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10751000000072

第72章 后记

这本书是我们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社科规划课题“回族伦理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在“十一五”期间继续研究、补充和修改后完成的。

我们对回族伦理文化的关心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80年中国伦理学会在经过十年浩劫后成立,我们作为第一批会员参加。1984年中国伦理学会在四川成都召开年会,由于我们身处民族地区,会议期间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刘启林老师和许启贤老师向我们提出研究民族伦理的希望。1987年,由陕西、四川两省发起组织的“中国西部伦理学首届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上,李伟、李健、刘明华、潘忠宇、熊坤新等学者根据西部地区民族成分众多、民族道德传统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情况,提出了应重视从民族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民族伦理和民族伦理学的初步设想,得到了与会学界同仁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并达成共识,将研究民族伦理和民族伦理学列入今后长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这之后对民族伦理特别是回族伦理的研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1989年,云南省在昆明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第三次伦理学讨论会”,将民族伦理研究作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我们向会议提交了《回族伦理思想初探》一文,并在大会上发言。这篇论文是全国第一篇专门对回族伦理思想进行研究的学术文章,在全国从事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会后论文被收入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民族伦理研究》。

回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学者已进行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专著论文颇丰。但这些研究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这就是在回族文化中究竟什么居其文化的核心地位,并且决定着回族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回族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回族文化的价值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对回族的社会认知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其形成的数百年历史长河中,历经沧桑,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其文化的形成发展中有过高峰,也有过低谷。由于世人特别是汉族人对回族文化的了解不够,往往形成对回族认知的误区。鉴于此,“十五”期间我们从回族的若干文化现象中选择了伦理文化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究其理由:一是民族伦理问题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民族伦理的真实,可以使回族文化的研究更加具象化;二是可以从回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核心内容、伦理资源等多角度来探讨回族文化的价值所在,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更好地了解回族,走出误区。特别是“9·11”事件之后,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下,西方主流社会对阿拉伯民族和伊斯兰文化的丑化甚至妖魔化对我国的影响,又加剧了人们对回族穆斯林认知上的误区,这就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的立项、研究、写作和出版,得到了许多同仁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课题的立项得到了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宁夏大学“211工程”办公室的大力支持,被列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和宁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资助项目。

本书的研究、写作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有些地方还直接引用了专家、学者的有关材料,因对所有参阅论著的作者不能一一表示感谢,我们就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作了列示,以此表达我们的谢意。

在写作过程中,许多同行和朋友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这里特别要感谢王根明先生、王萍女士、陈志新先生。王根明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仔细审读了本书的文稿,帮助勘正了许多引用材料的错误。王萍女士和陈志新先生从打印、校正到与出版部门联系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他们的帮助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和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总经理杨宏峰先生、副社长石晓燕女士和办公室主任唐晴女士把这本书的出版作为重点工作,多次与我们商量出版之事。特别是已退休多年的资深编辑金正磐先生和民族历史编辑室的副主任郭永顺先生、编辑杨海军先生不辞辛苦,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感谢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马力先生,他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支持;感谢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丁卫东先生和教育文化处处长周国海先生,他们审读了本书的文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感谢我国著名民族学专家、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杨圣敏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书稿。杨先生一直是我们非常敬重的回族学者,长期以来,他一直关注着回族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给予了我们许多帮助和支持。此次作序为本书增色许多。

感谢我们的家人,她们承担了家中大量的繁琐之事,为我们的研究和写作解除了后顾之忧,她们的鼓励和支持增添了我们专心于研究和写作的信心。

回族伦理文化的研究既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跨学科、涉及面广、学术难度大、许多问题不好把握的研究课题,这就增加了研究、写作的难度。尽管我们作了积极努力,但是仍然感到本书中一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准确,有些问题的探讨尚未展开。真诚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李伟潘忠宇

2007年年底完稿于银川

2010年11月修改于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