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励志羊皮卷
11135800000036

第36章 做个职场成功者(5)

倾听的技能还包括让人们说出真实想法的能力。由于地位的原因,领导者并不容易了解真正的情况。沃尔特·蒙代尔曾经担任副总统,也曾作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与竞选,他讲笑话时人们总是捧腹大笑。他在竞选失败后,才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非常幽默。在让人们说出真实想法方面,鲁宾为领导者提供了值得挂在墙上的忠告:你必须主动让人们感到,与你意见相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好的领导者还必须具有非凡的提问能力。领导者的工作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提供答案,GE前CEO杰克·韦尔奇说领导者的份内工作是提各种问题。你必须习惯像是屋子里面最笨的人、最无用的人,你要不停地提问,“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什么我们不……呢?”以及“怎么样才能……?”

不停地提问是因为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两种问题经常被视为愚蠢问题,一是看似基本的问题,另一种是不符合常识的问题。

我们总是担心愚蠢的问题让我们蒙羞。但实际上,基本的问题往往是人们考虑得最少的问题,譬如“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是谁?”这样的基本问题绝对值得一再提出,也应该被认真对待。那些不符合常识的问题中,有许多也许是愚蠢的,但它们也可能是某些全新发展的第一个暗示。

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提出真正有相关性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智慧。比尔·盖茨在回答《花花公子》访问时这样定义智力:“聪明就是吸收、掌握新信息的能力,就是进入一种状况,让别人介绍情况,然后马上提问‘这方面怎么样’,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就是进行即时的吸收;就是马上记在心中的能力;就是要联想到貌似无联系实际有联系的领域。”

这里要说的就是,这样两点应该位于领导者的沟通艺术的核心——真正地倾听和充满好奇心地提问。

沟通:是需要这样经营的

怎样才能使沟通畅行无阻,发挥沟通的最大效能,是每个企业家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说沟通也是一个需要经营的过程。

沟通现已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既要重视外部的沟通,又要重视与内部员工的沟通,沟通才有凝聚力。而怎样才能使沟通畅行无阻,发挥沟通的最大效能,是每个企业家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说沟通也是一个需要经营的过程。

提供上下互动机会

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气氛,才能使沟通顺利进行。一踏进智邦科技公司大厅,人们会赫然发现大门右边,紧邻接待柜台旁多出一张明清古董桌,这是执行长的办公位置。智邦总经理李鸿裕认为员工常跑来跑去,总会经过大门,如果主管的位置就在那儿,很方便聊上几句,沟通就发生了。一身书卷气的李鸿裕坚持:创造面对面的沟通环境,是为了在网络沟通外找到平衡点,他认为网络沟通一刀两刃,虽有助于将想法文字化,迅速扩散出去,但不能因此削弱与员工互动的机会。

建立正式沟通管道

沟通不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建立一条从企业老总到员工之间正常的沟通渠道。比如,每月一次的全民演讲,总经理亲自主持;每两星期一次的真情相对,员工和主管喝下午茶闲聊等活动,有问题直接反映。

帮员工制订发展计划

爱立信是一个百年老店,每年公司的员工都会有一次与人力资源经理或主管经理的个人面谈时间,在上级的帮助下,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以跟上公司业务发展,甚至超越公司发展步伐。毕马隆效应曾在美国哈佛引起广泛讨论,他们认为最成功的领导者,能对别人有很高的期许,并且帮助别人实现这高的期望。其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当你要求别人做事时,要去引发他心中做这件事的渴望。沟通专家举例,每个人都知道,钓鱼时不能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喂鱼,运用在企业管理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参与虚拟团队活动

有些公司拥有大量的社团,企业管理者可透过各种社团活动建立起与员工非正式的关系。例如篮球队、足球队、舞蹈爱好者协会等,企业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社团活动的机会,参与其中,让你有机会接触不同部门的同事,在社团找到投入工作的着力点。社团,丰富了人际相处的话题,也增加了横、纵向沟通的契机。

台湾雅虎总经理李建复经常与部属进行价值观的沟通。他认为参与社团活动是最好的谈心时机。他通常借着参与社团活动的机会,发掘部属工作背后的问题。也许是家庭或感情问题困扰,影响工作表现,他以朋友之姿对待。在深谈中进入个别内在的沟通,倾听他们对未来的想法,然后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而不是从公司利益出发给建议。

回归人性

人性的回归最能抓住员工的心。“9·21地震”当天,富邦集团董事长蔡明忠亲自打电话,——问候灾区每个主管。他劈头只问:“你有没有怎样?”“你家有没有怎样?”“你家人都好吗?”一位男主管哽咽说:“老大”(老板昵称)打电话来都没有问公司有没有怎样,只惦记我们,叮咛主管们要去看其他员工,给予必要的协助。”这位主管认为自己比其他灾民幸运,因为有富邦可以倚靠。

职场:有效沟通的四个法则

个人必须知道说什么,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法则一:沟通是一种感知

禅宗曾提出过一个问题,“若林中树倒时无人听见,会有声响吗?”答日:“没有。”树倒了,确实会产生声响,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则,就是没有声响。沟通只在有接受者时才会发生。

与他人说话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经验。如果一个经理人和一个半文盲员工交谈,他必须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否则结果可想而知。谈话时试图向对方解释自己常用的专门用语并无益处,因为这些用语已超出了他们的感知能力。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他的情绪。如果沟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他的沟通将会是无效的。另外,晦涩的语句就意味着杂乱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语句,而是语句背后想要表达的看法。有效的沟通取决于接受者如何去理解。例如经理告诉他的助手:“请尽快处理这件事,好吗?”助手会根据老板的语气、表达方式和身体语言来判断,这究竟是命令还是请求。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所以,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渠道,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必须是:“这一信息是否在接受者的接收范围之内?他能否收得到?他如何理解?”

法则二:沟通是一种期望

对管理者来说,在进行沟通之前,了解接受者的期待是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是否能利用他的期望来进行沟通,或者是否需要用“孤独感的震撼”与“唤醒”来突破接受者的期望,并迫使他领悟到意料之外的事已经发生。因为我们所察觉到的,都是我们期望察觉到的东西:我们的心智模式会使我们强烈抗拒任何不符合其“期望”的企图,出乎意料之外的事通常是不会被接收的。

一位经理安排一名主管去管理一个生产车间,但是这位主管认为,管理该车间这样混乱的部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经理于是开始了解主管的期望,如果这位主管是一位积极进取的年轻人,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管理生产车间更能锻炼和反映他的能力,今后还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反,如果这位主管只是得过且过,经理就应该告诉他,由于公司精简人员,他必须去车间,否则只有离开公司。

法则三:沟通产生要求

一个人一般不会做不必要的沟通。沟通永远都是一种“宣传”,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发号施令、指导、斥责或款待。沟通总是会产生要求,它总是要求接受者要成为某人、完成某事、相信某种理念,它也经常诉诸激励。换言之,如果沟通能够符合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目的的话,它就具有说服力,这时沟通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价值、信仰与渴望。假如沟通违背了接受者的渴望、价值与动机时,可能一点也不会被接受,或者最坏的情况是受到抗拒。

宣传的危险在于无人相信,这使得每次沟通的动机都变得可疑。最后,沟通的信息无法为人接受。全心全意宣传,结果却不是造就出狂热者,就是讥讽者,这时沟通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家公司员工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而产生不满情绪,纷纷怠工或准备另谋高就,这时,公司管理层反而提出口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更加招致员工反感。

法则四:信息不是沟通

公司年度报表中的数字是信息,但在每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董事会主席的讲话则是沟通。当然这一沟通是建立在年度报表中的数字之上的。沟通以信息为基础,但和信息不是一回事。

信息与人无涉,不是人际间的关系。它越不涉及诸如情感、价值、期望与认知等成分,就越有效力且越值得依赖。信息可以按逻辑关系排列,技术上也可以储存和复制。信息过多或不相关都会使沟通达不到预期效果,沟通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是中性的,而沟通的背后都隐藏着目的。沟通由于沟通者和接受者认知和意图不同而显得多姿多彩。

尽管信息对于沟通来说必不可少,但信息过多也会阻碍沟通。“越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陷入到了铺天盖地的数据中。信息就像照明灯一样,当灯光过于刺眼时,人眼会瞎。信息过多也会让人无所适从。

用目标管理有效沟通

除了以上四个法则,德鲁克还以为,目标管理提供了有效沟通的一种解决办法。在目标管理中,老板和下属讨论目标、计划、对象、问题和解决方案。由于双方都着眼于完成目标,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即便老板不能接受下属的建议,他也能理解其观点,下属对上司的要求也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沟通的结果自然得以改善。如果绩效评估也采用类似办法的话,同样也能改善沟通。

德鲁克提出的四个“简单”问题,可以用来自我检测,看看你是否能在沟通时去运用上述法则和方法:个人必须知道说什么,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家庭中沟通的技巧

如何与家人沟通

想维持良好的婚姻关系,就要相互学习不同的习惯、文化和语言。

沟通发生问题的大多数情况,是因为男女各自使用自己的语言造成的,就好像两个各说各的异国人。请女人记住这一点,如果你想和某一个人进行沟通,那么请试着采用他的语言。当我们与人沟通时,感到身心自如,就是因为谈话者采用相同语言的结果。

两人隔桌对坐,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而所有的言语和手势又都显示出相互之间的了解。在结束这样一次谈话之后,两人都会觉得满足。

你曾经有过上述的谈话经历吗?相信大部分人是有的。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谈话是美妙而和谐的,而有些谈话却令人压抑,彼此无法沟通。

其实夫妻们不了解这一点,她(他)们嫁(娶)的是外国人。你一定感到奇怪,明明都是中国人嘛。的确,你嫁的人是中国人,或许你们同是黑眼睛黄皮肤,但是你们却是在不同家庭背景中,被不同的父母养大的,有着不同的兄弟姐妹,经历着不同的文化,甚至就连做饭的习惯也不相同。因此,对一对夫妻来说有些相同的词句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说话的声调、语气、声音大小也存在差别。或许在你的家庭中,人人大声说话,但却都没有恶意;但是你的配偶却可能来自一个连发怒都不会太大声的家庭,对他(她)而言,只要是大声说话就代表了愤怒。像这样的差异就需要彼此相互谅解,并找出办法予以解决,否则误会将无可避免。

因此,如果你们想维持良好的婚姻关系,就要相互学习不同的习惯、文化和语言。

让恋情永驻于婚姻生活

要浇灌出甜蜜的爱情之花,需要夫妻间双方的沟通,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感情沟通的结果。

婚后的生活是夫妻相互容纳接受与相互调整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谓之婚后的“二次恋爱”。那么,如何保持婚后夫妻生活的和谐、浪费和幸福呢?

一、别忘了说声我爱你

有人认为婚后夫妻不需要说“我爱你”“你真漂亮”等动情的语言,其实不然,学会用动情的语言,能增加夫妻生活情趣,是恩爱夫妻的感情纽带之一。中国人夫妻感情不像西方人那样外露,而注重含蓄。但含蓄绝不等于关闭感情的窗口。每个人都懂得不进食会饥饿,但许多人都不知道缺乏感情交流也会产生“感情饥饿”。拥抱接吻使人得到感情满足,动情恩爱的言语同样使人得到感情满足。医学心理证明:一个人长期得不到感情满足不仅会心情沮丧,而且有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夫妻间善用“动情语言”是至关重要的。

当一方烧好了饭菜,另一方衷心地说一句:“你辛苦了,你烧的菜真好吃,谢谢!”一方穿上新衣,另一方马上赞扬说:“你今天真漂亮。”出差在外,不妨写几封信,表达平时不易启齿的爱慕之情。一句动情的话语,不仅使人感到舒畅、清爽、甜蜜、兴奋,而且容易激起感情的浪花,避免夫妻间不必要的矛盾发生。因此,无论是少夫少妻,还是老夫老妻,当你的爱人心情不佳时,千万别忘了说一声“我爱你”!

二、认识与跨越“语言冰河期”

婚前恋爱期,男女情侣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有时即使无话也要找话。婚后,特别是男方,“高仓健”式的色彩明显浓重起来。美国一位心理学博士指出:“在婚后第一年中,夫妻间的情话与讨好行动比恋爱时下降30%,这一‘冰河期’的到来,女方受的打击较男方还要重点。”如果女方不能正确认识丈夫的变化,那么就常会以“找话茬儿”来打破沉默,这时,丈夫如不能正确理解,便可能回击对方,于是争吵即刻发生。这时,艺术处理的方法之一是:丈夫或妻子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对方的意见,帮助其宣泄和疏导,并不时用幽默来打破生活的尴尬。

三、重温婚前的浪漫

已婚的女人常常对丈夫充满抱怨,认为丈夫把精力都集中在麻将、扑克片、电视画面上,很少像婚前那样浪漫,上公园,看电影,进咖啡馆,有时连一些重要的节日,甚至妻子的生日都忘记了,这是一个重大的疏忽。

婚后,丈夫应该挤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妻子,关心和安慰妻子。星期天、节假日,是该让妻子休息的时候了,小两口去饭馆“啜”一顿,上公园游乐一下或是看一场电影,都能增进夫妻间的感情,创造出新契机。尤其是妻子的生日,做丈夫的更应该不失时机地送妻子礼物,表白自己的爱情,重温一番恋爱时期的甜梦。

四、走出形影不离的误区

结了婚的男女,分别与昔日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或同事、伙伴分开,双双住进了精心布置的新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间生活习惯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异、脾气性格的矛盾便开始显露,这时便需要调整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