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97

第97章

现代通讯方式多样实施“三大工程”以来,居民通讯类消费水平较以往又有了迅猛的提高。无论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都想尽了一切办法推出了功能先进、服务周到、价格合理的各种电信服务。各种充值卡、磁卡电话机遍布大街小巷,“小灵通”也装进了家庭主妇的口袋,为居民带来极大的方便,手机消费已成大学生、高中生的选择,电话已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2006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21.8部,是2003年年末的2.2倍;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83.3部,比2003年末减少5部,通讯消费方式正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2006年人均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达746元,比2003年增长40%,年均递增11.9%。

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互联网,宽带的发展,也使人们的通讯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也带动了居民在该方面的消费支出,家庭中会用电脑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城调资料显示,到2006年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21.5台,比2003年末增加13台;每百户接入互联网计算机13.3台,呈逐年上升趋势;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58.6台,比2003年末增加11.8台。

旅游消费渐成时尚“实施三大工程”以来,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较大改变,“假日经济”推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节假日及休息日增多,以及政府“假日经济”的政策导向,使城镇居民家庭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居民的旅游消费呈高速增长态势。2006年,人均自费的团体旅游消费达27.5元,比2003年增长67.7%。

文教娱乐支出增多随着居民消费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居民消费方式逐渐由以生存型消费为主转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调资料显示,全市区居民的娱乐文教及服务支出比重近几年呈上升趋势,2006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为9.9%,增速居最后,其中,教育消费增速趋缓,这主要得益于石嘴山市落实国家减免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政策比较到位。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287元,比2003年增长4%,年均递增1.3%。

医疗保健类支出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医疗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规范了药品市场,居民就医看病的选择面拓宽,基本医疗费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城镇居民因大病住院,药品费、医疗费仍无力承受。从调查资料看,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仍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61元,比2003年增长65%,年均增长18.2%,增速居各类消费支出之首。其中药品费支出人均382元,比2003年增长43.6%;医疗费支出人均148元,比2003年增长1.4倍,已在居民消费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快速崛起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更加明显。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逐步向家庭服务消费领域分流,生活逐步向享受型发展。2006年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1546元,比2003年增长46%,年均增长13.4%。其中,人均饮食服务支出520元,比2003年增长62%,年均增长17.4%;人均通讯服务支出318元,比2003年增长33.6%,年均增长10.1%;人均交通工具服务支出10元,比2003年增长44.9%,年均增长13.2%;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27元,比2003年增长82.7%,年均增长22.3%。

非消费性支出增速加快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非消费支出为3528元(包括购房与建房支出、转移性支出、财产性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2003年增长32.2%,年均增长9.7%。城镇居民非消费支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转移性支出增长较快。2006年,城镇人均转移性支出1425元,比2003年增长47.5%。该项支出中人均在外就学子女费用为577元,比2003年增长63.5%。二是财产性支出明显增长。2006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支出43元,比2003年增加40元。其中人均非生产性利息支出36元,比2003年增加33.5元。三是社会保障支出显著增长。随着全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单位和个人的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居民家庭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达到1113元,比2003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7.8%。在该项支出中,增幅排位依次是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养老金、失业基金和医疗基金,比2003年分别增长1.5倍、1.1倍、31.3%和12.4%。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增幅最大的主要原因是起征点的提高及部分企业效益好转,缴交比例提高,基数增大所致。

“富民工程”建设

受农产品从严重短缺到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的重大变化的影响,1997年~1999年,石嘴山市广大农民的收入连续3年下滑。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市委、市政府经过调研,决定从2000年起,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为突破口,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入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在全市实施“富民工程”。

“富民工程”实施以后,全市在2年间投入项目资金3亿多元,基本形成了“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项目”的工作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2003年,在新一届石嘴山市委确立实施的“三大工程”中,“富民工程”作为“民心工程”中的一个项目,依然大力实施,并确定了以羊、菜两大产业作为农民增收龙头。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从1999年的2642元,增长至2006年年底的3870元。

——实施“富民工程”思路

实施“富民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入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全市农村80%的农户都有增收项目,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从而推动石嘴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结合石嘴山市农民收入构成情况,决定分阶段实施“富民工程”。第一步,从2000年开始到2001年年底,用2年时间,先抓60%的农户,帮助有一定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的农户,按照产业化布局的总体要求,选好并落实项目,扩规模、增效益,稳步地提高家庭收入。第二步,再用1年时间,帮助20%的农户,使增收有一定困难的农户有一个稳定的增收项目。经过前两步的工作,努力使全市80%以上农户除种粮以外,农户家家有1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8%以上。第三步,从2003年~2005年,再用3年时间,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使农民入户项目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加快向小康迈进的步伐。在抓好中高收入者稳定增收的基础上,再侧重抓扶贫解困,从而整体推动农民稳定增收,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面向市场,调整优化结构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继续按照“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主攻畜牧养殖,发展特色农业”的工作思路,狠抓结构调整和优化,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这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粮食作物要在稳定人均占有500公斤粮食的同时改善品质淘汰不适销品种,调整优化大米、小麦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产品、名牌产品、绿色食品,争取在市场上提高竞争力。二是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全市农作物、经济作物的比例2000年要调整到7∶3,有些地方经济作物比重还可以再大一些。要突出发展市场前景好、加工有龙头、销路有保证、经济效益稳定的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发展温室果菜生产,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外销市场所需的油葵、蓖麻、色素菊、脱水菜、枸杞等原料产品。三是加大主攻畜牧的力度,要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猪、禽,拓展特种养殖。特别是要加快羊只改良,扩大羊只周转育肥规模,使之成为石嘴山市农民增收的主导产品。争取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分别占到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并逐年上升。

项目入户,加快基地建设

项目是农民增收的载体,也是“富民工程”的最主要内容。按照实施“富民工程”的目标,2000~2001年,60%左右的农户家家都要有1个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项目,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县、乡、村各级干部必须从搞活家庭经营入手,把工作重点从抓集体转向抓农户,把工作方法从包扶乡村转向包扶农户,心往农户增收项目上想,劲往农户增收项目上使。在项目入户上,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生产情况、不同的生活习惯,利用不同的相对优势,因地制宜,走最适宜自己的发展路子。一是围绕产业龙头和基地建设选项目,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带动农户增收项目的发展,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风险;二是确定增收项目必须符合农民的素质、物质基础、生产条件等现实情况,要立足于发展千家万户都能参与、都能受益的区域特色产业。石嘴山市在“清真”牛羊肉产业、脱水菜产业、枸杞产业和药材、油料等产业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些区域特色产业有三个共同特点:第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土地、劳动力和农副产品资源,生产的成本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第二,投资少、风险小,能迅速扩散,易形成规模;第三,千家万户都能参与,直接受益,最容易让农民接受。因此,要把这些特色产业作为项目入户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能种则种、能养则养,能干什么就干什么,通过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特别要注意搞好组织、引导,以现有的专业村、专业户为依托,向周围村、户辐射延伸,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项目入户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县乡广大干部和涉农部门要积极为项目入户出主意、想办法,确保家家有“富民”的项目,户户有增收的门路。

壮大龙头,提高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核心是抓龙头企业。按照市、县举龙头,乡、村建基地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发展粮油加工业、肉奶制品业、绒毛加工业、药材种植业和水产果菜业五大支柱产业。围绕这五大产业,扶持发展石嘴山市清真牛羊肉产销集团、惠农色拉油厂、惠农枸杞加工厂、惠农脱水菜集团、伊博清真食品厂、平罗隆昌公司、泛农公司蓖麻油加工、琪乐冷饮厂等一批龙头企业。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机结合问题,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契约制、会员制等形式,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生产基地的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依靠科技,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质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科学技术,实施“富民工程”科学技术必须衔接,要把科技兴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使其成为实施“富民工程”的强大动力。一是要把新技术推广应用贯穿于“富民工程”的各个环节,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优质农作物、畜禽及水产品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工作,把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新技术推广的重点。二是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农民进行实施“富民工程”实用技能的培训,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增强科技意识,自觉主动地接受新技术,并运用到所确定的增收致富项目之中。三是要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索按产业配置科技人员的办法。狠抓科技人员科技到户,这是科技兴农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和优惠政策,动员、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户包项目、包技术、包种养,大胆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实行有偿服务。四是要抓好农民专业协会,按照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建立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民实施“富民工程”提供系列化服务,帮助农户办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

广开思路,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

“富民工程”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除了在农业上做文章外,必须广开思路,多途径实现。要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尽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基础的小城镇网络。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各乡村都应有组织地搞好劳务输出,鼓励农民利用一切关系和信息外出做工,努力增加劳务报酬收入。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减轻农民负担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中央“农民合理负担定项限额,三提五统严格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5%以内,一定三年不变”的规定,使农民有相当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富民工程”,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富民工程”组织领导

实施“富民工程”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没有有力的组织领导,难以取得实效。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组织上要周密安排,在措施上要加大力度,使“富民工程”在全市农村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进行。

制订一个好的规划和方案

2000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实施“富民工程”的决定》。各县区根据《决定》,制订了产业目标明确、实施步骤清楚、政策措施可行、组织领导得力、符合本县区实际、对农民增收切实可行的“富民工程”实施规划。各乡镇制订了年度实施方案,要通过规划和方案,把增收项目层层落实到农户。无论是规划还是方案,都要因地制宜,交给群众讨论,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切实保证了乡乡有致富任务,村村有增效重点,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

层层广泛发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