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智慧必读丛书)
11213200000019

第19章 以良好心态与行动选择成功(2)

兴趣类型B:愿与人接触——喜欢同人交往,结交朋友,对销售、公共关系、采访\信息传递一类活动感兴趣。相应的职业如推销员、公关人员、记者、咨询人员、教师、导游、服务员等。

兴趣类型C:愿干规律性工作——喜欢常规性、重复的、有规则的活动,习惯在预先安排好的程序下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图书管理员、文秘、统计、打字、公务员、邮递员、档案管理等。

兴趣类型D:喜欢从事帮助人的工作——乐于助人,试图改善他人,帮助他人排忧解难。相应的职业如福利工作、慈善事业、医生、律师、保险业、护士、警察等。

兴趣类型E:愿做领导和组织——工作中喜欢掌管一些事情,希望受人尊敬并获得声望,在活动中时常起骨干作用。相应的职业如政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行政管理、学校辅导员等。

兴趣类型F:喜欢研究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感兴趣。相应的职业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和调查分析。

兴趣类型G:喜欢钻研科学技术——对分析的、推理的、测试的活动感兴趣,长于理论分析,喜欢独立工作并解决问题,也喜欢通过试验做出新发现。相应的职业如气象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研究和实验。

兴趣类型H:喜欢抽象的和创造性的工作——对需要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工作感兴趣,喜欢独立工作,乐于解决抽象问题,具有探索精神。相应的职业如哲学研究、科技发明、经济分析、文学创作、数理研究等。

兴趣类型I:喜欢操作机器——对运用一定技术、操作各种机械去创造产品或完成任务感兴趣;喜欢使用工具,尤其是大型的马力强的先进机械。相应的职业如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的驾驶,机械装卸,建筑施工,石油、煤炭的开采等。

兴趣类型J:喜欢具体的工作——希望能很快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愿从事制作有形产品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室内装饰、时装设计、摄影师、雕刻家、画家、美容美发、烹饪、机械维修、手工制作、证券经纪人等。

兴趣类型K:喜欢表现和变化的工作——对表演、运动、惊险、刺激的事情感兴趣,喜欢经常变动、无规律的但具挑战性的工作,相应的职业如演员、运动员、作曲家、旅行家、探险家、特技人、海员、职业军人、警察等。

根据这个分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你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颇不开心,也可以参考一下,重新选择。毕竟,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

及时转变方向

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在一棵树卜吊死。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成功因人而异,方法与角度千变万化,任你挑选。

1850年,美国旧金山来了一大批淘金者。那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只见到处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些人大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副疲于奔命的样子。他们尽管种族不同、语言各异,但是满脑子里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美梦:淘金发财。

自从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便掀起了“淘金热”,世界各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向这里涌来。

在这寻找金矿的滚滚人潮中,有一个18岁的青年小伙亚米,他原想去挖金子的,但却突然灵机一动,在矿区做起了凉水买卖,终于因此而发财。原来,由于当时正值炎热季节,矿区气候干燥,酷热难忍,加上水源奇缺,使那些找金子的人们痛苦不堪,怨声载道,有人甚至说:“谁要能弄来一碗水,老子愿意出两块金币。”找金人的痛苦和怨言,无疑给了亚米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在矿区做卖凉水的生意,也许比找金子更轻松更来钱。于是,亚米毅然放弃了寻找金子这个人人都追求和向往的主要目标,舍本求末,开始打井取水,加工过滤,然后将清凉、卫生、可口的饮用水卖给成千上万渴望得到一杯清凉水的找金人。不到两个月时间,亚米就净赚七八千美元,成为了一个小有资本的富翁。而在那些寻找金子的人中,有的却因饥饿劳累而病死、累死,有的甚至因找不到金子而失望自杀。在亚米从事凉水生意的过程中,也曾经有人嘲笑亚米是舍本求末、捡芝麻丢西瓜,但亚米却毫不动摇,全力以赴做凉水生意,终于找到了许多人没有找到的“金子”。

看起来亚米反其道而行之,有悖常理,但他却在众人毫不注意的情况和条件下爆出“冷门”,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究其原因,正是他善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变通,因而获得成功。

无独有偶。还有一个裹入淘金大潮而另辟蹊径成就事业的人,而且事业更为辉煌。他就是发明广为人知的牛仔裤的李威·施特劳斯。

李威·施特劳斯是德国的犹太人,抛弃了自己厌倦的家族世袭式的文职工作,跟着两位哥哥远渡重洋也赶到了美国来“发财”。

但是,现实并非李威想像的那样:这里淘金的人多如牛毛,淘金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

他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心里盘算,做生意或许比淘金更容易赚钱。这样他就开了一问卖日用品的小铺。

从德国来到美国,一切都是新的——既新鲜,又是那样的生疏。要开好这个小店,他得向当地的美国商人学习做生意的窍门,学习他们的语言。犹太人做生意天赋极高,他们自从被赶出家园之后,在世界各地流浪很多年,就是靠他们高超的经商头脑,才在世界各地生存下来。

因此,他们的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长处,李威也不例外。

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一个地道的小商贩了。

一次,有位来小店的淘金工人对李威说:“你的帆布很适合我们用。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裤子,更适合我们淘金工人用。我们现在穿的工装裤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很结实,又耐磨,又耐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就把李威点醒了,他连忙取出一块帆布,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了裁缝店,让裁缝用帆布为这个工人赶制了一条短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帆布工装裤。

就是这种工装裤后来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服装——李威牛仔裤。

那位矿工拿着帆布短裤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威已经考虑成熟了:立即改做工装裤!

成功人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紧紧抓住很多偶然的东西,做出惊人的成就。

李威就是这样:帆布短裤一生产出来,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热烈欢迎!

这种裤子的特点是结实、耐磨、穿着舒适……大量的订货单如雪片似的飞来,李威一举成名。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工装裤公司”,大批量生产帆布工装裤,专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

顾客的要求就像上帝的旨意,否则,就会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失去优势,甚至一败涂地。

李威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从帆布工装裤上市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产品进行改造的思考,哪怕是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还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更新的创意。

他亲自到淘金现场,细心观察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让矿工免受蚊叮虫咬,他将短裤改为长裤;为了便于矿工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时不会裂开,他将原来的线缝改为用金属扣钉牢;为了让矿工们更方便装东西,他又在裤子的不同部位多加几个口袋等。

通过这些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李威的裤子越来越得到矿工的欢迎,生意更加兴隆了。

后来,李威发现,法国生产的哔叽布与帆布同等耐磨,但是比帆布柔软多了,并且更美观大方,于是决定用这种新式面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将这种裤子改缝得较紧身些,使人穿上显得挺拔洒脱。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矿工们更加欢迎。经过不断的改进,牛仔裤的特有式样形成了,“李威裤”的称呼也渐渐改为“牛仔裤”这个独具魅力的名称。

李威本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如此激烈的竞争,成功者肯定是少数,不如在这些人身上打主意赚点钱。这正应了那句话——全世界犹太人最聪明、最会做生意。东方不亮西方亮。淘金不成,可以选择“分金”,这样的手段的确高明。天无绝人之路

在现实社会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绝境。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艰难没有做下去的勇气。波德莱尔说过:“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着手进行的工作。”

保罗·迪克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就将其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保罗欲哭无泪。年轻的他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他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保罗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他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他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保罗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他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一抢而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不久,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保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擦亮双眼,生活的道路便会重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希望,脚下就会有新的道路。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他决心要把他们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惟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无独有偶。法国有一名记者叫博迪,在年轻的时候,他因一场事故导致四肢瘫痪。在全身的器官中,惟一能动的只有左眼。可是,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构思好的作品完成。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助手沟通,逐个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助手抄录下来。助手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当他读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时,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确。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有时不一定准确,他们需要查辞典,所以每天只能录一两页,可以想象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几个月后,他们历经艰辛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20多万次眼。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桥,一只眼睛就可以出一本书,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拂。当挫折接连不断,当失败如影随形,当命运之门一扇接一扇地关闭,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总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同时,还要明白,突破生命、事业中的瓶颈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转变一下固有的方向,也许迎来的就是新的希望和转机。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的发家史就是这样。

1983年,世界前50名企业家的排名榜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华人企业家的名字:台湾塑胶集团企业董事长王永庆。

50年代,台湾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工业。当时在化学工业方面基础很强的是企业家何义。台湾政府请他出面建立台湾的塑胶工业。何义一开始满口答应,当他到国外考察一番之后,决定不再投资,他认为台湾生产塑胶无法与日本产品竞争,只有死路一条。

这时,还是一个小商人的王永庆决定投资塑胶。有一位老化学家听说后,说:“他连什么是塑胶都没有弄明白就想办工厂,肯定是要赔本的。”

王永庆的朋友也认为他是昏了头,异想天开。但是,这一下子更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在1954年筹借了50万元美金,与赵廷箴合作开办了第一家工厂。三年之后,开始生产,月产100吨,可台湾只能销20吨,同时还有物美价廉的日本产品的竞争,他的产品全堆到了仓库里。

许多股东见状,以为真如当初别人所说,这是死路一条了,于是纷纷退股,王永庆一下子被逼上了绝路。

当时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减少生产,或者是改变品种。可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扩大生产。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全都投到了塑胶生产上来了。

王永庆下了很大的功夫,要靠提高产量来压低成本和价格,但是没有成功。由于技术落后,出口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了一个外国工程师,白送给他一个厂子,请他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经过一连串的努力,台湾的形势开始有了好转。

到了第二年,王永庆进一步扩大生产,他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从而建立了塑胶原料和加工相连贯的生产线。另外,产品也开始进入了海外市场,一步一步地压过了日本的产品。

王永庆知难而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使他经营的塑胶事业,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56年年产1200吨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集团,除国内有十几家大公司之外,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总资本达到了30.7亿美元。

再看一个例子:

20世纪70年代中叶,微机软件的开发,掀起了计算机领域里的一场大革命。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促成这场革命的人是两名普通的美国青年史蒂文·乔切斯和斯蒂兰·沃兹奈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