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艺大观
11047900000027

第27章 茶业地理(3)

宣州:旧州名。唐时辖境相当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及江苏溧水、溧阳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自唐始,历代多有名茶。宋代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昔观唐人诗,茶咏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所产太平猴魁、宣城敬亭绿雪为高贵名茶。

涌溪山:山名。位于安徽泾县。清嘉庆《泾县志》引明成化志:“由磨盘山南趋至涌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井杉木。”现为名茶涌溪火青产地。

黄山:山名。古称“黟山”,唐改称黄山,位于安徽南部,跨歙、黟、休宁、太平等地。清顺治《歙县志》:“茶,(产)多山、黄山、榔源诸处。”清康熙《黄山志定本》:“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运胜匡庐。”民国《歙县志》:“毛峰,芽茶也,南则陵源,东则跳岭,北则黄山,皆产地,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为著名“黄山毛峰”茶产地。

雅山:亦称“鸦山”、“丫山”。山名。位于今安徽宣州。《茶经·八之出》注:“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雅山在唐、宋和明代,都产名茶。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宣城县有丫山……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日阳坡,其茶最胜,太守荐之京洛人士,题日丫山阳坡横文茶。一名瑞草魁。”

舒州:旧州名。唐置,在今安徽怀宁。产兰花茶。陆羽《茶经·八之出》注:“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北宋舒州太湖茶场,为当时榷茶的十三个山场之一。清道光《太湖县志·物产》:“饭茶多出上乡。”民国《潜山县志》:“茶以皖山为佳产……悬崖绝壁间有不种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潭雀舌也。”历代均产茶,现仍为安徽重要产茶地。

猴坑地名。位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原属太平县)太平湖畔。太平产茶始于明代。猴坑系中国10大名茶太平猴魁产地,尤以产于狮形头、凤凰尖、五石坦三处者最著名。

敬亭山:山名。古名“昭亭山”,亦称“查山”。位于安徽宣州市北。清《续茶经》引《随见录》:“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清光绪《宣城县志》:“松萝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以产名茶“敬亭绿雪”著称。

歙州:旧州名。唐时辖地相当今安徽新安江流域及祁门和江西婺源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歙州,隋置,宋改为徽州。所属各县,均产茶。明弘治《徽州府志》:“旧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有八种,其散茶号茗茶。”明代冯时可《茶录》:“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清乾隆《婺源县志》:“茶,常品为多。其云松萝茶者陈佳品……松萝山在休邑,借名耳。”1958年婺源创制婺源茗眉,为礼品茶。

五、福建省

八都镇名。位于福建宁德北部。盛产茶叶和茉莉茶,为著名茶乡。

方山:山名。位于福州南,以山形端方如几得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唐代李肇《国史补):“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宋淳熙《三山志》引《球场山亭记》载:“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 ‘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

凤凰山:山名。在福建建瓯。清光绪《建安县乡土志》:“吉苑里,在县治东三十里。里内有凤凰山,即宋时北苑故地,旧产名茶,有宋御茶焙遗迹。”

东峰镇名。位于福建建瓯中部松溪东岸。因鹫峰山脉东麓有三峰兀立而得名。宋在此建有北苑御茶园,产龙凤团茶进贡。现为乌龙茶产地。

武夷山山名。位于福建武夷山市唐宋时就出名茶。所产武夷岩茶,以其独特“岩韵”著称。

钟山:地名。位于福建仙游东北部,东临莆田。有麦斜岩、九鲤湖等古迹。清乾隆《仙游县志》:“茶有数种,推郑宅为最,而出于九座山九鲤湖者亦佳。”

和平:镇名。在福建邵武西南金溪东源上游。以产“关心茶”出名。

建州:旧州名。唐置,宋为建州建安郡,升建宁府。唐时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以上除沙溪中上游以外的闽江流域地区。古今著名的武夷茶、北苑茶产地。唐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之句。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引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山之别称。“孙樵,元和人,先徐夤约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余至富沙,按其地理,武夷在富沙之西,隶崇安县,去城二百余里;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北苑乃龙焙,每岁造贡茶之处,即与武夷相处远甚。”建州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复兴于清。现为乌龙茶主产地,著名的有武夷岩茶、武夷名丛、武夷肉柱等。

崇安:旧县名。位于福建西北部,今为武夷山市。唐时即开始种茶。清嘉庆《崇安县忐》:“武夷以茶名天下,自宋始,其时利犹未溥也。”其地自元代武夷山设茶场制贡茶至今,一直为著名产茶区。所产乌龙茶,为闽北乌龙之冠;又产小种红茶,风味独特。

福州:旧州名,陆羽《茶纤·八之出》注:“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唐时辖境相当于今福建龙溪口以东的闽江流域和洞官山以东地区。唐代就产贡茶,明弘治《八闽通志·土贡》:“福州府:唐,茶。”又其《物产》也载:“福州府茶,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风冈尤盛。唐《地理志》载,福州贡蜡面茶,盖建茶末盛前也。”

壑源山:山名。位于福建建瓯。宋代子安《东溪试茶录》:壑源是建安郡东望北苑之南山,“其绝顶四南下视建之地邑,民间谓之望州山。山起壑源口西,四周抱北苑之群山,迤逶南绝,其尾岿然,山阜高者为壑源头。……土皆黑埴,茶生山阴,厥味甘香,厥色青白”。明弘治《八闽通志·山川》:“建安县壑源山,高峙数百丈,此山之茶为外培冠,低谓之捍火。”为宋北苑外焙产茶最好之地。

六、江西省

八都地名。①位于江西吉水东北部。茶叶为当地著名土产。②在江西玉山东南部,东与浙江江山相接。土特产有茶叶和贡面等。

双井村名。位于江西修水西部。因江边石崖下有双井得名。北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矶霏霏雪不如。”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江夏元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明嘉靖《江西通志·土产》:南昌府,茶“今紫清香城者为最,又及双井茶芽”。清康熙《西江志》引《茶事杂录》:“双井在宁州西三十里,黄山谷所居也。其南溪心有二井,土人汲以造茶,为草茶第一。”1918年《在中华江西省地理志》:“修水茶,幕阜山产双井茶,最为上品,每年输出可百万两,多红茶。”为名茶“双井绿”产地。

吉州:旧州名。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新于,泰和间的赣江流域及安福、永新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江西生鄂州、袁州、吉州。”唐、宋、明各代均有茶入贡。唐《元和郡县志》:“吉州贡茶。”清康熙《吉水县志·田赋》:“岁贡,按:《旧志》吉州……在宋贡茶、藤、纻布……明兴,不以前代为例,皆因土地所产之宜。初贡角弓、弦箭、硝皮、生丝、净绢、各色茶芽一十五两……惟茶芽岁贡不绝。”

庐山:山名。亦称“匡山”、“匡庐”,位于江西九江市南。传说东汉时,僧侣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唐代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尔壁》诗有“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自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之句。明嘉靖《九江府志》:“茶,五邑俱产,惟庐山者味香可啜。”清顺治《庐山通志》:”茶品:钻林茶、云雾茶。《山疏》:山居静者艰于日给,取诸崖壁间撮土种茶一二区……属端阳始采焙成,呼为云雾茶,持入城市易米。”山产“云雾茶”,为中国10大名茶之一。

茶山地名。在江西上饶城北。陆羽曾寓居于此并植茶其上,山有陆羽泉。

狗牯脑山:山名。位于江西遂川,属罗霄山支脉。相传明末清初梁姓农户在此种制茶叶,茶以产地命名为“狗牯脑茶”。

袁州:旧州名。唐时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陆羽《茶经》:“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五代毛文锡《茶谱》:“袁州之界桥,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笋,烹之有绿脚垂下。”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绿英、金片出袁州。”清康熙《宜春县志》:“茶……今惟称仰山稠平、本平者为佳,稠平尤号绝品。”袁州在明清两代俱有“茶芽入贡”。

七、山东省

昆嵛山:山名。原名姑余山,传说因麻姑曾在此修道成仙,故名。位于山东东部。清光绪《文登县志·土产》:“昆嵛山产茶,土人不谙制法,西商购去装至江南制造。元初设茶场提举。”此地至迟在元时已种茶。

鲁山:山名。位于山东中部今青州、莱芜两市间,主峰在沂源县北。春秋时为齐、鲁两国山界故名。清康熙《颜神镇志》:“鲁山,在镇东南六十里,……绝顶产美茶,味甲天下。”

八、河南省

光州:旧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光城(今光山)。唐移治定城(今潢川),辖今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地方。1913年改潢川县:陆羽《茶经·八之出》:“淮南以光州上。”注:“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清乾隆《光山县志》:“宋时光州所产片茶,有东首、浅山、薄侧等名,又于光山、固始并置茶场,则昔时亦产茶处也。”光州产茶在唐时较为有名。

钟山:山名。在今河南信阳东南部。唐时淮南有名的茶叶产地之一。

连塘山:亦称“莲塘山”。山名。位于河南光山境内。清乾隆《光州志》:“有茶,出莲塘山,但味劣于六产,故不能行远。”清乾隆《光山县志》:“连康山,又名连塘山,在县南一百里……中无田地,惟产竹木与茶。”

赵封山:山名。位于河南巩义东南部。明嘉靖《巩县志·山川》:“赵封山,在县南四十里,宋朝种茶株于此,封其山,禁樵采,故云。”

九、湖北省

女观山:山名。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陆羽《茶经》引《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其地产茶在唐以前即有名。

巴山:亦称“金字山”。山名。位于今湖北巴东县南部。巴东真香茶重要产地。明代陈耀文《天中记》;“茶生其间为绝品。”明代曹学俭《名胜志》也载:“山产茶,色微白,即所谓巴东真香茗。”

巴东县名、南朝梁置,隋改巴东县。在湖北西南部。光绪《巴东县志》:“巴东产真香茶,旧亦称著海内。”现为重要产茶区之一。

玉泉山:亦称“堆蓝山”、“覆船山”。山名。在今湖北当阳城西。山上有玉泉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清同治《当阳县志·物产》:“惟玉泉仙人掌茶不常见。”后濒于绝灭。1981年恢复“仙人掌茶”生产。

西塔寺:寺名。陆羽寓居故地,在今湖北天门西湖湖心覆釜洲上。建于东汉,初名龙盖寺。收养陆羽的智积禅师圆寂后,入其塔中并更名为西塔寺。1935年堕毁,仅存陆子井,现修复。《全唐诗》收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羊楼峒镇名。“峒”也作“洞”,位于湖北赤壁市。清道光《蒲圻县志》:“羊楼洞产茶。”民国《蒲圻县乡土志》:“茶为出口大宗,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茶市也。”又以产峒茶、松峰绿茶、砖茶著称。

夷陵:旧县名。夷陵本为楚先王墓名,汉置县,晋在夷陵县置宜都郡。隋改彝陵郡,唐代又改为峡州。相当今湖北宜昌一带。唐代,夷陵茶为峡州所产名茶之一。陆羽《茶经》:“山南以峡州上。”注:“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清代,县东的东湖产有东湖茶。

武昌山:山名。位于湖北鄂州城南。为中国上古茶叶产地之一。

荆门山: 山名。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陆羽《茶经》引《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荆州:旧州名。系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东晋移治江陵。以后辖境渐小,唐时约领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的长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荆门、当阳等地。陆羽《茶经·六之饮》:其时茶在“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经·八之出》注曰:“荆州生江陵县山谷。”《宋史·食货志》载,宋榷茶初行禁榷的地方,“荆湖则江陵府潭、澧、鼎、鄂、岳、归、峡七州,荆门军;福建则建、剑二州。岁如山场输租折税,总为岁课,……荆湖二百四十七万余斤,福建三十九万三千余斤,悉送六榷务鬻之。茶有二类,日片茶,日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为宋时著名茶叶产销地。

施州:旧州名。北周置,清改施南府,辖区在今湖北恩施。明正德《湖广图经志书·土产》:“施州:茶,品有探春、先春、次春,又有入香、研膏二品。”清道光《施南府志》:“乌通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里人种茶其上,号乌通茶。”现为名茶“恩施玉露”茶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