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机制,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对经一路两侧黄金地段商业用地及城市周边其他商业用地的出让进行了项目包装,实施了项目推介和公开招商,通过土地运作和捆绑开发,成功地实现了融资目标,有效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做好以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市场秩序、建筑工地、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明珠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评比活动验收;加大城市维护力度,完成了南北大街、煤炭路、红礼路、惠新街等30余条街路的修补,改善了路况,方便了通行。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组建了民办环卫组织,推行城乡卫生市场化管理,实现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大城市维护力度,对文景广场(原南郊广场)周边进行了改造,建成全市一流的文化广场,对南北大街主要街路进行了修补,对采煤沉陷区及其他重点地段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客运、货运市场整治活动,依法取缔了非法营运三轮摩托车,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改善,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依法加大征地和拆迁工作力度;加大违章建设的查处力度,对新区规划范围内和部分旧城改造区域内的违章建筑依法进行了拆除,有效遏制了违法突击建房的势头,保证了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围绕滨河园林城市建设,突出抓好城市大环境绿化和城市区绿化,相继实施了“三北四期”、黄河公园和南环路、高速公路、西电路、兴惠路以及滨河大道西侧造林绿化、日协贷款风沙区治理;完成了惠安大街(经一路)、惠丰路(纬一路)、惠裕路(纬二路)、惠泽路(纬四路)、静安街(经五路)、静宁街(经六路)、惠和路(纬七路)、惠民路(纬八路)等新区路网绿化;完成了石中高速公路、罗家园景区骨干道路、包兰铁路、石嘴山工业园区中央大道和北盛街绿化、黄河公园改造工程;充分利用黄河滩天然红柳林,建设了一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概算投资2700万元的黄河公园,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结合新区道路土方填筑,实施了银善水库挖掘工程既节省了建设资金、增加了一处人工水景,又提高了西河桥滞洪区的蓄水、调水、防洪能力,同时为城市绿化提供了水源;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工程,完成了244户农宅的改造建设,改善了部分群众的居住环境;完成了城区供水系统改造工程,城区人民告别了饮用水温高、口感差的黄河水的历史,喝上了优质甘甜的地下水完成了东永固、下庄子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8个村2398户、8051人的饮水困难;完成了银红公路、上宝闸中心路等4条20公里农村道路建设,解决了银河村、红柴梁村、上宝闸村等11个村农民的出行难问题。3年来,共完成春秋季植树造林4.72万亩、693.2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切实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批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区呈现出一派道路四通八达、社区绿意昂然的景象。
——“民心”工程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一是深入开展“温暖工程”活动。3年来共组织慰问困难群众6750户,发放慰问金144.5万元征缴失业保险金1679.6万元;发放城市低保金3633万元、农村低保金120.72万元。二是进一步拓宽社会救助领域,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困难家庭住房、大病医疗、子女就学、冬季取暖、法律援助等救助制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88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就医、子女上学、冬季取暖问题,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法律援助。2004年,惠农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社会救助工作先进区”的光荣称号。针对2006年7月14~15日暴雨造成的灾害,发放救灾资金163万元,帮助爱灾群众进行抗灾自救,有效地维护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三是认真落实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在2005年,为园艺镇647户、1795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城镇户口,并将符合政策规定的105户、201名失地农民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再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5%以内。一是深入宣传教育。通过《惠农劳动就业报》《就业一线牵》《情系再就业》《信息窗》专栏、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六进农家、“就业巡回服务队、“春风行动”和举办文艺演出等活动,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劳务输出政策和自主创业先进典型,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扩大就业。二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培训班、招聘会、岗位送上门等活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几年来,共提供就业岗位7.83万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3万人次,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10人,“4050”人员就业16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5%以内。三是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几年来,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5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出2.58万人次,实现劳务总收入1.35亿元,人均劳务收入5217元。四是创新开展就业援助。以有初高中毕业学生的特困家庭为重点,大力开展就业援助,目前,有213名接受援助的学员已被宁夏理工学院、西北外事中专学校、宁夏铁路培训学校、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4个学校的电工、电焊、装载机、汽车维修、面点、美容美发专业录取。
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发展
制订印发了《惠农区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实施方案》《惠农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惠农区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方案》。开展了规范劳动关系“三凡是”执法活动(即凡用工必须依法用工凡用工必须进行用工备案凡用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促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同时针对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宣传,深入企业加大协调力度。针对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结合实际,制订印发了《关于对百项重点建筑工程项目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情况实施监控的实施方案》,开展了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行动,依法受理各类劳务纠纷,全力抓好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惠农区着眼于社区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构建和谐社区作为推动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探索和尝试社区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夯实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在完善服务功能上想办法,在优化社区资源上做文章,在改善人文环境上求突破,打牢基础,创新特色,充分发挥了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完善了社区建设管理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印发了《惠农区关于加强和改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完善了《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社区居委会职责》《居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工作。实行区级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工作制度,由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建设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使社区建设工作有抓手、有人管,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打造社区建设良好平台。按照1000~3000户的规模标准,调整合并了6个规模小、适宜新型组合的社区居委会,新组建了1个社区居委会,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以“星光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积极争取自治区、市专项资金328万元,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完成了39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居委会建筑面积由原来的3134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45万平方米,增加了1.14万平方米,基本具备了“四室一场一校”的功能;2006年,又投入资金91万元完成了钢花、新村、金融、广北4个示范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开展活动开辟了空间。积极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命名了文化健身、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安全服务、消防安全、老年之家等特色社区36个,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了特色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公益社会团体,进一步发挥了使群众有序参与,有效覆盖城乡的社会组织体系的作用。三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构建爱心社区。目前,已建立社区服务中心46个、社区服务网点62个,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126个,开展服务项目18个,为社区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为老服务等多项服务,促进了医疗服务向小区、楼院和居民家庭延伸,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惠农区在2006年被全国老龄办、公安部、司法部评为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连续3年获“全区老龄工作先进区”称号。四是夯实和谐社区建设的文化基础。把文明社区建设同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广场文化、小区文化、楼院文化、老年文化的社区文化网络,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娱乐活动,在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倡导社会新风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五是提高社区队伍自身建设水平。为了进一步调动社区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稳定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提高了社区成员生活补贴和办公经费,实行了居务公开,居务公开率达100%。
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两基”水平,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解决了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截至2006年年底,完成了燕子墩学校教学楼、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惠农二中操场的建设;争取资金640余万元,新建了惠农中学宿舍楼、尾闸中学教学楼、红柴梁小学教学楼、惠农一小多功能厅、燕子墩学校多功能厅;投资150万元,维修改造了燕子墩中心小学和4所企业移交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资80万元,对市第二小学进行了改造建设并顺利通过了“百标”验收;实施了沉陷区小学的维修改造工作以及惠农中学信息艺术楼、市第二十五小学综合楼和市第一中学扩建工程,完成了惠农中学餐厅改造、市第二十六小学、尾闸中学教学楼的维修改造。在2004年为各中小学配备电视机和DVD,为11所农村中小学配备了电脑和投影仪,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2005年投资136万元,为全惠农区40所中小学购置了教学仪器和设备,投资180万元,建设了27所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实现了与市教育局城域网的对接。
编制、修定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罗家园、红柳园、石嘴子旅游详细规划。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33场次。2004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体育节暨农民体育运动会,组队参加全市第二届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在第12届残疾人奥运会上,运动员安凤珍在女子自行车1公里场地计时赛中勇夺亚军,实现了宁夏参加残疾人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2005年,惠农区文化工作者创作表演的小品《一线情思》在全国首届企业相声小品大赛中获得小品最佳表演奖、创作奖等五项奖励,惠农区文化馆被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完成了《石嘴山区志》的编纂、出版工作,惠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石嘴子”保护区详细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在2006年成功举办了“滨河金秋”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和“新惠农、新成就”万人环城长跑活动;组织参加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取得了10金8银13铜的好成绩。
卫生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
制定了区域卫生总体规划,加强以防治传染性疾病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工作,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巡回医疗服务,强化药品市场监管,增强了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05年成功阻止了炭疽和禽流感疫情在惠农区的发生和传播。2006年,实施了尾闸等4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药品招标配送“三统一”工作,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处理、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计划生育率保持在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8‰以内。
其他社会事业也在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了“平安惠农区”创建活动,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预防化解了亘元职工上访问题;解决了化轻公司居民楼等暖气不热的问题;协调处理了“六六”出租车堵塞交通事件,依法追究了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深入开展了全国科技试点区创建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新建和完善各类科技示范园区170多个,示范推广了脱水菜无公害栽培、枸杞无公害管理、园艺栽培、牛羊改良、甜椒种植、枸杞制干、膜下滴灌等30余项新技术。2004年,惠农区在被国家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了工业企业、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整治活动,建立和完善了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了10万吨以下小煤矿关停整顿工作。2005年,惠农区认真开展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先进集体。民族、宗教、双拥、人事、编制、监察、统计、审计、老龄、档案、残疾人事业、消防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金融、税务、工商、保险、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邮政、通讯、气象、烟草、盐业等区市驻惠单位和国营农林牧场为惠农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