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茶叶产地
魏晋南北朝:以前茶叶产地 陆羽《茶经》引傅巽《七诲》:“南中茶子”;西晋孙楚《出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续搜神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捋茗”;《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山多茶树”;《括地图》:“临城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条溪”;南朝宋代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茶陵图经》:“茶陵者,谓陵谷生茶茗”。此外,如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涪陵郡,……惟出茶、丹、漆、蜜、蜡”;“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平夷县,郡治,有□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上述记载,表明六朝时茶的生产已遍及长江流域各省。
隋唐茶叶产地:隋代茶事记载很少。唐代茶事大兴。晁载之《续谈助》卷五引杨华《膳大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陆羽《茶经》第一次列举全国茶叶产地:“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河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地分8个产茶区,计42个州外一郡。陆羽提出的茶叶产地,是在评定各地茶叶品质时列出的典型和代表,并非备举全部茶叶产区。综述《茶经》和其他唐代文献记载,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河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安徽、海南15个省区,北限一直延伸到今江苏连云港,达到了与近代中国茶区大致相当的范围。
宋元茶叶产地宋代茶叶大盛。产茶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和淮南一带,其中以四川为多;其次是江南路、淮南路、荆湖路、两浙路;福建路产茶最少。《宋史·食货志》中提到的南宋产茶区域有66州郡。综观宋代其他文献,宋时茶叶产地,实际扩大到110个州郡。宋代茶叶分散茶、片茶两种。片茶产区主要有兴国(今湖北阳新)、饶州(今江西波阳)、池州(今安徽贵池)、虔州(今江西赣州)、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歙州(今安徽歙县)、潭州(今湖南长沙)、江陵(今湖北江陵)、岳州(今湖南岳阳)、辰州(今湖南沉陵)、澧州(今湖南澧县)、光州(今河南潢川)、鼎州(今湖南常德)、宣州(今安徽宣城)、江州(今江西九江)、建州(今福建建瓯)以及两浙等地。散茶主要产地有淮南、荆湖、归州、江南等处。元代茶叶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淮南及两广一带,其主产区有江西行中书省、湖广行中书省,大致沿袭宋代茶叶产地。
明清茶叶产地:明代著名茶叶产地有浙江杭州的龙井、天台的雁岩、括苍的大盘、东阳的金华、绍兴的日铸、长兴的罗蚧,福建的武夷,湖南的宝庆,云南的五华,江苏的苏州虎丘、天池,安徽休宁的松萝、霍山的大蜀等。清代由于国内市场及对外贸易的需要,茶树种植范围扩大,面积、产量剧增。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悠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六日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反映当时采茶盛况。清代在湖北的蒲圻(今赤壁)、咸宁,湖南的临湘、岳阳等县兴起砖茶;在福建的安溪、建瓯、崇安(今武夷山市)等县兴起乌龙茶;湖南的安化,安徽的祁门、至德(今东至),江西的武宁、修水、浮梁等县,是著名红茶产地;江西的德兴,安徽的婺源(今属江西),浙江的杭州、绍兴,江苏的苏州虎丘和太湖洞庭山,是绿茶著名产地;四川的雅安、天全、名山、荥经、灌县(今都江堰市)、大邑、什邡、安县、平武、汶川等县,是边茶著名产地;广东的罗定,是珠兰茶的著名产地。综合各地方志记载,清代产茶主要省份有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江苏、浙江、安徽13个省区;陕西南部、河南东南部,也有一定种茶面积;甘肃文县,山东莒县、海阳、文登等地,历史上也曾产过茶。
二、江苏省
山阳:旧县名。即今江苏淮安。陆羽《茶经》引《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清乾隆《山阳县志》记载:茶坡“在县治南”。为江苏省早期以茶命名的地名。
义兴:旧县名。即今江苏宜兴。最初称阳羡,隋改阳羡为义兴,宋改名宜兴,后因之。《茶经·八之出》注:“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宜兴是历史名茶阳羡茶和南岳茶产地。明《洞山BB价茶系》:“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汉一里,所岁供万两。”又“南岳产茶不绝,修贡迨今……后来檄取,山农苦之。”明万历《宜兴县志》:“南岳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山亭乡,即君山之北麓……盖其地即古之阳羡产茶处,每岁季春,县官亲往祭省于此,然后采以入贡。”我国古代著名茶叶产地。
苏州:旧州名。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吴县、常熟以东,浙江省桐乡、海盐东北,以及相邻的上海市部分地方。陆羽《茶经·八之出》注:茶“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清乾隆《苏州府志·物产》:“宋时,洞庭茶尝入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近时佳者名日碧螺春,贵人争购之。”为江苏省历史名茶的主产地。
君山:山名。位于今江苏宜兴,一名茶山,也称唐贡山,唐代贡茶阳羡茶产地。明万历《宜兴县志》:“唐贡山,即茶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均山乡,东临罨画溪,山产茶,唐时入贡,故名。”
虎丘山:山名。位于今江苏苏州。明代屠隆《考粱余事》:“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寞山家无山获购矣。”清康熙《虎丘山志》:“虎丘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自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或云虎丘,茶中王种。”清乾隆《苏州府志》:“虎丘金粟房旧产茶极佳,烹之色白如玉,香如兰。”
钟山:山名。位于今江苏南京,亦称“紫金山”。清《虫鸣漫录》:“钟山之巅产茶。恒在云雾中,其境亦人迹罕至。山有白云寺,春日采茶,僧必于云雾朦胧时摘取,故每年所得甚少,虽有力者求之,亦不可得。”现为“雨花茶”产地。
润州:旧州名。即今江苏镇江。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润州,江宁县生做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润州唐时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镇江、丹徒以及丹阳、句容、金坛等地。现在镇江产茶以句容为最多。
洞庭山 山名。位于今江苏吴县东南。分东西洞庭山,洞庭西山在太湖中,为名茶碧螺春产地。
栖霞山:山名。位于今江苏南京东北。最早称散山,六朝时改名摄山。南齐建栖霞夺,山随寺名。唐代皇甫冉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诗。
常州:旧州名。《茶经·八之出》注:“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常州,隋置晋陵郡,寻改毗陵郡,唐复名常州,又改为晋陵郡,故治在今江苏武进。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常州、无锡等地。常州城不产茶,唐时常州各县除天场有少量种植外,茶主要出义兴。明成化《毗陵志》:“唐,常州土贡……紫笋茶。”
江宁:县名。今属南京市。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润州江宁县生做山。”其时江宁属润州。清乾隆《江南通志》:“江宁天阙山茶,香色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这些历史上产茶的山,均在今南京市内或郊区,现南京市中山陵生产雨花茶,为全国特种绿茶之一。
三、浙江省
山阴:旧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南宋嘉泰《会稽志》:“今会稽产茶极多,佳品惟卧龙一种,得名亦盛,几与日铸相亚。”明万历《绍兴府志》:“山阴,卧龙山。旧名种山,越大夫种所葬处;又日重山……产佳茗,芽纤短,色紫味芬,称瑞龙茶。”清康熙《绍兴府志·茶》;“今山(阴)会(稽)诸山往往产茶,总谓之绍兴茶,惟以细者为佳,不必卧龙、日铸,北地竞市之。”其地现仍为浙江茶叶重要产地。
三台山:山名。位于今浙江杭州西部,东临西湖。西湖龙井茶产地之一。
天台山:山名。位于今浙江东部。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北部,为中国佛教天台宗之发源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台州,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赤城山为天台山支脉。宋嘉定《赤城志》:“桑庄《茹芝续谱》云:‘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普门也;魏岭,天封也;小溪,国清也。’……今紫凝之外,临海言延峰山,仙居言白马山,黄岩言紫高山,宁海言茶山,皆号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为在日铸之上者也。”清乾隆《天台山方外志要》:“今土人所需茶,多来自西坑、黄顺境、田寮、大园、西青诸处。华顶与石桥山近亦种茶,味甚清甘,不让他郡,盖出自名山云雾中。”今天台山产云雾茶,尤以华顶茶为佳。
天柱山:山名。位于今浙江余杭境内。宋咸淳《临安志·山川》:“余杭县天柱山,山出佳茗,为浙右最。”
天目山:山名。位于今浙江西北部。分东、西天目山,主峰在临安西北部。相传峰颠各有池,左右相望,故名天目。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考槃余事》:“天目,为天池、龙井之次,亦佳品也。”清乾隆《临安县志》:“天目山云雾茶。”万历《旧志》:“云雾茶出天目,各乡俱产,惟天目山者最佳。”民国《天目山名胜志》“茶叶,天目多云雾,山势既高,茶为云雾笼罩,色香味三者俱胜。因之云雾茶驰名中外,设能遍山种植,不使稍有隙地,将来出产数量之增加,可以操左券也。”现为名茶天目青顶产地。
天竺:山名。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之西、飞来峰以南,有上’、中、下天竺寺。陆羽《茶经·八之出》注:“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与衡州同。”宋咸淳《临安志》:“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东坡诗云:白云峰下两枪新。”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日铸岭:山名。亦称“日注岭”。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明万历《会稽县志》:“《郡志》日铸山中有僧寺,名资寿,其阳坡名油车,朝暮常有日,产茶绝奇,芽纤白而长,味甘软而永。”故日日铸。
天尊岭:山名。位于今浙江桐庐歌舞乡。明万历《严州府志》:“分水县有地名天尊岩,生茶,今为州境之冠。”万历时李晔在《六研斋笔记》中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
白云峰:山名。位于今浙江杭州西湖西侧上天竺。宋咸淳《临安志》:茶“岁贡,见《旧志》载:……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东坡诗云:‘白云峰下两枪新’”。清顺治《上天竺山志》:“白云茶,《郡志》日:白云峰出者,名白云茶;与香林、宝云并称佳品。”现为名茶西湖龙井产地。
东自山:山名。位于今浙江东阳。陆羽《茶经·八之出》注:“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唐代贯休《酬周相公见赠》:“境陡名山烹锦水,陲忘东白洞平茶。”唐代李肇《国史补》将东白山茶列为名茶。现东白山产的东白春芽和太白顶芽仍负盛名。
龙泓:旧村名。明代《煮泉小品》:“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也。”位于今杭州西湖风篁岭下,龙井茶主产地。据传,北宋释辨才筑亭于此,认为龙井水质清冽,附近产茶又佳,从此龙井茶始为人知,明开始著名。明代《遵生八笺》:“茶之本性实佳,如杭之龙泓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但出龙井者方妙,而龙井之山不过十数亩。此外有茶,似皆不及。”清乾隆《浙江通志》引田艺衡《煮泉小品》:“武林诸泉,惟龙泓人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现西湖龙井茶即源于此。
长城旧县名。即今浙江长兴,晋置县,唐乾元间属湖州,五代吴越时改名长兴至今。唐时置贡焙于顾渚,紫笋茶最负盛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明万历《湖州府志》:“紫笋茶生长兴顾渚山,发以充贡。”境内产茶历代著名。
石笕岭:山名。位于浙江诸暨境内。清乾隆《诸暨县志》引《判录》称:“越产之檀名者,诸暨石笕岭茶。”清宣统《诸暨县志》:“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民国《浙江续通志稿》记载诸暨之石笕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