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中国学者赵鑫珊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认为:贝多芬的侄子卡尔长期的烦扰,给他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而这位侄子在别人面前称呼贝多芬“老傻瓜”,只要贝多芬对他稍加严格,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尽管如此,贝多芬仍一再容忍他。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陪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贝多芬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
有的学者甚至明确地表明:实际上,贝多芬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贝多芬真的是死于酗酒所致的肝病吗?还是与其侄子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都无从考究了。
19、名画《马拉之死》为何如此构图
让·保尔·马拉是18 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也是雅各宾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3日,由于他积极鼓吹暴力革命,坚决反对右翼吉伦特派的妥协投降政策,所以遭到吉伦特派残余分子的刺杀。
马拉被刺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人们的愤慨,当时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雅克·路易·大卫受命用他的画笔表现马拉被刺的情景,画面上赤裸着上半身的马拉倒在浴缸中, 脸上显出濒於死亡的表情, 包着浅黄色头巾的脑袋斜靠在身后的家俱上, 鲜血正从胸肋部流下, 染红了身下洁白的浴巾.右手握着鹅毛管笔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 旁边即是致他於死地的匕首.左手拿着凶手所写的便条搁在浴缸边的桌子上,浴缸边的木柜上放置着墨水瓶、鹅毛管笔和马拉生前写的一张附有纸币的信笺,木柜正面还有“献给马拉·大卫”的题词。
3 个月后,这幅油画开始在卢浮宫公开展出。人们在交口称赞此画艺术价值和真实表现力的时候,却不禁有了疑问:大卫为何如此构图呢?
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卫是采用的是写实手法,把马拉生前常常在浴缸中工作这一典型场景作为创作素材。法国大革命初期,为了使《人民之声》报得以及时出版,处于紧张局势下的马拉经常在地窖和洞穴等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写作,这使马拉全身染上了湿疹,所以经常被迫泡在水里以缓解病痛的折磨。同时,马拉每天必须处理大量公务,为此他就在浴室放了一张小办公桌。这就是画家构思的来源。
但也有人认为大卫如此构图与马拉所得疾病没有丝毫关系。据专为马拉遗体做防腐处理的医生断定,马拉患的是麻风病而不是湿疹。所以大卫在绘制《马拉之死》时只不过是借鉴参考了同年前些时候他为另一位革命英雄勒佩蒂埃所作肖像画的画法。因为当时的艺术处理非常成功。所以,大卫决定以同样的手法来塑造马拉为革命献身的英雄形象。
还有一些艺术史学家们认为大卫不仅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巨擘,而且又是一个写实派画家,正是这种双重性决定了《马拉之死》的艺术构思。
在《马拉之死》享誉画坛的几个世纪中,人们对画家的构图说法众多,然而,因为画家本人并未有任何说明,所以这些说法尚停留在猜测阶段,无法定论。
20、画匠梵高缘何自杀
文森特·梵高(1853-1890),是伟大的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也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梵高的一生充满的传奇色彩。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他生前卖出的作品只有《红色葡萄园》一幅,而且价格仅为当时的四百法郎。只到100年以后,他的画才成了举世珍宝。
正因为在绘画和现实中的反差,所以梵高的情绪大起大落,于1888年被查出患了精神疾病,后来,他更是被这种精神错乱折磨得痛不欲生,最终在1890年7月27日,借口去打鸟,从他人那里借到一支左轮手枪,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
那一枪,没有把梵高打死。他苦熬了两天,痛楚难忍的梵高才离开人世,时年37岁。
梵高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这是人们一直不得其解的问题。
绝大多数有关梵高的著述均谓画家“死于精神病”。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梵高的弟媳约翰娜于1914年出版了画家写给其弟泰奥的部分信件、并在序言中称,这位被20世纪“野兽派”和“表现派”画家奉为导师的艺术家,是受到弟弟无微不至关、不幸病魔缠身的艺术殉道者。慕尼黑艺术史学家阿诺尔德认为凡高的病根是严重的意志消沉伴随歇斯底里的神经总崩溃。
但有人也提出了疑点,他们认为个神经失常、行为失控的人是无法在死前创作出《自画像》这种有分寸、技法娴熟的作品的。
也有人人认为,梵高死于承受不了沉重的孤独感。梵高经历了凡人难以想像的灵魂的搏斗与挣扎所带来的孤独、苦闷与绝望,倔强地生存在这个拒绝他、否定他的世界。而这种痛苦还包括他与亲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还有的学者指出:经济上的贫困才是驱使梵高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籍生物化学家兼艺术鉴赏家维·尼·阿尔诺德则认为,梵高嗜饮艾酒成癖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
关于梵高的死,人们的猜测还未停止,但未有一种说法得到大家的公认,看来,梵高自杀的原因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将一直是个疑团。
21、高鹗续写了《红楼梦》吗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顶峰。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已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国。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只写了《红楼梦》的前80回,后40回是清代文人高鹗所写。然而随着对《红楼梦》深入的研究,有些人提出了质疑:《红楼梦》的后40回真的是高鹗续写的吗?
“高鹗续书说”最早是由我国大学者胡适提出来的。他最早看到《红楼梦》的时候,认为小说的诗词是在暗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但是看到后来,有些人物的结局并不按照诗词所预言的那样。同时,经他考证,高鹗的同年进士张船山在朋曾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所补。”于是胡适便认定补书的作者是高鹗。
然而,随着对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专家认为高鹗不可能续后40回《红楼梦》。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些证据:
第一,据胡适考证,高鹗续写“红楼”的时间是在179l一1792年,只有2年的时间。然而,这么短的时间,高鹗可能写出占原书1/3篇幅的后40回吗?高鹗怎么可能在求取功名的时间里花如此多的精力续写《红楼梦》?这显然是件不合情理的事情。
第二,高鹗续写“红楼”的时候,真本的《红楼梦》并没有完成太久,可能根本就没有消失,只是零散不全,需要补充,那么高鹗何必又要舍弃原来的而自己另写后40回呢?
同时,红学专家周汝昌老先生考证,《红楼梦》的结果不是高鹗所续的那样,故事真实的结局应该是:凤姐因心力交瘁而亡,宝钗郁郁而亡,黛玉投湖自尽,湘云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
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又提出,高鹗不仅没有续写后40回,而且现存的红楼梦都是曹雪芹本人所写。据他们考证,1959年在山西发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红楼梦稿》)才是曹雪芹的手稿本,而其他所有版本都是曹雪芹在这部稿本上一边修改一边由不同的人抄录出去的。另一方面,全书120回通用的语言风格都是南京话,而东北人高鹗是写不出来的。
而一位计算机专家从数学统计方面入手,在语言风格上,通过计算机的统计,处理、分析后认为,120回都是曹雪芹所作。
《红楼梦》后40回到底是由谁续写的?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后40回,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有始有终的经典作品。
22、谁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引出以西门庆为主角的一段市井生活,借宋代的人物暴露明代社会的腐败。但是它问世时,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并非真实姓名。因此,人们对《金瓶梅》的作者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
有专家根据署名中的“兰陵”字眼,加之作品用语基本上是北方话,认为作者是山东人。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的研究者认为作者是李开先。李开先是山东人,他的身世、生平及其对词曲等市井文学的极深的爱好和修养,与前人对《金瓶梅》的说法不谋而合。从作品本身来看,李开先的作品《宝剑记》也是用《水浒》的故事,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
也有人认为作者是另一个山东人贾三近,他是嘉靖、万历年间大文学家,因为《金瓶梅》一书从头到尾贯穿了大量的峄县人仅用的方言俚语,峄古称兰陵,从贾三近的生平来看,他是最接近“兰陵笑笑生”的人。
近来,很多人又提出,嘉靖年间的大文学家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的父亲因献《清明上河图》的赝品,被人识破,因而得罪权臣严嵩和严世藩父子,最后被残害致死。据说王世贞作为报父仇,特作小说《金瓶梅》献给严世藩投其所好。书的内容揭露了严嵩父子的种种丑行,而书上又涂有毒药,当严世藩读完此书后就中毒而死了。
但是著名学者吴晗率先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他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得出历史上的王世贞之父并不是因为献假图被害,严世藩也不是因为中毒而身亡的结论,否定了《金瓶梅》为王世贞所作的看法。
吴晗还认为王世贞虽然在山东做过3年官,但要像本地人一样用方言写出这样的巨著是不可能的。他还明确指出,《金瓶梅》应为万历十年至三十年的作品,作者绝不可能是王世贞。
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有语言学家认为作品中有不少用语是当今山东方言所没有的,反而在吴方言区经常用到,于是有人设想作者有可能是吴方言区人。因而,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和绍兴文理学院讲师潘承玉都认为作者是徐渭。
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谁?创作背景又是如何?这一连串疑问至今仍无人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