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通中国未解之谜
10709000000009

第9章 帝王之迷(1)

谈及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似乎不能离开每一个帝王,他们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帝王往往千古留名,为后人所称颂,有的只是在历史的上轻描淡写了一笔,有的则是逆历史潮流而行,遗臭万年。帝王是没有不同时代的代表,了解帝王的身世和成长,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

1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之谜

十二金人现在普遍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其中将铜人称作“钟”,那是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像钟的样子。将铜人叫“金狄人”,那是因为夷狄人是铜人的原形。翁仲即铜像。

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做“金人”。

“金人十二”,十二这个数字很奇特。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大地还有一种分法,先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再分出两个方向,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见十二这个数字是能够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大地。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二这个数字就寓意着“天下统一”。还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个月,如此往复便是千秋万代。两者合一,十二这个数字解密后就是:天下统一,千秋万代。

那么,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耗费巨资铸造这又笨重又没有实际作用的金人呢?围绕这个问题,主要两种主要说法: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为了实现自己当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的宏伟愿望,要坐稳天下,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各种兵器。

一天,一个农民说是见到12个巨人,而且他们当地还传唱着一首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听后,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

另一个故事版本是,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的时候,有一个白发苍苍、长髯飘飘的老道来到他的面前。他挥动着手中的拂尘,指点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秦始皇梦醒后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铸成了12个铜人。

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是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目前,关于铜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

有人认为,当初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铜人也一起烧毁了。

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铜人是毁在董卓的手上。根据《正义》引《关中记》的记载,东汉末年,董卓率军攻入长安,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

一种比较乐观的说法是,这12个铜人并未被毁掉。而是和其它精美的奇珍异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而葬于陵墓之中。

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2王莽是如何弑帝篡位的

当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就在这种情形下,外戚王莽取得了皇位。那么王莽是怎样一个人?而他又是如何弑帝篡位的?

史载,王莽,字巨君,出身于贵族官僚世家。但是由于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早,所以王莽自幼家境贫寒;他为了能出人头地,一方面努力读书,把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另一方面则拼命巴结叔伯,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栽培。特别是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更是把他当作父亲看待。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更是大献殷勤,亲熬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为了服侍王凤,他甚至几个月没有梳头洗脸,睡觉也是和衣而睡。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之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力荐王莽。这样,王莽很快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接着被提携为射门校尉。从此王莽踏入仕途。

王莽是继他的叔叔伯伯后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叔伯们,王莽装出谦恭勤劳的样子,一丝不苟地工作。同时他搜罗党羽,凡是来投奔他的,均照单全收,给他们官做。他还把封邑里的钱粮送给宾客,自己却依然过着十分俭朴艰苦的生活。这样,王莽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劳俭朴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朝廷里的大官都在皇帝面前称赞王莽,他的宾客、名土也到处替他鼓吹。

但是好景不长,王莽担任大司马还不到半年时间,成帝便一命呜呼。哀帝继位后,其祖母丁氏和母亲傅氏掌权,王莽受到排挤,无奈之下只好称病辞职,回到他的封国新都隐居起来。

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年仅9岁的平帝即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外戚丁、傅二家开始衰落。于是王莽又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重新独揽大权。

再度登台的王莽,开始拼命栽培亲信,以各种各样的手段笼络和收买人心。例如,他恢复汉朝宗室和功臣后代的封爵;增加太学生的名额以扩充太学,为儒生修筑房舍等。于是,他得到许多官僚、贵族和儒生的拥护。有一年,有些地方发生旱灾虫灾,王莽上书朝廷,表示愿意献地30顷,出钱百万,发给农民。此举使得广大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汉平帝觉得王莽可怕,免不得背地说了些抱怨的话,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上寿。王莽也献上一杯椒酒。汉平帝不久便死了,其实是王莽在那杯酒做了手脚。

有些文武官员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公元8年,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在中国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皇帝,当敌人打上门来的时候,他不是积极迎战。而是听从一些迂腐儒生的建议,率群臣到国都郊外大哭特哭。还给大哭的人准备饭吃。敌人已经打进城来,他还振振有辞地说:“我是有德之人,其奈我何?”这是对王莽在位时的一个历史写照。

3晋武帝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专断曹魏国政,时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后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建都洛阳,谥号武皇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纵横沙场,果敢英武,为晋王朝耗尽了自己的半生心血。但是,他却将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给一个傻儿子继承,致使西晋王成了一个短命王朝。英明的晋武帝为何做出如此糊涂的事情呢?

从史料看,司马炎虽称得上英武果敢,但在感情上却柔若女子,有妇人之仁。他一生共有26个儿子。不幸的是,26个儿子当中虽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夭折,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按中国的继承人法则,司马衷要被立为太子,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司马衷的痴愚朝野皆知。

司马衷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司马炎有一次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并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不懂作答。他的妻子贾南风是个很聪明的人,有见及此,便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

太子司马衷的低能,武帝其实是十分清楚的,他知道这个儿子难以担负国家重任。但是杨皇后反对更易太子。杨皇后名艳,字琼芝,是陕西华阳人,父亲杨骏是魏国贵族,以功封蓣亭侯。

杨皇后十分美丽,出自豪门大族,替武帝生下了三男三女,长子早逝,次子便是这司马衷。武帝数次担心地说太子不长进,天性愚钝,难以胜任大事。杨皇后每次都和颜反驳,儿子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

武帝试探地说,现在更易太子,还来得及。杨皇后摇头,说太子的名分已定了,决不能轻易改动,无论立嫡立长,都应是太子,破坏了这项法制,日后岂不乱了套?我坚决反对。

优柔寡断的武帝就将希望寄托在两个派去考察太子的大臣和峤和苟勖的身上。

果敢刚毅的武帝司马炎在美人面前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武帝信任苟勖,尤其佩服苟勖的高深学问和不世之才。后来苟勖进奏,说太子有了进步,于是武帝相信了苟勖,放下心来,不再考虑更易太子。

天熙元年(290)四月,晋武帝司马炎病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不过一年,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杀死总揽朝政的大臣杨骏;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建兴四年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亡国。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 25年。这个短命王朝的结束是与司马炎的优柔寡断的决策是分不开的。

4菩提达摩有没有与梁武帝会晤

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方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

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 年间大兴佛事,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法治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好佛皇帝。

在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后来,萧衍又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据传,他与达摩有过会晤。据一些古籍记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向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笑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欢而散(见《历代法宝记》)。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对达摩生前活动又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的文章,其中对这次会晤有许多渲染之辞。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此事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一些学者如胡适、汤用彤,台湾的刘汝霖、印顺,日本的仿估木宪德、宇井、镰田茂雄等人就认为没有此事。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说: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云,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以前。据《续高僧传》卷十五《僧副传》所载达摩弟子僧副从师、南游和终卒年代推算,达摩约于公元470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约50年之久,萧齐初期(485~490)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从时间上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又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所载,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时期。《洛阳伽蓝记》记有公元526年该寺刹上宝瓶被大风刮落之事,此后至公元534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公元516~526年之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20年左右,以此否定达摩于公元526年左右来华。《传灯录》中更杂以许多虚妄之处,因此,胡适认为这次会谈纯属无稽之谈。

另一些学者如冯友兰、张岱年、孙述圻等人却认为确有此事。孙述圻针对胡适的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初达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深慧皎的《高僧传》收录了至公元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却没有达摩之名;永宁寺于公元526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年前后参观该寺是可能的,这些文献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们比《传灯录》的可信度要大得多。

像任继愈、黄心川等人则认为上述两说均有可能,看来,为佛教史上的这件疑案,学者们经过一系列笔墨勘对,还是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5皇帝阿斗也有过人之处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 《三国演义》中蜀主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刘备死后他继承皇位,称为蜀后主。刘禅平庸无能,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良将人辅佐,也不能振兴蜀国,最后还主动投降魏国。后用“阿斗”,“扶不起的刘阿斗”形容软弱无能,没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百家讲坛中提到的刘禅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但诸葛亮仍紧握大权,其理由实刘禅没有治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