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驴友需要的装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装备,如服装、背包、垫子、睡袋、鞋、帐篷、水具、地图、指南针、照明灯、太阳眼镜、刀、防护品、药品等。二是不同运动需要的专业性很强的装备,如探险队的GPS、自行车鞋服、登冰山用的冰镐冰锥、潜水运动的潜水器材等。很多资深驴友都配备了冲锋衣裤、抓绒、头灯、GPS、登山杖、背包、帐篷等。当然,平时只是走走转转的驴友不必准备这么多装备,穿着简单的休闲服装就可以。
驴友往往自带帐篷、厨具以及各种野外生存工具,常常能意外地发现别人没去过或者很少去的美丽风景区。目前,川西、云南、西藏一带已经成为驴友的乐园了,其中丽江周边地带海拔相对不高,含氧量却高,自然风光非常秀美,已经成为驴友最先涉足的地方,四川和西藏也是驴友们非常喜爱的探险胜地。
驴友们通常是身着朴实衣着、背负大背包、摄影包,入乡随俗,低调地与当人打交道。旅行结束后,他们又会以独特的视角把所见所闻,用相机、日志等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心灵世界和人生感悟。因此,相对于一般的跟团旅游者来说,“驴友”崇尚的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注重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
自助旅游中乐趣无穷,但驴友们在路途中也很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或突发事件,因此驴友在出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应该提前购买保险,临时购买短期出游意外险也可以。
资深驴友在旅游上的消费往往很客观,因此对于工作时间不长且积蓄不多的80后“驴友”来说,旅游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么酷爱旅游的80后驴友应该如何省出足够的费用、如何在旅游过程中节省更多的钱而又达到吃好喝好玩好的目的呢?以下是资深驴友通过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跟各位骨灰级驴友的交流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可供大家分享利用:
吃
驴友们要尽量避免顿顿吃大餐。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条件允许,都一定要去尝尝当地的美食,在地方特色中体会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乐趣。驴友们最好不要在闹市区吃东西,最好离开热门景点的高消费商业区,可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去找小店,或者干脆找一家农家乐,尝尝本乡本土的农家菜,不仅能吃饱喝足,还可了解一些市井居民的日常生活,一举两得。
驴友出行前应自己带一个水杯,可以在去餐馆的时候,顺便装一些开水或者茶水,候车室也有免费开水提供。
住
驴友出行的时候最好到当地旅馆云集的地方多找几家比较一下价格,看房间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去看,在检查房间设施是否齐全,卫浴设备是否干净整洁等条件后再进行砍价。如果是早上到达目的地,最好不要马上去找住宿,因为这时很多房间还没退房。可以先把包寄存在火车站或其他地方,边玩边留意有没有合适的宾馆,待到傍晚时再去看房、还价,而且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住,还可以低价入住。
行
驴友们最好选在淡季出行,利用网络设计好出行路线,不但可以少走弯路,还能省下不少钱。还要养成收集信息的习惯,出行之前最好多咨询机票打折、提前多长时间购买火车票和当地住宿交通等相关事宜。如果去很远或较冷门的地点,应尽量在旅游胜地、交通枢纽找机票和火车票。在旅行初期体力充沛时,乘火车卧铺,或是搭乘夜间航班的飞机,既可以省掉一晚住宿费又能节约时间。在到达目的地之后,驴友可以先买一份当地的地图备用,以免迷路。
另外,驴友们在出行时,无论是住宿、吃饭还是购物,都要仔细观察当地的物价并尝试杀价,以免因为自己的外地人身份被当地人狠宰。
有些地方因为方言很严重,驴友很容易遇到语言不通的麻烦。这时候可以将相关的语言用当地的文字写在便利贴上,搭车的时候将目的地写在便利贴上给司机过目,请他到站时提醒自己下车。在城市内尽量多乘公交车,打的或包车时问清楚价格,有的城市可以选择打表或者讲价,应先问清楚哪一种合算。
随时携带的一些小物品也可以帮驴友省钱,比如全国通用的IC卡、学生证、教师证、年票等。如果驴友在异乡人地生疏的情况下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可向当地公安局等寻求帮助。
蚁族,徘徊在城市的边缘
2009年兴起了一个词语--“蚁族”。“蚁族”指的并不是字面上的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80后大学生们。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这些人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那就是高智商,弱小,过着群居生活。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
“蚁族”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平均年龄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基本上都属于80后一代。他们都来自所居住城市之外的地方,为了趁着年轻“闯一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可能会拥有稳定的工作,他们也拒绝返回故乡,而宁愿在大城市里漂泊奋斗。“蚁族”作为高智商、弱小、聚居的一群人,目前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这三大弱势群体之后的中国第四大弱势群体。
伴随着“蚁族”成长的就是他们的聚集地,“蚁族”居住的地区大多是一些环路附近的城乡结合带,交通较为便利,房租也较低廉,生活成本相对来说较低。但由于聚居区域内人口众多,早晚高峰时的交通压力很大。同时,“蚁族”们白天一般都在市区内工作,居住的地方就相当于一座“空城”。
唐家岭位于北京市区西北五环外的西北旺镇,是北京蚁族们的典型聚集地。唐家岭东邻昌平区的回龙观,西邻土井村,南邻后厂村、杨庄子、东北旺,北邻辛店村和昌平区的二拨子村,包含靠近航天城的邓庄子,属于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随着上地附近的树村、马连洼、东北旺等城中村的改造和拆迁,唐家岭成了中关村软件园及上地信息产业基地附近的最后一个城中村。唐家岭租房价格在每套每月350-700元之间,基本都是2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带卫生间以及小厨房。由于这里距离中关村、上地等企业密集区比较近、房租又便宜,吸引了大量“蚁族”来此租住,唐家岭因此变得著名起来。
唐家岭到处都是村民自己加盖的楼房,用来出租给“蚁族”们。上世纪90年代,唐家岭的村民只是出租自家富余的房子,房客并不多。大概在三四年前,唐家岭周边的农村基本拆迁改造了,唐家岭作为离城市最近的“城中村”,吸引了大量房客,村民也开始不断加高改建自家的房屋。从2000年开始,第一栋两层的出租房建成,唐家岭的楼从此越盖越高,四五层的楼房接连升起,最高的则有七层。为赚取更多的利润,唐家岭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违规建筑是合法建筑的5倍;楼房之间的过道狭窄,火灾隐患突出;上班高峰期公共交通拥挤不堪,曾有公交司机戏言:“唐家岭的人从来都运不完。”
唐家岭本地人口不足3000人,外来人口却超过了5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来北京奋斗的80后热血青年。唐家岭在白天的时候很寂静,大部分在这里租住的80后“蚁族”都是白天在市区内进行自己一天的工作,晚上七八点才回来,因此出没于街头巷尾的大多是村中的居民以及村里各种店铺的老板们,街上往来的人很少。村中的几条街道餐馆店铺各式各样,种类繁多,但是普遍都不大。白天的时候,各种商店里几乎没有什么顾客,即使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村内的大小餐馆依然很冷清。一名餐馆老板表示,到了晚上下班之后,人就会很多了。
每天早上,站在唐家岭的公共汽车站牌前,如潮水般的年轻面孔就涌了过来,无休无止。 “蚁族”群体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为主,过了5年之后,经济条件好转的,会搬离这里;生活实在没有改观的,一般也会黯然离开这个地方。唐家岭就像是一个驿站,每天都会有一些人来到,也会有另外一些人离开。从北京的蚁族延伸开来,“沪蚁”、“秦蚁”、“江蚁”等概念也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很多80后的大学毕业生为了节省生活的费用蜗居在城市边缘类似唐家岭的地方,冬天基本不交暖气费,夏天更不会有空调,过着比之前差很多的艰苦生活。也有一些“蚁族”居住在城市里,住着房东或者中介公司用客厅隔出来的一小间屋子,晚上听着合租室友洗漱或者说话的声音,就像躺在大马路上一样。
小郑租住在高校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这个小区里很多房子都被房主隔成了多个小间出租,就像一个一个的小蚁巢。小郑住的这一家,80平方米的房子被隔成了7间,住了9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都是附近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小郑学的是土木工程,考研没考上,毕业之后就出来找工作。家在农村的小郑从来没想过要回家,虽然在城市举目无亲,但他想凭自己的力量留下,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小郑跑遍了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两个月之后,他无奈地放弃了学以致用的想法,把眼光放在了专业之外的工作上。两年的时间,小郑做过推销员,发过小广告,给饭店端过盘子,最终找到了一份网站技术员的工作。虽然月薪已经超过了2000元,但这离他的梦想还差得很远。小郑很乐观地表示,他会慢慢积累财富和人脉,争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蚁族”有着很多梦想,却往往一触即碎。一个居住在小月河的女生小慧说,三年前国内当红的演员王宝强,未出名前就居住在小月河一个离她不远的地方。因为拥有相同的“小月河人”身份,小慧对王宝强的任何新闻都保持高度关注和传播热情。在她看来,王宝强的“成功”离她不过一步之遥,但事实上到底有多远,谁也不能确定。
从深层次上看,“蚁族”群体的出现,是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推进教育产业化之中的大学扩招。
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国内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据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达到650万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毕业生不断增多,社会上的岗位却没有同步增长,正是大学的扩招慢慢扩散成了社会问题,因此衍生出了“蚁族”这个群体和一系列由“蚁族”引发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在高校扩招之后走进大学,希望延续以前“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理想,却往往在毕业之后大学生充斥社会的现实中折断了羽翼,他们只能奔波在陌生的城市,居住在远离市中心的狭小出租房里,为自己的梦想拼搏。
蚁族的处境并不是很好,但他们率真、坦诚,比大家想象的更坚强,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并朝这个梦想不懈努力。
蜗居
随着电视剧《蜗居》的热播,80后人群的住房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由于房价逐步攀升,80后又因为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缺少积蓄,凭借个人能力很难负担高昂的房价,正如《蜗居》中女主角海萍说的:“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来: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电视剧里的生活就是80后日常生活的写照,引起了众多80后年轻人的共鸣。
到现在,“蜗居”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了,而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电视剧《蜗居》其实代表以下几大形象:“啃老族”、“房奴”、“裸婚族”、“小三”等,看着这部电视剧,观众是我们,主角其实也是我们。
“啃老族”
原指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赋闲在家,花销很多,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年轻人。现多指仅靠自己的积蓄无法买得起房子,要靠父母为其房子付首付甚至出资买房的80后群体。剧中的海萍因为迫切地想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自己的积蓄与房子的价格相差太远,只能向双方父母和亲妹妹海藻寻求支援,才上演了一场“高利贷”的悲喜剧。
“房奴”
“房奴”就是指家庭月负债还款额超过家庭月收入50%以上的家庭,此类家庭因为负债率较高,已经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正常品质。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贷按揭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蜗居》中的海萍夫妻就是房奴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千辛万苦付了首付,仍然为每个月的还贷而奔波劳碌。
“裸婚族”
裸婚族指的是不买房、不买车、无婚礼、无戒指,单纯以一张红纸来建立婚姻关系的年轻人。一般是两个人照张结婚照,去婚姻登记处领了证,这婚就算是结了,把所有传统中用在“结婚”上的时间和金钱,变成两个人的享受。其实大多数的“裸婚族”都是因为缺钱而被迫“裸婚”,实属无奈之举。
“小三”
“小三”原本是“第三者”的贬称,进入“蜗居时代”后,以剧中的“海藻”为典型,“小三”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许多80后刚毕业的女孩,无家境、无积蓄,因为男朋友买不起房子车子,又要面对生活的种种压迫,只能半被迫半自愿地成为有钱人的“小三”,才能有个安稳的住所蜗居。剧中的“海藻”就是因为生活中种种突发的状况,由开始的借钱,到后来的借房子发展到人情债肉偿,最终住进了“宋思明”的大房子,成为职业二奶。
“丈母娘”
“丈母娘”原本是个不起眼的角色,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成为社会现状的“替罪羔羊”。男方没有房子,要想结婚就面临了种种压力和阻力,尤其是丈母娘,很难让自己的女儿跟着一个没房子的穷光蛋过日子,因此“丈母娘抬高房价”,成为2009年末最热门的话题。
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蜗居》里看到了不同的东西。纯情的80后在《蜗居》里感叹海藻对小贝的辜负,责备她没有选择帅气的小贝而去做个龌龊的小三;务实的70后看见了婚姻的柴米油盐,看见了物质对原则的无限诱惑;而饱经风霜的60后在感叹味如嚼蜡的婚姻的同时,也体味了手心手背的难以取舍。
《蜗居》其实就是80后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综合了80后的多种生存状态并得以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示,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