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州:旧州名。唐置,1913年改为广汉县。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广汉、绵竹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广汉赵坡茶,与峨眉白芽、雅安蒙顶井称珍品。但至清代,如《汉州志》所说:“今州属无茶,亦不详赵坡名。”几近绝迹。民国《绵竹县志·实业》:“县北马跪寺青龙、白虎二垉,茶产甚佳,其汉王场及西山所产亦多。”现产茶不多。
名山:①亦称“金鸡山”。山名。在今四川名山城西部。陆羽《茶经》:“雅州百丈山、名山产茶,与金州同也”。②县名。西魏置蒙山县,隋始改名山县。明正德《四川志》:“雅州:名山蒙顶茶。俗谓蒙山顶上茶即此也。”
西山:山名。位于四川神泉县(今安县)西部。陆羽《茶经》:“神泉县西山产茶”。
百丈山:山名。位于四川名山东北部。民国《名山县新志·物产》:“茶,全县皆产,其产青衣、大幕两流域者,日西山茶;百丈、延镇两流域者,日东山茶。”
至德寺寺名。位于四川彭州境内。陆羽《茶经·八之出》:“剑南以彭州上。”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清《读史方舆纪要》:“彭县西三十里有至德山,一名茶笼山。”传唐代有释罗僧住茶笼山,可能建有以至德山为名之禅寺。
武阳:旧县名。汉置武阳县,唐改彭山,即今四川彭山。西汉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的记载。晋《华阳国志·蜀志》也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自西汉始,即为我国蜀地茶叶产销中心。
昌明:旧县名。唐置县,今属四川江油。现随彰明并入江油。《茶经·八之出》注:“绵州……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
南中地名。傅粪《七诲》:“蒲桃、宛奈、齐柿、燕栗……南中茶子。”辖区相当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为中国早期产茶区域之一。
南安:旧县名。《水经注·江水》载:南安县,“即蜀王开明故治也”。西汉巨富邓通即蜀郡南安人。今属乐山市。晋《华阳国志·蜀志》:“南安、武阳皆出名茶。”清嘉庆《乐山县忐·杂录》:“茶为蜀中郡邑常产,凌云沙坪初春所采,不减江南。”民国《乐山县志·区域二》:“鹰嘴岩,距城五里盐关左焉,岩之后山为茶山,旧产茶,唐卢士埕名之日茗冈山。”
沪州:州名。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沪州沪川者,与金州同也。”汉属江阳县,南朝梁改置沪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沪州市部分地区。民国《沪县志》:“大南山,周数十里,产茶最盛。”
青城旧县名。北周置清城县,唐改青城,故治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四十里。陆羽《茶经·八之出》注:“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
眉州: 旧 州名。南朝梁置青州,后魏改眉州,唐辖境相当今四川眉山、彭山、丹棱、洪雅、青神等县。宋以后缩小,1913年改眉山县。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眉州丹棱县生铁山者……与润州同。”五代毛文锡《茶谱》:“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茶饼法。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清乾隆《丹棱县志》:“茶俱产西山总冈至盘陀,蜿蜒数十里,民家僧舍种植成园。”民国《眉山县志·土产》:“西南三峰山产茶,可比蒙产,故《寰宇记》列眉州为产茶州县。”
神泉:旧县名。隋置,今已并入江油市。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绵州“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产茶在唐时即有名。
峨眉:①县名。在四川乐山西部青衣江流域。民国《四川省方志简编》:“峨眉县:茶,春前者佳。”②山名。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清康熙《峨眉县志》:“茶,产峨山者佳。”今为名茶“峨蕊”和“竹叶青”产地。
棚口:地名。位于今四川彭州。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棚口有茶城,在原棚口县西北十五里,产茶多。五代毛文锡《茶谱》:“彭州有蒲村、棚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有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
绵州:旧州名。西魏置潼州巴西郡,隋废郡改潼州为绵州,民国改绵阳县。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罗江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陆羽《茶经·八之出》注:“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民国《绵阳县志》:“其称绵州者,乃绵州旧属之龙安县及西昌、昌明、神泉诸县,皆产茶之地。今绵阳境内茶树无有,民国初年,经实业所长叶春芳购茶种数担种之,生不数棵……再广种植,或有畅茂蕃衍之一日。”
彭州:旧州名。梁属东益州,唐置彭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陆羽《茶经·八之出》:“剑南以彭州上。”注:“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为四川省古时重要产茶地。
蜀州:旧州名。唐置,宋升崇庆郡,1913年改为崇庆县。辖境约为今四川崇州、都江堰市等地。五代毛文锡《茶谱》:“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觜、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清光绪《崇庆州志》:“州西横远镇万家坪山中产毛尖茶……即古横源也。”《崇庆县志》:“白茶之美者,产味江之龙石崖,其干独红,味为较胜。”又清光绪《灌县志》:“今则谷雨前嫩芽之有毛者称良,然不易得,有贡茶故也。”灌县即今都江堰市,又有沙坪茶,明代杨慎谓之“绝品”。
蒙山:山名。位于四川名山西部。唐白居易诗句:“茶中故旧是蒙山。”《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明正德《四川志·土产》:“雅州:名山蒙顶茶。俗谓蒙山顶上茶即此也。”《名山县新志》:蒙茶,“自唐至清,每岁孟夏,县尹筮吉日,朝服登山,率僧僚焚香拜采,……采三百六十叶,贮两银瓶贡入帝京,以备天下郊庙之供。”现仍为四川著名茶山和名茶蒙顶茶产地。
雅州:旧州名。隋置,因雅安山而得名,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雅安、名山、荣经、天全、芦山、小金等地、陆羽《茶经·八之出》注:“雅州百丈山、名山,……与润州同。”清乾降《雅州府志》:“雅安县:茶。名山县:仙茶。荣经县:太湖茶、山门茶。”历代皆以产茶闻名。
兽目山:亦称“青岩山”。山名。位于今四川安县西部。明《潜确类书》:“东川之兽目,绵州之松岭,雅州之露芽,……此皆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清同治《彰明县志》:“兽目山,在县西二十里……产茶甚佳,谓之兽目茶。即今青岩山。”
巴蜀:区域名。我国古代茶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陆羽《茶经》:“姜、桂、茶荈出巴蜀。”其地除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陕西汉中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据晋《华阳国志·巴志》:茶“纳贡之”。至西晋时,谈及茶叶出产,仍言必巴蜀。
巴山峡川:区域名。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地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重庆和湖北西部一带,是唐代的重要茶叶产地。
十五、贵州省
夷州:旧州名。唐置,辖境相当今贵州石阡一带。清乾隆《石阡府志·物产》:“茶,近镇远、龙泉各山间有。”《贵州通志》:“石阡茶、湄潭眉尖茶,昔皆为贡品。”现仍为贵州重要产茶县之一。
阳宝山:山名。位于贵州贵定北部。清康熙《贵州通志》:“贵定县阳宝山,在新添北……山产茶,制之如法,可供清啜。”治道光《贵阳府志》:“贵定县城北之山……日阳宝山,去城十里,产茶。”《续遵义府志·特产》引《药斋偶笔》:“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绝高耸,山顶产茶,茁云雾中,谓之云雾茶,为贵州茶品之冠,岁以充贡。”为贵州名茶产地。
金鼎山:山名。位于贵州遵义。《续遵义府志》:“茶,各属皆有,遵义金鼎山产云雾茶。”又引《莼斋偶笔》:“清平之香炉山、遵义之金鼎山亦产茶,几与阳宝山产相埒。金鼎亦呼为云雾茶,大抵皆以其高之故。两处所产无多,颇不易得。”为贵州名茶产地。
播州:旧州名。唐置。辖境相当今贵州遵义市部分地区。陆羽《茶经·八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又日:“其思、播、费、夷……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思州:旧州名。隋务州县地,唐改思州,其地相当于今贵州务川、印江、沿河和四川酉阳等地。清乾隆《贵州通志》:“茶,出婺川,名高树茶……色味俱佳。”
费州:旧州名。唐置,后废,故治在今贵州德江东南。唐时产茶即较有名。
海马宫地名。在今贵州大力老鹰岩脚下。民国《大定县志》:“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无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迨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止。”清代列贡品。现为著名海马宫茶产地。
十六、云南省
三台山:山名。在云南潞西中部。产茶,又为茶叶集散地。
六条山:山名。清乾隆《云南通志·物产》:“普洱府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嵩、漫撒六茶山,而倚邦、蛮岢者味较胜。”清嘉庆《滇海虞衡志》:“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条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宝洪山:山名。位于云南宜良城西北。山上有宝洪寺,寺周围出的宝洪茶,传称唐时由福建开山僧引种而成。清康熙《宜良县志·士产》:“《竹枝词》云:红薯青芋紫姜芽,绝胜东陵五色瓜。更有清供诗料品,云苔松子宝洪茶。”
南糯山:山名。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山上有“茶树王”,树高5.48米,于围1.38米,树龄达八白多年,附近有成片栽培的野生大茶树。20世纪80年代创制“南糯白毫”,为全国名茶。
银生城唐时设银生府,南诏国重镇,为六节度之一,即今云南景东。唐《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茶法,□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清嘉庆《景东厅志·土产》:“蒙乐山间产野茶,然味苦涩,人少采食。民间所用之茶,大都买自普洱。冬春之间入山采茶者甚众,或转卖于弥渡昆阳,故景东商贩生意,以茶、花二项为大宗。”现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普洱山:山名。位于云南普洱。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抬遗》:“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又载《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感通寺:寺名。位于云南大理。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大理府,感通茶,产于感通寺,其味胜于他处所产者。“《大理县志稿》引《徐霞客游记》:“感通令茶树,皆高三四尺,绝与桂相似,味颇佳。”茶因寺而得名。
十七、陕西省
午子山:山名。位于陕西西乡。产茶始于汉,盛于唐。用午子山茶加工的“午子仙毫”为优质绿茶。
归仁山:山名。位于陕西镇巴。清顺治《汉中府志》:“西乡县有归仁山,东南四百里产茶之处。”《西乡县志·物产》归仁山按语:“其地今属镇巴县西乡,东区之清溪、三高川、五里坝、老鱼坝,南区之面子山,四区之大巴关、楼坊坪等地,均有茶山。”现为名茶“秦巴雾毫”产地之一。
金州 :旧州名。西魏置,唐代辖境在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的汉水流域一带。陆羽《茶经·八之出》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新唐书·地理志》:“金州汉阴郡土贡;茶芽。”其时西城县附近的紫阳,还产紫阳茶。清道光《紫阳县忐·杂植》:“紫阳茶,每岁充贡,陈者最佳,醒酒消食,清心明目。”清宣统《安康县乡土志》:“茶叶,每年约产五万斤,多运往长安。”今为陕西省主要茶叶生产基地,产名茶“紫阳毛尖”。
梁州:旧州名。古九州之一,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城固以西汉水流域。陆羽《茶经·八之出》注:“梁州生襄城、金牛二县山谷。”其地亦是陕西当今茶叶重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