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细节决定成败
10717100000041

第41章 细节中的细节(12)

首先,要仪容自然美。即指仪容的先天条件好,天生丽质。尽管以相貌取人不该提倡,但美好的仪容相貌,无疑会令人赏心悦目。

其次,要修饰仪容。先天的容貌外形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我们无法拒绝,也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依照规范与个人条件,对仪容进行必要的修饰,扬其长,避其短,设计、塑造出美好的个人形象,在人际交往中让自己显得有备而来,不致被冷落和厌嫌。

最后,还要注意仪容的内在美。我们要通过努力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

真正的仪容美,应当是上述三个方面的高度统一。而在这三者之间,仪容的内在美应当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仪容的自然美是我们人人皆有的心愿,而仪容的修饰美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是仪容美的重点。

要做到仪容修饰美,自然要注意修饰仪容。修饰仪容的基本规则是美观、整洁、卫生、得体,分别体现在头发、面容、手臂、腿部等四个方面。

头发

人们观察别人时,总是从头部开始。

修饰头发,要做到勤于梳洗、长短适中,并且在发型得体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美发技巧。

现代社会,提倡个性解放,而头发往往是彰显个性的急先锋。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发质、脸型、年龄、着装等个人条件对发型进行选择,并使发型符合自己的职业和所处场所。但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可以烫发、染发,还可以作发雕,甚至利用假发,以美化仪容,并在人群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面容

仪容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人的面容,由此可见,面容修饰在仪容修饰之中举足轻重。

修饰面容,首先要做到面必洁,即要勤于洗脸,使之干净清爽,无汗渍、无油污、无泪痕,无其他任何不洁之物。

修饰面容,要具体到眼、耳、鼻、口、脖等各个部位。在卫生清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饰和护理。比如,要清除和修剪耳毛、鼻毛等有碍观瞻的体毛;要保持牙齿洁白,更要避免口臭或口腔有其他异味,令对方避之不及;要注意脖后、耳后等藏污纳垢的部位,以免影响整体的良好形象。

手臂

手臂是人际交往之中身体上使用最多、动作最多的一个部分,而且其动作往往被附加了各种各样的含义。因此,手臂被称为社交中的“身体名片”,发挥着比纸名片更重要的社交作用。

修饰手臂,要注意到手掌、肩臂和汗毛等细节问题。手掌是“制作”各种手段的关键部位,所以,一定要保持清洁干燥,健康温暖,更要时常注意指甲的修剪和美容,以免在靠近别人或接触时引发别人的反感和不快。另外,最应注意的是汗毛,特别是女性,若手臂上汗毛过多、过浓,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美感,最好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脱毛处理;而令腋毛外霹,则更是社交中个人形象的大败笔,必须杜绝。

腿部

俗话说:“远看头,近看脚,不远不近看中腰。”腿部在较近距离常是人们注目所在。

修饰腿部,应当注意的问题同样有三个,即脚部、腿部和汗毛。

一般而言,男人的腿部和脚部是不能在正式社交场合暴露的。而对于女性,则稍为宽容一些,可以穿镂空鞋、无跟鞋暴露脚部,也可以穿短裤暴露腿部,但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这也应避免。

脚部和袜子的卫生清洁也是腿部仪容的一大要点。有异味的脚和袜子,过长或肮脏的脚指甲,拉丝甚至有洞的袜子,都是你的社交形象的宣判死亡书。

以上就是修饰仪容应注意的四个具体部位,要达到最好的仪容美,我们还要借助于各种化妆技巧,使自己的容貌变得更加靓丽,更加吸引人的注意。

51人际交往中要善用称呼和名片

一般而言,交际愈广、地位愈高的人各种应酬也愈多。特定范围的聚会,大规模的盛宴,以及与朋友的日常联络,这些应酬得当,能巩固并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并能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应酬的细节是每个人所必须了解的。“应”就是接应,接受别人给你的;“酬”就是酬答,即你接受了以后报答人家的。古人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说要有应有酬。

早起出门,见人道个“早安”;经过人群挤身而过时,怕碰到人,要说“借光”;见人点头、微笑、握手、招手,西方人拥抱、亲吻,都会或多或少带有应酬的意味。应酬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认识到通过应酬交往组建人际关系网的重要性。应酬已逐渐遍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普通的寒暄:大的舞会和宴会……人们在这些场合和行为中极力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社交风采,以争取更多相关人物的好感和友情,营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以备不时之用。

电视中,常有某权威人物或上层精英分子对另一个人无奈地抱怨:“哎呀没办法,应酬太多了,推都推不掉。”虽故意显出疲惫不堪、无可奈何的抱怨态度,却仍难以掩饰一副志得意满之情。经常需要“应”,才说明人缘好,而且居于特殊地位或具有特殊身份,令所有权贵都愿与之相交;经常懂得“酬”,才能使双方关系稳定发展,也使自己的形象锦上添花。从这些日常小事中,也可看出一个人的交际范围是否广,人缘是否好。

我们不是电视中的权威人物,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不时得仰赖于一定人物的“手下留情”或“高抬贵手”,才能更加顺利,更加如意。所以,我们也应具有应酬意识,以防患于未然。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如果你与隔壁大妈交好。一旦你临时缺盐少醋,就可以毫不困难地先借一些回来使用;而且,平时家中无人,大妈也会帮你照看门户,提防小偷;偶尔你有急事加班不能回家,你家的宝贝也有人“收留”,并送以可口的食物。

如果你是一个律师,就更需要多方应酬。与同行应酬,可以使你在遇到专业困惑时能迅速找到人加以研究;与法政公务人员应酬,可以使你成为千里眼、顺风耳,具有对政策、法规的灵敏嗅觉和正确判断;与三教九流应酬,可以使你在办理具体案件时,对其中涉及的各种事实有据可依。

总之,除非你是古之隐者,否则你必须学会应酬。

应酬学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也并不难。以下就介绍应酬中的两个小策略。

应酬中的称呼

不论是见到朋友、拜访长辈,还是写信、致辞,首先遇到的问题都是开头怎样称呼对方。

一般而言,应酬中的称呼要合乎常规,也要照顾到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同时,还要注意人乡随俗。根据场合,又可以分为工作中的称呼和生活中的称呼两种,在具体实践中各有不同。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妈妈”、“爸爸”、“祖父”、“叔父”等,都是我们对亲属的常规称呼,而在面对外人的应酬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取谦称,如“家父”、“家姐’、“舍弟”、“小儿”、“小婿”等;对他人的亲属,应采用敬称,如“令堂”、“尊兄”、“贤妹”、“令爱”、“令郎”等。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于其中有身份者、年纪长者,可以“先生”相称,其前冠以姓氏即可;对文艺、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称为“老师”;而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者,可称之为“×老”或“x公”,以示尊敬。另外,“小李”、“大张”、“老赵”也是不算失礼的称呼办法,若要显得更亲近、更随意,还可以采用“大爷”、“大妈”、“伯伯”、“大婶”等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应当庄重、正式、规范。

在工作中,最常用的称呼方法,就是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强调其特殊身份及自己的敬意。比如:“总经理”、“王处长”等。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如“教授”、“张工(程师)”、“陈主任”等。而以头衔作为称呼,则能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更加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如“博士”、“陈博士”以及“社会学硕士郑浩男”等。

有时,我们也可以用对方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称呼,比如:“老师”、“大夫”、“警官”等。如果我们实在对对方一无所知,那就大大方方地称呼其“先生”、“小姐”、“女士”,也算合体得礼。

善用名片

正式的应酬活动中,名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介绍信”和社交的“联谊卡”。名片可以在应酬中证明身份,广结良缘,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是个人的形象代表和单位、公司的统一标志。

由于名片在现代应酬中具有愈来愈突出的地位,人们也愈来愈重视名片的设计和“包装”。从烫金到飘香,从图案到手写体签名,名片几乎成了人们彰显个性的一种工具。许多企业,也纷纷把企业标识、企业宣传语和口号搬上企业领导员工的名片上,使员工的应酬更具公务性。

因为名片的用途各有不同,名片所包含的内容,也各有侧重。普通的名片会印有个人姓名、联系方式及身份职务等;较为公务化的名片,则更重视归属单位和联络方式的详尽性,并要印以在单位的职位,或简单说明其业务范围,以方便对方与之进行公务或商务合作。近一两年,许多名片的内容也变得更为个性化和时尚,OICQ号码、E-mail地址、个人主页网址,甚至更为隐私的星座和血型等,有些人,还在名片背面印上自己的座右铭,使小小的名片包含有自己个性中更多的内容。

名片要引人注意,光合乎应酬功用还不够。要使名片在应酬中正常地发挥作用,还须在交换名片时做得得法。

一位社交界高人曾感叹:“应酬就是名片满天飞。”的确,在应酬中,名片随时会跳出来:希望认识对方,表示自己重视对方,被介绍给对方,对方提议交换名片,对方向自己索要名片,初次登门拜访对方,通知对方自己的变更情况,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都应该郑重其事地向对方递上自己的名片,最好是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双手或者右手,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交予对方,并在口头上有所表示:“请多指教”,“请多多关照”,“我们认识一下吧”,“今后多多联系”,或者简单地作一下自我介绍。

而当他人回递名片时,应立即停止手中的一切事情,面含微笑,目视对方,双手捧接对方的名片。然后,至少用半分钟左右的时间,从头至尾将其认真默读一遍。若有疑问,则可当场向对方请教,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与尊敬。接受他人名片时,也应口头道谢,或重复对方所使用的谦词敬语,比如可以说:“认识您真高兴!”或“这是我的荣幸!”

称呼和名片只是应酬中的两个小诀窍,善加利用,可以为你的应酬添彩加油,但要成为应酬中的?高手”,还要在为人处世的更多细节上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朝一日获得成功。

52西餐宴会上应注意的礼仪细节

东方与西方进餐的习惯多有不同,中餐的礼节一般人都知道,而在正式的西餐宴会上,规矩颇多,很多人就不一定全了解了。

中国人世后,要与世界接轨,涉外活动增多,如果对此一无所知,难免贻笑大方。

著名学者钱歌川先生曾经举过两个例子:

其一是在希特勒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国内进西餐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极不礼貌,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见状,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

其二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端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虚实,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官员只得忍笑奉陪。

今天东西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了解餐桌上的礼仪也是十分必要。参加西餐宴会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1)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能开始用餐。

(2)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餐巾较小,可以全部打开。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以免碰撞到旁边的客人。

(4)使用刀叉时,应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人口。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5)取面包应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绝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个人的刀子。

(6)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应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时也上了面包、饼干的话,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或饼干,帮着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着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人盘中。

(8)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

(9)进餐时不要将碗碟端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饭,特别是喝汤,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12)在饭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东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应用餐巾将嘴遮住。

(13)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

(14)在餐桌上,一般的食物都应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萝卜、青果、水果、干点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着吃。

(15)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的右边,就不要取,那是轮到你右边的客人取莱。

(16)当女主人要为你添菜时,你可以将盘子连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传递给她或者交给服务员;如果她不问你,你就不能主动要求添菜,那样做很不礼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黄油、果酱、泡菜、干果、糖果等,应待女主人提议方可取食。

(18)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再一起随着离席,男宾应帮助女士把椅子归回原处。

以上这些就是西餐宴会上应注意的礼仪细节,你不要认为它过于繁琐,事实上,那是正规的用餐方法。如果你忽略了这些细微之处,就会闹出笑话。

53服饰穿戴的TPO原则

服饰,是指人的服装穿着、饰品,它是仪表的重要部分,人际交往中的主要视觉对象之一,它包括服装和饰物两方面。

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的确,在人的交往中,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甚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审美品位。

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

TPO是西方人提出的服饰穿戴原则;分别是英文中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easion)三个单词的缩写。穿着的TPO原则,要求人们在着装时以时间、地点、场合三项因素为准。

时间原则

时间既指每一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也包括每年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以及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时间原则要求着装考虑时间因素,做到随“时”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