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滏阳河史料集
10770500000015

第15章 滏阳河流域的水利(4)

第二节 水利管理

《滏阳河图序》

考滏阳河源出自磁州彭程镇神麇山之黑龙洞及纸坊街之晋祠娘娘庙,二水相并,统磁入邯,与漳河水合流而成是河。向系散漫四野,自前明正德年间始舒畅而通舟楫。源本甚大,自漳水东迁归入运河。此水虽则微细,然遇夏秋之间雨泽过多,此水亦是平槽出岸。即春雨稀少,至宁晋有泊,水可续至十字河,有滹沱河可通源,不至有浅阻枯干之虞也。凂自雍正年间经各宪奏明,调济将磁州二闸一坝,去闫家浅之土坝而仅留州西琉璃二闸,定以三月内上板,八月内撤板,五开五闭,一月六次开闭。而于邯郸罗城头、柳林、苏里三闸及任县之边家庄闸则定以八月内上板,次年三月内撤板,亦按五开五闭,一月四次开闭。俱经议详定,勒石河岸,永远遵照,果能依法遵行,在各郡田禾既不时于灌溉而商贾船只亦不病于浅阻,法至善也。即磁邯有土沟十数道,自系田间沟渠,闭闸之日河水始能入沟渠,原为闭闸灌田而设也。永年一县并无正闸,而北岸只有偏闸十一道,以石筑岸,闸孔俱宽二尺,高约五尺,并非奉官设立,俱系民间私闸。考其由来亦未知自何年,然既年深日久,若果如磁邯之土坝遇长水时,听其自行灌入,亦无碍。于河道之流通乃伊等垄断之计,遇河水甚大则闸门半开或全开闭。若水至五六捺则既于每偏闸之下流打一土坝,既使河水独归偏闸,复于船到之时阻其去路,索修坝钱文,方始开孔放行,既得全河之水以灌田,复勒意外之财以肥己,此偏闸土民之打坝为害处也。至于徙任县边家庄闸以下至隆平、宁晋沿河一带,多系土井土沟,并无偏闸,其村人遇河水稍微既揽河打一土坝,傍挖一大沟,使水下注,名曰:月河。船抵土坝沟内不能通行,待至上下积船甚多,按船苛敛,或三五十吊,或五七十吊,至一百吊、二百吊不等。钱文全则开坝放行,此皆本乡土民勾通吏役路补乡保人等,拦河土坝网利为害之恶风也。再坝傍有大沟仅能挡船,不能全行挡水,使不溜之船犹可上行者,谓之活坝。更有一宗打死坝者,乃系走下水重船,其船户皆系西河大对子船,吃五六捺水,若遇河水仅深三四捺,伊等因图省钱起拨,□揽打一死坝。使上流水涓滴不能下行,以使水大开坝不用起拨,倘上流水小,则积水亦可养船。以至上水之重船,皆置于干地,有货急当卸岸稍迟多致伤损,及至理论上下船只多致相争,亦必须重船出钱,敛足方始开坝,至开坝后,只许下水船向下放,放完下水始许上水长行。然此等虽系船户打坝,其船户内亦系有本村之人,沟通吏役乡保人等借网利,首事船户既可养船亦可分肥,至于外河之船,断不能为此也,此西河船户打死坝恶风也。更有一宗村人恶道于当河下,暗椿于河身,留树根放石块等事,希图崩坏船只,货物卸岸,可得有人工价,又得地方租钱。更有一宗村人射利之徒,立有此害,使船不敢行,以为可以在此立码头之计。以上弊端不过近十余年间有之,皆与我等运路有害者也。若能禁绝揽河之坝,闸坐再能依期启闭,暗椿石块等处再能清理河道,通泰水深可无暗椿之忧,水浅亦无枯干之虞。法实于运路大有裨益,盖以各闸按期放水,则水断不致缺。即或水缺,则三四捺、五六捺之船及小,亦可遄行。若使闸水不下,纵然打坝积水放船,则船行,行不过二、三十里,而大船仍不能行,返阻中路及拨船之不能通泰也。至于河身而论,形势皆高,然不遇于极高处。有封当设法浚之,实不能挑挖,只求滹河上流长坐西泊,由十字河西陆续顺流而东,可保大河运路通泰矣。十字河南口乃滏阳河正身,另有一番情形也。所有滏阳河自天津至水源一切桥梁、闸坐里数,开载于后。

计开

天津大石桥 八里至

王家河 北岸通李淀,二十七里至

杨柳青家后岔河 北岸通李淀,十五里至

党城 静海县界,二十里至

独流桥 两岸小村,南至独流村三里,海潮至此止,此段以下北岸隔淀,长堤五十里至

王家口桥 大码头大城盐厂,二十里至

子牙桥 两岸大村桥已烧毁,两岸仅存桥头,河身俱暗椿,五里至

刘二庄 青县界,十七里至

双岔河 旁管二庄,此处水浅,大城界三里

姚家马头桥 西小村,十二里至

南照埠桥 西小村,十二里至

白杨桥 两岸小村,山东大路,大城界四十里至

刘古庄桥 旁大村,河间府界,河间盐厂三十里至

张古庄桥 旁大村,五里至

念祖桥 旁村,十八里至

沙河桥 旁村桥已坏,仅存南三孔,河身多暗椿,河间盐厂七里至

康宁屯桥 西半里大村大路,献县界十五里至

沙穷桥 小码头五里至

边马桥 西岸无村,三十五里至

臧家桥 码头通京大路,通山东大路,十二里至,此桥甚低,稍大些船不易上行,光绪七年重建

八里庄桥 小码头距城八里,献县盐厂五里至

贾庄桥 旁村八里至

范屯桥 码头二十二里,上下码头,上武强,下献县,八里至

肖范桥 大红桥至此三百九十九里,大码头武强界,武强、深泽、安平、饶阳四县,盐厂十二里至

古河 三里至

岔河 武强、武邑交界,八里至

罗家庄 七里至

赵桥 二十里至

龙淀 织苇席出处五里至

杜家口 五里至

圈头 码头深州、束鹿、武邑三县

史家湾 十五里至

尤家店 十里至

韩庄 十三里至

花园 七里至

下河村 五里至

衡水大石桥 肖范至此一百十五里,此桥西河第一工程,遇大水之年上浅,衡水、武强,晋州盐厂五里至

郭庄 五里至

张家摆渡 十五里至

魏家庄 五里至

郑家河沿 五里至

焦汪桥 小码头冀州盐厂五里至

曾家庄 五里至

东营 南岸小村以上,冀州界,以下衡水界,五里至

贾家庄 五里至

范家庄 下岸小庄十里至

铃铛口桥 小码头五里至

野庄头桥 十二里至

邵村 三里至

小庄 东岸小村三里至

李家庄桥 西河第一大码头,新河盐厂南北府四十余处,各号提拨处,西河积水之年,此地离厂,冀州总店四里至

辛庄 四里至

顾城 五里至

高家张砖 新河界二里至

苗家张砖 三里至

车家张砖 四里至

王田庄 五里至

邢家庄 二里至

新河城后 三里至

刘家庄 五里至

池家庄 二里至

博家庄 二里至

黑风口 三里至

灵家庄 五里至

南北葫芦湾 冀州、新河、宁晋交界,八里至

侯家口 宁晋界,北府赵州各号,遇大水之年或水小均可在此缷岸发车,道光十二年间修桥一座,三里至

曹庄 十里至

念城桥 新河界一里至,此桥甚低,道光二十七年因过磁州,盐船各号迟公守将桥拆毁

杨家庄 二里至

荆家庄桥 十二里至

新儿庄 宁晋县八里至

十字河 李家庄至此九十三里,自此往西通泊,转至东注洨河,至赵运路往南入滏河南府,广顺运路二里至

石家嘴桥 村后即西泊,村前即东泊,道光二年间滏河并泊水涨,发到枣坨,左右开口十数余道,上下船只在此起拨,五里至

孟家庄桥 五里至

新立庄桥 五里至

景家庄桥 上隆平界,下宁晋界,六里至

枣坨里桥 河身较比地高,七里至

狮子疙疸桥 西岸俱系树木,五里至

千古营桥 八里至

苏家庄桥 五里至

牛家河桥 十字河至此四十八里,小码头隆平、柏乡、临城、盐厂八里至

任家桥 五里至

马蓝桥 自此处起,揽河打坝,开沟种种不良之意皆由此起也,五里至

白家寨桥 此处人情与马蓝相同,十五里至

新桥 十里至

张家庄 巨鹿界,巨鹿盐厂三里至

邢家湾桥 牛家桥至此四十六里,大码头桥下,北岸邢台、任县、南和、沙河、内邱、唐山盐厂,任县界,西岸偏闸一座,一名鸡爪闸,其水归澧河,新桥通西泊六里至

边家庄闸 以闸为桥三里至

甄家庄闸 八里至

天口桥 六里至

北定桥 五里至

新庄桥 小码头八里至

辛店桥 平乡界五里至

忠信滩桥 五里至

窦庄桥 五里至

尹村桥 八里至

油照桥 小码头平乡盐厂五里处

田庄桥 三里至

马庄桥 八里至

夏庄桥 邢家湾至此七十五里,小码头平乡盐厂八里至

徐家桥 三里至

郭家桥 此桥最低三里至

张家桥 三里至

千家口桥 鸡泽界五里至

邢家堤桥 五里至

旧城营 夏庄至此三十七里,鸡泽盐厂三里至

新庄桥 五里至

马町桥 曲周界三里至

茶棚桥 五里至

七岔路 四里至

下三里桥 三里至

曲周桥 旧城营至此三十里,曲周、肥乡盐厂至城二里,一连两座,三里至

上三里桥 八里至

十条路 八里至

塔子桥 系一连两座,五里至

神仙桥 六里至

小营桥 永年界六里至

马家营 二十里至

李家板桥 十二里至

府东一空大石桥 曲周至此七十一里,距城二里北岸偏闸一座,永年盐厂十里处

砟子一空大石桥 下岸偏闸一座,此处系堤十里至

府南三空石桥 二里至

沈家桥 三里至

草桥 三里至

田儿堡桥 上北岸偏闸一座,三里至

东闫村一空大石桥 二里至

王家桥 西北偏闸二座一里至

刘家桥 二里至

西闫村桥 偏闸五座,一名闫村截子,八里至

代史桥 八里至

贾家口桥 邯郸界一里至

贾庄桥 五里至

押石桥 五里至

苏里闸 五里至

苏里桥 五里至

冯村桥 五里至

刘儿庄桥 五里至

苏曹桥 府东至此十三里,武涉邯三处盐厂邯郸总店,三里至

南苏曹 七里至

柳林桥 大闸一座八里至

罗城头桥 八里至

张儿庄 十五里至

杨家桥 十五里至

左良桥 磁州界十里至

千石桥 八里至

琉璃闸 磁州盐厂大码头,船只至此不能上行,二十五里至

州西闸 自天津大石桥至琉璃共一千一百五十四里

长芦府州县引目册

冀州 东界故城,西界宁晋,南界威县,北界安平。至京六百三十里

正引盐三千二百七十九包

南宫 州西南六十里

正引盐一千九百七十包

新河县 州西六十里

正盐一千五百九十二包

枣强县 州东南二十五里

正引盐二千九百七十二包

武邑县 州东北九十里

正引盐二千六百十五包

衡水县 州东北四十里

正引盐三千零十二包

正定府 东界京州,西界山西,南界唐山,北界唐县,至京六百里

正引盐六千四百九十四

正定县 附府

无极县 正引盐三千零七十五包

槀城县 府东南六十里

正引盐三千八百八十包

行唐县 正引盐二千九百七十七包

灵寿县 府西五十里

正引盐一千九百七十包

井径县 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正引盐五千七百四十八包

阜平县 正引盐四百二十二包

获鹿县 府西南六十里

正引盐五千二百三十包

平山县 府西七十里

正引盐三千二百八十五包

晋州 正引盐三千二百三十四包

元氏县 府西九十里

正引盐四千五百六十二包

新乐县 正引盐二千二百九十一包

赞皇县 府西一百二十五里

正引盐一千六百九十一包

栾城府 南六十里

正引盐三千零三十包

赵州 东界新河,西界元氏,南界唐山,北界栾城,至京七百四十里

宁晋县 州东南四十里

正引盐六千四百二十八包

柏乡县 州南六十里

正引盐一千八百七十六包

隆平县 正引盐二千五百四十六包

高邑县 州西南五十里

正引盐一千五百八十九包

临城县 正引盐一千八百四十六包

顺德府 东界威县,西界山西,南界永年,北界临城,至京一千里

正引盐九千零三十二包

邢台县 附府

沙河县 府南二十五里

正引盐二千二百八十七包

南和县 府东南四十里

正引盐三千零八十九包

平乡县 府东八十里

正引盐二千一百一十九包

巨鹿县 府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正引盐二千四百四十九包

广宗县 府东一百二十里

正引盐二千七百九十二包

唐山县 府东北八十里

正引盐一千三百包

内邱县 府北六十里

正引盐二千四百三十包

任县府 东北四十里

正引盐一千六百六十包

广平府 东界山东临清,西界河南武安,南界临清漳,北界南和,至京九百五十里

永年县 附府

曲周县 府东北四十里

正引盐六千三百三十八包

肥乡县 府东南四十里

正引盐二千六百五十八包

鸡泽县 府东北六十里

正引盐一千八百零九包

广平县 府东南六十里

正引盐一千九百四十包

磁州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

正引盐五千零十七包

武安县 正引盐八千一百三十六包

邯郸县 正引盐三千一百三十七包

沙县 正引盐二千五百八十六包成安县

成安 正引盐二千五百二十七包

威县 正引盐四千五百八十一包

清河县 正引盐五百九十一包

临清县 正引盐四千九百七十二包

《畿辅水利初案》所载滏阳河水利管理状况【15】

先是广平府知府张延勷因引见条奏均平水利疏言广郡之地临滏河旧建八闸,而数千亩之田均受其益。自河南磁州据河上流,筑拦河三闸水不下行。夫水利于流行,筑堤壅水,使邻民为壑。固所不可设闸阻水,使邻田受旱,亦不可也。况商船载货,由滏河以抵天津、通州等处,常为三闸阻滞,商民未便,臣所深知,伏乞勅下两省抚臣会议,或五日一放闸,或七日一放闸,在磁州可以蓄水,在广平不致绝流,则水利均平,万姓利赖无既矣。至是户部题称,议得直督李绂覆张廷勷条奏一疏,清河道等详称滏河一水,向因磁州筑闸任意启闭,以致水利不均,今公同会议,将东西二闸仍照旧例,以三月为始,至八月终止,定限十日轮流启闭,周而复始。臣等穷思三月至八月,正田禾长养成粒之时,倘遇雨泽稀少,必待十日始得灌注恐磁永上下,俱失水泽之利。且滏为商船往来之道,西闸至东闸,若必十日始放,商船于两闸之间,坐守一旬,将来必致有敛钱买水之事,于商农均有未便。应以五日为限,留水灌磁州,则东西两闸五日俱闭,放水灌邯永等县,则东西两闸五日俱开,至磁州之西闸及邯永各县诸闸,又各该地方均平水利之责。作何按日启闭分溉之处,该督详查定议,勒石河干,永杜争端可也。于十四日具题,十六日得旨如议。

是月宜兆熊批准磁州计板开闸议,令勒石以垂永久,议称正定府知府童华、大名府通判逯选为请定计板开闸之法,以均水利事。窃查滏阳河发源磁州,从前州民独擅其利,既建东西两闸,复于东闸之下建第三闸以束之。每遇三月之后,八月以前三闸尽闭。永年、曲周之民,思沾涓滴而不可得。官吏商民屡祥屡告,因属隔省,莫能控制,经怡亲王奏明,将磁州改归直隶广平府,磁人失其所恃,转而降心相从。嗣户部议准前守张庭勷條奏,定以磁州两闸五日启放,然未定作何启放章程。若令闸板尽启,则建瓴之势,沟浍之水一日可尽。目下既虑偏枯,将来必致争夺。职等亲临相度详加酌议,磁州西闸在西门外二十里,地名槐树村,闸有七洞,每洞下板八块。每块以地亩尺一尺三寸为度,积水至六板,即可分注沟渠,至八块而各田充足矣。请自二月三十日以后,将闸板全下,每月开放六次。放闸之法,水底留板六块,水面去板二块,使本地之沟水长满,而下游之余波不绝。既不遏水以病邻,亦不竭上以溢下,争端可永息也。东闸在城东二十里,地名琉璃镇,闸止一涓,下板十三块。每块以一尺为度,使与西闸同日启放。放闸之法,水底留板九块,水面去板四块,每启闸之时,委官看视水与板平即止,以一启五日为率。其东闸下十五里,地名阎家浅,州人建有第三闸。此处地势极低,拦河收束,水难下灌,应饬拆毁此闸,不许复建。查张廷勷條奏一案,现行各地方官会议,恐磁永官民各执己见,未能均平水利而服众心。职等委南局亲勘确访、集思广益,仿唐臣李泌、明臣汤绍恩、西湖三江两闸计板放水之遗规,酌定成法,实可经久。乞饬祗遵于水利田功大有裨益矣。六月初二日宜兆熊、刘师恕奏言,窃查直隶兴修水利管田,实系惠民大政。臣等屡饬地方官督率士民仰体。

邯郸县水利管理【16】

沙东水利条规

第一条 沙东新沟经行路线,在罗城头闸中沟以南,系旧闸各村代表公同指定之地点,呈县备案为永久不易之沟线。

第二条 罗城头闸旧有南中北三沟,沙东新开之沟命名曰东沟。

第三条 东沟通河较南沟提高五寸。

第四条 东沟上、下游分为三段,自滏河东岸至李家口村西小桥系公共新挑,计长十三里,为公干沟。自李家口村西至堤南堡村东北亦系新挑,计长十二里半有奇,为南干沟。自李家口村西小桥至刘家庄村东北系原有沟渠,计长十五里,为旧干沟。

第五条 公干沟占地一顷五十七亩八分三厘八毫九丝三忽,一律从优价买。所有粮银,除学田地向无粮银不计外,共拨出粮银八两二钱零三厘二毫,如数呈请豁免。南干沟占地一顷十四亩六分九厘四毫七丝四忽,亦系丰价购买。其粮银在未经豁免以前,仍由各地户照旧完纳,旧干沟粮银尚系地户担负。

第六条 旧年闸座,沙东各村未摊闸费,故每年夏历十一月初五日闭闸时,由东沟所属各村先期备办闸板。

第七条 东沟所属各村担任修筑罗城头地界之河南岸,其河北岸仍归三旧沟修筑,均得就近用土地户,不得勒索钱文。

第八条 水手三名,原议每年共津贴京钱四十五吊文,今照旧闸原有地三十五亩有奇,又买地十二亩,均按三股分种,以后永无津贴。堤夫二名每年每名津贴京钱八吊暨秫秸二百个。

第九条 东沟开放之期,以南沟第一、二坝河水上地时间,满五日后为准。惟历试三年,均系十一月十一日河水入地,故东沟以十六日开放为原则,但迟早得活动之。

第十条 自十一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八日止,为沙东各村浇灌之期。自正月十九日起,至二月初一日止,为中堡、大北堡、罗城头灌溉之期。

第十一条 公干沟凡每年修浚,一切经费均由公按地出钱、出夫,灌溉时按地分期,沿沟一带桥梁,为县有公共之建筑物,应归附近各村庄永远保护。

第十二条 东沟两岸,除岸外另买之顺畛地,由沙东自行栽树外,其各地户有必须栽树、保护堤坝之义务,但树株成材后利归地户,只准剪伐,不许翻根决底,以免妨害水埝下游,旧干沟无论横顺,畛树株之利均归地户。

第十三条 沟渠为地方水利,无论何人不得阻挠破坏,如有决堤放水或塞口断流,应按刑律科罪。其报者损害桥梁、偷伐堤树者,亦各照章从重罚办,并责令加工修筑、加倍补裁。凡警团、村董、水手、堤夫及诸色人等,有能破获前项案犯送官审实后,即在罚款内提五成充赏,容隐不报者连坐,似此明定赏罚,使大众知所警戒守望,各有责成,庶几杜绝弊端,永资利赖。

第十四条 以上各条沙东、沙西双方条件,其沙东各村相互之关系,另有详细规定,于西张策国民小学前刊石记载之。

柳林闸在城东三里,近柳林村,跨滏河,明万历中建《畿辅通志》,灌田二十五村,共地三百八十七顷六十亩(中柳林二顷四十亩、东柳林一顷二十亩、南程庄十四顷四十亩、北陈庄十四顷四十亩、南苏曹三顷六十亩、北苏曹十四顷四十亩、西耒马三十八顷四十亩、东耒马四十六顷八十亩、冯村二十五顷二十亩、蒹葭三顷六十亩、爆台寺十二顷、西填池四顷八十亩、东填池四顷八十亩、南屯头十六顷八十亩、北屯头四十二顷、常家庄十四顷四十亩、西上璧十四顷四十亩、东上璧十八顷、东胡村十顷零八十亩、西胡村十四顷四十亩、东三家村二十七顷六十亩、西三家村二十四顷、燕庄七顷二十亩、鸭池八顷四十亩、唐屯三顷六十亩)。

苏里闸在城东北二十里,苏里村,跨滏河,清顺治初建,《畿辅通志》灌田十五村,共地三百二十四顷(苏里村五十四顷、袁家庄三十八顷、鸭池四十顷、贾村二十顷、招贤十一顷、七方十二顷、皮条屯二十顷、东赵垒十八顷、西赵垒二十顷、刘固四顷、卢英堡二十顷、贵龙岗十一顷、王化堡三十四顷、冯村十二顷、刘二庄十顷)。

沁河堤在县西北,明正德年间,知府华津、知县韩骃筑改挑沁河,避城而北,障以长堤,高、厚各三丈,沿堤植柳。

欧阳堤在县西,明万历中知县欧阳调律筑,以防沁水。清雍正中知县郑方坤重修。

赵垒堤在县东北,长七、八里,障西山之水以入滏河,今废。

明邑令张第、赵垒堤不应筑,议赵垒原无堤,堤之筑起自嘉靖三十二年。盖因本府城西有胡贾等村俱秧稻,地实与邯之赵垒村接境。秋水暴至,水自西山来者,由赵垒而东,则胡贾等村之稻不能全收。遂有永年民齐龙、张深等告于赵垒筑堤一道,彼时在位未能深察,遽从其请,由是赵垒诸村竟为鱼鳖之区矣,幸堤旋溃决,水得疏通获免昏垫,遂有永民复筑修事。闻本府贺公亲行查看,得知其不可竟罢之。贺公去后,复有唱修堤之说者。本府又委成安、肥乡、邯郸三县并永年薛主簿公同踏勘时,左右居民相聚者千余人俱称,修堤不便事亦中止。永民见此计不行,别出一议,谓不修害及府城以为词,则本府修堤之意不坚,多官之议不止。不知赵垒去府城盖四十余里,来水即有泛涨,一入旷野即四散平流,岂能侵悬远之城哉。且赵垒之堤一筑,即逼水南行入于滏阳。滏阳河身有限,安能受此无穷之水,所以贾葛口四岁而三决,修筑之费不赀,则赵垒筑堤之害晓然也。

鄢米堤在县东十里,鄢米二口与肥乡接界。

汉坝在县东十里,鄢米口北一里,飞沙堆,漳水自南来者,阻塞不通。明万历中,尝议决汉坝,而东达曲周苏胡寨入滏后,漳徙遂止。(以上闸堤)

井泉灌溉之利与川渎同功,是以管子有抒井之谟,汉家重拮槔之制。吾邯处大河以北,每苦旱干而民间农业知识极形幼稚于凿井灌田之利,素不讲求一遇亢旱辄至束手无策,良可浩叹。民国十年,豫北袁公述之,慨解义囊捐洋五千元贷付邯郸农民,作为凿井费用,以资提倡详定章程,另各贷款之户,应于后之次年偿还原本五分之一,分五年还清。按抽签法轮流贷付,依号数之,先后递推办理。但由贷款所凿之井,定名为袁公救荒井,以示纪念。民国十二年,大名镇守使孙公禹行由罚款项下拨三千元,归邯郸凿井费用,一切办法与袁公井无异。惟定名为邯郸救荒井,名称上微有不同耳。近数年来,乡间农民咸知井泉之益,邑内除西区少数罔地不宜凿井外,其余各区不贷借井款,自行凿井者日益增多。兹据调查所得中区约七百余眼,东区约六百余眼,南区约九百余眼,西区约四百余眼,北区约六百余眼,将见数十年后井泉之发达,当必十倍于今日,所谓利田畴而济民生,袁、孙二公之造福地方,其功岂浅鲜哉。(以上井泉)

《广平府志》所载水利管理状况【17】

水利略上渠闸、闸规

汉安帝元初二年二月辛酉,诏赵国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后汉书》

唐咸亨四年,李仁绰开利物渠,自滏阳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水以灌田。《唐书·地理志》

宋天圣四年,王言相魏磁洺之田竝漳水者斥卤不可耕,请河北槽规度。《玉海》

元中统三年,世祖召见郭守敬面陈水利六事,其四言磁州东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下经鸡泽,合入澧河,可灌田三千余顷。世祖钦赏授提举诸路河渠。《元史·列传》

三年八月,河渠司王允中请开邢、洺等处漳、滏、澧河达泉以溉民田,(案《寰宇记》龙罔县有达活水,当即此)从之。《元史·本纪》

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言洺州城中井泉咸苦,民食用多作疾,请疏涤旧渠,置坝牐引滏水,分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元史·河渠志》

明成化间,李进知广平府于城东南滏河堤畔,建闸二座,东西开渠一道,南北开副渠六道,引水灌田。《畿辅水利议》

嘉靖中,高汝行知广平府于滏阳所经建惠民闸,以资灌溉。沿河州县,民皆富饶,秔稻之盛,甲于他郡。《畿辅水利丛书》

万历三十年,保定巡抚汪应蛟言滏水可溉襄国,宜设坝、建闸、通渠、筑堤,高者自灌,下则车汲,用南方水田法报可。《永年旧志》

国朝雍正四年,设水利营田四局,京南一局兼正定、顺德、广平三郡之地。西带重峦。源泉竝注,而交流毕会于大泊,所谓形如聚扇,而滹、滏二河为之外干也,民于其间雍流艺稻,无烦导课,而建闸筑岸具有条理,广、顺之间增田至三万八千七百三十八亩有奇。《水利营田图说》

渠闸

永年县

惠民闸在城西南十里阎村,明嘉靖九年,知府高汝行建。县旧志西南各闸此最先建。万历十六年知府蒋以忠、知县张可久重修。

阜民闸在城西南八里田家堡,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府瞿晟建。万历七年,知县马翰如重修。

润民闸在城西南十一里王家庄,明万历十六年,知府蒋以忠建。

济民闸在城西南十三里西阎村,嘉靖四十一年,知府柳希玭、推官杨沛建。《建闸碑记》邑人杜秉彝记略云:岁己未旱,庚申大旱,生民转徙奔命。石南杨公时、司理广平议狱缓刑,冀答天意,循行阡陌,见滏水东北筑大堤。堤下碱卤不毛地以万计,集父老曰:“水之利大,闸之惠溥,是可开以济。”若父老曰:“惟命。”遂请于巡抚近淮董公、巡按毅齐杨公、兵备见吾陈公皆报,可捐俸五十金助费适郡。伯釜山柳公以代至出粟六百斛以给不逮命,阴阳官杜秉伦相地度址,礲石鸠工,庶民子来河隈建闸。表曰:济民堤口重建,以防不虞,渠开自西阎村,由马道固营达大小张村十余里,沟分四十有六,灌田九千六百九十亩有奇,工肇于是年之夏四月,未阅月而告成,中垦荒田二百四十亩以赡两学,二十亩以赡社学,二十亩以赡义塚,立老人总甲以时启闭,勤牛耕督,农莳碱卤悉化一望秧苗,见者谓为小江南。转徙如宋大柱、王佐辈因而复业者,百余家。仍于右路浚大沟,直抵洺河,越四十里以泄余水,生民不觉其为劳,亦不知其有魃之灾矣。君子曰:自用者忌有我者葸葸,则畏惴而不敢忌,则激亢而不乐人,为是举也。石南敢为釜山乐人,为于爱民之仁,见和衷之义故记之。

案通志、旧志、县志,皆以王家庄为济民闸,西阎村为润民闸,今据碑记改正。

广济闸在城西南十三里西阎村,济民闸东百余步,明崇祯十四年,知县郝建。通志参碑记。邑人申佳允记略云:成化二十年,郡伯李公倣西门豹遗意始创利民闸。城南攸赖嘉靖间高公斟酌水利,由大慈村凿堤、砌石、引水、灌护驾等村分浚沟洫,教民秧稻,万姓便之。后来建闸六道,李公实开始焉。七闸之一曰济民,地界西阎村堤上,创于嘉靖四十一年之秋,盖倡自司理石南杨公云,至乙丑之秋,再修之。则适菴李公襄厥事耳,崇祯十三年,岁大饥,西阎村堤居民李联芳,拟于济民闸之东百步许,另议建辟一闸。乃于三月初九,请启堤土,红币金钱重加奖犒,众心咸奋,按亩趋工,杵声震野,风雨弗辍。抵四月八日告竣,锡嘉名曰广济。落成之日,土人索余一言,载诸贞珉故记之。

案以上五闸,分灌十三村稻田,每年供办县署米差一次。《永年新志》只载明代创建姓氏。本朝二百余年,岂无修葺?略而不载者,或以闸座朽坏,民间自行整理,官署无案可稽也。

善惠闸在城西南十三里马道固,明嘉靖四十二年,知县朱泰建。《旧志》

便民闸在城西南十五里大慈村,万历十五年知府蒋以忠建。同上

广仁闸在城西南二十里贾葛村,万历四十二年知府张和中建。同上

案以上三闸所溉之田,屡被洺水淤塞,地势高峻不能浇灌。乾隆元年改为旱田,惟二、八月浇灌麦苗用。

水启闸

利民闸本名惠民闸,在城东南五里夏家堤村。明成化十二年,知府李进建。因元人旧迹建闸,灌田之余,引水入城濠,环植蒹葭萏,邑人至今利赖。二十三年知府王衡重修,改今名。万历二十八年,署知府推官胡东渐、知县耿鸣雷重修。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余维修。《旧志》今引水灌城池。《房册》

王衡记略云:余友曲沃李君时勉以甲辰三月,由户部郎中来,知广平遭亢旱,循行阡陌,田稼枯槁,无可救者,忧形于色,于是谋诸僚寀同知王君,经通判叶君相刘君、宁推官张君公玉,乃相城外异隅五里。滏阳河曲地势高厚,可引而救焉。相视莫逆,断然鸠工,民皆乐从。决渠北注,闸而落之时,其启闭以蓄以障,以受以泄。支分东西,灌田若干万亩,抱城凿池,导水环流,种荷植柳,芬芳荫翳,因名其闸曰惠民,前此未尝有也。丁未三月时勉以外艰,去王君以佥宪,升余与同知朝邑刘君,让代之思其人而美其绩有余慕焉。若夫甃之未备,灌之未均,经界之不正,人事之不齐,凡可继而行之,以既时勉已成之功者。余将何辞初闸名曰惠民者,时勉名之也,谦词也。余复僭易之曰利民者,何不曰民之所利而利之乎?不言所利此时勉之,所以为大也欤。

邑人盖国士记略云:永年有滏河,从郡之坤隅来,时太守李公讳进者于郡之东南五里许,建利民闸,可灌田数百顷。实为滨河数闸倡,首民至今思之,岁久河移,石旧崩圮,釃渠淤塞,民不沾水利者几二十载。郡庠弟子员李一选等因旱魃为虐,咸思疏沦,复故闸乃请于司李胡公,公视郡篆,即日往视进诸父老曰:今县官仰给东南治水,使者相望四出,然犹沈壁为费,少府金钱数万计,卒鲜成绩矧乘,可因之势收无穷之利。今若等引皋陆之水以灌泽斥之区,使石田为沃野。奚不可者又请之邑侯耿公,公亦如胡公言,乃共捐俸赀办砖石,委邑簿段可学庀材鸠工,甫越月闸功告竣,引水入灌,先功最而后次及豪强者,无越逾焉。向时沮洳沈斥者化为膏腴,萑苇者易而菽麦,民沾沐恩厚,相与歌曰“不有司李孰为之始,不有邑侯孰为之筹”,又欲勒石垂久,而征言于不佞。窃以为两公乘可因之势鼎不拔之功,岂沾沾煦煦者之可比哉!

安民闸在城东五里上马头村。明嘉靖四十三年,知府柳希玭建,本用灌城东稻田。咸丰九年,知府王启会因利民闸淤浅,改启安民闸引水入城濠。同治七年,知县王德炳援利民闸之例,酌减闸旁四村徭役,令依疏浚,勿使淤塞。

便民闸在城东北五里借马庄。顺治十九年(《县旧志》作十四年)知县余维枢因旧址修建,后废。乾隆九年知县王玲重开,改艺粟麦,民称其利(同上)久废。光绪十年,村民重修,引灌旱田。

通水闸在城东北三里凤凰口,明嘉靖十一年和府李腾霄建。本以泄堤内稻田之水,达牛尾河也。后因闸外地高于内,水发或更倒灌,遂废。

国朝雍正八年水利营田,府遣官相度,即旧基营建高一丈六尺,宽二丈五尺,长四丈,砌以砖石,外筑月堤以护闸口,名曰惠民闸。道光十六年,知县玉瑸复迁闸于黑龙潭西,后亦以闸外地高闭废(县旧志,参新志)。

益民闸在城西南十四里新庄,康熙四年建(《畿辅通志》),久废(《采访册》)。

案县新志,此闸当在润民、济民二闸之间,遗址今无可考。

辛庄堡偏闸在村西,久废,近堡河高地洼,洺水涨发,田禾淹没,地成碱卤。光绪十七年,村人依旧闸重修,引水灌田,大有利益(《采访册》)。

洺河自同治十年修浚,改归故道,沿河村庄皆获灌溉之利,讲武茹、佐太辛庄、东西陈甫、东西杨庄、薜家庄、豆家庄、七级等村,麦收尤丰。水过淤留,地更肥美,乡人以地能受水为佳(《采访册》)。

润民沟起自西阎村,由马道固达大小张村十余里,旧有沟四十有六,灌田九千六百余亩(《建闸碑记》)。

利民总渠旧接利民闸,东西开总渠一道,南北开副渠六道,副渠之间又各通小渠(《县志》)。

曲周县

东南闸在县东南,明崇祯间知县乔明旃建。

国朝嘉庆初,知县奚继徽重修。二十五年知县刘沄增修,寻废。同治二年,知县王延桂重建,引水入隍(《县新志》)。

宏济闸在城北,明嘉靖中知县王友贤建,今废(同上)。

七岔路闸在县东北,明嘉靖中知县王友贤建,今废(同上)。

赵儿寨闸,明万历间知县赵允昌修,今废(同上)。

案《县志》,四闸之建在漳滏合流之时,有赵儿寨闸及东南闸,以导滏水之入。又有宏济闸、七岔路闸以通滏水之出,分杀水势,且溉近城地亩为利甚。溥后漳水淤塞,地高于河不能受水,渠闸俱废。惟东南一闸导水入隍,藉资保障,故屡经修浚而不废焉。

鸡泽县

利民闸在县东邢家堤滏阳河西岸,乾隆九年知县李世基建(《畿辅通志》),久淤废。光绪十八年,知县钱锡寀重修,引滏水入兴隆沟。沟两岸复开支沟,灌溉民田,余水直达城濠(房册)。

金龙闸在城西北,导牛尾河通城濠。康熙年间知县管继武建。乾隆十七年知县王光燮重修(《县志》)。

青龙闸在城东北隅兴隆河入城濠处。乾隆十八年,知县王光燮建(《县志》作十七年)。又文明闸在城东南隅文明河入城濠处,亦乾隆十八年建(《畿辅通志》),今俱废(《县志》)。

七利闸在县东,沿文明、兴隆二河开子沟七道,南四北三,各立闸以蓄泄之,以次而名。乾隆十八年,知县王光燮建(《畿辅通志》)。

五灵闸在县西南双塔村,南灵、北灵引牛尾河水,南灵、中灵、北灵引洺河水,皆乾隆九年,知县李世基建,今废(同上)。

永和闸在县西北大韩固村,洺河东岸,乾隆十四年建,今废。

义利闸在县西北小韩固村,洺河西岸,乾隆十二年建,今废。又有永顺闸,亦在小韩固村洺河东岸,乾隆十六年建。

获利闸在县西北沙阳村,洺河西岸,雍正十二年建,今废(俱同上)。

案旧志,鸡泽地势洼下,为众流所汇,田皆斥卤。滏河距城东十里许,旧于旧城营开渠建闸,引以通濠,东南台头等四十村资其灌溉。明嘉隆间,漳水并入,频溢为害。天启六年水大溢,溃渠亦堙,尝议复旧制第河,卑地高必更筑横闸拦蓄,而下游平、任之人恶分其利,辄群起争之。夫曲防有禁,若滏之在鸡止,为邻封计,而傍岸石田曾不得沾涓滴,偏枯之叹所不免矣。县西三里为牛尾河,又西三里为洺河,两岸之双塔、沙阳桥等村均可置闸,引水牛尾。乃永年八闸通滏之下流,勤挑筑则无壅滞。南和以往或秦越视之,则尾闾塞而胸腹病矣。仰其利弗恤其灾,平情者固不若此。

邯郸县

柳林闸在城东三里柳林村,跨滏河,明万历中建(《畿辅通志》)。

罗城头闸在城东南五里,跨滏河,明万历中建(同上)。

苏里闸在城东北二十里(县册作二十五里)苏里村,跨滏河,顺治初建(同上。张箴河闸利弊说:邯有三闸,引滏水以溉田。洵利之大者,第邯之河道水浅,地高灌溉之方其弊有二,一则沟渠不浚,则上流既塞,必难达于下流。一则封洫不修,则高地未浇,必尽潴于低地。且水流不利则必久,延时日不克成功。水泽不均则必纷起,葛藤未能卒业,数十年往往不能灌溉者,职此之由。二者之弊,柳林闸为尤甚。上闸所弃之水俨若江湖,下闸未溉之田难邀涓滴,以无多之水乘有限之期,若复久延,时日纷起葛藤,其灌田亦仅矣。是在贤令尹之,督其修浚时其节宣耳。按三闸之势,苏里居北,柳林居中,罗城头居南为最上,顺流东下,可灌之地亦最多,乃所灌者不惟不及柳林,立不及苏里、东乡、张策一带。沟渠虽存,从未得灌,而附闸三五里如春厂等村,亦往往不得灌溉,弊孰甚焉。

案邯郸新旧县志,皆云不详建闸所自始,前明邑令惠民者为之。今从《通志》查出时代,建自何人仍无从稽考,又考《永年志》,苏里闸于顺治年间因邯民拦河阻水,永年县令余维枢与邯郸县令会议毁之,不知何时复筑。

磁州

西闸在州西十二里西槐树村,闸七孔,金门,各宽一丈二三尺,深四丈六尺,高九尺。明万历十五年,知州孙健初筑石为堰,连开疏渠二道。中渠灌溉永旺等三十三村,北渠灌溉曲沟等四村,但山水暴涨,常高于闸,人无所施力,冲决之患往往有之。至二十二年,知州刘安仁增立闸七孔,又于闸之两端设立绞椿,用之启版甚便,而暴涨始不能为害。后十余年,知州牛维赤仿其意,复凿石以开南渠,灌溉槐树等十三村,三渠遂大为民利。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水涨闸坏,知州任塾重修。康熙四十四年,闸东北崩颓,二孔启闭难施,知州蒋擢重修(州志)。

东闸在州东北二十五里琉璃村,闸一孔,金门,宽深各一丈八尺,高一丈五尺。明崇祯八年,知州李为珩仿西闸之制造。为东闸引水分渠,灌溉闸南等二十村,教民种稻兼杂植莲藕,遂为一境之胜。由是岁加修葺(州志)。

红渠闸在州东北东城桥,康熙四十七年知州蒋擢建(东西二闸之水常有余,而东每不足。一遇旱暵,则狼圪塔营等村之田即有龟拆之虞。康熙四十七年,知州蒋擢准里民黄簠等,呈请于红渠上建闸一座,闸南引水东流由广济桥而归。大渠之内灌溉狼圪塔村、闸南村、王家庄、柳儿营、徐家庄、琉璃村、吴家庄、太平庄、马儿庄、东城营、郭家小屯村、南豆公、北豆公、大营、东城桥、马家庄、张家庄、郭家庄与盛小营、杏园营二十一村之田,又引水北流为俎家庄、黄鼠二村,浇灌旱地之用,即雨晹不时而蓄泄有方,诸村并食其利州志)。

偏闸在州东东城桥北,康熙四十一年知州蒋擢建。屯庄等村每遇阴雨连绵,滏水泛溢,则淹没之患,一逢亢旸将咫尺自然之利,听其长泄入邯,近地之民困累已久。知州蒋擢建闸一座,以资蓄泄,引水分渠,灌溉屯庄、南北左良、郑家庄、吴家庄五村民田,复筑堤一道,以击东南倒泻之水,由是五村得安,始无旱涝之虞(州志)。

马公闸在州西鉴上村,乾隆十年,知州马长淑建。马牧因州境引滏水灌田,仅及城之西南北三面,城东地亩若雨泽愆期仍虞旱干,亲临察视于城西鉴上村,南渠入护城河之水筑坝遏之,使向东流并将城南黄家桥村入护城河之水,引使东流,沟洫皆通,足资灌溉,复于城东北隅艮桥南,拦濠阻堤一道,人被其泽名。马公闸立有碑记(州志)。

五爪渠一名中渠,在州西十里许,支分五派。一北流十里折而东北流,又二十里径州城东北十二里之高臾村入滏河。一东流十里径州城西南隅,入于城濠,由东北隅入滏河。一东流十二里,径州北之永济桥,又东四里入滏河。一东流八里,与前一支会,达永济。一东流八里径御射亭,又东八里仍入滏河。明洪武间知州包宗达于乡水梁村,引滏水开渠溉田种稻。宣德间知州安理重修。隆庆间内修石桥,复开前渠导水北流,桥成塞之不固。每秋山水泛涨,州北田禾淹没,官途淖滞。万历六年,知州赵范于州北二十里梁王桥,疏渠一道,长千三百余丈,东通滏河用泄其势,农旅便之。

国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州蒋擢重浚,三十九年奉巡抚都宪李国亮,饬兴水利。蒋擢复于五爪渠南北中三渠,鼓舞农民大加疏浚。复审视地形于杏园等四村,新开渠二道,又改修橙槽筑堤以护杜村等四村泛溢,从此西北一带乐利无穷(州志)。

北大渠在州北二十里,首起州西槐树屯,五爪渠北岸。明万历十五年,知州孙健开东北流,分为南北二支,亦名曲沟,皆东北流。凡三十里径梁王桥复合为一,又东北十里径琉璃镇入滏河。(《畿辅水道管见》参州志。郝震男郡侯蒋公开渠碑记略:先是明崇祯七年以开北大渠之故,剜永旺村地二十余亩,以通其流。当日永旺之分余润者,原有支渠一道以资灌溉。嗣后塞此渠口,不知始自曲沟等村何人为之作俑,专利至今。以永旺之破地为渠,而田畔渠流不能稍分涓滴,其可悯孰甚。康熙四十一年三月,永旺民人控禀蒋父台案下,父台以至公为心,因亲履其地察其形势,洞晰情理,遂赫然明断,令永旺作速开渠,出夫二名杜后争也。令永旺速具认状,公同乡长持以正也,具甘结者并及曲沟等村防故智也。立文卷者,判有结状批勘计久远也。蒋父台为公利之计一至于此幸哉!永旺亦得均沾,千百年之水利于无穷也。永旺村被泽农民郝彩等求纪开渠之事于余,余方幸亦在分润之中,且喜且感忘其固陋之不足以文也,遂述其始末而为之记。)

南大渠在州西东槐树村,明万历四十年,知州牛维赤开,东南流径西槐树村马场沟。凡二十里达州南五里铺,折而北流径偃月桥入滏河(同上)。

东西二渠在州东北三十里,明崇祯年间知州李为珩开,首起州东北二十五里之东闸,河东岸东流四里,分为二支。南流曰南渠,长十里。北流曰北渠,径李庄营、郑家庄,凡三十里仍入滏河。

国朝康熙年间,知州蒋擢重修,今为南西北三大渠(同上)。

陈公渠在州东,乾隆三十八年知州陈(失名)开。(陈牧以城东偏负郭,民田虽可引水灌溉,而距城数十步之外。滏河北流两岸,高于河身者数尺,河东不能引水灌田,乃相度地势,设法架木为槽,傍桥跨于河上,引西岸护城河水支流达于东岸,开渠戽水计灌田数顷。由是州之水利益广,人皆颂德立碑以记名陈公渠。州志。)

新开沟渠,康熙年间知州蒋擢接大渠、开浚小渠数十道,增筑堤堰,推广水利。南二里半铺水沟一道,自湾漳营东北起,至二里半铺止,长三里半。双碑口水沟一道,自湾漳营东起,至双碑口止,长三里半。五里铺南水沟一道,自湾漳营东南王家坟后起,至五里铺小桥止,长三里。南七里铺李家庄北水沟一道,自李家庄北起,至大路止,长半里。南十里铺邮亭北水渠一道,自十里铺起,至六里铺止,长四里,接入路西沟内。三里屯西水沟一道,由王家庄、魏家庄、常家庄之南,至滏阳桥东小街止,长六里。艮方桥南渠一道,由小侯召北入滏阳河,长二里半。朱家庄东至龚家坟开渠一道,因在中开河西,名为中开河渠。康熙四十二年,北开河又自龚家坟东北开渠一道,名为朱台庄渠,亦称北开河新渠,由台家庄、朱家庄、龚家坟,长四里。五里铺南往东水渠一道,自北开河起,由冯家庄、小李家庄至大路止,长五里。五里铺往东北水渠一道,自甘草营起,由冯家庄、王家庄至大路止,长五里半。七里铺水渠一道,自大路西起,至纪家庄北止,长二里。十里铺西开南北渠一道,自十里铺西南起,至十五里铺、五爪渠南入大路沟,内长四里。十里铺邮亭前渠一道,自小营店起,由黄官营南至邮亭止,长五里。庆泽新渠一道,自十里铺东北常家坟西起,至高臾西止,长五里。十里铺北大路西高臾开水渠一道,自五爪渠东起,至大路止,长二里。五爪渠西新堤之北水沟一道,自堤北起至十五里铺止,长三里。小光禄等村红沟一道,自小光禄东南起至梁王桥止,长七里。小光禄北水沟一道,自小光禄小路起至红沟止,长一里半。十五里铺水沟一道,自小光禄东起至十五里铺止,长四里。梁王桥往东大沟一道,自梁王桥起,由杏园营东小琉璃南至下琉璃止,长十二里。梁王桥新堤南往东水沟一道,自大路起由闸南村至滏阳河,止长三里。杜村龙王庙前水沟一道,自杜村南起至大沟止,长三里。河北村渠一道,自河北村起,由城基村、北独村、张儿庄止,长十四里。屯庄等村水沟一道,自偏闸起,由南苦良、郑家庄至屯庄西,入滏阳河止,长八里半。左良水沟一道,自南左良至大渠,止长一里。高臾西新沟一道,自北大路至凤凰渠,长半里。永旺村北水沟一道,自大渠起至李家坟前止,长二里六十步,以上各沟渠自康熙三十六七至四十四等年,俱系知州蒋擢新开。甘草营渠一道,自三里桥西接水,西流至营后泄水入河,长十里。高臾村渠一道,长百步,以旧渠地势低洼,易致淤积,改浚此沟,至平坦之处仍归旧渠。黄官营渠一道,长二里,接引小营店东渠水,由杨家楼东北,流至十里邮亭大路,归于水沟。以上三渠皆系康熙四十七八两年知州蒋擢续开(州志)。

张儿庄渠在州东北,康熙年间知州蒋擢浚。

闸规

明万历年间,邯郸民陈国护于罗城头、柳林村建拦河二闸,壅水不下。永年民赵邦彦陈其五害讼于官。知府刘芳誉会四县同勘邯郸,令孟三迁谓宜毁尤力。推官胡东渐赞之闸遂毁芳誉。去后二闸复建。(县志。永年民赵邦彦陈拦河。五害其略一曰毁坏成田。永年仰赖水利百余年矣,横闸设,河水枯,稻秧槁,遍地卤碱,纵有分水明文,彼已雄据上流,待经官办理,动出旬日而田已生烟矣。一曰冲没良民,横闸所浇不过数村,而数村之中高者得利,卑者渰没,山水暴涨,河闸不通,汹涌四溃,民尽为鱼。一曰留难国课。畿内食盐自运入滏,经河间、真、顺、广上至磁州皆仰给。一水滏河一闭而盐船阻商困税减,南粮之运自青县以下,亦不得借此水之润而漕受其害。一曰亏损民用,永邯西山窑出煤炭、石灰及瓷之器皿、礬、皂、红土等货由舡载至曲鸡等县,顺、真、河间等府咸取足焉。闸建,工商坐困,生民日用之需绌矣。一曰伤害风水,在昔河水潆泂地灵孕秀,人文蔚起,横闸建而人文大减于前,仕宦多不达,地有水犹人有气脉,岂有扼其吭,绝其气脉而其人不病且死者乎?推官胡东渐牒府称,滏水邯出鸡,经数百里,沿岸地俱高,水不可上,独永治南数里,地下邻河,河腰凿孔即可泄水灌稻,续建七闸虽启闭不常,而河流如故。不惟不与邯争且不与水争也。邯人横闸,上流积水直至岸上,然后溢出又凿水河,至二三十里外灌溉旱田,此与过颡在山,何异此闸起而两邑聚讼,于是有均水调停之说。然秧稻插稻安必尽在启闭之内,且阻商舡。彫搢绅尝过五桥诸堡村,视河底干裂,即堪舆幻不可信,而一郡荣卫脉络可令,立成川竭乎?且利获数村而害贻两县,以两县害博数村利,仁者不为?况伤舟楫,漂田庐,不独永人之议。当毁有五即邯土人之谓当毁有三,则今日之毁宜决矣。若果地可,偏闸亦如永制,不至绝河流,以让大害,邯与永同一赤子也,又何靳焉?)

顺治初邯郸民王聘之等建办里横闸一座,名为引水,护临洺城,永年民讼诸官,知县余惟枢与邯郸令会勘毁之(《县志》。知县余维枢与邯郸令会勘,议曰:邯郸苏里闸原因护临洺城堡而起,乃水不能达洺,事竟中止,闸虽至今存,仅为邯民灌溉之用耳。兹据永邑绅衿公呈指利害甚晰。盖以河流横截,水不下注,城濠将涸,八闸稻田由此废。万口怨咨,又邯民因闸开沟,官堤淹没,无以御西山,暴潦郡城地处卑下,恐一旦贻害不小,由此论之横闸与偏闸孰公孰私,洺堡与郡城孰轻孰重断断乎,宜毁此不待再计而可决者也。以上永年与邯郸分水)。

明万历间磁州民于州西槐树村筑石为闸。崇祯间又于州东琉璃村建闸,是为东西二闸,皆拦河阻水,邯永地居下流不得分润屡争讼。国朝雍正二年,磁人复于阎家浅建第三闸,永邯之人更失其利。适郡守张公廷勘因引见,条奏其事,下两省勘议,复以事权不一,特允怡贤亲王奏以磁州改属广郡,于是直隶总督李公卫饬磁、永、邯、曲、鸡五州县会议,将磁州之第三闸拆毁,不许复建。其东西二闸仍循旧例,以三月为始,至八月终为止,定限十日轮流启闭,周而复始。嗣部议以三月至八月正,田禾长养成粒之时,必十日始得灌注,恐磁永上下俱失水利,且滏为商船往来,货抵天津、通州等处之道,西闸至东闸,若必以十日始启,则商船坐守一旬均有未便,应以五日为好,其如何按日启闭,分溉之处行令该督详查定议。嗣又行五州县公议,以邯郸界在磁永之间地势颇高,向例自八月二十三日以后到次年三月二十三日以前,始闭闸蓄水浇地种麦,若照磁闸之例,五日启闭则点水不能到地,今议以初九、十九、二十九,每月开闸三日,开日澈底尽启以通商船,至夜乃上板蓄水,农民乃灌溉有资,船户亦应期而至,实为两得其平。永年以下曲、鸡等处地势低洼,皆用两旁偏闸放水并无拦河大闸,向系民间自为启闭,应从民便等因,于雍正五年五月详奉督院批准,泐石河干以垂永久。(《邯郸志》。案《永年志》,此事正定府童华,大名通判逯选议改磁州为一月六启,仍留水底闸板以蓄余水,与《邯郸志》稍异。张廷勷奏称广平府地临滏河,旧建八闸,以资灌溉而数千亩之田,均受其益。自河南磁州据滏河上流筑拦河三闸,水不下行,不特邻田受旱,而商舡载货由滏水以抵天津、通州等处,常为三闸阻滞,商民未便,臣所深知伏乞。敕下即今两省巡抚会议或五日一放闸,或七日一放闸,在磁州可以蓄水,在广平不至绝流,则水利均平,万姓利赖矣。和硕怡贤亲王奏磁州改属广平疏其略曰:臣奉命兴修水利,查得滏阳一河,发源于磁州神麋山,自邯郸入永年,历曲周、鸡泽、平乡等县,元臣郭守敬会言此河可灌田三千余顷,而明臣高汝行等知县朱泰等曾建惠民等八闸,以资灌溉沿河州县,民皆富饶,秔稻之利甲于诸郡。近年以来水田渐改,闸座所存无几,询其所以,乃由磁州之民地居上流拦河筑坝,无论水少之时涓滴不下,即至水多之日亦壅甚坚,必待经过商舡敛金买水乃肯开坝放行。以致下流诸邑田土桔焦,不沾勺水之润,因争与讼,累岁不休。虽均水之断案如山而各属之抗违如故,此广郡水田之所以坐废也。查《广平旧志》,磁州、成安县属广平,今成安现隶广平则磁州本非豫追踪明矣。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则滏阳一河全由直隶统辖,均水息争同安乐利矣。豫抚请以滑县、浚县令属河南以重漕运。部覆准行,况磁州本系广平所属,史有明文,事非创举臣仰体。皇上爱养民生,一视同仁之至意,为此谨奏,雍正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奉。依议以后东西二闸启闭,均照部议)。

同治十一年,查勘滏河委员禀经督院批准,磁州三月闭闸,九月放闸,仍照原章,一月六启,邯郸改迟至十一月初五日闭罗城头闸,十日闭次闸,又十日闭末闸,至次年三月二十五日三闸尽启,遇旱报官,通融启闭。不得过十日。各偏闸每十日准启三日蓄水(《永年志》,以上永年邯郸磁州分水)。

顺治年间永年胥吏以引水人城池为名,封闭八闸,不令灌田,永年民讼于官,知府许瑶禁之,立石府治前(《县志》)。乾隆年间,永年大慈等村私开废闸、违例筑坝。四十四年经下五闸控告,断令闭闸,不许筑坝。同治初,上三闸复私开沟渠,拦河阻水,经十三村具控知县钱敏,断令上三闸灌溉麦田,只准三月内上下八闸通流分用,余具属下五闸用水之期,永远不准筑坝阻水。(《县志》广宗郑元善十三村浇灌稻田碑记略:考滏阳一河发源于磁州神麋山,自邯郸入永年,历曲周、平乡等县,源远流长,味甘而温,可灌田数千顷。前明知府高汝行、知县朱泰等建惠民等八闸,挑挖沟渠,培养稻田,收水利而裕民食,沿河州县民皆富饶,秔稻之利永年甲于畿辅。然上承邯郸,横牐为梗。万历年间知府刘芳誉会四县同勘,力主毁闸,磁州籍隶豫省,雍泽上流。雍正三年,和硕怡亲王奏请,以滑浚等县易磁隶广,一时圣天子忧勤贤宰执经度为之改易版图,筹划蓄泄,岂非为永年数千顷稻田之故哉?历年既久,上三闸广仁、普惠、便民等闸,屡被洺水淤塞,地势高峻,不能灌溉。雍正十三年,由大慈等村禀请丁县主案,下不种稻田,不办米差,情愿闭闸耕种旱地,因而具结准闭。虽有废闸三道业已报上,永远关闭不准私开,至乾隆年间上数村私开废闸,违例筑坝,乃于下五闸稻田收获之后,偷开用水灌溉麦苗十三村,不为已甚,任其偶穷余波不从深究后,遂变而加厉。当稻田用水之时,拦河打坝,雍泽上流,违禁取利,卖水分肥,致令下五闸有水之稻田不能浇灌。乾隆四十四年,经十三村南沿村举人李灿、西王庄生员王动辅等秉控西大慈等村违例霸水,唐县主批示西大慈等村既系旱地,不办米差,会经具结前县将广仁等闸关闭,立有案据陈五玉何得私开,拦河筑坝,使有水之田无水浇灌,殊属强霸滋事,准传讯究堂断专以稻田为主,不许伊等筑坝。陈五玉亲供嗣后再不打坝,情甘任罪,仍令工房原差查伊闸开坝迹。近年西大慈等村抗违前断,恃强筑坝,敛金卖水,伪诈商船,私开沟渠,通年霸水,雄具上流,捐滴不下。上三闸曲防多,少余水,下五坝旱坏,无数稻田地之水旱无分,民之生业何寄?今又经十三村西王庄贡生王邦彦、王永安、廩生王师仁、南沿村生员刘元璧等秉控在案,蒙钱县主秉公查卷,讯断饬令,仍照旧章使水,上三闸公村系旱地,二八月用水浇灌麦苗,惟三月内上下八闸通流移用,其余俱属下五闸十三村稻田,用水浇至秋分日止,不许西大慈等村私自拦河筑坝,如遇天旱,伊等须通知十三村商议会稟候示,借水浇灌两造,各遵堂断情愿具结完案。恐年深日久,上三闸复萌异志,因刻石历叙其事而记之焉。以上永年本境分水)

康熙三十九年磁州知州蒋擢查访东闸,奸民许立恋充老人竟不更换,且科敛各村工食,卖水放船,隨经责革立规勒石(管闸老人一名专管闸工夫役,司蓄泄启闭之事,以本地有田业之人轮流报充分所,当然不用工食,定于每年开印,旧老人即报新老人更换,勿得违误。闸夫六名专管下板蓄水,提板泄水,亦系新老人于各村报出,每年轮当,自二月半起至八月半止,不许擅离。闸上每名年年量准,给雇价银三两,亦于各村派定豫备修闸、修渠。夫三十名内,每名出银六钱,共计银一十八两,均与八月初一日送州以冯当堂按名给发,取领附卷。凡修闸修渠之处,每年有候夫三十名,据各村公议按照地亩之多寡豫为派定,临时照依分数出夫公举。此后永定为例,不许擅自更张,自取究责。遇春月闭闸下板之时,管闸老人赴州稟领封锁及时固闭。若遇滏河水涨,老人即同乡长赴州禀报,以凭差役持签验明封锁,启闸泄水,事完即行封锁,如报迟致渰民田,查出将老人乡长一并重究。其客商货船装齐聚多,老人同船埠亦即赴州开报,以凭专差查明,开闸放行,仍加封锁,如敢仍前藉端需索客商银钱,果有实据,许被害之人赴州喊稟以凭拿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