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沉住气·成大器: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
11118000000058

第58章 沉住气,洞察机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4)

一般的决策是从头开始,即以“零”为起点,因为通常决策选择的方案尚未付诸实施,客观对象与环境尚未受到决策的干扰与影响。追踪决策则不同,它并不是以原决策的起点为起点,而是以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主客观条件为起点。它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的初始状态。因为原有决策已经执行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这种执行不仅伴随着人力、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消耗,而且这样消耗的结果已经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实际影响。原决策执行的时间越久,执行的面越广,影响就越大,偏离的目标就越远。

追踪决策不是对原有决策的简单改变或重复,而是对原有决策的“扬弃”,只有比原决策更加完善和圆满,才能体现其意义所在。其次,追踪决策也意味着要在多个替代方案中比较选优,必须是新的备选方案中的优化方案。在主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的情形下,在诸多新的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从而获取最佳效益。有时候,追踪决策只能从小损或大损中选择,尽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建立决策智囊团,依靠领导的“外脑”决策

所谓决策中的智囊团,也称之为“外脑系统”“头脑公司”“思想库”等,是专门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比较高层次和专业性的咨询机构。在这种组织中,集中了不同专业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其他各个方面的专家或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有自己的专长甚至在年龄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组成一个庞大的综合知识库,为领导者出谋划策。

曾经大名鼎鼎的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艾柯卡所创造的神话般的经济奇迹,就曾得益于智囊团的大力相助。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艾柯卡上台之前,由于没有把握住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照样生产耗油量大的大型汽车,结果在1979年的9个月中亏损7亿美元,打破了美国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艾柯卡上台以后,大胆转型生产哈尔·斯珀利奇领导的公司咨询组设计的K型车,并在K型车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众多车型的车辆,重新打开了市场。经过3年的努力,艾柯卡不仅挽救和重建了克莱斯勒这家朝不保夕的公司,而且,1984年该公司盈利2.4亿美元,提前偿还了12亿美元的政府贷款。其股票从1981年的每股3美元上升到1984年的30.75美元。

可见,面对激烈的竞争,领导者如果从单一的或纯粹经验的专业方向出发,采取独裁的决策方式是无效的,必须着力于建立智囊班子及智囊机构辅助自己的决策。

智囊团的工作是根据领导者的目标要求而进行的,但是对智囊团本身而言,它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工作程序,并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其工作程序来讲,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接受决策咨询任务,组建智囊团班子。智囊团的工作一般都是围绕着领导人提出的研究任务进行的,主要是了解领导人的意图和目标,全面掌握领导人提出该问题的背景和关键环节,明确研究问题的目标。智囊团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所要研究的专题内容,选用、配备专业人员,组成智囊班子,并有人专门负责。智囊团应该在接受咨询任务之后,展开初步工作,进行初步调查,并根据初步调查情况制定工作计划。

第二步,全面进行调查研究,设计决策的评估方案。调查工作计划确定之后,智囊班子即可按计划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收集数据、资料。有数据资料库的,可先检索有关摘要,然后根据需要检索原文再了解有关情况。如果展开市场调查,就必须深入到市场中去,了解与研究项目相关的信息,诸如价格、质量、产地、性能等,从而能够对领导人提出的问题和有关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比、研究,进而制定各种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三步,多方征求意见,提出决策参考方案。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并召集有关人员,听取他们对该研究方案的意见和反应,有可能的话还可以与领导人进行思想沟通,听取领导的初步反映。然后,智囊团再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反应作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力求整个决策方案能够充分符合领导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最后,大家集思广益,内部再进行反复的讨论与磋商,最终形成一个可行的决策参考方案,送呈领导者,供其决策参考。

当然,智囊团作为领导的“外脑”,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他们的职能和任务仅在于研究领导者提出的问题,为领导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领导者则从中择优决断。决断是领导的职能,也是整个决策过程的最后结果。那么,领导应该如何对智囊团提供的决策参考方案进行择优决断呢?这其实是领导如何运用智囊团作正确决策的问题。

领导人在听取智囊团意见时,经常的情况是大家的意见大相径庭,这就要求领导者找出共同点。首先,要求领导者对各种方案虚心听取,不作任何判断,并在各种方案的不同点中找出共同点来。接着,设置处理、分析不同意见,使其趋于一致,汇集成为一个新的方案。这种求同存异的方法有几种技巧可用,具体如下:

第一,利弊分析法。由于各种方案迥异,领导者可引导大家对各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促使各方以利补弊,弃弊趋利,互相取长补短,达成共识。

第二,边际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增加决策智囊人员,看他们对不同意见的看法,如果新增人员较多地趋于一种方案,则该方案较优。

第三,冷却法。让争论双方暂时平息争论,冷静下来进行反思,隔一段时间后再组织起来加以讨论。这样能够使大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反复权衡,选择出最优方案。

总之,领导者既要充分发挥智囊团作用,又要使自己具有最终决策的独立性。既要科学地运用智囊团的参考方案,又要保证自己决策的有效性。不依靠智囊团的作用就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激烈竞争的当今,领导者应该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灵活、有效地运用智囊团,使自己的决策处于合理的构架之中并在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

将决策执行到底,落实到位,推行决策不打折

对于决策者而言,在决策方案确定之后,并非决策已经完毕。相反,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如何实施决策,仍旧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就好比水烧到了99℃但缺少最后1℃的火候,仍旧不是开水一个道理。没有确实可行的决策实施方法,这个决策必然会遭到失败,因此必须掌握一些技巧。

第一,能够坚持。

干任何事业,决策之后很可能会碰到许多不曾想到的困难。这时,敢于坚持自己的决策是第一位的。事业的未来和成功,也在于意志的坚定和百折不挠,这一点对于决策者来说尤为重要。

第二,学会改变。

坚持自己的决策也要把握一定的前提。当自己的决策明显偏颇的时候,就不能坚持错误,而是应该果断地寻求改变的策略。许多领导者都觉得改变主意是种无能的表现。实际上则恰恰相反,及时改变错误主意是明智的举动。这非但不会遭人耻笑还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当然,如何圆满地改变自己的决策,其中也大有“艺术”可言。

(1)选择一定的时机。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那你在一分钟内改变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改变决策以前,最好还是选个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作出决策与改变决策之间的时间越长,这种变化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时间会使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又能让人发生变化,而且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你以前所持的态度。

设想在一次会议开始时你赞成某事,而会议结束时你又持否定意见。那么在别人眼里你没准会是个反复无常的怪物。而要是在会议期间,情况发生了新变化,那么在别人看来,你这种改变实在是明智之举。

同样,在以上情况下,把宣布改变决策的工作放到会后,效果会更理想。你改变想法之前,经历的时间越长,你的新决策就越显成熟,看起来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时间一长,人们会觉得那是你作出的一个新决策,而不是什么改变主意的结果。

(2)列出充足的理由。明确地罗列出你之所以改变决策的理由,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朝令夕改。理由越多,大家就越相信这不是个草率的决策。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了,可是许多管理人员只凭直觉妄下断言。当部下问起为什么改变想法的时候,得到的只是诸如“因为我想这么做?”或“我愿意选”那样硬邦邦的回答。从这些回答里,人们只能看到一个飞扬跋扈的老板的形象。

总之,当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决策的时候,最好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想法。

(3)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假如你既没有拖延时间的借口,又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显然,这样的决策一旦宣布,肯定会招来一片质疑,可对你来说理由总归是有的。

也许你手头掌握着一系列事实促使你改变决策。可现在时机未到,还不能把它们公诸于世。也许这样的决策会损害公司的短期利益,但实质上却是个大有可为的长线投资。也许这完全是个根据事实推测出来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好武断一次,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不会很受欢迎,既称不上公道,又不易被人理解。但你可以请求周围的人相信你。如果在此之前,你一直特别善于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改变决策的艺术,那么偶尔地武断一次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