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在北大讲包容之道
11120800000033

第33章 修管理:包容造就卓越人生(6)

在立白员工的眼里,陈凯旋是个传统的“四好”男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喜欢夜生活。每天晚上九点多睡觉,早上五点多起床。在繁华的大都市中生活这么多年,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没有改变。

作为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商界奇人,陈凯旋创造了中国民营日化企业的奇迹。从1991年注册“立白”商标,到1994年创办立白公司,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拥有5个全资生产基地、20家OEM工厂和12个配货中心,在全国设立了1200多个经销网点,2005年销售额达30亿元的大型日化企业集团。陈凯旋究竟走出的成功之路与他的人生观:“做人要有自信心、关爱心、平常心、包容心和报恩心”是分不开的。

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严介和就的特立独行的“用人之道”就是越犯错误越提拔。严介和解释说,一流的人才通常也有着不为常人所容忍的怪脾气,“当他犯错误时,不但不批评,反而给他一个项目,继续提拔他、重用他,让他内疚、自省,把他原先的骄傲自动转化为动力。”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严介和的这套方法获得了80%的成功率。很多事情是用时间来赢得空间的。若企业家连这点包容心都没有,那他做不成大企业。

严强调,企业家一定要学会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下属。大成在德,小成在智。通过这样方法,严介和将大量有才之人收至麾下,并最终成就了太平洋建设集团这样一艘超过百亿元资产的巨舰。

6、包容者的机遇太多

现实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蔑视别人的挑衅,将他们对自己的侮辱转化为激发自己前进的力量,也许从中我们还能获得机遇。

利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咨询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其创始人利特尔1886年建立的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创立之初鲜为人知,丝毫也不引人注目。

1921年的一天,在许多企业家参加的一次集会上,一位大亨高谈阔论,否定科学的作用。而一向崇拜科学的利特尔带着轻蔑的微笑,平静地向这位大亨解释科学对企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这位大亨听后,不屑一顾,还嘲讽了利特尔一番,最后他挑衅地说:“我的钱太多了,现有的钱袋已经不够用了,想找猪耳朵做的丝钱袋来装。或许你的科学能帮个忙,如果做成这样的钱袋,大家都会把你当科学家的。”说完,哈哈大笑。聪明的利特尔怎么会听不出大亨的弦外之音呢?他气得嘴唇直抖,但还是抑制住自己,表面上非常谦虚地说:“谢谢你的指点。”因为利特尔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暗中搜购一空。购回的猪耳朵被利特尔公司的化学家分解成胶质和纤维组织,然后又把这些物质制成可纺纤维,再纺成丝线,并染上各种不同美丽颜色,最后纺织成五光十色的丝钱袋。这种钱袋投放市场后,顿时一抢而空。

“用猪耳朵制丝钱袋”,这一看来荒诞不经的恶意挑衅被粉碎了。那些不相信科学是企业的翅膀,从而也看不起利特尔的人,不得不对利特尔刮目相看。

利特尔公司因此名声大振。面对挑衅,利特尔忍受轻蔑,“虚心”接受指点;不大吵大闹、争执强辩,也不义正词严地加以驳斥,他不露声色,暗中准备,将猪耳朵制成丝钱袋,从而一举成名。

包容者的机遇太多正是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

身为企业的领导人,当你在经营上遭遇瓶颈时,要向谁请教最妥当呢?千万别去找工作经验相同的人,因为彼此经验相同,看法类似,不易有好构想,最好去请教跟你的工作毫不相干的生手。

下面有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

罗伯特·克力乔是美国职业运动员的心理教练。有一次,他到某体闲中心去度假,并跟该中心的高干们共进午餐。

克力乔很礼貌地请教中心的经营状况,总经理说:一切都很好,只是这个露天自助餐一直亏本。

您有没有深入分析检讨呢?

总经理说:“当然有啊!我们逐一探讨过了,装潢有艺术感,景观一流,顾客对餐点与服务也都赞不绝口,然而就是不赚钱。”

“有没有请教专家呢?”

总经理有点激动地说:“我们不但聘好几位顾问,而且做了各种尝试,包括变更菜单、室内色调、桌椅的摆设,甚至换餐厅经理与餐点供应商,仍旧毫无起色。”

不久,克力乔上前排队取餐点。他要了一个三明治,一份沙拉及一杯果汁之后,发现甜点摆不进餐盘内。这时,他看见一个小孩勉强把甜点摆进餐盘内,结果将三明治挤落掉到地上。

克力乔突然灵光一现,迅速回座并对总经理说:“我是研究运动心理学的,并非餐厅的专家,可是根据我取餐的过程,我建议你们更换大一点的餐盘。如此一来,不但可装满顾客想要的食物,而且营业额也会跟著增加啊!”

总经理采纳了克力乔的建议。结果三个月后,更换后的大餐盘使得每人每餐消费增加一点五美金,餐厅终于转亏为盈。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生手往往能看出被专家忽略的事情。”

7、包容者能假装糊涂

包容其实正是“糊涂”的本义,和泥水而涂之,就是“糊涂”。做人要难得糊涂,过份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最聪明的“糊涂”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意在劝人明白事理,胸怀开阔,宽以待人。

已故经济部次长的吴梅村,他的人生哲学只有四个字——难得糊涂。

生前,在他办公定的墙上,挂著一幅由郑板桥题字的[难得糊涂]的复制横幅,上面写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很凑巧的,台南帮企业集团的领导人吴三连,他服膺的也是“难得糊涂”的哲学。

吴三连说:“做人要难得糊涂,过份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

他会说出这一番道理,是有一段典故。

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乃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存满三千日币(刚够买一栋房子),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当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三千日圆,这次轮到小孩生病,只好又是花钱消灾;第三次再存了三千日圆,想不到一位友人需三千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应急。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吴三连又说:“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

什么是假糊涂呢?他认为,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会阻碍部属参与表现的机会。纵使你早已知道,也要假糊涂很有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建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

细细品味吴梅村与吴三连的“难得糊涂”,可能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就需要包容,包容必须有肚量。说起糊涂宰相,人们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西汉时的丙吉了。路边有人斗殴死伤,他不管;碰到一头牛在喘息,他偏要去问。属下认为他可能犯糊涂了,提醒他:“您这样做不是贵畜而贱人吗?”丙吉回答:“老百姓斗殴,这件事是长安令、京兆尹这样的官管的。宰相只是根据这些官一年总的政绩进行考评,奏请皇帝实行赏罚就行了,用不着亲自过问。而现在季节还不到大热的时候,牛喘息可能是节气失调,而节气失调又可能导致灾荒,这才是宰相分内应该管的。”

可见丙吉这个人,只是看起来糊涂,其实并不糊涂。

汉宣帝是武帝的曾孙子,卫太子刘据的孙子,小时候因为受卫太子刘据巫蛊案的牵连,被关在长安监狱里。当时丙吉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知道有隐情,对皇曾孙特别照顾,派了几名女犯人专门哺养他。汉武帝病了,听方士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气,于是下令把监狱里的犯人都处死,当然也包括皇曾孙。使者夜间到监狱,被丙吉挡在门外。他说,无辜的人尚且不应该被杀,何况皇曾孙呢?僵持到天亮,使者没有办法,回去向武帝复命。武帝此时已过了心血来潮那股劲儿,听说是丙吉这样做的,也就不追究了,并且大赦天下。皇曾孙这才算保住了性命。

宣帝即位后,并不知道丙吉保全过自己的性命。丙吉自己也从来不说。后来有一个宫廷里参与其事的婢女,把这事讲了出去,宣帝这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这样的大恩,所以历史上评价丙吉,说他“为人深厚,不伐善”。就是甘当“无名英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丙吉于皇帝有救命之恩,却不肯让皇帝知道。算不算糊涂呢?其实是丙吉精明的地方,同丙吉同朝称臣的霍光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霍光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主持朝纲。汉宣帝就是他拥立的。对宣帝来说,霍光也是有大恩的。但是霍光死后不久,宣帝就将霍氏家族的人全都处死,一个不留。可见皇帝是随时可以翻脸无情的,虽有大恩于皇帝,一旦获罪,仍不能免死,正是“伴君如伴虎”。丙吉虽然没让皇帝知道自己曾有恩于他,但凭他自己的努力,也已经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无以复加了。就算皇帝知道有恩于自己,又能怎样呢?也无法给他更高的官做。何况这样大的事,朝廷里知道的想必不止一个人,就算自己不说,就算那个婢女不说,总会有别人会告诉皇帝的,用不着发愁功劳被埋没。出自他人之口,岂不是能使自己厚重的形象更加丰满?

人生要学会“糊涂”,在糊涂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智慧。人的智慧,是知、情、志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不过分地依赖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息竞争心;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婪欲;它包含安守本分、勿事强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知足常乐、隐忍退让与世无争,等等。在“志”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宁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正不阿、洁身自好等等。“糊涂”的范畴是异常广泛的,与其尽述,不如在人生道路上亲自加以体验。

思维能力是上苍唯一赋予人类的宝贵能力,是对人类的厚爱,不用它可惜。越是读书多的人越是爱想问题。可是这思维能力往往越用越害怕,问题越想越多,想想想想又不得究其穷尽,只觉得寒气逼人,可谓高处不胜寒。于是眼睛一闭,又盼望“糊涂”了。这大约就是“难得糊涂”流传久远的原因了吧。

然而,世界是庞大且纷繁复杂的,很多事情是处于混沌状态之中的,世界之大,世事之多,要想事事究其穷尽,人大概会很累很累。比如做这件事情自己吃亏多少他人占便宜几何、某样东西该不该买、某件事情此时是否非得去做、某种钱该不该花、天气有点热窗户该在几时几分打开等等等等,恐怕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有多种答案;何况,往往20年前看起来是挺合理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可能又不合理了;还有,若干年前看起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今天谈论它可能又觉得是一种情有可原的存在了,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要想事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也不可能。有一个说法,叫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与时俱进”——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这些都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郑板桥说的“糊涂”该是指以上一些事情。在这些问题上,真的应该“糊涂糊涂”;在这些事情上显得非常“精明”不仅活得太累,而且真的是大愚蠢了。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