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41

第41章 任人篇(3)

齐军凯旋的时候,齐景公和文武百官亲自到郊外迎接,还犒赏三军。提升田穰且为大司马,让他执掌齐国的军政大权。用人点拨用贤,要信任和支持贤人施展才干。要给他交权,对他权力范围的事不可插手。对他在行使职权中牵涉自己亲朋权利的事,更不可说情、护短和干扰。齐景公,作为一个君主,其一生是非,这里无需评论,但此篇所反映的支持田穰且处死自己违纪的宠臣庄贾的事情,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很值得我们学习。

赵惠文王用小管家制秦王

秦昭襄王为了得到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的稀世珍宝“和氏璧”,派人以十五座城池去赵国换美玉。

赵惠文王召集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大家都感到很为难。如果把美玉送去,又担心得不到十五座城池;如果不去送,又怕强大的秦国来攻打。大家商议来商议去,还是认为把和氏璧送去为好,为了不上当受骗,大家觉得需要选择一个精明而稳重的人去送。但是选来选去,都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时,宦官长缪贤推荐他家里的管家蔺相如出使秦国去送和氏璧。他说:“此人稳重大方,料事如神。大王还记得吧,这块和氏璧,从楚国伊尹昭阳的家里遗失后,我从一个外来客人手里把他买到我家里,由于没有及早叫出来,得罪了您。我原来唯恐大王处罚我,想逃往燕国。蔺相如知道后,劝我不要出逃。他说:‘赵强燕弱,燕王早已知道您是赵王的宠臣,自然不敢收留您,说不定还会把您捆起来送回到赵国,那时,您的性命就难保了。我看,您还是脱掉衣衫,伏在斧质上向大王认罪,请求宽恕的好。’我照他的意思办了,果然得到了您的宽恕。我认为蔺相如虽然是个小小的管家,但有勇有谋,办事稳妥,让他去秦国肯定不会空送。”

大家听后,觉得此人可以考虑,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先征求他对和氏璧换城的看法。蔺相如说:“秦强我弱,我们不能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但是如果秦王得了和氏璧而不给城,是可以看出破绽的,可以随机应变。”

赵惠文王说:“如果派你去送和氏璧,秦国不给城池,你怎么办?”蔺相如回答说:“这要相机行事,一下子很难说清楚,要是大王真的要我去送,他如果不交城,我一定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我愿意以我全家性命做担保。”

赵王见他说话如此坚决,想起了缪贤的推荐,心里踏实了许多,更加坚定了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的决心。

秦昭襄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当他双手奉上和氏璧时,秦王把和氏璧拿在手中仔细的观赏,不住地称赞,却绝口不提换城的事情。蔺相如又想到,这次秦王不在王宫接待他,就料定秦王没有换城的打算。于是,他急中生智,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做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璧离开,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

“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壁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于是秦王依旧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

赵惠文王见蔺相如没有受强秦的骗,保住了赵国尊严和和氏璧,认为他是个胆识过人,应变自如的贤才,便将他封为上大夫。后来又封他为上卿。

用人点拨

蔺相如,这个原本是个小管家的人,却制服了强大的秦王,这就说明,人才不论出身,小人物中也可能出大贤才。

要想提拔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资历,他的官职,他的出身和家境,最主要的看他是否真的有本事,即使资历再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惘然。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培养,竞争一个职位更多的时候是看这个人的能力,论资排辈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所以作为领导者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学会如何用人。

秦昭襄王不疑范雎

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国君,秦武王的异母弟弟,名稷又作侧,亦称秦昭王、公子稷。秦灭了西周后,便通告列国这个消息。这时候列国诸侯更不敢得罪秦国了,纷纷派出使者去咸阳道贺进贡。韩、齐、楚、燕、赵都派去了使臣,唯独魏国没有派出使臣前往。对此,秦昭襄王非常气愤,便准备让河东太守王稽去征伐魏国。王稽和魏国关系非常要好,他不愿魏国受到兵戈之灾,于是偷偷派人去告诉魏安厘王。魏安厘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惊恐万状,因为当时秦国在众诸侯国中实力是最强大的,哪个国家如果不小心得罪了它,那么最早遭殃的肯定是那个国家。魏安厘王来不及多想,立刻派太子亲自前往秦国去赔礼道歉。这样,韩、齐、楚、燕、赵、魏,六国都顺从了秦国,秦昭襄王十分满足,高兴得合不拢嘴。

过了不久,王稽给魏国私下送信的事便走漏了风声。这件事,也很快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里。秦昭襄王很是生气,心想这个王稽实在太可恶了,竟然偷偷去给魏国送信,这明显是不把我放在眼里,他虽然在我手下干事,但却想着魏国,这不是奸细吗?秦王越想越生气。于是,叫来掌管法律的官员,判王稽死罪。王稽一获罪,秦国丞相范睢非常紧张。因为按照秦国惯例,如果推荐的人才下狱,或者具有严重问题,便对推荐者治罪。而王稽是范雎极力推荐给秦王的,如今王稽有私通魏国之嫌,这是天大的罪过,范雎作为王稽的推荐人,肯定逃不了干系。另外,在此之前,范睢还为秦王推荐了一个叫郑安平的人,这个人结果也投降了魏国。

范雎真是惊恐万状,他推荐的两个人,都成了奸细,自己的罪过可不小啊。

律法,一定免不了受到责罚。范雎于是就打扮成罪人的样子,把自己捆绑起来,来到秦昭襄王的宫殿里,跪在地上,请求秦昭襄王处置他。秦昭襄王显得很惊讶的样子,说:“范雎你这是干什么啊?为什么要装扮成罪人的样子,快快起来啊1范雎依旧跪在地上,不敢抬头,说:“大王,我推荐的王稽、郑安平都投奔了魏国,作为推荐人,我的责任重大,我没有看清楚他们的本质啊,请您处罚我吧。”秦王哈哈大笑,说:“郑安平和王稽都是我委以重任的,并下令让他们率兵外出打仗的,这是我用人不当,与你没有什么关系。”说着,就让人给范雎松绑,让他回家去了。

对此,秦国的大臣们并不像秦昭襄王那样想,他们纷纷议论说:“范丞相的功劳太大了,以至于犯了罪,大王都不敢惩罚他。”还有的说:“大王对丞相太宽大了。”总之关于这种话不绝于耳,范雎听后也十分难受,因而自此以后,很少出门,而每次出门都战战兢兢,生怕听到类似的话。秦昭襄王后来也听到这些议论。害怕范雎多心,就又下了一道命令:“王稽犯了死罪,已被满门抄斩,以后谁也不许再提这件事了。”同时,格外关照范雎,经常赏赐他一些物品,以消除大臣们对范雎的偏见。大臣们看到秦王对丞相这样的厚爱,没有一个敢再议论了。

,范雎安心辅佐秦昭襄王,在范雎担任丞相的时间里,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人点拨范雎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提任秦昭襄王的丞相后,为秦昭襄工推荐了王稽和郑安平,结果西人相继弃秦而去。为此,秦昭襄王并没有治范雎的罪,而且没有丝毫动摇他对范雎的信任,这正是秦昭襄王的高明之处。

实事上范雎并没有反叛秦国的想法,如果因为他推荐的两个人背叛了秦国,就给他治罪,这未免牵强。即使他没有背叛秦国的想法,也会因为秦王和大臣们的怀疑而真的有背叛的想法。秦昭襄王的做法可谓高明,他消除了范雎的顾虑,让范雎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工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作为领导者不要随意怀疑人才的忠诚,除非有了确切的证据,否则千万不能怀疑他们,这对于整体的工作很不利。

郑文公扬长避短用烛之武鲁伯公三十年九月甲午的这一天,晋文公、秦穆公以郑国曾经对晋文公失礼,而且又以郑国对晋国有二心,却同楚国亲近为由联合攻打郑国。晋国派兵驻扎在函陵,秦国派兵驻扎在汜水的南岸。

在这危急时刻,郑国一位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现在郑国面临即将灭亡的危险。如果能派烛之武去会见秦君,秦晋两国的军队就会撤离。”郑文公按照佚之狐的意见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在壮年的时候,都还不如别人,现在已经老了,不能够再做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不能早些起用你,现在有了急事才来有求于你,是我的过借。但是,如果郑国一旦灭亡,对你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只好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深夜,烛之武悬城而下去见秦穆公,并对他说:“秦、晋两个大国围攻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行将灭亡了,如累郑国灭亡而对秦国有利的话,那么,我就麻烦你把郑国灭掉吧。越过一个国家(指晋国)去夺取那边远的地方。你也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你为什么想灭亡郑国去增强你邻国(指晋国)的实力呢?邻国的力量雄厚了,你的实力就薄弱了。如果放弃灭亡郑国,使其成为你过路时的东道主,秦国的外交人员往来于郑国,郑国就可以供给你们缺少的资粮,这对秦国是毫无坏处的。况且,你(指秦穆公)曾经给晋君(晋惠公)有过恩惠,晋国也答应把晋国的焦、瑕两个地方割给你们以作酬谢,但是,晋君早晨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焦、瑕两地布设城防拒绝割地。对此,秦君你是清楚的。晋国的贪欲哪能满足呢?晋国既然要灭亡郑国,用来作为他东边的疆界,又要想扩大他西边的国界,如果不损伤你秦国,他又从哪里取得土地呢?结果必然削弱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国君你仔细考虑这件事吧!”秦穆公听后,顿时毛骨悚然,后悔自己为什么这样的不深思熟虑,差点酿成大祸。于是,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念头,而是与郑国结盟。还派了杞子、蓬孙、杨孙三位秦国大夫帮助郑国防守,秦国的军队便从汜水的南岸撤退了。

郑国在秦、晋重兵压城、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竟然用一人在一夜之间,不费一刀一箭,不伤一兵一卒,使国家转危为安,这不能不说是郑文公能够扬长避短起用人才,充分发挥烛之武能言善辩的特殊才能所带来的好处。用人点拨烛之武年龄较大,是他的短处,但是,他能言善辩则是他的长处。郑文公则正是发挥了他的长处,而拯救了自己的国家,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用人问题上,只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适才适用,才能尽其所能。不同的人才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因此对人才的使用和安排,要强调扬长避短,注意把工作需要和个人才能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一技之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楚怀王信馋,毁才辱国

屈原,名平,与楚国统治者同族。楚怀王时期,被任命为左徒。他知识渊博,懂得治国之道,又善于外交。经常在宫中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出各种制度法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应酬各国诸侯的访问,楚怀王很信任他。

与屈原地位相等的上官大夫,也想取得楚怀王的信任,就嫉妒屈原的贤能。一次,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还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据为己有,屈原没给他,因而他就到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对楚怀王说:“大王您命令屈平制定国家法令,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每次您发布了命令,屈平都炫耀自己的功劳,他对别人说没有他,各种制度,法令就没有人能写的出来。”楚怀王听后,非常生气,慢慢地开始疏远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