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金阙图》地望考
南宋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彩图3),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27.7厘米、横135.2厘米。《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画卷隔水有元赵孟、倪瓒、张绅三人跋语。赵跋曰:
宋度南后,有宗室伯驹字千里,弟伯字希远,皆能绘事,尤精傅色。高宗作堂,处伯禁中,意所欲画者,辄传旨宣索。此《万松金阙图》,断为希远所作,清润雅丽,自成一家,亦近世之奇也。
倪瓒跋曰:
万松金阙欎岹峣,望望人间思沉寥。留得前朝金碧画,仙人天际若为招。倪瓒,壬子春(1312年)。
张绅跋曰:
二赵度江,高宗初未之知。每于市肆涂抹,与庸工杂处,后为中官画扇,始经宸览,即召对赐印皇叔,外人不可得。此名《万松金阙图》,当是被遇后,写禁中景,故特工耳。齐郡张绅识。【237】
三跋中,赵孟、倪瓒二跋,未涉及作品所画的地点。唯有张绅跋,明确指出该画所表现的地点为南宋首都禁中景致,估计他是由画面有宫殿式建筑,想当然的推测。而身为宋宗室后裔的赵孟,对此画描绘的地点隐而不谈,想必是一时难以判定,显示出他处事的慎重。后人据张绅跋文,多判断此画描绘的是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的景色。但如若仔细查阅当时的文献记录,再结合作者的身世阅历作综合分析,就会发现,这种判断是错误的。我认定该画所描绘的是南宋吴郡(今江苏苏州)天庆观的景色,是属于道教题材,而非宫廷题材。
我们首先分析画题“金阙”二字的含义。金阙二字乃道教称天上及道教始祖所居之处,为道教徒最高理想境界。隋诗《李仙君歌》曰:“金鼎天门开,反童复婴孩,日月照昆仑,真君自然来,三年结黄云,千日成圣胎。九年登金阙,一纪升三台。”【238】《五星经》曰:天上有白玉京、黄金阙。”【239】唐天宝十三年二月十八日,朝献于太清宫,加上玄元皇帝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按唐本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加上尊号“金阙”二字,盖就其天上所居而称之也。【240】宋张君房等编《云笈七签》卷一○一《元始天王纪》云:“东游碧水豪林之境,上憩青霞九曲之房,进登金阙,受号玉清紫虚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241】此处明言元始天王(尊)居所为“金阙”。又《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有云:“最上一天曰大罗,在玄都玉京之上,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麟师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此处说明三世天尊(即过去元始天尊、现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的治所“金阙”处在大罗天。元袁华《题赵希远〈万松金阙图〉》诗云:
峥嵘阆风岑,杳眇蕊珠宫;紫皇中建极,金阙凌万松。云生(原缺二字)柱,日射玉女囱;凤鸟鸾鹤俦,啸歌声噰噰。剑佩百神集,轩盖群真从,广乐奏钧天,洞章吟飞空。东华主校籍,南宫司考功,丹书石室,琼简金泥封。【242】
直接点明该画描绘的是道家仙界,紫皇指紫皇玄天上帝,其所建造的宫殿“金阙凌万松”(在万松簇拥中)。但未见史书称皇宫为“金阙”者。所以从画题看,《万松金阙图》描绘的不是南宋首都临安禁中景致。
那么我们何以会知道该画描绘的是吴郡平江(今江苏苏州)“天庆观”的景色呢?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年)著《吴郡志》卷三十一《宫观》记载:
在城仙佛之宇,皆中兴重建。或谓天庆观门廊、三清殿、能仁、报恩大殿,比旧加壮云。天庆观,在长洲县西南,即唐开元观也。兵火前,栋宇最为宏丽。绍兴十六年(1146年),郡守王焕重作两廊。画灵宝度人经变相,召画史工山林、人物、楼橹、花木各专一技者,分任其事,极其工致。淳熙六年(1179年)圣祖殿火,提刑赵伯骕摄郡,重建三清殿。八年,至尊寿皇圣帝(孝宗)赐御书“金阙寥阳宝殿”六字为额。??
可见平江天庆观于淳熙六年失火,八年由提刑该郡的赵伯骕主持重修,孝宗赐御书“金阙寥阳宝殿”六大字以揭之。此事《宋史》卷二四七《赵希懌传》(即赵伯骕之子)为我们提供了更好更具体的材料。周必大(1126—1204年)应希懌之请,为其父撰写《和州防御使赠少师赵公伯骕神道碑》,碑文提到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冬,“师懌接伴金国贺正旦者,上命:过平江,为朕属卿父(赵伯骕)谨疾自爱,许送伴回程少留。八年,天庆观火,焚正殿,公籍黄冠私币,一新之。上赐‘金阙寥阳宝殿’,并亲札赐万缗助修饰。”九年“正月十一日,酒罢欲寝,无疾而逝”。【243】推知赵伯骕应生于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卒于淳熙九年(1182年),享年五十九岁。碑文与《吴郡志》的记载是吻合的,仅止天庆观失火的时间小有出入,碑文称八年,志文称六年。有关孝宗应赵伯骕之请,为平江府天庆观赐御书“金阙寥阳宝殿”匾额之事,在宋元人文集中屡见不鲜。如岳珂(1183—1234年)《桯史》卷三《姑苏二异人》记载,一名何蓑衣的道士,被草结庐于天庆观之龙王堂,佯狂妄谈,久而皆有验,且能瘉病。远近稍敬异之。孝宗在位,也信其说,遂赐号通神先生,筑通神庵于观之内,亲御宝附书扁以宠之。后因殿宇失火焚毁,何道士上疏请修复,此时正好赵伯骕在苏州做官,也上疏请修复,“孝宗遂肆笔金阙寥阳宝殿额,出内帑缗钱万,绘事一新,以答其意”【244】。
天庆观修复之日,“郡人龚颐正(生活于1162年前后)作上梁文以进,寿皇(孝宗)嘉焉。在昔吴郡,于今汉辅。诞惟仙圣之宅,有壮丽之区。与日月以蔽亏,式表中天之华阙,帅云霓而来御。蔚上帝之高居。庆基岳峙以当阳,琳宇星罗而拱极。南端洞达,正殿穹崇。维时三境之常尊,骈集九光之法驾。螭蟠万础,道址故存。飞百楹,群目未睹。方重熙累洽之运,正远至迩安之时。曾是殊庭,莫还旧观。其何以伫飙于盻蠁,甄灵贶于幅员。皇上睠言,不吝有司之费。寿宫申祝,亶储二圣(指高宗、孝宗)之休。守臣承睿志以致虔,上士不崇朝而乐施。至人示化,高道勤心。占营室于瑶光,萃梓材于荆楚。莫不霞舒引墨,雷动挥斤。是度而是宜,不震而不竦。琼檐绣拱,倏若化成。金戺玉阶,殆非人境。”【245】范成大曰:
观中有金宝牌,真宗所赐,永镇于地者。兵火独全。殿后通神庵,淳熙八年(1181年)左街箓李若济奉命建。庵额三字,亦御书。先有何道人者,自绍兴初,往来提举司,或观前真武堂草积中。披发颠狂,以蓑衣蔽形,故号蓑衣道人。寒暑不避,不与人亲。或云时有一语,中人灾福。两朝间遣使降香,问其安否。然庵则未始迁也。【246】
此处记载与岳珂《桯史》又相吻合。说明孝宗淳熙八年修复平江天庆观一事,是准确无误的,不然不会出现诸家记载均相一致的现象。
元初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
赵伯骕,字希远,千里弟。喜画山水人物,尤长于花禽,傅染轻盈,顿有生意。尝画姑苏天庆观样进呈,孝宗书其上,令依元样建造。今元妙观是也。仕至观察使。子师睪(懌),官至八座。【247】
与赵伯骕生活在同时代的楼钥(1137—1213年)在应兵部尚书赵师懌之请,撰写《聚奎堂碑》,也记载了“孝宗出内帑缗钱万,严饰天庆观,亲札丁宁,示弗勤民之意,神毫睿藻,数以赐焉”【248】。
现在的问题是,《万松金阙图》画面并无赵伯骕亲笔题款,定为他的真迹,有何根据?赵、倪、张三人跋及《墨缘汇观》、《大观录》著录,是否可信?当然,我们不必怀疑上述诸大家的鉴别眼力,可以信其有。另外,考察一下赵伯骕的身世及其与书画的关系,也有利于判断作品的归属。同时代人的记载,已如上述。再查《宋史·宗室世系表》,可知,赵伯骕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祖父嘉国公令晙,善书画,父亲朝奉郎赵子笈,伯骕子师懌(《宋史》卷二四七有传,其中记载道:伯骕少从高宗于康邸,以文艺侍左右),善书画。伯骕弟兄七人,即:伯骥、伯驹、伯、伯骐、伯骕、伯骅、伯。其中仅伯驹、伯骕有后代,且均善书画。伯驹传三代而绝嗣。伯骕子孙均善画。与他们同时代的曹勋《松隐文集》卷三十《径山续画罗汉记》:仆获与今浙西路马步军总管赵公希远(赵伯)及其兄千里(赵伯驹)交游甚久,喜其棠棣之爱??又博涉书史,皆妙于丹青,以萧散高迈之气,见于毫素。尝耳其论画写人物、动植,‘画家类能具其相貌,但吾辈胸次,自应有一种风规,俾神气翛然,韵味清远,不为物所拘,便有佳处。况吾所存,无媚于世而能合于众情者,要在悟此。’故二公以一圆墨舒卷万象,俱受圣知,凡所落笔,皆缥囊玉轴,为上方珍玩,仆无半辞溢美也。【249】
曹勋的记载,不仅说明赵氏兄弟的作品备受皇家赏识,同时也告诉我们,画家对绘画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作画时要无拘无束,不为物所拘;而画带给人的感受要韵味清远;作品的风规要无媚于世而能合于众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雅俗共赏。今存《万松金阙图》不就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艺术主张吗?
原载《艺术》2005年第3期
注释:
【1】《后汉书·逸民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册,第2755页。
【2】《抱朴子》外篇卷二《逸民》,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中册第415页。
【3】《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气韵非师》,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
【4】《林泉高致》,《画论丛刊》上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5】《云麓漫钞》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页。
【6】《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7】《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8】《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9】《历代名画记·叙古今公私印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0】文、罗两画见《艺苑掇英》第6期。
【11】《嫩真子录》卷三,《新唐书·选举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四册第1171页。
【12】《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3】《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4】《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5】《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第115页。
【16】《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1年版。
【17】《东坡题跋》,载《苏轼与书画文献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18】《历代名画记》卷九,人民美术出版1963年版。
【19】《松壶论画》,载《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下册第937页。
【20】《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载《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下册第973页。
【21】《韵语阳秋》卷十四,载《欧阳修全集》上册卷六《盘车图》,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42页。
【22】《东坡集》。
【23】《鸡肋集》,载《中国画论类编》上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第66页。
【24】《东维子集》卷十一,《四部丛刊》本,第78页。
【25】《白云集》卷三。
【26】《桐江续集·铁瓶吴处士善画序》,载《全元文》卷二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四册第55页。
【27】《全唐诗》第十九册,中华书局新版,第7382页、7412页。
【28】《清<门必>阁全集》,《四部丛刊》本。
【29】《郑板桥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36页。
【30】《山静居画论》,《画论丛刊》下册,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31】《画继》卷九,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32】《梦幻居学画简明·论题款》,载《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年版,下册第973页。
【33】《溪山卧游录》卷二,《画史丛书》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
【34】《画谏》,《全唐文》卷九四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四册第4358页。
【35】《瓶史并引》,载《袁宏道集笺校》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7页。
【36】《山窗遗稿》,《全元文》卷一八三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0册第276页。
【37】《孤山种梅序》。
【38】参见明仲长迁,载《六艺之一录》卷四〇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册第469页。
【39】参见王冕《梅谱》,《全元文》第60册卷一八三五,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40】《西岩集》卷四,《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41】明王世贞刻本“集贤画院”作“集贤书院”。
【42】彦远自注:张说、徐坚、贺知章、赵东曦、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东方颢、李子钊、吕向、母煚、陆去泰、咸廙业、余钦、孙季良,共十七人,其官爵具韦述。见《集贤记》下卷。
【43】《历代名画记》卷九,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44】《唐会要》卷五七《翰林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下册第1146页。
【45】《旧唐书》卷一九〇下《文苑传·吴通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46】《汉书·元帝纪》,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一册。
【47】《两汉博闻》卷五,《丛书集成》本,第二册第131页。
【48】《全唐文》卷六一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49】《容斋随笔·续笔》卷六《文字润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0】《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3页。
【51】《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55页。
【52】《全唐文》卷六七六,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53】《全唐文》卷六七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册,第3058页。
【54】《全唐文》卷六七七,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55】参见《唐六典》卷三,中华书局1992年版。
【56】《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9页。
【57】《飞白考》,载《容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194页。
【5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9页。
【59】《东观余论》卷上《论飞白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60】《宋会要辑稿》崇儒六之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三册第2271页。
【61】《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九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四册第3119页。
【62】详见《美术观察》2005年第6期刊发的拙文《初次面世的梁楷风格的宋画补衲图考证》。
【63】米芾《画史》云:“江南陈常以飞白笔作树石,有清逸意;人物不工。折枝花亦以逸笔一抹为枝,以色乱点花,本朝妙工也。邹极大夫有之。”
【64】《图绘宝鉴》,《画史丛书》本第二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65】《松斋梅谱》,载陈高华辑《宋辽金画象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779页。
【66】《图绘宝鉴》卷四,《画史丛书》第二册。
【67】《梁溪漫志》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743页。
【68】《全元文》,凤凰出版社即原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版,第四一册第315页。
【69】《云笈七签》卷一〇三《翊圣保德真君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五册第2220页;《事物纪原》卷二《黑煞号》,《丛书集成》初编本。
【70】《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一册第45页。
【71】真宗时布衣张涛《圣宋崇玄大法师行状碑》详述张守真崇道过程。文载《全宋文》,第四册第791页。
【72】《曲洧旧闻》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85页。
【73】《事物纪原》卷二《黑煞号》,《丛书集成》初编本。
【74】王钦若对真宗说:“城下之盟,春秋小国犹耻之,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其有功,何也?”主愁然不能答。《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4页。
【75】参见《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二九、三十,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三册第2079页。
【76】《宋会要辑稿·瑞异》一之二九、三十,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三册第2079页。
【77】《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7页。
【78】《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六,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三册第1138页。
【79】《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六,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三册第1142页。
【80】《欧阳修全集》卷十五,中国书店1986年版,下册第872页。
【81】《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二十五册第377页。
【82】《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十一册第91页。
【83】《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二十九,中华书局2006年版,下册第737页。
【84】《事物纪原》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唐会要》卷四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上册第1007页。
【85】《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596页。
【86】《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十四册第4514页。
【87】《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二十五册第217页。
【88】《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
【8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三册第2825页。
【90】《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二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
【91】《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二二,中华书局2006年版。
【92】《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二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
【93】《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二四,中华书局2006年版。
【94】《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二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
【95】先是提领所言,度牒每道见卖一百一十贯,今添一十贯。紫衣见卖四十贯、师号每道见卖三十五贯,以上各添五贯文省,故有是诏。
【96】《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二八,中华书局2006年版。
【97】《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三十,中华书局2006年版。
【98】《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三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
【99】《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三之三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0】《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一之三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1】参见蔡襄《请改军法疏》,载《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二三册第732页。宋朝家法是建立在互相猜疑的基础之上的。庞籍(988—1063年)《上仁宗答诏论时政》,天圣七年四月。
【102】《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二五册第363页。
【103】《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三六册第48页。
【104】《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二三册第712页。
【105】《全宋文》,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三六册第677页。
【106】《宋史》卷一五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十一册第3592页。
【107】《宋史》卷一五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十一册第3593页。
【108】《葛氏印谱序》,载《六艺之一录》卷一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册第6页。
【109】《丁氏印谱序》,载《六艺之一录》卷一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册第6页。
【110】《丁氏印谱序》,载《六艺之一录》卷一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册第7页。
【111】《全宋文》,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十二册第474页。
【112】《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九之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三册第2990页。
【113】仁宗天圣元年即1023年九月二十二日,诏以宫城火,重制皇帝受命宝。尊号册宝。《宋会要辑稿·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二册第1826页。
【114】《宋会要辑稿·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二册第1830页。
【115】《宋会要辑稿·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二册第1831页。
【116】《宋会要辑稿·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二册第1831页。
【117】《宋会要辑稿·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二册第1831页。
【118】《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册第3583页。
【119】《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册第3583页。
【120】《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册第3586页。
【121】上述引文见《宋史》卷一五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册第3590—3594页。
【122】《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123】《南宋馆阁录》卷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88页。
【124】《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38页。
【125】《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38页。
【126】《六艺之一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四册第9页。
【127】《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341页。
【128】因丰坊和董其昌以及今人启功、谢稚柳等均笼统说出自《初学记》,并未注明出自哪卷哪页,而《初学记》洋洋数十万言,因此必须仔细查找具体卷数。
【129】见《宋朝事实》卷七。
【130】《启功丛稿》,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9—80页。
【131】《鉴余杂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59—63页。
【132】《鉴余杂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64—66页。
【133】中国书店1982年版,第297页。
【134】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7页下。
【135】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1页下。
【136】《中国书画鉴定学稿》,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137】《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4页。
【138】《景德传灯录》卷三,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影印版,第35页。
【139】《后山谈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页。
【140】《后山谈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6页。
【141】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42页。
【142】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71页。
【143】参见拙著《苏轼书画文献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144】《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2页。
【145】《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9页。
【146】《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0页。
【147】[日]《请来的美术》第29册,日本小学馆1971年版,第154页。
【148】参见《建康实录》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49】《中国书画全书》(以下简称《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第八册第25页,版本下同,不再注明。
【15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27页。
【15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5页。
【15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0页。
【15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3页。
【15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2页。
【15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2页。
【15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0页。
【15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6页。
【15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7页。
【15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8页。
【16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3页。
【16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4页。
【16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26页。
【16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28—48页。
【16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0页。
【16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0页。
【16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1页。
【16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1页。
【16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1页。
【16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1页。
【17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3页、第56页、第59页。
【17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4页。
【172】1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9页。
【173】〇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2页。
【17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2页。
【17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23页。
【17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23页。
【17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0页。
【17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5页。
【17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6页。
【18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7页。
【18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7页。
【18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5页。
【18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5页。
【18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5页。
【18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8页。
【186】《清画家诗史》,中国书店1990年版,甲下第36页。
【18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8页。
【18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67页。
【18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67页。
【190】《清画家诗史》,中国书店1990年版,甲上第8页。
【19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5页。
【19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2页。
【193】参见明·李清《三垣笔记》,第91页。
【194】《清画家诗史》,中国书店1990年版。甲上第17页。
【195】参见《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9页、第63页。
【19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1页。
【19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92页。
【19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7页。
【19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7页。
【20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9页。
【20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0页。
【20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80页。
【20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03页。
【20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03页。
【20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05页。
【20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0页。
【20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1页。
【20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5页。
【20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06页。
【21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07页。
【21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19页。
【21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21页。
【21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21页。
【21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5页。
【21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29页。
【21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21页。
【21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21页。
【21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2页。
【21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1页。
【22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3页。
【22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4页。
【22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5页。
【22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4页。
【22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27页。
【22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7页。
【22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4页。
【227】《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1页。
【228】《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3页。
【229】《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6页。
【230】《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2页。
【231】《书画全书》,第八册第107页。
【232】《书画全书》,第八册第41页。
【233】《书画全书》,第八册第50页。
【234】《书画全书》,第八册第34页。
【235】《书画全书》,第八册第70页。
【236】《书画全书》,第八册第65页。
【237】《中国文物》第4期,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7页。
【238】《先秦魏晋南北朝诗》下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85页。
【239】《道教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240】《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27页。
【241】《云笈七签》卷一○一,齐鲁书社1988年影印版,第551页。
【242】《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661页。
【243】《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0页。又楼钥《攻媿集》卷六十《聚奎堂碑》,《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三册第640页。
【244】《桯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36页。
【245】《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
【246】《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页。
【247】《图绘宝鉴》卷四,转引自《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644页。
【248】《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647页。
【249】《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6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