以拆。也可以买一些可以装卸的益智类玩具,鼓励孩子去拆。这样孩子不但满足了好奇心,还得到了乐趣,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和对事物的认知都有好处。

对于孩子这样那样的“破坏”,爷爷奶奶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长辈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另外,爷爷奶奶也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到“破坏”中来。孩子“破坏”的过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可以多提问题让孩子去猜、去想,并主动带领孩子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不妨把自己交给孩子来照顾

作为家长,爷爷奶奶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来照顾自己。当关心和被关心的位置颠倒了以后,两者的关系就会立刻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