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80后集体奔三
11050400000027

第27章 80后开始突围(1)

正在老去的80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80后开始变得更加理智与现实,渐渐缺少了年少时的激情,难怪很多人都在感慨,80后已经老了。

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经常举行同学聚会了,而吃饭与K歌成了聚会必修的两个项目。

80后遇到小孩子的时候,这些孩子们都开始叫自己叔叔阿姨了,虽然他们经常不大情愿地反驳着:叫姐姐,叫哥哥,但谁也改变不了这个变老的事实。

80后即使在拥挤的人群里,也开始觉得自己孤单了。不管是一人独处时,还是身在人群当中,他们都会觉得自己很寂寞。阿桑的那首歌中的歌词很形象:“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尤其是每当到了节日,80后都会感到厌烦,因为他们觉得节日只能让幸福的人更幸福,孤单的人更孤单。

对于友情,80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忽略周围的朋友,不再给曾经的好朋友打电话,总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慢慢开始自我封闭。直到某一天,80后突然发现,曾经以为会一辈子陪在身边的朋友,都悄无声息地不见了。午夜醒来,辗转反侧,愕然发现,从来都是左手拥抱右手,只有自己孤单一个人。

激情退去之后,80后开始慢慢发觉自己不那么愤青了,遇到不公平的事的时候,会告诫自己,社会就是这样,没有办法改变,而不是张扬地去试图改变。他们在慢慢成熟之后开始不那么较真了,变得什么都可以“随便”一点,因为没那么多时间去认真考虑,也不会在意那么多的事情。

80后不再热衷于各种活动,他们的爱好中必定有一项是睡觉,却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凌晨12点之前很少入睡,甚至经常失眠。

80后有很多的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破灭了。 80后有的出名了,有的依旧默默无闻。80后都曾挣扎过、彷徨过,但还是坚强地挺过来了。他们逐渐褪去青春年幼的稚嫩,开始适应现实社会。

80后似乎都已经老去。他们不再轻狂,不再潇洒,不再坦荡,不再微笑,有的只是对于生活的压力,有的是对于婚姻的恐惧,有的是对于未来的失望,是对于困难的却步。

面对工作

80后已经没有了当初青春年少的激情,只希望能够有一份足够安稳的工作。曾经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走关系找工作的“80后”,面对着事业的平淡,甚至收入都无法解决自己温饱的时候,不得不选择屈服,放下原本最高傲的脸面,开始寻求人际关系的最大化。

面对感情

80后已经不把婚姻当成爱情的升华,而是把婚姻当作是亲情。他们不再渴望一份琼瑶般浪漫而刺激的爱情,而是更加渴望一段幸福而美满的婚姻。80后曾经固执地以为,相亲不过是70后、60后或者说更早一代的婚姻方式。然而等到现在才发现,相亲已经成为了周围人婚姻的主流方式。80后在经历了一场场的相亲之后,开始对相亲产生了麻木和排斥,但依然奔波在相亲场上,并戏谑地说:“我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面对穿着

曾经很讲究品牌的80后,开始觉得品牌对自己来说已经变得陌生。他们在工作之后才知道,原来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橱柜里的昂贵的衣服,让收入寥寥的80后根本没有勇气再去试穿。80后的我们,不再讲究品牌,不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去商场血拼那些打折的衣服,而更注重衣服的质量、用途以及适合穿着的场合。

面对社交

当越来越多的朋友有了家庭之后,80后已经没有多大的勇气再和他们一起聊生活、聊理想,因为在很多人的口中,话题无外乎家庭。单身的“80后”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已经忍受不了酒吧、KTV那种嘈杂、疯狂的环境,而更喜欢坐在咖啡厅里或者茶馆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享受咖啡的苦涩抑或茶的清香。

面对家庭

80后开始将家庭放在第一位,没有了原本的冲动,开始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去体谅他们的无可奈何。原本单纯的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某一天突然变得清晰,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来一直都不那么单纯,最值得相信的除了父母,只有自己。

面对娱乐

不知道在哪一天,“80后”突然发现,手机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了,短信也越来越少了,有的时候甚至不愿意发短信,宁可打个电话,干脆利落,然后匆匆挂掉。

80后前几年还喜欢在QQ上眉飞色舞胡侃乱说,热衷于和不认识的网友聊得热火朝天,现在却习惯性地喜欢隐身了。QQ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地闪个不停,退出了许多的群,有些群碍于面子,一直处于屏蔽。他们常年潜水,不怎么在群里发言了,除非有人发布重要消息才会上来冒个泡,然后继续潜。他们再也不会为了游戏废寝忘食地玩,更多的时候会捧着一本书,安静地看着。

面对购物

80后在买东西的时候,总会想着是不是有什么赠品,而不会看着哪个好看就买哪个。不再会像以前那样为了得到某样赠品去疯狂地购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购物变得有目的性了,买完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匆匆离开。一些漂亮,精致的小摆设,80后只是在柜台上欣赏完之后,放回去,再也不会带回家之后,塞进箱底。

总之,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80后都学会了深思熟虑,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早已没有了童话。80后,已经开始承认自己老了,没有了90后的青春与激情,有的只是为了生活进行奔波着的疲惫的心。看着90后慢慢成长起来,欣赏着他们的激情与活力,80后们不禁感叹:原来,80后的我们都早已老去,只是我们一直不愿意服老。

80后奔三挥别青春祭言:

10年前听刘德华的歌,老师说我很前卫;10年后再听刘德华的歌,学妹说,哦,原来学哥这么怀旧?刘德华是谁?楼下邻居小妹问我。

10年前津津有味地看偶像剧,逢插播广告,连忙换台或者上厕所;10年后津津有味地看各种广告,逢到偶像剧,连忙换台或者上厕所。

10年前我以为孩子是一个奇迹;10年后我知道母亲才是一个奇迹。

10年前我认为我需要很多人的爱;10年后我知道很多人需要我的爱。

10年前别人总是对我很愤怒,就好像我一直是个不良少年一样;10年后我总是对别人很愤怒,就好像我一直是个良好少年一样。

10年前我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她说:“对不起,我们还小。”10年后我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她说:“对不起,我还小。”

以上是80后奔三的一段真情告白。 80后整整一代人,从2010年起,集体奔三。

逃离北上广

2010年,80后集体奔三。在经历了“蚁族”、“蜗居”等词语的洗礼之后,一些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寻找梦想的年轻80后们,正在重新考虑自己人生的落脚之地:是选择大城市蜗居,还是回到小城市享受豪宅?是在一线大城市继续咬牙扛下去,还是奔赴二线城市或者回到家乡去安放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在这个纠结困惑的思潮之中,有人创造了一个悲壮意味颇浓的词汇:“逃离北上广”,也就是逃离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

为什么要逃离?逃离之后的命运又将如何?成功“逃离北上广”的80后披露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曲折经历与人生转变。

逃离北京,只是人生的中转站

王新出生于1984年,2007年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北京一家保险公司做了业务员,然而到了2009年底,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觉得自己快活不下去了,要疯掉了。”

王新和另外3个同事合住在胡同里的一个小平房内,房租四人平摊,每人每月250元钱。虽然这只是一个有四张床的小屋,居住条件不怎么样,但因为离西直门只有三四站路,上下班坐公交车很方便。王新平时早出晚归,吃饭就靠快餐解决;周末时四个人凑在一起下厨,也能省下不少钱。虽然一直还算风平浪静,但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王新身心俱疲。一是他因为房租的问题与房东发生了口角,打得不可开交,王新生平第一次拨打了110,后来又生平第一次进法院打了官司,折腾的很是恼火。另外一件事,是公司里两个上级发生了矛盾,波及了下面的员工。王新觉得很委屈,本来只是想凭本事吃饭,没想到稀里糊涂地卷进了“办公室战争”。

“漂”了两年多之后,王新在2009年元旦的时候辞去工作,收拾起全部家当毅然回了老家。离开北京的时候,王新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积蓄,他很纳闷,自己什么也没干,怎么就总是“月光族”。

回到江苏老家,王新很快便凭借自己名校毕业的资历当上了大学生村官。和在北京忙碌的日子相比,村里慢节奏的生活让他感觉闲适了许多:“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也就够了,住在家里又不用为房租发愁。”村官的工资每月只有2000元钱,但是小地方消费水平不高,王新有一多半的钱都能存下来。另外,回老家之后王新很快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姑娘并结了婚。

家里人都以为王新会一直踏踏实实地在家做村官,但他其实另有一番打算,他表示自己有机会还要回到北京去工作,现在回家不过是养精蓄锐,因为他最担心的是眼下这种安逸的生活环境会让自己变得慵懒,从而止步不前了。

王新很喜欢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又很向往大城市的硬件条件与繁华。目前,他给自己谋划的出路是,先干满大学生村官的两年任期,再通过公务员考试的途径找到更好的职位,如果能够到北京去当公务员最后;就算不行,只要有回北京的好机会他也会抓住。总之,对于王新来说,“逃离北上广”只是他人生的一个中转站,而不是终点。

逃离上海,白领“二线”谋幸福

杨立生于1980年,在上海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但是在2010年初的时候,他也“逃离”了上海。杨立表示自己再也不打算回到这个城市,就连跟随自己近3年的上海户口也要迁走。2005年毕业时,为了搞到上海户口,杨立曾在一家本地单位“委屈”了好几个月,但现在,他表示:“上海户口对我已经没什么用了。”

2000年,杨立第一次坐着火车去上海念大学。经过钱塘江大桥时,他很兴奋地给朋友打电话说自己马上就要到上海了。没想到身边一个乘客漠然地说:“上海并不属于你,再繁华又有什么好呢?”10年之后的今天,他才终于听懂了这句话。

在上海的几年里,杨立有着一份很令人羡慕的工作:世界500强企业的IT技术人员,月薪收入8000元,平时经常坐着飞机到各地出差,晋升的好机会也很多。

至于为什么“逃离”上海,杨立也找不出明确的理由,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看不见前途,一片迷茫。”出差的时候,他也曾跑到首都北京生活了几个月,结果发现大城市的生活如出一辙,也是两点一线的忙碌生活。

2009年回四川老家和几个老同学聚会时,杨立才惊讶地发现同学们都已经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有的还开上了车,这让杨立很受刺激,因为面对上海每天都在上涨的房价,杨立觉得自己30岁前买房买车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大家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为什么我却活得这么艰难?”

反复考虑之后,杨立从上海“逃”回四川,很快把积攒的5万元钱掏出来作首付,买了间80多平方米的房子。 回到二线城市后,杨立进入了一家国内知名通信公司,收入比在上海的时候稍微少了一点,但生活上却显得绰绰有余。最重要的是,他每天能够按时上下班,很舒适,而这在上海简直就是个奢望。

回到家乡的杨立也不得不考虑,这样做会不会辜负了家人的期待,是不是让亲戚觉得颜面无光。另外,即使成功“逃离”,也还是要面对地域差异和心理落差的问题,因为在上海呆久了,他已经很难适应家乡的生活了。

对于自己的逃离上海,杨立觉得自己选择的时机还是很正确的,当时的杨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同时还没有建立起归属感。杨立表示,如果再晚两年,当他真正得到提拔并且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时候,恐怕想逃也逃不出来了。

逃离深圳,不再有窒息感

2006年,张浩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一家事业单位做策划,“那时觉得月薪比一起就业的同学高出不少,有点庆幸。”这种“庆幸”一直延续到2008年,张浩计划买房,扎根深圳。但是让他沮丧的是,到各大楼盘转悠了半年,他发现自己就算3年不吃不喝,也难凑足一套小户型的首付。另外,工作期间张浩一直是单位的“编外人员”,尽管单位也有餐补、房补、车补之类,但每年的综合收入比“在编人员”还是少很多。“改变现状并不容易,尤其是买不起房子,恋爱结婚都成奢望。”在深圳的张浩时常有种窒息的感觉,他看不到归宿。而这个时候,他的几位留守家乡的同学大都已经结婚生子。

2009年10月,张浩返回长沙,很快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了企划主管。年初的时候,张浩选好了一套精装修房,138平方米,还打算明年买辆车。他表示,这样的快感,自己在深圳从未有过。尽管在长沙收入只有深圳的一半,但李群却认为“幸福指数”提高了很多,很快乐。

很多80后选择“逃离北上广”,其最直接原因是由于一线城市飞涨的房价;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逃离者”则是由于户籍制度的束缚,在一线城市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公等现象;还有一些人认为在一线城市生活“幸福性价比”太低。

在这些逃离者中,大部分人选择了“逃往”重庆、武汉、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倾向于到沿海城市继续发展;选择回归家乡的“逃离者”有167%。剩下的一小部分则表示“无路可退,只能继续忍耐”。

今年,与以往千军万马涌向大城市求职不同,80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悄然出现一股返乡潮。面对目前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等问题,不少大学生纷纷把返乡工作作为第一选择。对此,有专家表示,回乡潮表明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趋于实际。

80后如何合理理财

进入2010年,所有的80后集体迈入了“奔三”的行列。孔夫子说“三十而立”,面临而立之年的80后,结婚生子、供房子、供车子、养老人,他们正在迈入人生迫切需要大量花钱的一个阶段。花钱易,挣钱难,究竟如何理财,才能彻底脱离“月光族”、“穷忙族”,实现聚沙成塔的梦想?三十而立,应从合理理财做起。

没钱结婚,“月光”情侣很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