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10786800000008

第8章 不打不骂做个好父母(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会对男孩颐指气使,以此来规范男孩的言行和习惯,可是这种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实际上,父母的言行举止,男孩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父母良好的行为规范会让男孩心生崇敬,并且会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做到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男孩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父母对男孩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尽管经常给男孩讲道理,但其行为却会对男孩产生更深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待他人友好和善,男孩也会善待他人;如果父母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男孩也同样会冷漠高傲、目中无人。如果父母找理由推掉不愿参加的约会,或者因为不想接电话而让男孩告诉对方自己不在家时,就会给男孩的心中留下父母爱撒谎的印象,受到这种不良影响的男孩渐渐地就学会了骗别人。如果父母对顺手牵羊的事不以为然的话,那么男孩也会觉得偷窃不是错事。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难露笑脸或漠不关心,那么男孩也会缺少爱心,冷漠待人。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要比父母说什么样的话更有力量。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男孩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着他,男孩就会去爱;父母善于谅解,男孩就会宽容;父母对体育显示出兴趣,男孩就会在绿茵场叱咤风云;父母用微笑和闪烁的眼睛对待生活,男孩就会懂得幽默;父母感谢生活的祝愿,男孩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父母表示出友好,男孩就会变得和善;父母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男孩就会振奋他人;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失败和不幸,男孩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父母的人生肯定了其对于生命长久而深沉的信念,男孩将不再迷惘;父母用真善美维护着男孩,男孩将会发现生存的真谛;父母的行为像个英雄,男孩就会成为勇士。

此外,父母在对男孩的教育中,在深化男孩道德行为的同时,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给男孩营造一个诚信、激励、乐观向上的好环境,以确保他在生活中不至于偏离社会轨道。

所以,男孩的父母应该认识到,父母在男孩的眼里就是模范和表率,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身为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无形之中,这些会深深地影响男孩的言行,促进男孩的求知欲,使男孩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父母要拿捏好爱男孩的“分寸”

父母自然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要拿捏好爱孩子的分寸。总是处于父母的娇惯下的男孩,不好好学习不说,还会时常逃学。老师一说他,他会横加顶撞。男孩的坏习惯一旦形成,想要纠正谈何容易!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男孩有理由得到格外多的关怀,比如吃喝拉撒、父母的怀抱、没有病痛等。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会越来越摸透父母的习惯和脾气,会用撒娇或哭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比如,男孩一哭闹,父母就会马上跑过来嘘寒问暖。也就从这时开始,父母就已经从养育转为溺爱了。很多年轻父母一遇到孩子哭闹就慌忙抱起来哄,即使是在半夜里,也丝毫不敢怠慢;或者每过几分钟就跑去照顾男孩、陪他做游戏,等等。长此以往,男孩就会习惯了在家里享受的这种优待,稍一不满意就大哭大闹,任性撒娇。而父母在无奈中也习惯了对男孩百依百顺。

现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更易宠溺自己的男孩。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很自然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男孩,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男孩身上,并很自然地认为,反正只有这么一个男孩,就应该对他好。

有些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管教得特别严厉或者生活不是很富裕,所以当他们自己有了男孩的时候,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对男孩完全放任自由,予取予求,并认为自家男孩的生活比自己小时候好是理所当然的。

有一些父母出于工作等原因,不能经常陪伴男孩,常觉得愧疚。于是,他们便常常无止境地为男孩购买贵重的玩具,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以此来弥补他们无法经常陪伴男孩的遗憾。

对于那些身有残疾或者父母离婚的男孩,父母总会觉得对男孩有亏欠,觉得对不起男孩,为了补偿他,这些父母常常会特别溺爱男孩。

在那些溺爱男孩的家庭里,常常会看到类似的场面。许多父母都会为自己辩护说:“我只是希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事实上,过多的爱只会害了男孩。专家有时将父母对男孩的溺爱称之为“甜毒品”,虽然表面上香甜可口,但其实它就像毒品一样,会对男孩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当然,不溺爱男孩,并不代表没有爱和无原则的苛求。比如,在男孩生日时,父母可以满足孩子多一点的愿望;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男孩梦寐以求的心愿。关键的问题在于,父母要让男孩知道,每一次的“特殊优待”都有着特别的原因。

不溺爱男孩并不意味着可以打骂男孩。据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7%的父母认为打骂是管教男孩的最佳方式,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男孩的表现还是一样。有经验的父母会发现,打骂一开始的确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长久下来,男孩并没有变得比较好,有的甚至更坏了,尤其是只用打骂这一种方式来管教男孩,更是效果奇差。

因为打骂只会使男孩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出你不喜欢的一面,并非真的改正了错误,而是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学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的是非善恶观念。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子打男孩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而且即使男孩真的犯错,他也不会心甘情愿被打,他的内心会充满怨恨和不满,并会渐渐失去自尊、自爱和自信,同时他更学会了用打人来解决问题的模式。

那么,难道父母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男孩犯错,任他为所欲为了吗?不,我们只是说打骂不是唯一的管教方式,不要用体罚来解决问题,因为那样做的效果只是暂时的、表面的而已。男孩犯了错误是要受到适当的处罚的。

父母爱自己的男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拿捏好爱男孩的分寸。它对男孩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爱男孩要有理智。也就是说,在爱男孩的过程中,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父母必读》一书中的序言有这样一段话:“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爱的感觉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男孩们就要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缺点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

然而,有些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对待男孩上,往往把握不好爱的分寸。他们对待男孩常常是毫无原则,过分溺爱,有的父母对男孩姑息迁就,自由放任;有的父母只会千方百计满足男孩的吃穿住,却从不关心男孩的心理发展和思想情绪的变化。以上这些做法很容易会把男孩惯坏、宠坏。这种爱是不理智的,是有害的。

(2)爱男孩要严格要求。爱男孩就要严格要求男孩,这也是爱男孩的一种体现。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意思就是说,正是出于对男孩深切的爱,所以才对他严格要求。所以,父母应该学会理智地爱孩子,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孩子并不是对男孩进行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理服人,态度耐心,循循善诱地说服。

平日里,父母对男孩严格要求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男孩往往缺乏经验,有时还是非界限不清,而且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独立控制。如果父母对他不严格要求,他往往还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和按道德标准来行动。因而,这就更需要父母对男孩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仅有爱不见得能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男孩来,只有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效果才会更好。

(3)爱男孩不意味着不管。采取“暂时的隔离”的处罚方式,可以使男孩真正地改过向善,又不留下后遗症。“暂时的隔离”就是在男孩犯错时让他暂时不和别人接触,让他坐在角落的一张椅子上,以“一岁一分钟”为原则。不过,切不可把男孩关进厕所或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那会造成男孩的恐惧心理,影响极坏。处罚的同时要让男孩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男孩如果不明白自己为何受罚,那么处罚就没有意义了。

总之,父母爱男孩一定要把握理智、严格、适当的原则,千万不要溺爱姑息男孩、过分地迁就男孩与宠爱男孩。爱男孩要拿捏好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把男孩培养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

教育男孩父母态度要一致

父母对男孩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男孩言行举止标准的提供者,父母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会成为男孩的参照。父母要使男孩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言行相悖比对男孩放任自流影响更坏。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即要求男孩要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父母应自己首先具备。

当然,要想让青春期的男孩认同父母的教育,父亲必须要和母亲达成统一的战线。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父亲的态度一定要是真诚的。如果父亲并不是想帮助妻子,而是逢场作戏式地教育男孩,那男孩就会越来越不尊重母亲,甚至还会越来越多地向母亲的权力发出挑战。

男孩的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如果父母扮演的角色不对,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有时是事倍功半。

我们中国习惯上说“严父慈母”,父亲和母亲双方在家庭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性格总是有所不同。不同的角色性格以及体现这种性格的言行毫无疑问地要对男孩的成长发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在中国,来自父亲一方的影响往往是尊严、果敢、进取和责任感,来自母亲一方的影响往往是温顺、宽容、体贴和义务感。父母双方面的影响是互补的,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教育影响环境,对男孩性格的各方面产生一系列微妙但却又实实在在的影响。从男孩心灵发育的角度看,这种双方面的影响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反而呈现出相互烘托、相互加强的态势。父亲的威严更加衬托出母亲的爱心;母亲的知足和温顺又更加突出严父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男孩的人格也肯定会获得相对完整和谐的发展。这正是家庭教育所应达到的结果。

一些父母认为,要管教男孩,必须是一个要“严”,另一个要“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叫做“父严母慈”。以为只有“一严一慈”,“一软一硬”,相互配合,“软硬兼施”,才能教育好男孩。这种说法,乍一听,似乎有一番道理,好像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搭配和组合。所以一旦男孩出现问题时,都是父亲先打骂,母亲来庇护;有的家庭是父母严格管理,祖父母阻拦。

多数时候是父亲对男孩比较容易严厉,母亲对男孩比较容易溺爱。这都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上的教育态度的不一致。

其实,“一严一慈”“一软一硬”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果一个家长对男孩较严厉、苛刻,另一个家长过于温和、宽容;或者一个要求特别严格,另一个又特别迁就、姑息、放任。不难想象,下列情形就会出现:男孩在严厉家长的面前,很老实,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有话也不敢说,有理也不敢申辩,有事也不敢做。而当着温和的家长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一点儿规矩也没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肯定造成男孩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养成不良习惯。比如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等。

父母态度不一致,还可使男孩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请求谁,并且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一些男孩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的一方,使这个家长在教育时采取迁就的态度。长此以往,男孩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而且,父母教育男孩态度不一致,也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彼此间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