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生是一杯浓艳的红酒,初尝清冽却后劲十足。人生也是一团纠缠不清的乱麻,剪不断理还乱。烦乱中有简洁,浓烈中透出清新。这就是人生。张爱玲曾经忧郁地说;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海德格尔却深情地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千头万绪的丝丝勾连中学会宽容,从世相烦乱的红尘中学会做人。诗意就像是那杯喝下肚中的红酒,慢慢地氤氲,缓缓地游走,在点点沁入中挥发它的魅力。用一颗智慧的心去感受这份诗意的存在,不要总是徘徊在失望的边缘而悲观厌世。虽然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若要存了一份淡泊宁静的超然之气,若要有了诗意的向往,眼前总会是雅致的风景,心中总会有融融的暖意。中国人讲究修身明德,恰恰也是一种对诗意人生的追求。那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意境是中国文人的诗意栖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和旷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和壮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放和欣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和动感……处处体现了人生的诗意。诗意不是作秀,不是压抑,而是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理想。如何成就人生的诗意,需要走进生活的深处,探寻诗意的来源。这需要首先开始人生的《大学》之旅。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这里会发掘出生活的真谛,而《大学》是字面的人生,在这里会发现修身的根本。现代意义的大学则是人才的摇篮和科研技术的航空母舰,在这里会成就大师的梦想。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蕴涵诗意的人生,也有人生的诗意,只不过这份诗意,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纯粹精神,而更多的是入世的责任和功利色彩。
简要介绍一下:《大学》是儒家较全面系统阐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汉武帝时,随《礼记》成为五经之一而进入官学,比《论语》、《孟子》升入官学为早。宋以前并不单行,宋人把它从《札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被称为“四书”,而称此书为“初学入德之门”。南宋朱熹倾注一生心血,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撰成《四书章句集注》。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认为《大学》一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儒家经典的精髓。因此,对于《大学》,他用力甚勤,修改最多。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大学的道理,第一是要使自己本来清明的德性不被私欲所蒙蔽,而重新清明起来。第二是要由于我已经重新清明了我的本来清明的德性,亦得要天下一般人的本来清明的德性重新清明起来。第三是要这两项工作都做到最好的地步,才算是所当止的地步。能够知道所当止的地步,然后才有定向,有定向,然后能不妄动,能不妄动,然后能安适,能安适,然后思虑才能精详,思虑能精详,然后能得到所当止的至善。
凡物都有个根柢和末梢,凡事都有个结局和开端,那明明德就是大学的根本,新民就是大学的末梢,知止就是开始,能得就是结局。能够明白这本末先后的次序,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道理了。古来的人想使天下一般的人都要把他们本来清明的德性,不为物欲所蔽,重新清明起来,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好自己的国,必须先整齐自己的家,要想整齐自己的家,必须先修好自己的身,要想修好自己的身,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必须先诚实自己的意,要想诚实自己的意,必须先极致自己的知,要想极致自己的知,在于遍格天下各种事事物物的理。等到天下各种事物的理都格通了,然后所知的便都到了极顶,所知道的既都彻底到了极顶,然后心里所发的意就能诚实,心所发的意既能诚实,然后一身所主的心就随着端正了,一身所主的心既能端正,然后自己的本身就随着修好了,自己本身既能修好,然后自己的家就可以整治了,自己的家既能整治,然后自己的国就可以治好了,国既治好,然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从天子一直到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作根本,如果不能修身,根本就坏了,根本坏了,而国家天下还能治得好吗?那是绝对不会的,这就等于把要紧的事物看得不要紧,把不要紧的事物反而看得要紧了,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