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李先生巧妙地运用兼并策略从而使王总改变了立场,并获得了成功。后来,王总果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人事、营销、财务的管理上,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公司运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李先生的管理权威也得到了巩固。
在工作中,对于比较谨慎的经理,最好是让他同时看到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两面说服的方式比较有效。
从潜在心理来看,反面的信息情报反而会引起别人的信赖,由此可见,人类是非常害怕被隔离的。换句话说,人类即使陷入不信任的状态中,其潜在意识还是希望能相信些什么。
如果使用反面的信息情报,能将他不信任的根源消除,点燃他想和人沟通的意愿,这样就会有一个相当大的转机了。
汉朝的开国始祖刘邦,有一次集合了身边的亲近大臣,举行座谈会,一起批评某大将军。其亲近的大臣韩信说:“这位将军可以发动50万大军。”
刘邦于是趁机问道:“那我呢?”
听到这个问话,每个人都默不作声,不敢回答,只有韩信非常平淡地说:
“我看陛下只不过能发动10万士兵而已。”
汉高祖刘邦一听便愣住了,但韩信紧接着又说出恭维的话:“陛下不能当士兵的将军,但是可以当将军上面的大将,也就是说陛下是将上之将的人才。”
由此可知,当人们产生不信任的时候,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信任。
所以,若能多多少少说动对方的心,使他对你产生信任感,就能使不利的信息情报转变为有利的信息情报。
这就是巧妙地运用心理战术,转变对方不信任态度的主要做法。
好牌坏牌一起出其实是一种信任诱导,总是出好牌,经理会怀疑你的动机,而专出坏牌,经理会认为你太傻。
就好比做生意,“便宜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有瑕疵”,把不利的因素一公开,就可以消除顾客的不信任感。
一般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
或者说:“没有那回事。”
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
因为这样说,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这也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其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有一个女大学生非常优秀,经常被周围的人夸奖、恭维,但是她反而疑神疑鬼,对赞扬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为了要让经理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不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来打破对方的不信任感。
例如:可以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的意愿,这时,你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消除心理障碍
战国时代的策士都是驾驭言语的高手。《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靖郭君是齐国的贵族,原来很受齐王重用,在国内很有权势。后来他与齐王发生了矛盾,担心有朝一日会与齐王闹翻。于是,打算在自己的封邑四周筑起城墙,以防止齐王的进攻。这一举措显然太不明智了,以一个家族的力量与强大的齐王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筑起高高的城墙,不但挡不住齐王,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自速其祸。因此,众门客纷纷劝阻,无奈靖郭君十分固执,不但不听,而且命令守门的人不得为说客通报。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焦头烂额之时,一个齐国人自告奋勇,上门求见。他向靖郭君保证,见面时只说三个字,多一字愿受烹刑。由于他许诺的条件十分奇特,靖郭君总算同意了他求见的要求。进门之后,他十分严肃地凝视着靖郭君,看了很长时间,然后,慢慢吐出三个字:“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听后大惑不解,忙叫住他追问,那人却不肯多说。直到靖郭君声明前面的约定作废时,他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对靖郭君说:“先生没看见海中的大鱼吗?何其逍遥自在!鱼网捕不住它,鱼钩钓不到它。然而,一旦离开大海,在沙滩上搁了浅,就连小小的蝼蚁也能群起而攻之,把它当作口中之食。如今齐国就是您的大海,若有齐王的宠信,您何须筑城?倘若失去了齐王的支持,即使把城墙筑得再高,又于事何补?”靖郭君听了不由得连连称是,就此放弃了筑城的计划。
这位说客所讲述的道理,其实也算不得十分深奥,从前几位进行规劝的人,想必也都考虑过了。为什么他们规劝时,靖郭君听不进去。这位客人一说,靖郭君就听进去了呢?关键在于说服技巧。
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看,“规劝”这一行为方式本身带有某种暗示。即对方犯了错误,提出规劝的人真理在握,特来帮助对方,为对方指点迷津,这一暗示与听话人的自尊心相抵触,很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就靖郭君而言,这种抵触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不仅拒谏,而且闭门谢客。因此,不难想象,众门客之所以劳而无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分析听话人的心理。心理障碍不消除,再有说服力的言辞也不得其门而入。
这位齐人的游说工作,正是从消除心理障碍人手的。首先,他用“海大鱼”三个字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激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按常理说,会话时,话语应该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海大鱼”三字,从字面上看,和当时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筑城无丝毫联系。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不能不使靖郭君心痒难搔,好奇之心大起,好奇心一起,则主客之势互易。本来是靖郭君摆开了架势,严阵以待,准备拒谏。现在却是放下架子,好言安抚,虚心求谏。
不过,要克服靖郭君的心理障碍,光引起他的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其它策略相配合,仍然不可能说服他。这位齐国人所采用的第二个重要步骤便是迂回出击。虽然靖郭君有了求谏的表示,他却并不急于谈论筑城的故事,因为“筑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过早触及这个话题是危险的,很可能会唤醒靖郭君的戒备心理,使他重新回到原先那种封闭状态中去。所以,这位老练的说客开始时仍然若即若离地大谈“海”和“大鱼”的故事。直到他把“大鱼”对“海”的依存关系充分论述清楚,并清晰地描绘出了大鱼“荡而失水”为蝼蚁所食的血淋淋的残酷景象之后,才画龙点睛地道出这则寓言的真意所在。这对靖郭君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不由得他不幡然猛醒,马上放弃筑城的计划。用提问补救蠢话
你没能耐在上司面前做个八面玲珑的大红人也就罢了,偏偏还要不当心说蠢话,蠢话出口之后,却又立即反应过来,恨不得时空倒流30秒,好赶在蠢话出笼之前,狠狠咬住自己的舌头……
谁都难免说蠢话,蠢话的内容也都差不多。不过,要是你一蠢再蠢,不会总结经验,那就真的无可救药啦!说了蠢话,意识到了,可以反过来用提问的方式把问题推给上司。
(1)问:“你的薪水够用吗?”
一位干市场助理的劳小姐,说过她的亲身体会:
“我毕业时,这家公司对应届毕业生开出税前5500元的月薪,这在当时算是高的。可加薪幅度实在太小,一晃两年过去了,还是长进不多。吃穿用度再加房租,简直没多少可以存下来,买房子更是遥遥无期。
那次,老板和我们几个市场部的员工吃午饭,随口问‘你们觉得薪水还够用吗?’,那几个人都微笑着不说话,我怕冷场,只好开口,可一开口就是真话:‘我不敢说不够用。”
人力资源专家点评:老板“居心”何在?身处市场、公关这种花钱的部门,有些老板会担心你花钱大手大脚。他吃午饭时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是在“考验”你的理财观——如果能把自己的财理得头头是道,花公司的钱应该也会有分寸。你有多“蠢”?
大家都笑而不答,为什么你要那么自觉当“冲头”?
有些老板喜欢听手下说薪水不够,因为他以为抓住了你的“软肋”,施以小恩小惠,你就会甘当座前走狗。
但另一些老板就会想开去:“不对嘛,一个小姑娘,开销这么大?花自己的钱都这样,花公司的钱不就更……”
聪明答法是:
这种问题,你一回答,他就认真了,索性捣浆糊:“老板,你想听‘够’,还是‘不够’?”暗示他,你要我认真答,还是不认真答?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个场合不合适。
如果只有你和老板,可以老实讲,但是也不要太直,学会耍点小花招:“老板,你来问我,是代表税务官呢,还是代表公司?税务官来,你肯定有好几套财务报表——我也有好几套,你要听哪一套?”老板会觉得你的思路不太好哦!
说出了蠢话,还可补救。
如果老板已经对你产生“花钱大手大脚”的印象,就在提交费用报告单时,让他知道你谈判的过程:“供货商本来报多少,我了解市场一般价位是多少,后来谈到多少……”偶尔为之,只要让他觉得你花钱精明即可,太着痕迹,反倒让人起疑。
(2)问:“你不是来学习的嘛?”
张先生——财务人员,对这句问话耿耿于怀。
现在我最后悔的,就是在面试的时候对老板讲了那句蠢话:“希望公司多给我机会,我很年轻,想多学东西……”
进了公司,才发现工作量之大,不是常人能忍受的!前任也是实在撑不下去,才走的。
我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最晚一个走,常常忙得忘了吃午饭和晚饭,因为根本不觉得饿。最不爽的是,我发现自己忙,是因为工作分配不公平——我每天累死累活,可同一个办公室里,有两个同事上班却经常闲得发呆。
实在忍不住,找了个机会跟老板要求调整工作量,谁知她一句话把我噎住了:“你不是来学东西的嘛?”
人力资源专家点评:老板“居心”何在?可能她觉得这么分配工作,的确是合理的。也许要连续走掉三四个员工,而且原因都惊人的一致,她才会意识到是自己出了问题。就算当初不说“来学习”,老板还是会把这么多活压给你的。
你有多“蠢”?
面试时最好不要谈来公司“学东西”,因为这是空话,也的确会让人觉得你是急不可耐地在寻找“学习”的机会。老板乐得拿你当廉价劳动力使——反正你年轻,又没家累,还想“学东西”,那就由得你多“学”好了!
聪明答法:
学会一进公司,就和老板谈:“我想知道您对我的工作期望。”
这本是老板的职责,但很多老板没这个概念,那你就得帮他建立概念——一边听他讲工作要求,一边摸工作量。如果觉得太多,当场提出:“这些要求,我能做到的,当然没问题;不能做到的,也不能骗你——我最大的担心,就是时间安排可能有问题……”如果工作范围有变化,也应该主动找老板,做这道“功课”。
事前不明就里,闷头接下,等事情做得七七八八了,再来叫苦连天,不要说老板,连同事脸色也不会好看:“你做不了,早点提出来啊!公司里那么多人,又不是只有你会干活,还真当自己能者多劳啊?”
(3)问:“有没有同学想跳槽?”
卢先生——销售人员,说:
“那次,老板问我有没有同学想跳槽过来,“要业务强点的,又在现单位呆得不大好的。
我没多想,就老实说,‘真的很强的,倒是有一两个。但是人家现在一个月薪水一万多,怎么肯过来?’
老板看了我一眼,挥挥手,‘那么就算了,你出去吧!”’
人力资源专家点评:
如果老板的确是真想招人,你就得一本正经和他谈:什么职位,什么要求,职位描述怎么样,对业绩期望如何……问得越细,老板越会心花怒放:“这人考虑周全,简直不亚于我嘛!”
末了再问一句:“老板你急不急?急的话我明天就答复你,不急的话,再等个两三天……”
过两天,再去找他:“老板,我给同学打了一圈电话——哦,没说是我们公司要招人——有两个有点兴趣。”然后把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他,如果老板问起薪水,就直说:“一个月薪8000,一个是6000,不过要加销售提成……老板你有兴趣没有,有的话就让他们发简历过来?”只需讲出事实,不要加任何评论。
(4)问:“你那些同学,上班是不是都蛮闹的?”
张小姐——人力资源助理,她说:
“自打毕业,加班是家常便饭。大学读的是新闻系,同学散在媒体里,他们不用朝九晚五,小日子自是比我滋润。
那天和老板一起吃饭,他像是不经意地问,‘你那些同学,上班是不是都蛮闲的?’我脱口而出,‘对的对的,他们都很清闲的,我一个在《××晚报》的同学,一星期只要上两天班!’
老板脸色微微一变,甩了句让我立即有点胃痛的话,‘哦,那么看来公司把你陷死了嘛!”’
人力资源专家点评:老板“居心”何在?其实他是“点”了你一下:你们平时扯扯各自的老板、薪水、工作量,没关系,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得意识到,大家走的路不一样了,不要得陇望蜀。
你有多“蠢”?
这个回答还算坦率,老板就算一时觉得不爽讽刺一下,也不会往心里去。如果一本正经说“虽然我比他们忙,但是很充实”,显得虚伪也就罢了,你说他会信吗?
聪明答法:
很简短地说:“对的,他们近段时间比较空”,结束。
老板问什么,就答什么,别自作聪明地邀功:“啊呀,我比他们忙多了……”你忙不忙,他会不知道?
别把话说得太肯定
我们与老板们说话,应该特别留神。
也可以这么说,即使是和老板进行普通的聊天,我们在说话之前应该打好腹稿,免得出口失误。说话时,神态应该诚恳从容,语言应该流利晓畅,眼睛应该注视着老板的脸,随时注意他无言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的神情不安,似乎不愿继续听下去,那我们就应该注意收束;如果发觉他面露疑色,我们就应该加以解释;如果发觉他难于接受,我们就应该单刀直入,不必再绕什么圈子;发觉他要插言,我们就可以请他发表高见。
这也许很累,但没有办法,因为一般来说,老板们很难和下属做得起朋友。
细细体味老板答复的语言和口气,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在和老板的这次谈话中是否取得了成功。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作露骨的表示,很容易使你误解他的真意。
即便是你不喜欢的老板,你对他表示态度,也要有个分寸。
1.认为是对的,回答他“很好”,或者“不错”;
2.认为是不对的,回答他“这个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说法”;
3.认为是可以办到的,回答他“我去试试看,成不成不敢决定”;
4.认为是办不到的,回答他“此事太困难,恐怕无大希望”;
5.认为不能临时决定的,回答他“等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
6.认为可以婉言拒绝的,回答他“待我与某方面商量后,由某方面答复吧”。
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容易造成被动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余地。
无意之中说
不少上司并不喜欢爱“表功”的人,可你的成绩必须让他知道呀,做了白做可不行。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了哪些能体现你的价值的工作,适时在上司面前假装着无意地流露出来。你可以用请教的方式,使上司明白你对工作的态度和你工作进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