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10786800000023

第23章 时刻关注男孩的情绪(2)

社会因素首先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使他的冲动行为得以强化。其次就是父母过分地“保护”和限制孩子。比如,不允许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玩等,时间长了,孩子会很封闭,缺乏集体合作的体验,于是就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一旦有什么不满就会表现冲动。此外,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家庭气氛的紧张,父母对待孩子教育的不一致,缺乏双亲配合的爱以及遇有疾病或外伤的打击等都会导致孩子的兴奋而产生逆反和冲动。再比如,有些孩子因为常常受到父母打骂,形成暴躁性格,不能控制自己,因而会出现冲动行为。

除了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外,还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孩子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好冲动,遇到喜欢的事就愉快,遇到厌恶的事就不高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比如,几分钟前还在大哭大闹,几分钟后就“雨过天晴”,笑声朗朗了。

当孩子因冲动而失去理智时,很多父母会手足无措。对待爱冲动的孩子,父母不妨试用以下几种方式:

(1)耐心引导。如果孩子出于好奇心而冲动,把东西搞坏了,父母不要打骂孩子,而应耐心地引导他,给他讲清楚东西损坏了是很可惜的,要求他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并启发和帮助他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

(2)冷处理法。比如,有的孩子会出现“人来疯”现象,家里一来客人,他就十分兴奋,什么都不顾了。父母一时也难以说服他,这时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等客人走后,再对他实施适合的教育。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父母应善于调控自己的举止行为,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改掉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

(4)父母教育方法要一致。孩子冲动时,父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是很不好的,这会让辨别力不强的孩子陷入迷茫,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一定要一致。同时,在对孩子的爱中还应提出要求,使孩子懂得为所欲为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同时父母要有修养,不急躁、不愤怒,要用冷静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5)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两个孩子正为争一个玩具而哭泣时,你可以用另一种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融入另一种游戏的快乐中,就会破涕为笑。

总之,随着孩子神经系统的逐步发展和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父母的正确教育,孩子的自制力也会逐步加强,他们的冲动行为也会相对减少。

教会孩子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

多数家长肯定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发脾气时,你往往会火冒三丈,大声训斥孩子立即停止吵闹,甚至一巴掌打过去。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尚会知趣地离去,或者好言相劝,何况对一个孩子呢?

孩子往往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如孩子恐惧、喜悦、悲哀、愤怒时,常常会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孩子像对大人一样要求其情绪平稳,不让孩子宣泄情绪。结果,一些孩子压抑惯了,长大后,性格抑郁沮丧,心理不够正常。

因此,当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哪怕是不合情理的原因而产生不良情绪时,一定不要采取批评、打骂的方式去遏制孩子的情绪,而要允许孩子去发泄,并懂得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把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而不是压抑在心里。

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宣泄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通过倾诉、哭泣、运动等途径,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发泄不良情绪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个方法是哭泣法,它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有人说过,家长对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哭泣,更不曾引导孩子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遭遇恐惧、委屈、愤怒时常常会用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此时,家长不要哄劝孩子停止哭泣,或者强行压制孩子不许哭。因为,哭泣可以让在紧张状态中的孩子变得轻松。

虽然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而且也不是最佳的渠道。因为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周围人认为是孩子不坚强的表现,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因此,引导孩子哭泣也要适可而止。

第二个方法是转移法,也是孩子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当孩子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让孩子过多关注所遭遇的事情,而要引导其从这种情境中摆脱出去,尽早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因为与其他孩子出现争执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不要指责孩子不听话,而要跟孩子谈谈心,讲讲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然后,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第三个方法是倾诉法,可以说这是一种处理孩子情绪的好方法。倾诉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让孩子学会倾诉,那么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向家长及他人倾诉,而是把心事闷在心里,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危机。

倾诉可以缓解人的压力,让人把紧张的情绪释放出来。要让孩子学会通过这种途径来排解情绪,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要鼓励、引导孩子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缓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告诉孩子几个快乐的法则

“孩子,你快乐吗?”在一些城市的街头,一位调查人员随机向孩子们抛出这个问题。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摇摇头,脸上写着与年龄不符的忧郁。

随后,调查人员来到北京市某幼儿园,孩子们来这里时高高兴兴,但有一名孩子却蹲在门口不肯进去。妈妈告诉调查人员:“幼儿园分班,孩子与他的玩伴分开了,所以不开心。”对于儿童来说,有玩伴的童年才有快乐。

这位调查人员就“开心与快乐”话题又随机采访了一些中小学生,一名小学生说“不上培训班就是快乐的”,而一名中学生则表示“不搞分数大排队就是快乐的”。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长大的一样,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样样好,还能不快乐吗?可是,调查结果表明,感觉自己不开心的孩子似乎并不在少数。

专家指出,不少孩子在物质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却不够快乐。除了应试教育剥夺了他们一部分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以外,家庭教育失当也使一些孩子快乐不起来。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个体也有所差异,因此,孩子不快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如果父母无法了解孩子不快乐的原因,让其一直保持悲观、难过的状态,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对夫妻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了一家心理咨询室。他们告诉心理医生,孩子还小,非常希望他能够继续读书,可是闷闷不乐的孩子死活不愿再去学校。经过家庭互动,心理医生了解到孩子心里有很多愤怒和委屈,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误解以及父母对孩子气急败坏的打骂,造成孩子对学习极为反感,每天郁郁寡欢,没有一点儿笑容。

这个孩子特别调皮,也特别聪明,父母都期望他老实听话,父母的这种想法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孩子已经用他所有的语言行为告诉家长:我是个调皮的孩子;而父母却要用父母的威严来告诉孩子:你必须当一个听话的孩子。

正是因为父母读不懂孩子,孩子才会不听父母的话,因而不快乐,进而想办法反抗。心理医生了解了这对夫妻的教育方式后,给他们制定了一个适合孩子的教育计划与方法。经过四次咨询,孩子的脸上终于见到了笑容,情绪也慢慢得到了改善,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他开始喜欢上学,喜欢读书。期末考试时,孩子的成绩明显提高。

可见,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孩子直接影响到孩子快乐与否,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快乐。孩子不快乐时就像身体不舒服时一样,都会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多动(因生理引起的多动除外)、注意力不集中,都是典型的要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症状。很多时候,父母大都会把问题直接推向孩子,责怪孩子不听话,自控力不强,甚至认为孩子有病,带孩子去吃药。当父母用此种方式来面对孩子时,孩子的问题症状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有时会转变为其他症状。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地生活,健康和快乐是父母给孩子最深情的祝福。那么,孩子快乐的性格如何形成呢?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先天可以遗传的,而是人出生后不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以及自身实践、长期塑造的结果。因此,孩子的快乐性格可以培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应掌握以下几点快乐法则:

(1)家庭中应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在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互相依恋,互相赞赏;在困难面前互相激励、互相支持;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家庭所面临的压力和危机,彼此谅解扶助;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评价事物的标准方面,父母能够在孩子面前坦陈自己的观点,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和作出表率。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皆身心放松,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积极乐观,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便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特征。巴尔扎克曾经说:“爱情浓厚的夫妻的孩子,往往赋有爱情的特色:温柔、活泼、快活、高尚、热心。”

(2)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喧嚣的都市生活,对孩童的心灵有许多侵蚀作用,孩子的感情世界不免机械、冷漠、烦躁。如果父母利用假日带着孩子离开喧闹的都市,去郊外、河畔,和孩子一起捉小虫、放风筝,在草地、田野奔跑、嬉戏,那时大自然会把孩童的心紧紧拥抱,孩子会有享不尽的乐趣。

(3)让孩子避开消极情绪影响。成人都有七情六欲,有时也会愁苦不堪,也会大光其火,也会伤心哭泣,但这种情绪应尽量避开孩子发泄。如果父母与子女同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中,不仅于健康无益,而且很难有进取的激情和向上的力量。父母不要随意向孩子宣泄种种不满和沮丧的情绪,更不要随意流露茫然悲观之态。家庭成员都应注意情趣的陶冶和幽默感的培养。夫妻间应当互敬互爱,遇事商量,不轻易将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父母应经常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做孩子的大朋友,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与要求,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讲道理、谈问题。在平等交流的气氛中,让孩子逐渐懂得自己对家庭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绝对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体验到忧伤、惊恐、冷漠、愁苦等否定情绪,而应该有意识地让他经常看到你的笑脸,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形成昂扬乐观的心境。

(4)培养孩子多种兴趣。某个孩子可能因为错过了他喜欢的动画节目而整个晚上都不高兴;另一个孩子兴趣较广泛,看不成动画节目,他就会改为看书或玩游戏,也同样自得其乐。尽管父母不可能尽知孩子的兴趣是什么,但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试试。任何方面的兴趣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欢乐。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更要如此。有一个7岁的孩子,家长平日不让他做任何事,也不让他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不高兴时,就让他吃爱吃的食物,买他喜爱的各种玩具,可是孩子仍然不高兴,经常发脾气。后来家长改变教育方式,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玩,帮助家长干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充实了,而且他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脾气暴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讲理,喜欢跟人吵架,打人,稍有不顺心就哭闹不止,等等。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容易产生暴躁的不良情绪,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人的溺爱。家人的过分疼爱会使孩子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当父母听到孩子的无理要求时,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2)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和一贯性。比如,母亲认为是好事,父亲观点却相反;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今天禁止的事情,明天又鼓励孩子去做。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其烦躁和暴躁。

(3)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按要求去做或做得不好,父母就会严加训斥,甚至狠狠地揍孩子一顿。父母的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不良的结果,如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

此外,疾病和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之一。如神经衰弱的孩子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很多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的暴躁脾气所惊讶,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经常发脾气的孩子。父母必须记住,如果不去适当控制孩子暴躁的脾气,事情只会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