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战略能力和企业绩效
10790700000002

第2章 绪论(2)

(3)案例分析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本书属于理论构建(theory building)的探索性研究,而不是理论验证性研究(theorytesting),定性研究方法是合适的。基于综合理论的规范研究,通过理论归纳逐渐形成理论框架,再采用定量研究验证所建立的理论框架与关系模型,是符合科学研究要求的。第二,本书的复杂性、动态性和过程性比较强,需要研究者从系统角度整体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全貌,深化对转型经济中企业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的立体理解,适合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根据美国着名案例研究专家罗伯特·K.殷(Robert K.Yin)的观点,从研究目的角度,可以分为解释性(explanatory)案例研究、探索性(exploratory)案例研究和描述性(descriptive)案例研究。本书采用的是解释性案例研究,揭示基本分析单位内在的因果关系。他还指出,从矩阵角度来看,案例研究方法包括整体性单案例研究设计、嵌入性单案例研究设计、整体性多案例研究设计和嵌入性多案例研究设计。鉴于本书的研究内容和“中轴原理”,采取整体性多案例研究设计方法。正如Herriott和Firestone所指出的那样,从多个案例中推导出的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整个研究也更能经得起推敲。另外,企业成长颇具复杂性、动态性和过程性,样本企业的存续时间长、复杂程度高,加上我国转型经济对企业发展的特殊影响,因此在现实中难以找到比较合适的本土企业作为一手案例的研究对象,本书采用的都是二手案例。根据多案例研究方法的要求,这些案例是根据复制原则,而不是抽样原则加以选择的。

(4)定量分析法。以问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运用SPSS16.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企业家制度能力和企业家战略能力。采用调节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关系模型和理论假设。

技术路线的绘制有利于明确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

四、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可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方面。

1.可能的理论创新

(1)研究视角的创新。鉴于对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质是制度变迁的认识,根据管理研究情景化的要求,立足于制度变迁、企业家和企业成长这三者之间的理论关联,研究企业家主导性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从企业家角度推进了该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舞台上,是经济学唱主角,管理学发出的声音微弱。本书是战略管理角度的探索性研究,尽力使其具有管理学的研究色彩,从而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并加快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切实发挥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指导。

(2)研究内容的创新。整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组织合法性理论、制度创业理论、转型经济中企业家能力和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揭示转型经济对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要求,在国内率先尝试性地提出企业家制度能力概念,并系统剖析其内涵,运用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测量两种企业家主导性能力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就目前研究而言,企业家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本视制度环境为外生变量,从而削弱了和转型经济情境的契合性。本书的研究充分体现转型经济的制度情境要求,视制度情境为内生变量,对中国企业成长加以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理论解释。

(3)研究对象的创新。“浙商”的崛起和创造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重要标志是“浙商”创建和领导了大批民营企业的成长。本书基于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制度变迁历程,从企业家视角研究“浙商”的企业家制度能力和企业家战略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填补当前“浙商”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这有利于从企业家和企业的微观角度研究浙江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是对企业家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推进。

2.实践指导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之间制度竞争的加剧,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负面影响的集中释放,资源环境约束效应的日益凸现,企业竞争规则的国际化,企业治理机制的契约化,“浙商”的现有竞争优势在不断褪色、萎缩。如果“浙商”要实现竞争优势可持续化,“浙商”

就必须克服各种创业约束和障碍,实现现代市场经济意义的企业家成长模式和企业成长模式的转型。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浙商”从提升企业家能力方面应对当前普遍面临的转型挑战,为“浙商”可持续成长和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内源性动力。

第三节本书结构

第一章绪论,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界定有关基础性概念。

第二章基于对转型经济的实质是制度变迁的认识,从制度视角整合企业家能力和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理论,遵循规范研究方法,分析制度变迁对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要求,划分四种企业家成长模式。根据中国转型经济的阶段性特点,确立中国转型经济不同阶段的主导性企业家模式及其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模式,并剖析相应的作用机理。另外,还探讨了浙江制度变迁的特性,为“浙商”实证研究提供情境支撑。

第三章整合组织合法性理论、制度创业理论、制度企业家理论、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能力和企业成长的相关性理论,秉承情境特定型研究的要求,尝试性地提出企业家制度能力的概念,划分了企业家制度能力的维度。

根据企业家访谈的一手数据、书面案例的二手编码数据和文献整理,初步测量了企业家制度能力,为第五章的写作奠定基础。

第四章在整合企业家和战略管理的联系的理论基础上,指出企业家战略能力的研究必要性。遵循文献整理、案例信息编码、企业家访谈、探测性问卷调查和正式问卷调查的科学研究路径,测量了企业家战略能力。

第五章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李书福创建与领导的吉利集团和徐文荣创建与领导的横店集团这两家代表性“浙商”为样本,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分析了转型经济情境下企业家制度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第六章运用管理统计方法,以“浙商”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成长型中小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验证理论模型和假设,分析了转型经济情境下企业家战略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启示和展望。在总结本书重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指出,提升“浙商”企业家制度能力和战略能力的举措、促进“浙商”成长为战略企业家的路径等研究启示,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第四节有关概念的界定

在明确研究问题之后,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理论演绎和归纳的起点。根据研究内容,本书的基础性概念是转型经济、制度、“浙商”,非常有必要在绪论中解释清楚。

一、转型经济

经济学界对转型经济的理解是多元的。权衡等在国内外对“转型”包括体制转型等五种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质是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伍装把经济转型理解为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

上述观点是宏观面的经济学理解。如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只有企业成长方式与机制实现现代市场经济导向的转型,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系统才能实现根本转型。但是,正如高新才,姜安印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国内经济转型研究缺乏对“企业成长”的一般性分析。因此,本书认为,转型经济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意义的经济体制转型,基础是微观管理意义的企业成长方式与机制的市场化转型,主体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和市场。

二、制度

鉴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质是对制度变迁的认识,就有必要界定制度的内涵。

制度理论流行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它们都强调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制度嵌入性”影响,因此对于真实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尤其对于正处于制度变迁中的转型经济国家,这种作用会表现地更加明显和强烈。就管理学而言,所受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从当前国内外研究前沿来看,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学派对管理学尤其是对战略管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大有和经济学平分秋色之势头。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经济学视角和组织社会学视角的制度定义及其分类。

1.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定义及其分类

(1)制度的定义

制度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区别。新古典经济学对信息和理性有苛刻假设,因此在其假设中,制度是既定的。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个体合作等协调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功能。制度经济学有新老之分。老制度经济学以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等为代表,新制度经济学以科斯、诺斯等为代表。新制度经济学之“新”,在于成功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修正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定义众说纷纭。

凡勃伦认为制度在实质上就是个人或者社会对有关关系或者作用的思想习惯,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接触到它所处的物质环境时如何继续前进的习惯方式,康芒斯则认为制度指集体行动约束个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