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16

第16章 识人篇(16)

明朝时期的张居正曾上书给皇帝说:“器物必经试用才能知道质量好坏,马匹必经使用才能知道其优劣。可是,当今用人却不是这样,称赞某人有才,就不需试用,任职之后,也不检查其是否尽职。等到败事之时,不给予适当惩罚。愚钝而不善辞令者被讥笑为无能,吹牛撒谎者窃取盛誉;爽直刚正者因不合时宜而遭到排挤,阿谀逢迎者以善于钻营而官运亨通;有才干者因地位低而受轻视,无才干者因有名气而受重用。有的人只因一件事做好了,便可当作终身的资本,有的人却因一件事做错了就遭到众人的指责。此外,还有任期不长,不察实绩,调动频繁,升迁太快,拘泥资格,名不副实等种种弊病。,又出现这样一种风气,士大夫追求名利,不务正业,只考虑如何向皇帝提建议,说起来连篇累牍,一旦查问他的本职之事,反而茫然无知。管财政的不知道出纳数目,管司法的不懂得法律条文。官吏尽不了职责,国家靠谁办事呢?凡此种种都是名不副实。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有才干的人怎么能够提拔上来,各级官吏应做的事又怎么能够做得好呢?”

因此,他主张:“至于官吏的提升和斥退,一律以实绩为标准,不要只看名声,不要完全拘泥于资格,不要受诽谤和赞扬的左右,不要掺杂个人的爱憎,不要以一件好事判定终身,也不要以一件过失而否定大节。”用人点拨识才必须以绩论人。考核制度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坚持以什么标准考核人才至关重要。为此,管理者必须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人才,衡量其贡献大小和工作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并作为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如此考核人才的优劣,不仅可以激励人才发扬首创精神,脚踏实地干工作,而且可以避免看人才凭印象、看表面、偏听偏信、主观武断等弊病,以及晋升、奖惩中的任人唯亲、嫉贤妒能、论资排辈等不正之风,从而使人才的考核奖惩做到公正、准确。

杨溥为国举荐贤才

明朝前期,朝中有三位著名的阁老,因为都姓杨,被时人称为“三杨”,杨溥便是其中的一位。

杨溥以武英殿大学士,进入最高决策机构内阁参与政务。杨溥为官清廉,知人善用,作为大学士,又身处最高决策之位,却从无以权谋私之意。杨溥的儿子性好奢华,能力又不足以堪当大任,因此,虽然其父为朝中重臣,官居高位,它仍然留在杨溥的家乡,没有出来做官。久而久之,杨溥儿子在家乡的朋友们就对他说:“你父亲身处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你却还在家乡碌碌无为,你难道就想在这个地方终老一生么,你何不去京城找你父亲,向他讨要一个官职?”杨溥的儿子心动了,于是就找借口从家乡来京看望父亲。

路途行进得非常顺利,身为当朝阁老之子,即使身无任何官职,依然受到沿途各地官员热情接待,唯恐给他留下什么坏印象,见到杨溥后进什么谗言。当然也有不肯巴结他的官员,这些他都一一记下以便告诉父亲。

见到儿子,杨溥十分高兴,于是问起路上的情况,但他所关心的并非儿子的旅途之劳,而是所过州县官吏良否。杨溥的儿子也早有话要对父亲讲,见父亲问起,便趁机说道:“我从江陵经过,觉得那里有个县令特别不好。”听到儿子的话,杨溥连忙追问原因。儿子说道:“那里官员待我简慢失礼,简直就是也不把你看在眼里。此人便是天台县县令范理。”而他心里却想的是:父亲听到这些肯定会罢免那个范理,这样以来,我就有机会捞一个官当了。听了儿子的告状,对儿子性格了如指掌的杨溥明白了一切,看来那位范县令显然是一位不讲铺张奢侈,不肯巴结权贵的正直官吏,儿子的不满,正可见范理的贤明。杨溥默默记下了范理的名字,然后排出亲信官员前去考察范理的能力,业绩,经过考察,果然如他所想,范理是一个勤俭朴素,爱民如子的好官员,更可贵的是他不畏强权,多次为治下群众仗义执言,甚至得罪过上级,杨溥得知这些,遂即向皇上推荐范理升任了德安府知府。

杨溥训斥了儿子一番,然后就让他回家了,没有给他介绍任何官职。用人点拨杨溥居高位而不以权谋私,面对儿子借其名作威作福,没有简单的听从了事,而是针对儿子的性格和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没有落入儿子的圈套,又重用了有能力的朝臣,可谓一举数得。

自古以来,为官者往往以对其家人子弟的态度判断是非,决定亲疏弃取。杨溥却与之相反,不但不以儿子的好恶为依据,而且能从中看出范理的清廉正直,为国推贤选才。这既是为官用人的榜样,又是善于治家教子的楷模。在举世浑浊的封建官场中,杨溥此举诚为不易之事。

杨士奇为国荐贤才明朝前期的内阁辅臣杨溥、杨荣、杨士奇是当时著名的贤相,被人们合称“三杨”,其中杨士奇更是一位质直廉静,性情恭谨,做事公正的人。尤以善用人才而著称,是一位清醒而公正的政治家。

他在明仁宗以后长期辅政,不仅不嫉贤妒能,而且以荐贤为己任,甚至未曾识面,知贤即荐,很多留名青史的明朝重臣就是由他举荐而受到重用的,其中尤以于谦、周忱、况钟几人闻名天下。

周忱和况钟都是明初以拨乱反正、善治难事著称的官吏,他们都是由杨士奇举荐提拔起来的。公元1430年,由于官吏贪污舞弊,豪强违法营私,朝廷财政困难,地方赋税征收不齐,素称江南鱼米之乡的苏州拖欠税粮达800万石之多。明宣宗对此十分忧虑,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找来,决定选派干练有为的官吏分赴各地巡抚,又苦于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杨士奇劝宣宗不要把眼睛只盯着身边,不妨看宽一些,眼光向下,便会找到合适的人。宣宗询问谁可当此任,杨士奇介绍说有位吉水周忱,于廊署供职20年,默默无闻,心有奇志,有经世之才,可任此位。于是宣宗特任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周忱来到江南后,访察民情,抑革浮滥,惩办贪官,又与况钟等人经过详细计算,奏减苏州等地税则,结果民间大悦,不仅税额无失,而且地方府库盈满,解决了朝廷财政困难。

况钟本是吏员出身,长期任职户部之署,他能够出任苏州知府,全靠杨士奇举荐。况钟到任后,不惧权贵,严格执法,一时弊绝风清,将最难治的苏州治理得政清民安,况钟也成为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官。

历史上著名的一代名臣于谦也是由杨士奇举荐提拔起来的。杨士奇初识于谦时,于谦还只是一个涉足仕途不久的青年,但是当杨士奇看到这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年轻人时,立即被他的气节、见识和为人所吸引,遂极力推荐,将于谦从监察御史升擢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待到“土木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于谦力挽狂澜,率领军民,守住了北京,防止了国家的分裂与混乱。

除去这些名著青史的人物外,杨士奇还推荐提拔了许多怀才不遇之士,使之才华能为国家所用。有一次,户部尚书夏原吉从苏松一带巡察还朝,带了一个穷书生陈继的文章回来,送给杨士奇看。杨士奇看罢,也很欣赏,认为这书生是可用人才,当即向仁宗推荐,建议不拘一格授予陈继国子滥博士之职。仁宗也很欣赏陈继的文才,但对授官之事尚有犹豫,说道:“爱卿与这位秀才素昧平生,怎知他的能力如何,如此荐举让朕如何授职?”杨士奇说:“素昧平生有何不可?朝廷用人本应不拘一格的,穷书生若有才华即可以用。”随即以太祖不拘资格,老少参用的遗训为据,,晓知以理,终于说服了仁宗。陈继当即被授国子监博士,后又任职翰林院,果然不负杨士奇之荐。

用人点拨

要使用人才,首先必须善于发现人才、识别人才。识别人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也不是每一个领导者和管理干部都能做到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就是识别人才的困难。但是,识别人才也并非就是完全无规律可循。主要不是听宣言,而是看实际行动。从实践中考察人才,发现人才。

周元素善识人之性

明代周元素是江苏太仓一带小有名气的画家,他有一个画僮叫阿留,跟随他已有四五年了。十三四岁的阿留,大大的眼睛,厚厚的嘴唇,一副憨厚的样子,看起来傻乎乎的。

一天早上,周元素外出前对阿留交代说:“你在家看好门,有谁来了,记住他的样子,等我回来再告诉我。晚上,周元素回来后问阿留:“今天有谁来找过我吗?“有,来了好几个哩。阿留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一口气讲下去,“有个矮矮胖胖的,有个瘦瘦高高的,有个漂漂亮亮的,还有个拄着拐杖的。周元素听明白了,笑笑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人来过?阿留嘿嘿笑着回答:“我怕来的人多了记不住,老头子走后,我就拴上了大门,没再出去过。周元素没再说什么。他是个很忠厚的长者,也了解阿留就是这么笨的一个人,至少在这方面他毫无长处可言。

不仅如此,阿留还闹出了不少生活中的笑话。有一次,周元素家的一张床折了一条腿,他让阿留去树林里找根合适的树杈,拿回来修床。阿留拿把斧头就出去了,在树林里转来转去,足足找了大半天,结果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周元素和家人都在厅堂中,他问阿留:“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我们都在等你呢。只见阿留非常认真地说:“因为找不到一根合适的树杈,我在树林里转了又转,所以才费了这老半天时间。周元素说:“那么多的树杈,怎么说找不到呢?随便找一根把它砍下来,不就行了吗?阿留伸开两只手指头,向上伸了伸,说:“您不知道,树杈是朝上长的,没有像床腿那样向下长的。周元素一家人听了,笑得前仰后合。

但阿留也有长处,周元素写字、画画时,一定要阿留为他磨墨、调颜料。他把墨磨得很浓,用他磨的墨写出的字,在日光、灯光下可以反射出光泽。至于调颜料,阿留对色彩的辨别力似乎特别强,周元素吩咐要什么颜色,阿留总能调得恰到好处,从来不会出差错。

周元素写字、画画时,阿留站在一边专注地看着。周元素画花鸟,有时阿留对他说,这朵花的颜色再重些,那只鸟的尾巴可增加点什么颜色,周元素采纳阿留的建,效果往往好得多。

一天,周元素铺开纸张,动手作画,阿留在一旁看得很专心。周元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阿留说:“你是不是也看出点什么名堂来了?你能画几笔吗?阿留竟然很认真地回答说:“这有什么难的。“噢?那你就画给我看看吧。周元素说着把手中的画笔递给了阿留。

阿留卷了卷袖子,开始在纸上画起来。不一会儿,一幅出水芙蓉图画好了:满塘水波荡漾,一片小小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一只蜻蜓正准备在荷叶上停留。整幅图,取意于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蜓立上头。周元素拿起画来,仔细端详。这幅画意境开阔,构图匀称,浓淡相宜,确是一幅好画。要不是亲眼看到了阿留作画的全部过程,周元素无论如何都不相信,这样一幅画会是出自这个看起来有点傻乎乎的小画僮之手。

接着,周元素要阿留再画一幅。阿留沉思一会儿,很快又画了一幅,那画面上是微风吹拂着一株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掠过,向着柔柳飞过来。虽然画面上只有一株柔柳、一只燕子,但使人感受到了暖暖春意,感受到了充满情趣的盎然生机,笔法老道,布局合理,完全像出自一位老练的画家之手。

周元素把家人都喊来看阿留作画。阿留又画了一幅青鸟翠竹图,大家都纷纷称赞:

“阿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埃“阿留真有灵气。阿留看着大家,只是憨憨地笑。此后,阿留在太仓一带,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用人点拨

周元素善识人之性,用人之长,使一个在别人眼中傻笨得出奇的阿留,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若周元素只是呵斥阿留生活中的无能,只看到其短处,不见其长,怎么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华呢?

朴露之人,胸怀坦荡,性情质朴,没有心机,不善机巧。但为人过于坦白直诚,心中藏不住事,太显山露水,城府不够。与这种人合作,尽可以放心。但其缺乏心眼,办事草率,有时又一味蛮干,不听劝阻,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

善于识汉人之才的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不仅勇力绝伦,颇有战功,而且在文字上也造诣深厚,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他统治的17年,为清兵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当然有许多原因,而皇太极大胆任用汉族人才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与明王朝对峙的时候,皇太极认真分析了后金所处的内外形势,清醒地认识到汉族知识分子对于满族入关夺取政权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他建立“大清国”后,便实行开科取士,举荐人才,特别注意网罗汉族知识分子,因为这些人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洞悉明廷的弊端,可以作为他击败明朝的得力助手。随之而来的便是优礼汉族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皇太极也时刻不忘治国用才之必要,并一再提醒部下:“唯多得人为可喜耳。金银币帛,用之有尽,如收得一二贤能之人,堪为国家之助,其利赖宁有穷也?”

对于满族贵族来说,认识到用人的重要,不等于敢于用人,更谈不上敢于用汉人。因为在一些满族贵族看来,只有他们是最尊贵的,而汉人只配给他们做奴仆,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更不能与其同议朝政。皇太极努力纠正这些偏激情绪。明崇祯八年,后金(清)天聪九年,皇太极下荐贤诏,明确规定,不论满、汉,凡有才之士,皆可举荐。皇太极不论满、汉、蒙古的区别,不管旧归新附,也不论是否已经任职,发现足以任事者即大胆起用。而且,皇太极知道德才兼备之人难得,并不企求找到与任用完人。

范文程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后,明朝沈阳县学生员,努尔哈赤攻陷抚顺后即投奔后金。当时,努尔哈赤十分器重他,在连续夺取明朝城池的战役中注意听取他的意见,而范文程真正发挥作用则是在皇太极统治时期。皇太极知道范文程是难得的人才,因此在天聪三年建立文馆之后,即将范文程拔入其中,参与帷幄,成为主要谋士之一。这一年冬天,皇太极亲统大军,直趋北京。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率师回援,双方激战于北京城郊,相持不下。范文程遂向皇太极进反间计,使猜忌而多疑的崇祯帝误信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已有密约,将袁逮捕下狱,不久处死。

范文程的反间计,不仅为皇太极拔除了一个宿敌,并使后金兵从容退出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