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49

第49章 民国:省城风云(6)

国军整编30师抵达太原后,被阎锡山按原有编制改编为30军。在太原战役前期争夺四大要塞的激战过程中,解放军通过多方途径对爱国将领30军军长黄樵松进行策反工作。太原被围已是孤城,为了给30军在黑暗之中寻求一条生路,黄樵松毅然决定阵前起义,反戈一击。1948年11月3日夜间,黄樵松被最信任的老部下第27师师长戴炳南出卖,次日被阎锡山诱捕,负责联络起义事宜的中共方面晋夫同志和黄的部下王震宇同时被捕。11月6日,阎按照蒋介石电令将几人空运押解至南京,随后南京政府组织国民党国防部特别法庭进行了两次会审,以“率部投降共军”的罪名,判处黄樵松、王震宇死刑,以“煽惑军人逃叛既遂罪”,判处晋夫死刑。11月27日,黄樵松、晋夫、王震宇被枪杀于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刑室。南京解放后,黄樵松、晋夫、王震宇三位烈士的遗骸由莫愁湖畔迁葬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太原地方政府后来在牛驼寨烈士陵园内,树立了黄樵松和晋夫烈士的遗像与纪念碑。1979年,山西省委又将黄樵松烈士的骨灰由南京迁至太原双塔寺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薄一波、程子华等领导人送了花圈和挽联,称赞黄樵松烈士是一位“有正义感、有民族气节的军人,是一位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的爱国人士,他为解放太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死犹生”。

1948年11月上旬,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开始,这使得阎锡山太原守军乱了阵脚。至1949年1月,时任国军华北“剿匪”总司令的傅作义通过第三方与中共达成和平解放协定,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率部在城外接受解放军整编。傅作义的举动对阎锡山和太原守军具有沉重打击,阎锡山一方面继续派人向蒋介石请求增援,一方面配制毒药准备誓死顽抗,以表达殉城的决心。然而大势已去,太原守军军心涣散,再加上太原的重要物资和军需物资中断,阎锡山政权危如累卵。蒋介石电告阎飞往西安撤离太原,阎的故旧和部下也都劝其尽早离开太原,然而阎立场顽固至极,在几乎弹尽粮绝的地步依然表示要杀身成仁、誓死殉城。1949年3月底,国民党政府欲与中共和谈、谋求划江而治,李宗仁电告阎锡山赴南京商量山西和谈条件,阎从河西红沟机场飞往南京,梁化之与阎慧卿前往送行。或许他也没有料到,这是他与自己苦心经营38年的山西的最后诀别。阎之后在广州出任行政院长,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宣布复职,阎锡山心灰意冷递交辞呈,隐居阳明山的菁山草庐,开始了他“十年隐居,十年著作”的晚年生活。1960年5月22日,阎锡山在不能追随蒋介石重回大陆的遗憾中去世,终年78岁。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只剩下太原、大同、安阳、新乡四个孤立的城市和绥远的董其武部。中央军委决定调参加平津战役的第19兵团、20兵团和第四野野战军炮兵第一师西进,与前线原有部队会攻太原。至1949年3月底,增援部队陆续抵达太原城下,原华北军区野战军的三个兵团第一次胜利会师。太原前线的攻城部队共集结了3个兵团、10个军、36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2个炮兵师,连同中央军委补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义部改编的4个师,共计25万人,拥有各种火炮1300余门;而城内守军共有6个军,17个师,总兵力约72000人,火炮900门。4月20日凌晨,太原“前委”命令解放军向太原外围阵地发起攻击,先后突破守军前沿,继以猛烈攻势向纵深发展,阎军城外防御体系顿时土崩瓦解。解放军在夺取了双塔寺、卧虎山等城内军事据点后,于24日凌晨5点30分到上午10点,经过四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攻克省公署,太原宣告解放,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从此灭亡。

在太原解放前夕,梁化之、阎慧卿在省公署梅山钟楼下的避弹室服毒自杀;特警处特工人员集中于精营西边街45号特种警宪指挥处集体服毒、或相互枪击,并引燃早已准备好的汽油自焚,败逃台湾的阎锡山据此编造了所谓的“太原五百完人”,通过当局行政院拨款,在台北园山建立“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冢”,蒋介石赠“民族正气”,蒋经国赠“齐烈流芳”匾额,阎锡山题“先我而死”的冢匾并撰写碑文和祭文,在台湾影响极大。此骗局遭戳穿后,成为历史笑柄。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麾下有一批特殊的军队,那就是日本投降之后在山西的“残留日军”。据相关记载称,当时阎锡山、傅作义等统治地区尚留用日俘两万余人[36]。投降日军共有五千余人残留山西,编入阎军建制,所有残留日军一律官升三级,兵发双饷。此外,还有数百名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也留在山西。山西残留日军先后参加了阎锡山与解放军的历次重要战役,在晋中战役中遭到解放军沉重打击的残留日军司令元全福负伤后自杀。太原解放后,今村自杀,岩田、城野宏,曾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河本大作等人被俘,送入战犯管理所,五六十年代先后被遣返回国。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发起,到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六个多月,共计歼灭敌军135000余人,其中俘虏77000余名,包括师级以上军官40余人。解放军为攻取这座坚固设防的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共计伤亡45000余人。这一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山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文瀛公园湖北岸,是1950年3月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修建的。纪念碑坐北朝南,面视文瀛水,背依劝业楼。碑身正面上端镶嵌着国徽浮雕图案,下刻毛泽东手书体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鎏金大字;东侧刻有徐向前元帅题写的“浩壮高吕恒,泽惠过汾漳”的联句;西侧有薄一波书写的“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题词;碑后部刻有碑文,回顾了山西人民英勇壮烈的斗争过程,使其千秋永存,万古流芳。碑顶有工、农、兵、妇及地下工作者的铜铸群雕,象征山西人民团结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纪念碑既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它不仅表彰了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绩,而且是一座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建筑佳作。

牛驼寨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东山山顶,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54年修建。1988年,在陵园的基础上扩建成太原解放纪念馆,塑徐向前元帅铜像,并于次年4月24日太原解放40周年之际竣工落成,成为山西省的革命教育基地。陵园坐东向西,占地9.3万平方米,分为碑区、展区、陵园三部分。步入大门即为碑区,主碑形似巨大的钥匙,寓意牛驼寨激战是打开太原大门的钥匙,上镌徐向前元帅题写的“解放太原纪念碑”镏金大字;碑高49.424米,寓意太原解放的日子,与“钥匙”一起象征太原获得解放从此通往幸福之门。题词下悬挂着直径为8米的不锈钢透雕,满面春风的山西妇女肩托少儿,伸张手臂,表达出三晋人民获得新生的无限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碑体内设楼梯、电梯,可直达碑顶。顶设高倍望远镜,可远眺东山全境和太原新姿。主碑西南侧是一座副碑,形似被炸开的碉堡。碑直径24米,四壁镶嵌着大型浮雕,生动地反映了太原人民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另在陵园大门西侧有白色凯旋门,形似钢钳,钢钳下合围着一个大理石制成的乌龟壳,称之“瓮中捉鳖”。这三组建筑,相映成趣,如同三个历史的证人,向人们诉说着太原的过去和未来。碑区又新辟了徐向前元帅纪念广场,广场后部肃立着高4米的徐向前元帅铜像,十分刚健威武,后面衬以高4米,长50米,反映元帅主要战迹的大型浮雕5幅,以歌颂元帅的丰功伟绩。走出碑区,越过牌楼即进入展区。展区中心是纪念碑和两座无名烈士墓,解放太原纪念馆则对称地坐落在南北两侧。纪念馆系仿古建筑,极富民族特色。纪念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展出428张历史照片和120多件实物,组成六大部分,反映了太原战役的全过程,结尾部分展现了太原新貌。

双塔烈士陵园,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双塔南巷甲字8号,修建于1954年,是省级陵园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占地面积360多亩,坐东朝西,在主轴线上有133级台阶,步步登高而入陵区。陵区主建筑有并立三座纪念厅,正厅二层仿歇山式建筑为骨灰室,北厅是“高君宇烈士纪念展览”,南厅是“革命烈士事迹陈列室”。厅后部再登49级石阶后,入主墓区。主墓区占地1.3万平方米,掩映在一片松柏丁香丛中。墓冢呈扇面形三排排列,安葬着大革命时期中共省委领导人刘天章、任国桢、阴凯卿,称“三烈士”墓,墓为汉白玉筑砌。后又有分两次安葬着续范亭、王瀛、张友清的青石墓。墓呈正方形,周施汉白玉栏杆,墓前有石狮守护,中有汉白玉墓碑。墓冢呈球形,墓顶在荷叶基座上树一颗鲜艳夺目的大五角星,象征先烈们冰清玉洁的高贵品质和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的道德情操。新中国成立后,在其后部又安葬着省公安厅长程谷梁烈士,墓冢形式别具一格。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人们怀念。主墓区南侧杨槐成荫、翠柏环绕,是解放太原烈士墓区,安葬着为太原解放事业而牺牲的430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21名。墓冢呈长方梯形,砖砌,前立碑,环境极其幽雅肃穆。

注释:

[1]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民国时期区划沿革》,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谋建设须扫除旧思想——孙中山先生民国元年九月十九日在太原各界欢迎会上之演说辞》,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81页

[3] 武晓华:《山西大学堂与辛亥革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4] 张德一:《太原辛亥起义》,《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 张珉:《沧桑阅尽话太原·首义门》,《山西档案》2006年第6期

[6] 王先明:《“子夜宣言”与太原辛亥起义》,《南开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7] 刘峰搏:《太原辛亥起义述略》,《山西档案》2011年第4期

[8]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五四”前后的山西政局》,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3页

[9] 张珉:《沧桑阅尽话太原·民国春秋》,《山西档案》2007年第2期,第50页

[10] 杨天石:《论1927年阎锡山易帜》,《民国档案》1993年第4期

[11]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太原商业》,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12]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山西新教育的发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13] 李丕常、郭存恒:《太原教育发展概述》,《太原文史资料》第5辑

[14]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太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简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0页

[15]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太原卫生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5页

[16] 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强占青岛、济南等地。1915年1月,日本利用袁世凯急欲复辟称帝,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于5月7日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挟北洋政府必须在48小时内签字。袁世凯为赢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竟然答应在5月9日签订完全卖国的《二十一条》。参与这一卖国条约谈判的袁世凯政府特使周自齐先生于5月7日这天,以北京市商会的名义,把《二十一条》内容通电全国,并亲将电文写成屏幅:“五月七日日本竟以武力为最后要求,强夺我之生命财产。我国民受此奇辱,尚有何面目存于社会。痛深矣!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此身可灭,此志不绝。特此哀电全国,挥泪泣告。”消息传出,举国上下群情激愤,皆认为中国之奇耻大辱。以后,每逢5月7日,各地群众即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并定该日为“国耻日”。

[17] 《山西文史资料》第5辑

[18]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五·一八”反房税斗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19] 张珉:《沧桑阅尽话太原·民国春秋》,《山西档案》2007年第2期

[20]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五·一八”反房税斗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21] 《太原学生抗苛税》,《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5月27日

[22] 《正太铁路工人奋起救国》,《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8月2日

[23]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工人运动的兴起和中共太原地方特别党部的成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24]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工人运动的兴起和中共太原地方特别党部的成立》,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25]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页

[26]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抗日学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27]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九·一八”事变后太原抗日学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28]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29]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页

[30]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牺盟会在太原的主要活动》,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31] 贾立进主编:《民国太原·牺盟会在太原的主要活动》,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32] 王飞:《薄一波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台前幕后》,《春秋》2012年第1期

[33] 张珉:《沧桑阅尽话太原·抗日烽火》,《山西档案》2007年第4期

[34] 张珉:《沧桑阅尽话太原·抗日烽火》,《山西档案》2007年第4期

[35] 《晋绥日报》,新华社延安电,194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