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26

第26章 宋代:中原北门(1)

一、四围晋阳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先后四次围攻晋阳,终灭北汉。为加强皇权,巩固北宋统治,赵光义下令焚毁晋阳城。其后三年,宋廷又在大将潘美主持下,在晋阳旧地以北的唐明镇基础上重建太原城。新建的太原地当要冲,为北宋王朝抵御契丹、西夏之前哨阵地,被誉为“中原北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柴荣病逝,遗命其年仅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周恭帝)。半年后(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掌握军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后周“主少国疑”之机,借口北汉与辽国联合南侵,率军北上防御。大军行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发生兵变。赵匡胤由部下拥戴,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在镇压内部的反对势力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武力统一全国。考虑到北汉作为宋、辽缓冲带的重要作用,宋太祖采纳了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从乾德元年(963年)起,宋军除不断袭扰北汉以削弱其势力外,先后灭掉荆南、后蜀等政权,为统一南方创造了条件。

开宝元年(968年),北汉皇帝刘钧病死。养子刘继恩继位,但不久便被臣下侯霸荣杀死。随后,宰相郭无为诛杀侯霸荣,拥立刘继恩之同母弟刘继元为皇帝。

宋太祖看到北汉政局不稳,便放弃了先前制定的统一战略,于是年八月命李继勋挥师北上。李继勋率军行至洞过河(今称潇河,在今山西省晋中、太原境内),与北汉马峰部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结果,宋军大败马峰部,乘胜占领汾河桥,兵锋直指晋阳城下。十月,宋太祖下劝降诏书于刘继元及其大臣郭无为、马峰等人,许以优厚的待遇。郭无为亦劝刘继元降宋,但遭到拒绝。十一月,辽国的援兵赶到,宋军被迫撤退。

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命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指挥使党进副之,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建雄军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1],第二次讨伐北汉。驻兵于团柏谷的北汉将领刘继业、冯进珂因不敌宋军,败归晋阳。宋军再次包围晋阳。此时,早有降意的宰相郭无为在北汉君臣招待辽国使者的宴席间,痛哭流涕,甚至以拔剑自杀相威胁,劝说刘继元:“奈何以孤城抗百万之师乎?”[2]

三月,宋太祖御驾亲征,来到晋阳城下。因城池坚固攻取不易,宋太祖征发民夫在晋阳城外修建“长连城”以断绝其内外联系,又在汾河上建桥连接两岸,以便长久围困。工事完成后,他又采纳陈承昭的建议,堵塞汾河,抬高水位,同时开渠引晋水,淹灌晋阳。随后,宋军还在城的东南西北四面各建大寨一座,作为攻城据点。与此同时,宋军在石岭关和定州击败了辽国派来的援军。

五月,汾河大堤筑就,晋阳城外一片汪洋。宋太祖亲率大军,乘船载弩,猛烈进攻。面对宋军的凌厉攻势,城中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刘继元杀主降派大臣郭无为,使军心稍定。是时,宋军宿营于甘草地,正逢天气多雨湿热,兵士多患腹泻之疾,战斗力颇受削弱。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辽国的援兵赶到了晋阳城西。北汉军民顿时士气大增。宋太祖看到形势于己不利,便采纳臣下建议“徙太原府万余家于山东、河南定居”[3],然后退兵而去。宋朝第二次征讨北汉的行动遂告失败。

连续两次围攻晋阳皆以失败告终,使北宋朝廷不得不回到“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上来,集中精力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开宝四年(971年),南汉投降。开宝八年(975年),南唐灭亡。开宝九年(976年),吴越归顺。至此,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南方。平定北汉的条件已经具备。

开宝九年八月,宋太祖发动了第三次北伐战争。此次,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将领率军北上,分五路进兵北汉。宋军一路进展顺利,于八月底到达晋阳城外。九月,党进部在城北大败北汉军队。刘继元被迫遣使向辽国求援。辽国随即派兵南下。

就在宋即将与北汉、辽进行决战的时候,宋太祖突然于十月二十日神秘死去。太祖之弟赵光义继承帝位,是为宋太宗。十二月,宋军奉召班师回朝。

宋太宗认真总结了前三次围攻晋阳失利的原因,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作出讨伐北汉的周密部署:首先,命各州运送粮草到太原行营。第二,由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统领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所率的四路大军北上。第三,任命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负责抵御辽国派来的援军[4]。

辽景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派遣使者指责宋朝师出无名。宋太宗当即驳斥道:“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和约如旧,不然则战。”[5]

二月十五日,宋太宗从开封起驾亲征北汉。由于计划周密、准备充分,宋军“围城打援”的战略进展顺利。盂县、岢岚、隆舟、岚州等地先后被其攻占,晋阳已陷入包围之中。郭进所部在石岭关大败辽兵。刘继元被迫再次派出求援的信使为宋军擒获,被押到晋阳城下斩首。面对严阵以待的宋军,辽国也放弃了对北汉的援助。至此,晋阳已变为一座孤城。

四月二十二日,宋太宗亲冒矢石来到晋阳城下,指挥作战,慰问将士,并写信给刘继元劝其投降。城中军民虽然不断击退宋军的进攻,但在愈加猛烈的攻势下,逐渐难以支撑。北汉的范超、郭万超等将领先后投降。城中主张归降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刘继元被迫接受主降派大臣的建议,于五月五日出城投降。宋太宗乃受其降,只杀亡命不降者。从此,北汉灭亡。

二、名城隳毁

自春秋末年创建以来,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到北宋初期,晋阳古城已经成为规模宏大、经济文化发达、城防坚固的全国性的大都市。一千多年来晋阳既是孕育众多英雄的沃土,又是他们施展抱负的坚强阵地。战国时的赵襄子、东魏的高欢、北齐的高洋、唐朝的李渊皆以晋阳为大本营而成就了大业。而“在五代中,后唐、后晋、后汉三代都是以晋阳为根据地而建立的王朝,后来才挥师南下,推翻前朝,建都洛阳或开封的。也就是说,当时北方的五代历史,主要是以晋阳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与建都开封(或洛阳)的中央政权激烈斗争的历史,而且每次大的斗争都是以晋阳势力获胜而告终的”[6]。特别是众多割据势力中最弱小的北汉政权凭借坚固的晋阳城居然能够长期与后周、宋朝对峙,在使之付出巨大代价后,才最终被平定。所有这些往事不光显示了晋阳古城突出的政治地位,更使宋廷对其产生了警惕心理。

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后,许多晋阳百姓仍然拒不投降,用砖瓦与宋军展开激烈巷战。虽然城中居民的反抗最终被镇压下去了,但晋阳百姓的顽强抵抗使宋太宗既恨又怕,遂产生了报复的心理。此外,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晋阳是“龙城”,系舟山为龙头,天龙山为龙尾。晋阳屡为龙兴之地,宋代以前曾出现过赵简子、赵襄子、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匈奴刘渊、北齐高欢、高洋、隋朝杨广、唐代李渊、李世民、武则天,特别是五代时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石敬瑭、刘知远、刘崇等皇帝。这使靠政变和谋杀兄长起家的宋太宗赵光义更加忌恨。因此,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在占领晋阳的第二天,宋太宗编造“商参两不盛”的谎言,下令焚毁晋阳。他强迫全城人口一律迁出,然后将晋阳三城付之一炬[7]。未能及时逃出的老弱妇孺哭声震天,百姓惨死于火海者不计其数。大火持续燃烧了3月有余,繁花似锦的千年古城遂成瓦砾之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四月,宋太宗又下诏堵汾河、引晋水淹灌晋阳,使其完全化为一片废墟。为防止后世再出现割据势力,宋太宗命人将系舟山的山头铲平,称为“拔龙角”。在修筑新太原城时,将城中街道建为“丁”字街而不用常见的“十”字街,用意是钉破太原的“龙脉”。同时,宋廷还降低了太原在全国的政治地位,降太原府为紧州,将州治移到了榆次县。

在攻下晋阳后,素爱附庸风雅的宋太宗效仿李世民在晋祠立了一通“太平兴国碑”,以炫耀其功业。但后来晋阳百姓将碑文全部敲掉,使之成为今日晋祠的无字碑,反映出人民对他毁灭晋阳古城的仇恨。宋太宗剪灭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符合历史要求,应该给予充分肯定,但他焚城害民的野蛮行径也将永远受到历史的谴责。

今太原市晋源区尚有长达一公里的残垣断壁和殿台等晋阳古城的遗迹。该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晋阳堡村、南城角村、城北村、罗城村也皆有晋阳古城遗迹[8],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潘美建城

宋太宗在平定北汉的当年,乘胜进攻幽州(今北京宣武区),意欲收复幽云16州。宋朝军队起初进展十分顺利,很快进至幽州城下。但由于准备不足,特别是兵士连续作战十分疲劳,致使攻幽州城15日不克。结果,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援兵赶到,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宋太宗负伤后乘驴车仓皇逃回开封。

高粱河之战后,辽国时常派兵南下袭扰,给北宋带来很大的军事压力。此时,宋太宗因一时冲动毁灭晋阳城的重大失误开始显现出来。晋阳古城的消失使北方失去了军事屏障,中原王朝的门户顿开。因此,北宋朝廷只得任命潘美为三交都部署,在三交寨修建城池,率军驻守,防御辽兵侵犯。

三交寨,又叫三交村、三交口,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十里铺街[9],三交城实际上只是一座军事堡垒,并不能完全取代晋阳城的作用。焚毁晋阳后,宋廷曾在废墟的东北建造了一座平晋城(今太原市小店区南畔、北畔村之间),以安置晋阳居民。但晋阳百姓出于对赵宋的愤恨,皆不愿入住,纷纷迁到晋阳东北、汾河之东的唐明镇和三交村居住。在这种情况下,潘美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唐明镇为中心,向四面拓展,建起了一座新的城池。这便是现在太原市的雏形。

新太原城周围约11里,开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其大致范围是:东起今海子边、桥头街、国师街一线,西至今水西关,北起今后小河,南到今起凤街。新太原城分为子城与州城两部分。子城即城中之城,约占全城面积的四分之一。子城中建有衙署、监狱、粮仓、军械库及宣召厅等建筑。在新城中,过去晋阳城的北齐十二院、法相寺等著名建筑以及一些商号、匠铺也先后被重建。其中,开化寺、大钟寺位于州城东南[10]。新城街道只修丁字街,不修十字街,除“钉破龙脉”之意外,还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北方游牧骑兵一旦功入城内,丁字街可使其不能长驱直入,减缓行动速度,便于消灭。

太平兴国七年,并州治所从榆次迁入新太原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升并州为太原府,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大都督府[11]。

四、王禀抗金

宋朝末年,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迅速强大起来。女真部落联盟长完颜阿骨打因不满辽国奴役,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起兵反辽,并多次击败辽军的进攻。政和五年(1115年)元旦,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国,是为金太祖。宋徽宗看到金灭辽已成定局,产生了借助金国之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遂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双方约定:南北夹击共灭辽国。灭辽之后,燕云诸州归宋,而宋亦须将原先每年输辽的岁币给金[12]。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灭辽,同时也看到了宋朝的腐朽,便于当年又发动了侵宋战争。南下的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粘罕(完颜宗翰)率领,从云中(今山西大同)进兵太原;东路军由斡离不(完颜宗望)率领,从平州(今河北卢龙)进攻燕京,两路大军计划会师开封,一举灭亡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