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大学》学生活
10968100000027

第27章 治国平天下(6)

“然后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食物、刀、叉与那些四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帮助了自己。”

最后,怀德大师说:“这个启示很明白。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智慧金言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做人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行善济世、关心社会而不只是一味独善其身,应随俗而不为外物所染。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解读

仁爱之心引领我们前行

《礼记·檀弓下》记载:鲁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听信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便派人劝说重耳回晋国掌握政权,并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失去国家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得到国家的权力也就是这样的时机。虽然你现在正在服丧尽孝时期,但是,也不能哀伤太久啊,机遇是不可以失去的,孩子你慎重考虑吧!”重耳将这件事告诉子犯,请教策略。子犯认为不能这样做。子犯说:“你现在赶紧向秦穆公辞谢吧。就说,身处服丧之中的人是不能怀有贪欲的,只是一心怀着仁厚的亲情、思念、缅怀先君的慈爱和德行,怎么能够乘父丧之期,图谋自己的私利呢?即使掌握了权利拥有天下,但是天下的人民谁能心悦诚服而愿意拥戴呢?你赶紧辞谢他吧!”公子重耳就对来人说:“贵国君王仁德慈惠,安慰我这个流亡的人的丧父之痛,实在令人感动。但是,重耳我身服孝丧,不能回国致达哀泣之诚意,而为国家和先君分忧。父亲新丧又怎么能乘机谋私利呢!哪里敢怀有他志,以折辱君父的大义呢?”于是,对使者只是鞠躬但不跪拜。重耳哭泣着站起,站起但是又不敢随意自主。于是使臣将这些话和这些情况汇报给秦穆公。秦穆公说:“公子重耳真是一位仁厚的人啊!”

活学活用

家和万事兴

东汉光武帝时期,有一位南征北战、功勋赫赫的名将马援。他有个女儿,自幼聪明伶俐,然而,不幸的是母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马援又长年征战在外,关照弟弟、妹妹的家事,不得不过早地落在她的肩上。这也使她早早地懂事、成熟起来。马援是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也是十二岁就成了孤儿,年少有志,曾经当过郡督邮这样的小官。王莽篡政时期,他曾跟随王莽,官至新城大尹。王莽失败后,他躲到凉州,依附于陇西的地方武装,后来归附了刘秀。马援在刘秀建立东汉的斗争中屡建战功,击败过先零羌,镇压过李广,击破征侧、征贰的叛军,直到去征杀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实现了“以马革裹尸还葬”的雄心。马援死后,光武帝爱怜其后,将马援十三岁的女儿召入宫中,留在阴皇后身边使唤。太子刘庄(即汉明帝)见其秀丽端庄,礼仪周全,渐生感情。公元57年2月光武帝卒,刘庄继位,立马援之女为贵人。公元60年2月,又立贵人马氏为皇后。

马皇后是个才貌双全、很有能力的女性。她在宫中熟读经史,尤其喜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所以,涉及国家的重大政令,她总能提出自己比较高明的见解,使汉明帝很佩服。公元70年,有个叫燕广的人揭发楚王英有密谋造反之嫌,汉明帝没有调查清楚,就大兴问罪之师,将楚王英赶到丹阳。英自杀,自京师之内凡与英王有牵连的亲属、朋友、诸侯、州郡豪杰都被连坐,上千人被赶出京师。全国因楚王英一案下狱的有数千人。公元73年,又发生了类似的冤狱。马皇后对这种情况非常忧虑,她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大胆向明帝谏言,说明这样发展下去十分危险,将危及自己的统治。明帝采纳了马皇后的意见,制止了这类事件的恶性发展。马皇后能够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反映的问题,平等而又宽宏地待人。凡有人想要通过她向明帝反映情况,她总是能认真地听取,认真地思考、调查,以便把真实的情况反映给明帝。

马皇后没有生子,汉明帝因见她考虑事周到,又有较高的修养,就把贾妃生的儿子刘烜送到她身边,由她抚养教育。马皇后则以自己的严格律己,教育、影响刘炟。她在生活上注意节俭,爱穿粗布衣服,衣裙也不饰华丽。在宫中她经常对宫妃们说,粗布衣料容易染色而又大方耐用。所以,经她提倡,宫廷生活一度变得严谨而俭省,后宫的人们既尊敬她,又愿意接近她。汉明帝有时外出游乐,前呼后拥声势浩大,马皇后常常推说自己身体不适,不陪伴同行。

公元75年8月明帝卒,太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为了辅佐刘炟,使其了解前朝的历史,她开始撰写汉明帝起居注。马皇后的哥哥马防,曾任负责汉明帝健康以及用药方面的官吏,本应在起居注中提到一笔,但是,马皇后只字未提。章帝看了对太后说:“我的舅舅在父皇身边忙碌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书中总该写上他。”马皇后却说:“他们多尽些力是应该的。”她从不凭借自己的地位,为亲戚谋私利。反之,她对兄弟们平日的言行要求非常严格。她曾向京城官吏们表示:如有马家兄弟违犯地方法令,请依法制裁并报告给我;他们若做了好事,也请给予表彰和赏赐;眼下他们都有一定的官职,如不称职或违法,就应当罢官,送回老家。

汉章帝初登基时,曾打算给几位舅父加封爵位,一些拍马屁的大臣也怂恿年轻皇帝这样做。马皇后却坚决不同意。章帝担心不封侯于众舅父,会使他们终生怀恨皇帝。马皇后经过反复认真地考虑,为章帝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她说:高祖时就有规定,没有军功者不能封侯,马氏兄弟目前还没有给国家立下什么军功。何况现在国家连年遭灾,谷价长了好几倍,我为这些事昼夜不安。你未成年时,一切依靠父母,现在你已成人即位了,就应该全力去实现你的志向,把国家治理好。只有这样,我才能放心。你应该鼓励你的舅舅们努力建功立业。章帝听了这番话,深受感动,终于打消了给舅父封侯的念头。他鼓励舅父们去沙场建立军功。公元77年8月,马防同耿恭率兵平定烧当羌。第二年,马防又大败西羌兵,年末,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

公元79年6月,为宫廷和国事操劳一生的马皇后得了重病,她不相信那些神巫邪术,也不让人们为她而祈祷。不久,马皇后离开人世,死时才四十几岁。

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以和为贵”这个原则在西方也有人是对的,如英国哲学家培根,他主张在家庭关系中,要多一些宽容,对待子女不要偏爱,对孩子的用钱要宽松一些,兄弟之间不要争斗。这些看法都是有几分道理的。他在“论家庭”的短文中说:

争,以至积隙成仇,使兄弟间直到成年,依然不和。

意大利风俗对子女和侄甥一视同仁,亲密无间,这是很可取的。因为这种风俗很合于自然的血统关系。许多侄子不是更像他的一位叔、伯,而不像父亲吗?

视功名为粪土,看富贵如浮云

唐朝时候,禅宗第四祖道信大师在黄梅一住三十多年。贞观年间,唐太宗仰慕道信大师的仙风道骨,就派遣使臣前往迎请,希望道信大师能进京与自己见面。

使臣到了黄梅,向道信大师面告太宗皇帝的旨意,道信大师听后只是淡淡地说道:“请你为我回谢皇上的盛意,我年老了,过惯了山林生活,不愿再人繁华的城市。”

使臣将道信大师的意思回复了太宗,太宗不死心,第二次派遣使臣前来黄梅迎请道信大师。道信大师再次告诉使臣:“请你禀告皇上,我年老多病,不能进京。”

道信大师这样倔强,使臣毫无办法,只好又把道信大师的意思禀告唐太宗。

唐太宗见道信大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心里非常不悦,觉得道信伤害了自己的九五之尊。

虽然如此,唐太宗仍然派遣使臣用轿子恭敬地迎接道信大师进京。哪知,又被道信大师拒绝了。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太宗终于发怒了,就令使臣前去黄梅,以刀威吓道信大师:“若再不应诏进京,当取首级前去!”

道信大师这时候不但没有慌张,反而静静地伸颈就刀,令使臣大惊。使臣也不敢造次,连忙抛刀扶着道信大师,向大师顶礼忏悔。回京后把这情形禀告唐太宗。

太宗听后,对道信大师的志向敬重不已,并赐以珍帛,以满足大师修行于山林的志向。

智慧金言

古人云:”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势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念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自古就有很多圣贤之人,视功名为粪土,看富贵如浮云。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蹇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解读

为政重在得人

天下之才,惟天下用之。“惟楚有材,惟晋用之。”任何人才都代表着他所在的时代。

古人云:“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与自知,则必直士。”(见《吕氏春秋》)为政者,只有把那些有德有才、德才兼备的贤人志士重用起来,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而谁将得到任用?关键在于选才者的德行。

任用怎样的人,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活学活用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领导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领导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亦不相同。

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领导最希望有忠心耿耿、忠实苦干的人才。在塑胶厂初创时期,别说它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从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1980年,李嘉诚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李嘉诚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一定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以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李嘉诚如果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长江实业)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长实”在80年代得以急速扩展及壮大,和李嘉诚不断提拔年轻得力的左右手实在大有关系。

在“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算霍建宁。霍建宁负责财务策划,擅长理财。他认为自己不是个冲锋陷阵的干将,而是个专业管理人士。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是年,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在香港实为罕见。

与霍建宁任同等高职的少壮派,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周年茂是长江元勋周千和的儿子,在学生时代就被李嘉诚作为长实未来的专业人士培养,送他赴英专修法律。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发言人。两年后的1983年即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与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任此要职的年龄比霍建宁还小,才30出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不能说与李嘉诚的关照毫无关系,但最主要的,仍是他自身的实力。周年茂外表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争该弃,都能较好把握分寸,令李嘉诚感到放心。他深孚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被称为“长实”系新型三驾马车。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洪小莲在60年代末期,长江未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洪小莲人漂亮,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洪小莲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等,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李嘉诚的左右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聘用了不少洋人。李嘉诚认为,他聘用洋人是因为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70年代初,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彻底脱身投入地产业,高薪聘请两位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美国专家任长江实业的正、副总经理,并赋予他们实权。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间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有相当部分外籍员工。李嘉诚认为,用洋人管洋人,更利于相互间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办法。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有广泛的业务关系,长江集团日后必然要走跨国化道路,启用洋人做“大使”,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和进行海外投资,因为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

“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与本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李嘉诚器重他,不仅看重他的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看重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韦理卸职后,李嘉诚提升李察信为行政总裁。1983年,李察信离职,李嘉诚又雇用另一位英国人——初时名不见经传,后来名声显赫的马世民。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1984年,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除和黄外,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会主席。马世民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李嘉诚表示:“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那么多家公司的主席。”另外,青州英泥行政总裁布鲁嘉,也是英国人。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达数十人之多。

李嘉诚曾高兴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马世民把李嘉诚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遇魔杀魔,遇佛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