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语言的突破(智慧生存丛书)
11123900000003

第3章 怎样说话能受人欢迎(3)

著名演说家罗伯特说:“我争取在最年轻的时候死去。”他不论在私下还是在公共场合,都把年龄看得很轻,以一颗年轻并富有趣味的心而出名。因此,在他70岁生日那天,他还签了一个为期5年的演讲合同。

幽默就是这样,让人心胸开阔,延年益寿。

幽默能大事化小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一个很忠实的小仆人,可他有点懒惰。一天,伏尔泰对他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仆人赶忙殷勤地把鞋拿来了。伏尔泰一看惊呆了:鞋上仍然布满着昨天出门时沾的泥迹尘埃!他问道:“你早晨怎么忘记把它擦擦?”“用不着,先生。”儒塞夫平静地回复,“路上尽是泥泞污浊,两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要和现在一样脏吗?”伏尔泰微笑着走出门。仆人在他身后跑步追了上来:“先生慢走!钥匙呢?”“钥匙?”“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我的朋友,吃什么午饭呢,两小时以后你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嘛!”

仆人对主人服务不周,当然会引起主人的不快,主人往往会训斥仆人。然而,伏尔泰却以微笑和幽默对待此事,将不愉快之事变得轻松,而且使仆人在笑声中得到教育。伏尔泰真可称得上是幽默家。

将事情化小,确实是日常生活中运用幽默力量的好方法。面对生活中可能引起麻烦的事情,我们借助于幽默,共同欢笑一场,就能把这麻烦放到适当的位置而不至于过分忧虑和不悦。以轻松的态度对待麻烦,共享欢乐,会使麻烦同整个生活相比之下变得不那么重要。

约翰·洛克菲勒是世界有名的富翁,但是,他在日常开支方面却很节约。一天,他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租一间最廉价的房间。旅店的经理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么廉价的小房间呢?你的儿子来住宿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我的父亲却不是。”

洛克菲勒就是这样以幽默来对待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在生活中,如果人们能常以幽默来对待各种事情,如在寒冷、炎热、潮湿的令人难熬的日子里,说上几句逗人开怀的笑话,肯定能振作大家的精神。

美国人史密斯到非洲旅游,他问当地一个皮肤被晒成古铜色的居民说:“你们这里难道从来不下雨?”非洲居民想了一下,然后反问道:“你还记得诺亚和方舟的故事,说当时是如何连下四十昼夜的大雨而不停的吗?”“当然记得啦。”美国游客回答。“那时候啊,”非洲居民说,“我们这儿才只有一英寸的雨量。”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只要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被一些框框所束缚,就能借幽默的力量,给生活注入兴奋剂。

幽默能调解纠纷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大都具有超乎常人的幽默感。这种幽默天分常常能在一些紧张的场合获得奇异的效果。例如,早期美国麻省议会开会时,一个议员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演说,另一位议员觉得他的演说已经使台下的听众感到头痛,低声通知他,把演说缩短,免得听众不快。谁知那位正在演说兴头上的议员误解他的好意,认为那是一种无礼的批评,便用严厉的口吻回答说:“请你滚出去”,仍旧继续他那冗长的演讲。那位去劝他的议员听后大怒,但因不好当场发作,只好忍气吞声地向议长报告,请他处罚那个不讲理的议员。当时的议长,正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柯立芝。柯氏平日说话幽默,常常用它替人解围。现在看见那位议员受辱难堪,便回答说:“是的,我也听见他的这句话,但是后来我立刻翻开我的法律书籍从头至尾察看一遍,发现其中没有这一条,所以你尽可不必听从他的话滚出去!”

柯氏的这个幽默,逗得那位议员喜笑颜开。于是一场眼看要发生的争斗,在柯氏轻松的幽默中结束了。不但替那位议员保全了面子,而且尽了主持人调解纠纷的责任。调解纠纷场面的重要诀窍是用幽默使气氛轻松愉快,把对方的怒容改成笑脸,把对方的责骂改为笑声。

著名评剧女演员新凤霞曾举办过一次“敬老”宴会。宴会邀请了齐白石、老舍、梅兰芳、欧阳予倩等文艺界的著名前辈。已经92岁高龄的齐白石老人由他的看护陪同前来。自石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过了一会儿,看护担心这样会使晚辈难为情,就以带有责备的口气对白石老人说:“你总是看别人做什么?”白石老听了很不高兴,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看护一句话惹恼白石老人,大家也非常紧张。这时,新凤霞巧妙地接着白石老人的话题说:“您老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新凤霞的话,使自石老心情好多了,刚才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在大家的提议下,新凤霞当场拜白石人老为干爹。白石老人高兴地笑了。

幽默能讽刺丑恶

幽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讽刺丑恶现象。

古往今来,封建迷信坑了不少人。有一些对联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对此进行过讽喻、劝戒,读后令人捧腹!下面试举几联:

某座财神庙里有这样一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人为难!”联语以财神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坐等钱财的懒汉。

杭州万松岭下也有一座财神殿,庙宇破败,财神菩萨泥土剥落,但香客依然络绎不绝。于是有人在财神殿两侧撰写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对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即使在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深人发展的形势下,由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尚未根除,也产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因此,运用幽默技巧来揭露、鞭笞这些丑恶现象,仍显得有必要。

如石河先生把某些名片称之为“明骗”:

无声唱片,特种炮弹——谁想成名,它能包办:要挂多高的衔,就挂多高的衔;要当多大的官,就当多大的官;要发多肥的财,就发多肥的财;要露多红的脸,就露多红的脸。名片——明骗,小纸一张,威力无限。

杨翰端先生的“贬值谣”把大锅饭中的怪现象讽刺了个够:

年过四十算“青年”,短训三月算“大专”,工龄熬满算“教授”,照书抄录算“考卷”。领导拒贿算“新闻”,退出占户算“模范”。质量低劣算“名优”,不骂顾客算“笑脸”。唱个歌儿算“歌星”,拉笔赞助算“导演”,乱凑词语算“诗人”,挂个虚名算“主编”。两篇短文算“作家”,别人配音算“演员”,戴顶帽子算“著名”,出本庸书算“经典”。

……休道贬值处处有,难得糊涂闭只眼,你好我好他也好,最香还是大锅饭……

人们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为什么要用幽默的加以讽刺鞭笞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此恨之已极,深恶痛绝,直接抨击或咒骂已难解心头之恨,于是“悲极生乐”,通过嘻笑怒骂、讽刺打油诗等形式来宣泄。

幽默能寓教于乐

无数的实践结果证明,风趣幽默的批评教育,在笑声之中容易被人所接受,见效也就比较明显了。说起教育,人们习惯地联想到那一副副正儿八经、毫无笑容的面孔,一套套令人不着要领的抽象理论,一群昏昏欲睡的听众。其实,造成人们的这种理解和印象,完全是由于教育工作的方法失当所造成的。教育,当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这并不排斥应该让受教育者发出欢快的笑声。寓教于笑声之中,是教育的有效方法。

有一个“懒师拜懒徒”的幽默,是用来教育那些游手好闲的浪子的。一个游手好闲的浪子,只恨自己懒得不到家,颇想找一个懒店进修一番。于是,他就到处打听哪里有懒店。一天,他打听到确有一个学懒店,便欣然前往。到了懒店门口,他屁股充作脸,退着进门去。学懒店的师傅大喝一声:“呔,怎么不懂规矩,何事不把脸对着我!”浪子仍然背对师傅答道:“尊师在上,容愚徒一禀:来时背对师傅,辞别时可不转身也。”师傅一听,瞠目结舌。少顷如梦初醒。拒浪子于门外日:“我可尊你为师也。”

再举“重建阿房宫”一例,它是用来批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教育水平之低下的。督学到一所中学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满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盛怒之下,督学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的复函说:“烧了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批评,是教育工作中对各种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武器。批评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与人为善,就必然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有时候,一句巧妙的幽默言辞的确能胜过许多句平淡乏味的说教。

那么,为什么幽默风趣的话语能起到教育作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首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实践证明直截了当地当众批评某个人,这决不是好办法,它或者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驳,找到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或者会以沉默相对抗,口服心不服,并从此积怨于心。这样,批评的目的自然没有达到。所以心理学家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要当众斥责人。”这是很有道理的。而采用幽默式的批评却保持了对方的脸面,不会使对方产生对抗情绪。另外,由于采取的是影射而不是直说的方式,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回旋的余地,就更能深刻地领会批评者的良苦用心。

幽默的方法

幽默和笑一样丰富多彩,它有:善意的、冷酷的、友好的、悲伤的、感人的、攻击性的、不动声色的、含沙射影的、不怀好意的、嘲弄的、挑逗的、和风细雨的、天真烂漫的、妙趣横生的等等,这里不论属揶揄也好,属嘲笑也好,充满同情怜悯也好,纯属荒诞古怪也好,其意趣必须是从内心涌出,更甚于从头脑涌出的。只有这样,它才以一种生动感、生命感,标志出超卓的心智与心力,抖展开心灵的温暖与光辉。

人的综合能力,是人的智慧、创造、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反映,它是十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逻辑推理能力,可以使人思路清晰;联想创造能力,可以使人举一反三;高度概括表达能力,使人修辞达意等等。培养了这些能力、就会反应敏捷,临危不乱,能够巧妙地把自己生活的认识、理解、观察表现出来。有人认为,对幽默素材的积累,对幽默故事、隽辞妙语的熟悉,对培养幽默感也都有帮助。从前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新奇巧妙有深意的幽默故事中,可以吸取很多营养,看看那些语言大师如何表现幽默,这是很有益处的。有很多子承父业的喜剧演员,和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不无关系。

幽默感该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呢?就像所有的表达一样,了解基本规则并不保证就能说出精彩的话,写出动人的文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好的表达,就是适合此时、此地、此景的话,换了别的话不行;适合此次条件的话,下次不一定行。幽默也是如此,此时幽默,彼时会索然无味。貌似平淡的平常语言,用得适宜则妙不可言。怎样幽默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呢?以下介绍几种幽默的方法。

大词小用法

所谓“大词小用”法,就是运用一些语义分量重、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达某些细小的、次要的事情,通过所用词的本来意义与所述事物内涵之间的极大差异,造成一种词不符实、对比失调的关系,由此引出令人发笑的幽默来。例如:

某校一次年级老师会议上,最后一个议题是决定学生春游的具体时间和地点。老师们各持己说,意见纷纷。最后,年级组长提议利用三天时间带领全年级学生同游青城山。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共识”。

在一片笑语欢声中,某老师正色且大声地说道:“组长,‘疾风知劲草,国难识忠臣’,我是坚决拥护您的,跟着您寸步不离。头可断,血可流,到了山上也决不把您丢!”

一个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面对一件极小的事情和说不上是“七品芝麻官”的年级组长,竟说出了类似文革中“站队”的言词,且用上了只有对领袖才用的词语。这些“重大”的词语突然“屈尊”于这轻松、随和的语境,显得极其不谐调。然而正是这种“大”与“小”,“重”与“轻”的言、境对比的失调,才创造幽默的韵味,活跃了交际气氛。

作家冯骥才访问美国,有非常友好的华人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拜访,双方交谈得投机之时,冯骥才突然发现那孩子穿着皮鞋跳到了床单上。这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而孩子的父母竟然浑然不觉。此时,任何不满的言语或行为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怎样让孩子下床呢?

冯骥才很轻松地解决了,凭着他的阅历和应变的能力。他幽默地对孩子的母亲说:“请您把孩子带回到地球上来。”主客双方会心一笑,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这里冯骥才只玩了个大词小用的花样,把“地板”换成了“地球”,但整个意义就大不相同了。地板是相对于墙壁、天花板、桌子、床铺而言,而地球则相对于太阳、月亮、星星等而言。“地球”这一概念,把主客双方的心灵空间融入了茫茫宇宙的背景之中。这时,孩子的鞋子和洁白的床单之间的矛盾便被孩子和地球的关系淡化了。

将一些用于庄重场合的比较严肃的语言运用于表现“凡夫俗子”的日常生活,这就是“大词小用”法的幽默技巧。

著名演员赵本山主演的获奖小品《相亲》,就有这样的台词:“你打小归父母管,出嫁了归丈夫管,老了又归儿女管,你啥时候能给自己承包一段,自己说了算。”

还有:“儿女的信,父母看就是领导审查。”

在这里,作者把“承包”、“领导审查”这些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术语,巧妙地用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观众的笑声、掌声便证明了它的幽默与魅力。

有一作者撰文介绍著名演员葛优时说:“燕京饭店附近有一座高楼,其中一套住着一个前额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小伙子,他叫葛优。”

这里把当年用于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毛主席语录”用来形容葛优的形象,既让人想到他的高额大脑的长相,又让人联想到他的成功的喜剧表演艺术以及他大有可为的远大前程。

在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类似把男女恋爱关系的结束戏称为“断绝外交关系”,把参加工作后的第一天上班谓之“走马上任”,甚至把患“妻管严”的丈夫对妻子的谈话戏谑为“早请示,晚汇报”等等,都属于“大词小用”法的类型。

“大词小用”法作为幽默技巧之一,随着它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交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欢乐和笑声。

戏谑幽默法

“戏谑幽默”法,就是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或表面攻击性强,其实无攻击性的幽默技巧。越是对亲近的人攻击性越强,越是对疏远的人攻击性越弱。简言之,就是开的玩笑是带有机智、哲理的玩笑,目的是增加你对对方的亲切感。

所以,“戏谑幽默”法在亲朋好友之间用得最多,对于陌生人,不管多么虚幻,都是很危险的,起码给他人以不礼貌之嫌。知心朋友,由于彼此了解,心理有承受能力,他知道你对他不会有什么实际伤害,在你攻击他时,他所欣赏的是你的机智和幽默,攻击的结果自然是无伤大雅,皆大欢喜。

抗日战争胜利后,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他的学生糜耕云设宴为大师饯行,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了这次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