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08

第8章 识人篇(8)

天空中繁星点点,太阳还没有出来,隐隐约约地,他看到一个小男孩蹑手蹑脚地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打扫帚,轻轻地打扫着。突然,侍从从门口跳了出来,一把抓住了这个男孩。

“你是谁?谁让你过来的?为什么过来帮我打扫庭院,你到底有何居心?”

一连串的问题吓得小魏勃傻了眼,当小魏勃睁大眼睛看了看,发现是侍从的时候他才缓过神来,羞答答地说:“我很想见宰相,恨没有机会,只有为您效力,望能帮我引见。”

侍从被小魏勃的诚意和精神所感动,上午的时候就把小魏勃领去见了曹参。

丞相坦诚和蔼,平易近人,不是那种防范如崖岸的人。当侍从原原本本地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丞相,丞相看到眼前这个年少之人有如此诚意和胆量,非常欣慰和佩服,随即与他深谈,发现这个小男孩不但有勇气,有见识而且对人诚恳,于是顿时对他刮目相看。从此就开始特意地培养魏勃的各方面能力,意图使其成为自己的理想接班人,魏勃也果然不负期望,最后成长为一个著名的贤臣能吏。

用人点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联系到社会上纷纭的人才现象,“马太效应”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惯性。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给他越来越多的荣誉、职位、待遇以及特权等;而尚未成名的“潜人才”,历经艰辛搞出点东西却无人问津。这就给我们的领导者提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责,就是要发现人才于未名时,支持人才于逆境时,形成人才的梯队态势,保证事业后继有人。

袁绍辱士丧天下

汉南天帝建安五年,袁绍和曹操决战于官渡。两军对垒,曹操军粮将尽,于是修书一封,急派使者前往大本营,令许昌的官员速运粮草到官渡前线。不巧曹操的使节在途中被袁绍军捉住,押解给袁绍的谋士是许攸。许攸搜出了曹操缺粮的告急信,就向袁绍报告这一重要情报,说:“曹操屯兵官渡,与我相峙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则许昌可破,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将尽,可乘机两路夹击之,获得全胜。袁绍说:“曹操诡计多端,这封告急信是诱兵之计,不可从。许攸说:“曹操南来与我决战久矣,粮草告急属实,今若不乘机取许昌,必反受其害。

正说话间,忽有使者自袁绍的大本营邺郡来,呈上袁绍的谋臣审配的信,说许攸在冀州时,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们收取民间杂税为己有,已经把他的子侄下狱。袁绍大怒,指着许攸大骂道:“滥行匹夫。还有面目向我献计。你与曹操有旧,想今你受他财贿,为他做奸细,今天来骗我。本当斩首,今权且留一颗头,快滚出去,今后不许见我。

许攸所献之计实为高策,他退出后,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就要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一句话点醒了许攸,于是许攸投奔曹操去了。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欣喜若狂,来不及穿上鞋子,赤着脚跑出帐外迎接许攸,曹把许攸迎入帐内,跪地向许攸求拜。许攸慌忙扶起曹操曰:“公乃汉相,我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说:“你是我的故友,岂敢以名爵相分上下。许攸说:“我不能择主,屈身袁绍,他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投奔于你,望收用我。曹操大喜道:

“你肯来我处,帮我成大业,我正求之不得,请快献破袁之法。

许攸和曹操青年时期就是朋友,这次投奔受到如此礼遇,非常感激,就向曹操献破袁之术:“我有一策,不过三日,使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曹操喜出望外,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是蠢将淳于琼把守,他是酒色之徒。公可选精兵诈称袁绍的将领,带奇兵到乌巢加强粮草保护,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军不出三日自乱矣。

曹操闻计大喜。第二天,亲领五千兵马,打着袁军的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向乌巢进发,深夜突进乌巢,袭击守卫的袁军,放火烧了袁军的粮草,活捉了袁军守将淳于琼。曹命割去耳、手指以辱之。袁绍大军闻鸟巢失守,无粮草接济,全军大乱,曹操乘胜追击,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用人点拨

一个人才有时远胜于千军万马。袁绍刚愎自用,对谋士许攸的计谋不但不采纳,反而侮辱他,而曹操则礼贤下士,采纳了许攸的计谋,袭击袁军粮草基地乌巢,袁军大败。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袁绍辱士失天下,为后人所嘲笑。这就是不善识人,乱猜疑造成的后果。我们应引以为戒。

正谋之才荀攸

荀攸出身于士族家庭,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计。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13岁的时候,祖父荀昙去世,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叔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怀疑他要做什么奸猾的事情。”荀攸似乎明白了,就趁机盘问。果然张叔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这件事传了出去,大家对荀攸都另眼相看。后来荀攸在朝廷做了黄门侍郎。董卓作乱,荀攸参与了谋划杀死董卓的事件,被关进监狱。董卓被除掉,荀攸才出狱。

东汉末年,荀攸任黄门侍郎,当时天下大乱,他有意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献帝建都许昌后,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遂征为汝南太守,旋又拜为军师。荀攸觉得曹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便甘愿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经常高兴地对人夸奖荀攸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在曹操的众多的谋士中,荀攸是贡献最大的一个。他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据说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东汉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到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抗我,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仰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们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这样即可诱而致敌。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胜,到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曹操不听劝告,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连曹操本人也几乎死在那里。后来,曹操十分后悔地对人说:“这都是不听荀攸的话的结果啊。”不久又设计谋诱敌,才获胜利。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用人点拨

要有知才之明。知才,就是要了解人才、理解人才。人的心理活动是微妙复杂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王顾左右而言他、“人站对面,心隔千里等就是这种情况的表现。那些单凭热情诚意用才而不去了解人才的愿望、兴趣、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管理者是很难用好人才的。管理者应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坚持不懈的沟通工作。

张昭是个绝好的内当家

当初,小霸王孙策把内部诸事都托付给长史张昭,临死之前,对弟弟孙权说:

“外事可问周瑜,内事可问张昭。”张昭是吴国名士,为人清廉耿直,直言敢说,颇得吴国人士敬重。

公孙渊被曹操打败后,派人向孙权俯首称臣。孙权大悦,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万名将士乘船循大海绕过中原去向公孙渊庆贺。群臣都反对,张昭说:“公孙渊反复无常,本不可信;他现在归降只因为受曹操攻击而已;如果公孙渊变卦,反投曹操,我们的使臣兵马怎么生还?”

孙权反复责难张昭,张昭执意不让,弄得孙权很没面子,拔刀击案说:“东吴人士入宫就拜我,出宫就拜你,我敬重你也够深了。但你经常当着众人的面反对斥责我,我就担心自己什么时候忍不住下令惩罚你了。”

张昭直眼盯着孙权说:“我虽知谏言不被采纳,但只愿竭尽忠诚,报先主临崩前,呼老臣到床边遗诏老臣顾命之恩”。孙权掷刀于地,与张昭对泣,但终没采用张昭的建议,派人到公孙渊处。”

一气之下,张昭托病不出,孙权也因此恨他,叫人用土封了张昭家的大门。张昭又叫人从里边把门封上。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孙权使臣,降于曹操。孙权自知失策,多次派人向张昭谢罪,请张昭重持朝政,张昭坚辞不出。孙权又亲自到门前去请张昭,张昭仍称病不出。孙权用火烧张昭的大门,想逼张昭出来,张昭还是不出来。孙权又叫人灭火,守候在大门外良久,张昭的几个儿子才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载张昭回宫,深自内责,张昭面子上却不过,重上朝会。

张昭治理政事细致周密,直言耿直,秉性忠诚,但在胆略勇气上,却不是一位好将领,好军师。

甘宁投奔孙权后,向孙权献策说:“汉室日渐衰微,曹操盗国家之权,当率兵向西进;刘表占据荆江一带,但昏庸无能,儿子又不争气,不如早图之,否则被曹操先下手;要取刘表,先须攻黄祖,黄祖一破,乘势而上,可以渐渐夺取巴蜀之地,这样就可成霸王之业。”

孙权很赞成甘宁的建议。张昭反对说:“现在东吴四处都还没安定,如果远征黄祖、刘表,恐怕国内会有叛乱。”甘宁对张昭说:“国家把你当萧何一样的信任,你却安守着怕叛乱,何以仰慕古人呢?”

当曹操率83万大军攻赤壁之时,东吴将士都惊恐不已。张昭对孙权说:“曹操虽是狼子野心,但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不动就是朝廷的圣旨,天子的口谕,与他抗争本属不顾;东吴可以抗拒曹操大军的只是长江天险,但曹操现在已占据了荆州,收编了刘表的水军,顺江而下,水陆并进,长江天险已不存在,如何与他争斗呢?不如暂时归降曹操。”后来孙权用鲁肃、周瑜,与刘备合力打败兵力强大的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赤壁之战。

用人点拨

宏阔之人,他们交游广阔,待人热情,出手阔绰大方,处世圆滑周到,能赢得各方面朋友的好感和信任。他们善于揣摩人的心思而投其所好,长于与各方面的人打,混迹于各种场合而左右逢源。适合于做业务工作和公关,能打通各方面的关节。但因所交之人龙蛇混杂,又有点讲义气,往往原则性不强,受朋友牵连而身不由己地做错事,很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论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适宜矫正社会风气。

刘备识庞统

庞统,三国时期与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然而,诸葛亮一开始就得到了刘备的仰慕和器重,而庞统虽然与诸葛亮齐名,却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视。庞统曾经被鲁肃介绍给孙权。鲁肃对孙权说庞统是个旷世奇才,于是孙权就召见他。庞统来到孙权的宫殿,孙权仔细打量了一下庞统,但见这个人面孔扁平,黑面皮,短胡须,两眼深陷,鼻孔上翻,心中不大喜欢,就问:“庞先生所学以什么为主。”

庞统说:“没有专攻哪一门,随机应变而已。”孙权又问:“先生和周瑜相比,以为自己如何?”庞统笑笑说:“无法相比,大有不同。”

孙权平生是最敬重周瑜的,见庞统这样小看周瑜,出言不逊,心中十分讨厌他,就说:“庞先生,等我需要您的时候再请您吧!”于是,庞统怅然离开了吴国,去荆州投奔刘备。

刘备是最爱才的人,但是看见庞统的这副尊容,就觉得他大概不会有什么惊世之才,就说:“现在战争紧急,没有什么闲散职务,离荆州一百三十里的耒阳县缺一个县令,您就到那里去吧!”庞统听了,很不高兴,但毕竟刘备给了他一个职务,比起孙权强多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去上任了。

庞统到任后,刘备派人去了解庞统的情况,有人说:庞统到了耒阳,终日饮酒作乐,从没有见过他升堂办案。刘备一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决定好好整治一下他。

,就派张飞去耒阳调查情况。张飞行前,刘备特意交代:“如果庞统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你就当场把他查办,不用向我报告。”

张飞来到耒阳,官吏们都去出城迎接,毕竟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地位非常,况且张飞的大名远扬,谁不敬畏,而唯独不见庞统在迎接的官吏队伍中。张飞便问其他官员,庞统是怎么回事。大家纷纷说:“这个庞统,整日饮酒,天天喝得烂醉,今天恐怕酒还没醒,所以不能来迎接您啊!”张飞顿时火冒三丈,疾步走到县衙,没想到庞统依旧在喝酒,而且嘴里还不住地说着。张飞上前一把抓住庞统,怒气冲冲地问道:“你这人,好没良心,我大哥派你到耒阳主事,为何整天在此饮酒,荒废公事?”庞统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之色,答道:“请将军明示,我荒废了哪些公事?”张飞说:“你来到耒阳一百天,没见你升过堂,办过案,这不是荒废公事这是什么?”庞统哈哈大笑,说:“耒阳这个小地方,没有什么政事,这一百天的事情,只需一天就可以处理,何必日日升堂?”

说着,招呼左右官员,拿来文书,处理公事,要监狱官拿来案件材料和拘留的被告,一一发落。他处理案件的时候条理清晰,井井有条,一点都不像刚喝过酒的样子。不一会,他就把这一百天的案子都处理完了。在场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张飞看了,也是惊讶得张开大嘴,连连称赞道:“先生乃真人才也,把您放在小小的耒阳,真是大材小用了。我一定向主公推荐您。

张飞回去一五一十地向刘备禀报了情况,刘备很后悔当初不该以貌取人,无知人之明,要张飞把庞统请回荆州。庞统还没到府门,刘备就迎上前去,连连向庞统赔罪。庞统见刘备这样爱惜人才,也觉得自己投对了明主,心中十分高兴。不久,刘备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让他和诸葛亮共同主持军机大事。从此以后,庞统与诸葛亮一起,为刘备策划方略,教练军士。

211年,刘备让诸葛亮留守荆州,自己领兵数万,以庞统为军师,进取益州。刘备和益州的刘璋在涪关相会,庞统针对刘璋懦弱无能的弱点,给刘备上了三策:“暗中挑选精兵,日夜兼程,抄小路,袭击成都,刘璋部队既不习武,又无防备,大军突然到达,益州唾手可得,这是上策;刘璋的名将杨怀、高沛曾多次向刘璋进谏,要设法让我们回到荆州,我们可以假装回到荆州,当他们乘轻骑来送行的时候,乘机拘捕他们,收其余众,进攻成都,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同荆州加强联系,再慢慢地设法进取益州,这是下策。”

刘备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慢,决定采取中策,结果很快就占领了益州,实现了诸葛亮最初提出的取荆州进四川的第二步,为刘备后来“三分天下,虎窥中原”的方略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214年5月,庞统率领大军攻打雒城的时候,不幸中箭,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时年36岁。刘备十分痛惜,后来追封他为关内侯,他“”的谥号。

用人点拨

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知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如果把它绝对化,把“知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知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这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而是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的被埋没。

孙权识别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