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语言的突破(智慧生存丛书)
11123900000011

第11章 如何用语言打动别人(3)

当遇到一时无法理清思路的事情或一些不能正面回答的问题时,一定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击,而应该稍稍改变,竭力避开对方的优势,趁势抓住对方的漏洞,再不动声色地予以反击。只要能够进攻对方薄弱的环节,就可以做到克敌制胜。

从前,河南有个大财主叫金泰来,他是一个吝啬鬼,想趁袁世凯称帝的时机,克扣长工的工钱。一天,他以庆祝袁世凯当皇帝为名,摆了几桌酒席,并把长工奴仆都叫来。在酒席上,他说:“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给在座各位每人200两银子,只是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就扣一年的工钱。”众人自然了解他的用意,却也拿他没辙,只好皱着眉头苦思对策。

此时,有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七颗蛋,三个双黄的,四个……”

没等丫头说完,金泰来一摆手说:“别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还下过十颗蛋呢!来啊!把她的工钱扣下来!”管账的人一听,就扣下小丫头一年的工钱。

接着,有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条狗,两个眼睛朝前,两个眼睛朝后,两个眼睛朝左,两个眼睛……”

金泰来随即又打断他说:“唉,别说啦!一边长六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呢!把他的工钱也扣下来!”管账的人又把这个长工一年的工钱给扣了下来。

后来,金财主一口一个“听说过”,毫不留情地把长工们的钱都给吞了。最后轮到一个当奶妈的仆人时,她站起来说道:“老爷,奴家姓钱,我家祖父说,他与您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要真论起来,您还得叫我声姑奶奶.这事您一定听说过吧?”

金泰来眼睛一瞪,酒盅一摔,怒声吼道:“瞎说!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奶妈突然哈哈大笑:“老爷,既然您没听说过,那就快拿200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才明白自已上了当,但在众人面前又不敢赖账,只好拿出200两银子给奶妈。后来奶妈把银子分给大家,结果一算,大家拿到的钱比原来的工钱还多了好几倍。

这位奶妈之所以出奇制胜,就在于她了解金泰来绝不会认她为姑奶奶。另一方面,因为金泰来对“你没听说过吗?”一语有相当的警觉性,于是她巧妙地以“你一定听说过吧”来替换,借以降低他的警觉心,使金泰来因瞬间的冲动而中计。很显然,巧妙的语言迂回技巧,就是奶妈成功的原因。

此外,清代著名的雄辩家纪晓岚也善于驾驭语言。有一回,乾隆想开个玩笑以考验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晓岚:“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纪晓岚立刻说:“臣领旨!”

乾隆笑着问:“纪卿,那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纪晓岚思索后,说:“跳河。”

话一说完,纪晓岚便走了出去,乾隆知道纪晓岚不可能真的去跳河,于是决定静观其变。

果然,不一会儿,纪晓岚又回到乾隆面前,乾隆笑道:“纪卿,你何以未死?”

纪晓岚回答道:“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乾隆疑惑地问:“此话怎讲?”

纪晓岚煞有其事地说:“我刚刚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啊,你此举大错!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还要死呢?你应该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所以臣就回来了。”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纪晓岚巧用“抓对手漏洞”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进而一举令人折服。

很明显,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之论叫他去死,使纪晓岚临阵进退都无道理。纪晓岚只有思考如何进攻其薄弱环节,才能主动创造契机,因此他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所以他很自然地化解了困境,为自己找到一个充分的不死理由。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说话要逐步引导,顺着对方思维发展的趋势,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才能逐步否定对方的观点,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孟子拜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乐,只是爱好一般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富强了。无论您爱好的是现在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它们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先生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吗?”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更为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您谈谈赏乐的道理吧!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都愁眉苦脸,‘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原因就在于大王只图个人享乐,而不与百姓同乐。但是,假如大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全都眉开眼笑,‘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快乐,要不怎么能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与百姓能一同娱乐罢了。所以,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同乐,就可使天下归服了。”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用了因势利导的辩术。当他听说国王喜爱音乐时,就由此下手,用一个个问句,一步步疏导,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大王能与百姓…同娱乐,就可使天下归服,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与民同乐的目的。融会贯通,巧用联系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要细心思考,就能找出其中的连带关系。而在论辩中,如果把看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找出相同之处.作为说话的基础,则更能显示说话者的智慧。

《战国策·齐策》中有一则故事。齐国的隐士斶去晋见齐宣王,当齐宣王接见他时,他却在距离齐宣王很远的地方坐下来。齐宣王向他招手:“颜斶,坐到我面前来!”

颜斶听后不但不起来,反而也向齐宣王招手说:“大王呀,你坐到我面前来!”

齐宣王及左右大臣一听,感到很不高兴。有些大臣指责颜斶:“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国君叫你到他面前,你不去便罢,反倒要国君到你面前,这成何体统?”

颜周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到国君面前去,是我趋炎附势;相反,国君到我面前来,却是国君礼贤下土。那么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国君礼贤下土,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此时,齐宣王心中仍不高兴,说道:“是我当国君的人高贵,还是你这样的士人高贵?”

颜斶答道:“国君当然不如士人高贵。”

这一下齐宣王火了,他瞪大双眼怒道:“你这话有根据吗?如果有根据,我便可以饶恕你;如果找不出根据,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颜斶答道:“当然有根据!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困,他们的军队经过士人柳下惠的坟地时,将军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在柳下惠墓地方圆五里内,胆敢打柴煮饭,割草喂马者,一律砍头,绝不宽恕。后来,在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国将军又下了一道命令,只要能割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同时奖赏黄金两万两。从这两道命令中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死去士人的坟头草。”

颜斶面对高高在上的齐宣王,既能呼唤齐宣王到自己面前,却又让齐宣王抓不到把柄,可谓有胆有识。而面对齐宣王及其臣子们的指责,颜斶根据君主喜欢在臣子面前标榜自己礼贤下士的心理,做出了对呼唤国君上前的智辩原因,使得呼唤国君之举,不但不是辱君之为,反而成了爱君的证明,从而让齐宣王受了气,却又无可奈何。

此外,颜斶对于齐宣王后来的问题,有理有据地做出了“士人比国君高贵”的回答,更是显出其超凡的胆识。他答辩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两道本来互不相干的命令放在一起,并加以对比,而又有意回避柳下惠和齐王的特殊性,故意突出一个是士人,一个是帝王,一个不能动坟上草,一个被悬赏首级,从而巧妙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明知故问,点破道理

在生活中,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有了答案,往往会略过不提。可是,在论辩中,有时却采用明知故问的辩术。如此向对方提问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对方对某一简单问题的注意,同时点出尚未点明的道理。

中国古代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先在秦廷战胜了残暴的秦王,从而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正由于如此辉煌的功绩,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地位远远超过老将廉颇。

廉颇对他人说:我出生入死,攻城掠地,功勋卓著,才赢得眼下高位。蔺相如有何本领?他不过是鼓舌如弹簧,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他的地位原本那样低贱,现在却位居我之上,我怎能咽下这口气?要是见到他,我非羞辱他一顿不可。

蔺相如听说这件事,每逢上朝就推托有病不去,不肯和廉颇正面交锋。有时外出,远远见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也会急忙命人把车拐到巷子里。蔺相如的门客目睹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仰慕您高尚的人品,所以才纷纷离家.投靠到您的门下。现在您和廉颇地位相当,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却躲起来,仿佛害怕得不得了!对于那种难听的话,一般平民、百姓都难以忍受,何况像您这样的大臣呢?我们没有什么本领,请允许我们辞别吧!”

面对门客激烈的言辞,蔺相如不作正面解释,却采用“明知故间”的方式岔开话题,先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问题:“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廉将军当然不如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那么秦王如此威风,我都敢在秦廷大声斥责他,难道我还会害怕廉颇吗?我所想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侵犯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都安然存于朝廷之中。倘若我们两人相斗,必有一伤,秦国将会更肆无忌惮地进攻我们。所以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大事放在第一位,把私人恩怨放在最后啊!”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折服。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久经沙场的他羞愧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

抛砖引玉,循序引导

日本有一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叫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取龙目茶碗。顿时,大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了,拿什么去还给他呢?只见一休说:“大家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

一休见到大将军后,便问:“将军,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又问:“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是。”

一休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一休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后,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

由于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知道此事不宜严加追究。一休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渡过难关。

在论辩中,你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等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坠入圈套时,你便能牵住对方的思维,使对方不得不就范。而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则被人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论辩中起着特殊的功效。

一般而言,只要对方说了许多遍“是”之后,你在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就能比较容易。但是,老练、心存戒备的对手,往往不会轻易说“是”的。

日本明治时期的名医、军事家大村益次郎,总是板着面孔,人们很难与他交往。有一次,邻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气很热,是不是?”他却爱理不理地回答:“夏天本来就是炎热的。”如果他顺着对方的问题回答:“是的,的确很热。”如此一来,自我防卫的态势也就先瓦解了。

由此可知,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当你在辩论开始时,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然后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这样就能比较轻松地攻破对方的防线。

诱导巧问,以理服人

在论辩中,巧问是诱导的关键环节。只要问得好,就能牵住对方的思维,进而将对方引人自己预设的方案中,让对方自相矛盾、言行相悖,最终使其自愿放弃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时,魏国的庞葱陪魏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为了防备魏王听信诬蔑他的流言蜚语,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现在有一个人来报告,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那么有两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有点怀疑。”

庞葱说:“那么要是有三个人说呢?”

魏王说:“那我相信。”

庞葱说:“街上没有老虎,那是明显的。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都有人说有,那么街上就真的像是有老虎了!现在邯郸距离大梁的距离,要比上街还远得多,而议论我的又将不足三人,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魏王点点头,说:“我自己会鉴别。”

还有一个例子。春秋末年,晋国有个赵简子,很有作为.后来为赵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有一次,赵简子乘车上山游猎,羊肠小道非常难走,所以同行的众臣都费劲地为他推车。在这些推得汗流浃背的人们之中,有一个名叫虎会的大臣,只是悠闲地把戟扛在肩上,并且边走边哼着歌。

赵简子坐在车上,瞥他一眼,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我上羊肠山道,群臣都来推车,唯独你虎会不出力。你作为臣子,欺侮君主!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说:“臣欺君,罪该死而又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而又死?”

虎会说:“自己身死,妻子又死,这就叫死而又死。”

说到此,虎会话锋一转,紧接着对赵简子说:“现在你已经知道臣欺君的应得之罪,那么,你是不是也想知道做君主的慢待臣下,又有何应得之罪呢?”

赵简子不耐烦地说:“君主慢待臣下,何罪之有?”

虎会说:“做君主的人慢待臣下.久而久之,必定有下面这样的局面。有智能的人不肯出谋划策,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家自然就会灭亡。能言善辩者不肯做使臣,咫尺天涯,难通有无,就不能与邻国通好;能征善战的将才不肯破阵杀敌,将颓兵衰,弱肉强食,边界就会遭到侵犯。由此可见,君主慢待了群臣,内政、外交、国防便无人出力,败亡的局面就会随之到来,那时便会国将不国了!”

虎会的话,惊得赵简子全身汗湿,他如梦初醒地说:“好、好、说得好!”话毕,赵简子急忙下令群臣不要再推车上山,然后又摆酒设宴与群臣共同欢饮。

旁敲侧击,迂回包抄

有时候,直接的交锋会连“点影子”也捕捉不到,因为他根本不想听你说话,那怎么办呢?

答案只有一个:迂回包抄,先敲边鼓,到一定时候,正题自然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