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曾经是一片高低起伏的沙丘和乱石堆,除了生长着星星点点的芨芨草和又低又矮的酸枣树外,四周几乎无一棵树。每逢刮风天气,整个城市黄沙弥漫,环境十分恶劣。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荒凉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1996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园林化城市”,开工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分为近期规划和中远期规划。近期规划4500亩,经过不断开发建设,使森林公园与北武当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北武当生态旅游区。中远期规划是将森林公园向西南延伸,通过植树造林,使大武口森林公园的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大武口西部裸露土地全部绿化的目标,并将森林公园完全融入北武当生态旅游区进行深度开发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旅游项目、栽种奇花异草,提升公园档次和品位,增强旅游功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建成园林化城市”的奋斗目标,1997年11月,大武口区拉开了森林公园建设的序幕,轰轰烈烈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面展开。当时,市、区直属机关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驻地单位按照大武口区绿化委员会的要求,纷纷赶到绿化现场,踊跃参加义务植树,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同为绿城披新装”的壮观景象。仅仅在2个月的时间内,建设防风林、少年世纪林、军民共建林、中日友好林、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警民共建林等10个林区,完成了120个品种、32.1万株树木的栽植任务。同时,完善院内基础设施,建成了全长11.7公里的四级扬水引黄灌溉工程、10万立方的蓄水池工程、14公里渠系、3公里喷灌主管道和20套移动喷灌设施的安装工作;铺设压力管道1.5公里,修建主、次干道3.5公里,游览道路2公里,建成了观景广场、荷花池、主大门、门前广场、文博馆、回归村、大型蒙古包和赛车场等一批具有园林风情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游乐设施。并根据总体规划,科学划分出游憩娱乐区、儿童娱乐区、梨园飘香区、亚热带植物馆等风格不同、景色各异的13个景区。1998年开始兴建亚热带植物馆、森林公园观景广场等特色建筑。亚热带植物园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亚热带植物馆,占地总面积2600平方米采用钢网结构,内部建有假山、瀑布、回音台,栽有槟榔、椰子、变叶木等南方植物118种,2000余株,满足了市民观看亚热带植物的需要。1998年9月28日森林公园正式向游客开放。2000年,在森林公园观景广场成功地举办了大武口区第一届花卉艺术节,大大提高了森林公园和大武口区的知名度。
为了促进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加快公园建设进程,在建设之初,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多方融资,将荒地土地使用权出让50年,积极鼓励私人开发户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先后有56户私人开发了森林公园的荒地开发面积达1000亩,并分别种植了苹果、枸杞、梨、大枣等经果林,为建设森林公园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10年的建设,目前私人经果林已经挂果创收,形成了果园飘乡的特色景区。
森林公园一期工程的建成,使大武口城区内环境气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森林公园的整体规划将大武口区西部裸露土地全部绿化,使城市绿化向外延发展,建设大武口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使森林公园形成万亩规模,才能形成森林气候,有效地改善大武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为此,2002年~2004年,大武口区进一步对森林公园韭菜沟防洪大堤以南、煤机总厂铁路专用线以西至贺兰山脚下、武当路以北,大武口烈士陵园以西至贺兰山脚下,占地总面积约5500亩(其中造林面积4200亩,预留景点位置1300亩)的区域进行全面绿化,修建了3条全长2.6公里简易道路,完成了供水工程,新安装的变压器及时供了电,新建加压泵站一座,利用国债资金,建成了总长11.9公里的归德路、古化石路、森林路、武当路和占地15亩的3个停车场,并在北武当庙后山修建了971.8米石台阶游览路,安装了各类灯具,栽植侧柏、火炬、臭椿、刺槐等抗旱、耐寒的树木15万株,逐步在贺兰山脚下形成了一道绿色防风屏障,使大武口区处于绿色环抱之中,有效地改善了大武口区的生态环境,也为加快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5年,区委、区人民政府将原来挖沙留下来的废弃沙坑进行改造,建成一座了蓄水量为10万立方米的武当池及曲桥、码头、亲水驳岸、池中景亭等附属设施,铺设环池园路900米,安装各类灯具85盏,铺设供水管道1万米。新建归德路与武当路连接路面500多米,硬化台阶3000平方米,整治硬化武当池上方平台1.2万平方米;对昔日的泄洪乱石沟进行改造,建成450米长、80米~120米宽的13级叠水景观水道,使景区的景点逐步增多,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旅游功能。目前,森林公园山水相依,亭台交错,绿色环绕,景色宜人,已成为市民及周边群众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节假日游人如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在戈壁滩上栽树难,让树木成活更难。为了保证树木成活,市区两级政府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11.5公里的工农大渠和1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调节蓄水,保证了森林公用水需求。2002年,针对黄河水量逐年减少、大水漫灌浪费严重的实际,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在森林公园二期建设中尝试采用节水灌溉小管出流技术,2003年在森林公园二期新建项目广泛推广,共铺设主支管道23.49公里,安装毛管道28.48公里,达到了省水(与大水漫灌相比节水70%以上)、省力(有效地减少灌水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省钱(6年节省下来的水电及管护费即可收回投资)、宜行(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实用(绿化成活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的目的,较好地解决了高扬程、高渗漏地区绿化用水问题,为树木成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根据绿化地段地质和土壤等方面实际情况,采取了“挖大坑、换好土、栽壮苗、灌足水”和“四随一就”(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随灌水、就地苗木假植)等技术措施,统一执行一米见方的挖坑标准,选用了侧柏、刺槐、臭椿、沙棘等耐寒、耐旱型适地树种,并发动驻地单位从长胜镇潮湖村北沙沟向山上拉土,由人工背土造林,将所有树坑全部换用了好土,确保了植树质量,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
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大武口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典范,自1997年以来,大武口区积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号召人人参与绿化建设,每年春季绿化期间,数千名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生和企业职工按照区绿化委员会的安排和要求,踊跃参加义务植树,驻地一些私人企业也积极参与园林绿化工作,主动承担植树造林工作,积极为大武口绿化建设做贡献。森林公园的建设也是石嘴山精神的体现,在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全市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创业、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和战天斗地的豪迈气魄,在布满沙石的戈壁滩上,战严寒,顶风沙,冒酷暑,叩石击壤,倾洒汗水,顽强拼搏,大搞植树绿化。市区领导也深入建设工地身先士卒,挥锹植树,开辟绿地,为建设森林公园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和管护,而今这个背倚贺兰山的森林公园已是一处融游憩、娱乐、文化、体育等活动为一体的城市风景旅游区。敢于与恶劣环境抗争的石嘴山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戈壁滩逐步改造成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市委书记杨春光在他的《森林公园——绿色的梦》一诗中对森林公园赞叹道:“这是石嘴山人的大手笔,这是石嘴山人的灵气,这是石嘴山人的骄傲,这是石嘴山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根基……森林公园,你多彩,你神奇,你圆了石嘴山人的绿色梦,你孕育着石嘴山大发展的生机。”在人民的眼里,森林公园已经成为石嘴山市一张美丽的城市名片。
星海湖——环境整治的经典之笔
星海湖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侧,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倾斜平原的下边缘,地处市区最低点。为历史上古沙湖遗址,又是银川平原“七十二连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嘴山市城中之湖,总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据《明实录》《嘉靖宁夏新志》《石嘴山市志》《古今石嘴山》《当代石嘴山简史》《平罗县志》等史志书籍相关记载,早在明代嘉靖年间,这里就有一个古沙湖。星海湖是在原已萎缩的天然湖泊湿地的基础上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集防洪蓄洪、水资源综合利用、湿地保护、城市环境整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是石嘴山市蓝天碧水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以保护和改善湿地资源为切入口,以完善防洪工程设施、提高防洪功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宗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星海湖工程分为东、西、南、北、中、新六片,改变了以往行业单打一的思路,拓宽了视角,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使星海湖防汛工程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扩展。利用现有的湖泊湿地资源、雨洪水资源,将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融为一体,将防洪工程建设成为一项综合性工程,更是循环经济的典范。自2003年1月开工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兰州军区官兵的全力援助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经过广大建设者4年多的艰辛努力,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湖泊清浚23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43平方公里。筑滞、调洪区围堤20公里(不包括南域),还修建了多处泄洪闸、溢洪道,形成常年性水面23平方公里并对水域进行大量绿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了旅游功能项目,增添了水上旅游、水岛养鹿、水面养禽、水中养鱼、水下种藕等项目,不仅改变了大武口东部脏、乱、差的局面,大大提高了滞、调洪区的蓄洪能力,蓄洪量由原来的1340万立方米增加到6300万立方米,防洪能力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增添了景观看点。
——记忆中的昨天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用了这样四句来描绘西北地区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虽然是艺术的夸”张,但黄沙飞扬、垃圾满天、一派混沌的景象对于西北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市来说,已是常事,对于几十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讲也早已司空见惯,尤其是在春天。2002年之前,“天上是灰,脸上是黑”,这样的居住环境只有亲身经历过的石嘴山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当时,位于石嘴山市城区东部的大武口滞洪区,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低洼地带,一直被称为大武口的“垃圾倾倒场”。这里垃圾如山、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蝇肆虐、臭气熏天。大武口城区出入口违章建筑随处可见,任意取土,沟壑难平;粉煤灰、煤矸石堆积如山横卧在滞洪区内四季飞扬;过去的大平路隆湖段两侧污染企业坐落无序,杂草丛生,工业废渣随意堆积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形象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让许多想进入大武口的人望而却步,严重污染着外界进入城市的唯一东大门。外地人称大武口是“大风口”、“黑风口”。每到汛期,粉煤灰、煤矸石、城市垃圾等阻断贺兰山8个主要沟道的山洪,占堵着滞洪区的库容,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受损。这让市委、市政府头疼不已,更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苦不堪言。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环境,而且影响石嘴山市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每到汛期就会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增加滞洪区的功能和库容,确保大武口区23万市民安全度汛,也为了石嘴山市经济的长远发展,整治并解决此事,势在必行。
2002年,石嘴山市委、政府高瞻远瞩,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要把大武口建成“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山水园林化城市的宏伟构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2003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创新工作思路,化腐朽为神奇,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方面调研,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科学决策,提出了通过扩大水工程的功能,从原有湿地抢救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出发,在国家批准的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上,赋予新型山水园林化城市建设的理念,达到防洪、蓄滞雨洪水、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等综合目的,使其不单单成为一项防汛工程,而且要同城市的湿地保护、灌溉绿化、旅游发展和城市形象有机结合,使防洪工程、中水自然氧化处理工程、湿地整治工程和退耕还(湖)林工程相互结合,综合利用,举全市之力治理这块湿地,做大做强城市水利,彻底解决影响城市面貌的“老大难”问题,还滞洪区本来面目。
至此,星海湖湿地综合整治工程被提到议事日程,牵动着全市20多万民众的心。经过市委、市政府和多方人员的讨论商榷,最后决定,星海湖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分三期实施。根据项目区的建设布局,将项目区划分为北域、中域、西域、南域、新域及东域六片重点整治区域,综合整治后将会形成四片较大的水面和两片湿地生态区。
星海湖北域位于第二农场渠以西,山水大道以北至平汝铁路专用线面积5.8平方公里。主要以城市污水和山洪水为主要汇水水源,其间还有煤污泥、荒滩、生活垃圾等,环境质量差。该区域通过疏浚清淤,清挖面积3.3平方公里(包括自然氧化塘一座),用清挖出的298万立方米的土方筑围堤8.1公里(其中:北界沟防洪堤2.4公里,拦洪库东堤4.5公里,拦洪库西堤1.2公里)。堆岛6个,建550米长溢洪道一座,建毛石挡土墙2.5公里;建连接东域北域(二农场渠上)的非常溢洪道一座。通过北界沟防洪堤建设、氧化塘建设,最终形成3.3平方公里的水面及湿地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