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德化天下,美好道德的极致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达到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才可以达到人生的美好的极致。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篇有说:“一千里大的都城,是人民所乐于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篇有说:“小黄雀缗蛮地叫着,栖息在山的一角。”孔子说:“小黄雀还知道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来栖息,做一个人,可以连一个小黄雀都不如吗?”诗经大雅文王篇有说:“德行好深远的文王,能够继续不断地明其明德,敬其所止,必于至善。”所以做国君的人,要把仁爱的心尽用到人民身上;做臣子的人,要把恭敬的心尽用到国君身上;做子女的人,要把孝顺的心尽用到父母身上;做父母的人,要把慈爱的心尽用到子女身上;和国人交际往来,就要把诚信的心尽用到所交际的朋友身上。
诗立风淇澳篇有说:“看那淇水的边上,碧绿的竹子那样美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指卫武公)他那研求学问的勤勉,如同切骨一般,切过了再切;如同磋角一般,磋过了再磋。也如同雕玉似的,雕过了再雕;也如同磨石似的,磨过了再磨,使它成为美器。”所以武公的学问,里面又细密又严谨,外面又威武,又强毅。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到底叫人不能忘记。这首诗上如切如磋的意思,是说武公研求学问的工夫;如琢如磨的意思,是说武公自己修身的工夫;瑟兮倜兮的意思,是说武公战兢恐惧的内心;赫兮谊兮的意思,是说武公可敬可畏的仪表;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的意思,是说武公的品德极高志行极善,人民实在忘不了他。诗经说:“唉!从前的文王武王,真教人难忘!”后代的贤人君子,尊敬他所尊重的贤人,爱所当爱的人,老百姓也就乐其所乐,利其所利,各得其所。所以前王虽然殁世了,世人终不能忘记他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历代论引
朱子说:事物各有所当止之处。
解读
民心是决定的因素
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政权都不可能长久存在。所以,国家巩固的基础在于民心,只有依靠人民,得到百姓拥护,国家才有可能强盛。强权与暴行,是得不到民心拥戴的,只有仁德才是民心所向往的。
战国时,齐宣王曾发兵攻打并占领了燕国,但对燕国原来的统治制度并没有什么改变,在生活上也没有给燕国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反而使政局动荡不安。这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在虎视眈眈,以救助燕国为借口,谋划着进攻齐国。齐宣王向孟子请教说:“各诸侯国都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商汤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了天下,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侵略。《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深信不疑。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心中感到失望愁怨;当他向南方征讨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就感到忧虑不堪,在心里祈告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来解救,就像久旱盼霖雨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汤的征伐并不惊扰百姓,只是诛讨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抚慰受害的百姓。就像天上降下的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中有句话形象地说:‘等待拯救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献上饭食和酒浆欢迎您的军队。可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哪里是在救助他们?这种强盗的暴行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况且,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愤怒。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停止正在做的一切不得民心的举
活学活用
为民兴利,务在富之
召信臣,字翁卿,西汉九江郡寿昌(今浙江省建德县西南寿昌镇)人。水利专家。初以明经甲科,任职郎中,后迁南阳太守。为民兴利,教化大行。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召父”。迁河南太守,治行第一。终官少府,位列九卿。为官一生,“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汉书》将其列为西汉“治民”名臣之一。
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期间,着力开发治理唐白河流域,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劝说百姓重视农业,安心耕作,召信臣经常深入乡村。出入田间,晚上住在农家,亲自勘查水源。他组织民众开凿沟渠,修筑堤坝,建造水闸,建成水利工程数十处,灌溉面积年年增加,最多时达到三万公顷,使当时南阳地区成为全国富庶地区之一。在所修筑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六门塌、钳卢陂、马仁陂等,其中有的一直沿袭使用了两千多年。召信臣在大力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也注重管理,制定了灌溉管理制度,“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家家有余粮,年年有结余。出外的百姓也纷纷返回家乡,户口成倍地增加。偷盗及纷争的现象一天天减少,秩序安定。同时,召信臣倡导节俭办事,使当地民风敦厚,百姓安居乐业。南阳的百姓尊称他为“召父”。
东汉建武七年(31),南阳太守杜诗在召信臣兴建工程的基础上扩建修治,广开农田,大兴灌溉,效益显著,当时的百姓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历代论引
朱子说:人当自知所当止之处。
解读
驮在黄鸟翅膀上的箴言
各得其所,意思是个体(包括人和物)在整体中应正确地、安分地处于自己合适的位置或地位,不要抱有非分的想法。个体的行为,更应当依据集体的行为规范,行所当行,止所宜止。宋代理学家程颢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治理天下没有别的,只要使万事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就行。
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适宜的,哪些是需要立即停止的,该如何确定?怎样才能做到适度,达到尽善和完美?这是困惑我们一生的难题。小小黄鸟,可以自由地飞翔或栖止,可以选择自己停留的树枝和飞去的方向,而自以为万物之灵的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却总是不能恰当地做出决断。但是,作为个人修养来说,顺义则行,悖德则止,这应该是我们可以自己决定的。因此说,人岂能不如小鸟吗?
活学活用
在人生最美的时刻留下我们的背影
疏广(公元前?~前45年),字仲翁,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少年好学,治学严谨,深通《论语》《春秋》大义。本始元年,初征博士、太中大夫,后为太子太傅。在职五年辞归。
疏受(公元前?~前48年),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疏受少时跟其父和叔父疏广学习儒家经典。疏受才思敏捷,言辞逻理缜密,精于《礼》的奥微。疏广人恭谨,以贤良方正被任命为太子家令。疏受策对应答、行为举止,都中规中矩,合乎礼仪法度,因此被提拔为太子少傅。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对于太子的成长与教育,是举国瞩目的大事。当时太子的外祖父许伯被特赐为平恩侯,许伯以太子年幼为由,禀报皇上让他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皇上以此询问疏广,疏广回答说:“太子是国家的继承者,他的老师朋友必须是天下的英俊之才,不应该只亲近外戚亲族。况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也已具备,那么又让许舜监护太子,这样的做法未免会局限太子的视野,不能够广布太子的美德于天下。”皇上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把这个意思和丞相魏相讲了,魏相免冠致礼,谢罪说:“这样的高见,是为臣所不能达到的。”疏广从此更为皇上器重,多次受到皇上的赏赐。太子每次上朝进见,都由师傅引导,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同为太子师傅,朝廷上下也感到这是一种荣耀。
疏广任职五年,皇太子十二岁,就已精通《论语》《孝经》,学有所成,见识日进。疏广就对疏受说:“古人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者不受辱,知足而止者不会遭受危险)’,老子也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然后退隐,这是天理)’。现在,我们叔侄做官至二千石,应该算是功成名立了,何况天下有更多高明的才俊,是该给他们让出位置的时候了。如果现在还不辞去,恐怕就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时候了,我们叔侄相随出关,回归故里终老一生,这不正是一个很完美的结局吗?”疏受致礼说:“我听从叔父您的意见。”
于是,二人同时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表辞职,请求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宣帝批阅他们的表章时,读着他们恳切的文章,为他们叔侄在年高体衰的状况下,长期为教育太子殚患竭虑,辛劳奔波,积劳成疾,深深感动,便加赐黄金二十斤,诏准两人的请求。皇太子也赠赐黄金五十斤,致谢师恩。
二人离家那天,朝中公卿大夫、挚友故旧都来到东都门外设筵饯别。前来送行的人乘坐的车有好几百辆。路上围观的人感叹道:“真是贤良的两位大夫啊!”
疏广、疏受回家后,都以寿终。他们在历史上称为“宁邑二疏”,其故里分别被命名为“东疏”和“西疏”,以纪念这两位宁邑先贤。
三百年后,陶潜路过宁邑,赋五言《咏二疏》:“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睚汉庭中,二疏复此举。”
智慧金言
在人生最美丽的时刻,及时地抽身,毅然转身离去,留下那些美好的回味,供我们共同回忆。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历代论引
朱子说:“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解读
做最好的自己
自己是谁?负什么责任?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什么事情该做?哪些利益不该得到?这一切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要能够“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应该停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谈得上“止于至善”。作为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对于为政者来说,是否有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素质,更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而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我们并不只是自己,我们承担着诸多的角色,在任何一个方面,我们都必须做到最好。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