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智慧必读丛书)
11213200000025

第25章 以良好心态与行动选择成功(8)

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选择了生存,就可能创造任何奇迹。在法国一个位于野外的军用飞机场上,一位名叫桑尼耳的飞行员正在专心致志地用自来水枪清洗战斗机。突然,他感到有人拍了一下他的后背。回头一看,他吓得大叫一声,拍他的哪里是人,而一只硕大的狗熊正举着两只前爪站在他的背后!桑尼耳急中生智,迅速把自来水枪转向狗熊。也许是用力太猛,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自来水枪竟从手上滑了下来,而狗熊已朝他扑了过去……他闭上双眼,用尽吃奶的力气纵身一跃,跳上了机翼,然后大声呼救。

警戒哨里的哨兵听见了呼救声,急忙端着冲锋枪跑了出来。两分钟后,狗熊被击毙了。

事后,许多人都大惑不解:机翼离地面最起码有2.5米的高度,桑尼耳在没有助跑的情况下居然跳了上去,这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桑尼耳不必再当飞行员了,而应当一名跳高运动员,去创造世界纪录。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后来,桑尼耳做了无数次试验,再也没能跳上机翼。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34岁的美国妇女弗罗纶丝·查德威克是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完成这项壮举之后,她决定向另一距离更远的海峡卡塔林纳海峡挑战,即从加利福尼亚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游向加州海岸。如果她的壮举能成功的话,她将成为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女性。

1952年7月4日清晨的太平洋海面,笼罩在浓雾中。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船都几乎看不到。她一个人坚定地游着。千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已经15个小时了,她还在加利福尼亚西海岸附近游着。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终于,她感到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请求拉她上船。随船的教练及她的母亲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浓雾弥漫,什么也看不到!

最后,在她的请求下(从她出发算起15小时55分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随行的船,其实这时她离加州海岸已只有半英里远了!

后来她总结道,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说实在的,”她对记者说,“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就能坚持下来。”

迷茫的目标,动摇了她的信念。

两个月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仍然是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第一个女性,且比男子的记录快了大约两个小时。

因为这次她有了非常清楚的目标。

目标产生信念,信念产生动力。

既然选择了“生”,那么请君自救吧!

天才与苦难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种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天下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昏厥症,已使他白布裹尸装入棺材。七岁又险死于猩红热。十三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手中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八次。

上帝搭配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

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旋涡。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五个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其中有拿破仑的遗孀和两个妹妹。姑嫂间为他展开激烈争夺。

但他不齿于上流社会生活,认定命该受苦受难。在他眼中这也不是爱情,而只是他练琴的教场和获得惟一一个儿子的公平交易。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他亲人。

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人们不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这问题一时难说清。但人们分明知道:弥尔顿、贝多芬和他被认为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或许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论摁着计算器早已计算搭配好了的呢。

并非苦难成就天才,也不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苦难很多人都可能会碰到,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过来了。退缩的人就此沉没,过来的人成了天才。

努力就从少年始

宋朝林逋《省心录》说:“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意思是:少年时期不勤苦学习知识和本领,年老体衰时必然备受艰辛;少年时期能刻苦耐劳,年老时必然安逸舒适。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年少时学到了知识和本领,日后就可以大有作为,年老了生活就可安安乐乐了。反之,少年时没学到什么知识本领,日后难有作为,年老时就难免捉襟见肘了。

岁月不饶人,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深知时间的宝贵,对于时间的流逝,人们常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毛泽东同志对时间的流逝也是深有感触,有诗句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而大自然所赋予人们的财富,最平等的就是时间,无论公侯将相、志士商贾、乞丐流民,均是同样的尺度,同样的宽厚,同样严厉,一旦逝去,不复再来,岁月如梭、华年似水,当白发复顶,夕阳西下,回首一生,有片刻之感,对于浩瀚宇宙来说,犹如沧海一粟。许多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光,顾自在游戏场中蹉跎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反正“未来是我们的”,常常是今日已过,明日再说。浪掷光阴,暴殄人生。

一个能奋发图强的人,必定是有时间观念的人。汉代的张良在成名以前,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考验。少年时的张良一日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的老人。老人三番五次地支使他,张良都一一照办了。于是老人指点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凌晨,你到这里来见我。”五天后,张良见天快亮了,就赶紧起身到桥边,不料老人已等在那里。老人对他说:“应约而来,却不守时,比老人还晚到,你再过五天来。”过了五天,张良听鸡啼了,又赶紧赶去,却见老人还是比他早到,又是怒冲冲地说:“为什么又迟于约定时间?再过五天来”。这次张良在第四天的晚上不敢合眼,刚过半夜就去桥上等候。老人姗姗而来,见他果能勤于守时,十分高兴,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然后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传授于他。张良得此书后日夜攻读,日后果然运筹帷幄,为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出谋划策,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

人生于青春,正如一年之于春与一日之于晨,能够在这一时期以充沛的精力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努力锻炼,就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志之人,当及早发奋,以求必成。

老骥伏枥,毕竟日已近暮,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以说是惜时的最为普通的一条诫言吧。

强者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汤姆·邓普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结果,他能做到任何健全男孩所能做的事:如果童子军团行军10里,汤姆也同样可以走完10里。

后来他学踢橄榄球,他发现,自己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玩的男孩子都远。他请人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

但是教练却尽量婉转地告诉他,说他“不具备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促请他去试试其他的事业。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球队,并且请求教练给他一次机会。教练虽然心存怀疑,但是看到这个男子这么自信,对他有了好感,因此就收了他。

两个星期之后,教练对他的好感加深了,因为他在一次友谊赛中踢出了55码并且为本队挣得了分。这使他获得了专为圣徒队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赛季中为他的球队挣得了99分。

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那天,球场上坐了六万六千名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只剩下了几秒钟。这时球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线上。“邓普西,进场踢球。”教练大声说。

当汤姆进场时,他知道他的队距离得分线有55码远,那是由巴第摩尔雄马队毕特·瑞奇踢出来的。球传接得很好,邓普西一脚全力踢在球身上,球笔直在前进。但是踢得够远吗?六万六千名球迷屏住气观看,球在球门横杆之上几英寸的地方越过,接着终端得分线上的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汤姆队以19比17获胜。球迷狂呼乱叫为踢得最远的一球而兴奋,因为这是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手的球员踢出来的!

“真令人难以相信!”有人感叹到,但是邓普西只是微笑。他想起他的父母,他们一直告诉他的是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他之所以创造这么了不起的纪录,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们从来没有告诉我,我有什么不能做的。”

可见,要想获得成功,在你的心理一定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只做心里认为对的事

剑桥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她成长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从8岁时她就开始学习钢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但不幸的是,她的听力却在渐渐地下降,医生们断定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12岁,她将彻底耳聋。可是,她对音乐的热爱却从未停止过。

她的目标是成为打击乐独奏家,虽然当时并没有这么一类音乐家。为了演奏,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演奏的音乐。她只穿着长袜演奏,这样她就能通过她的身体和想象感觉到每个音符的震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她的整个声音世界。

她决心成为一名音乐家,而不是一名聋的音乐家,于是她向伦敦著名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聋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接收她入学。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她顺利地人了学,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她的目标就致力于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并且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章,因为那时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

至今,她作为独奏家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因为她很早就下了决心,不会仅仅由于医生诊断她完全变聋而放弃追求,因为医生的诊断并不意味着她的热情和信心不会有结果。

罗斯福总统的夫人曾向她的姨妈请教对待别人不公正的批评有什么秘诀。她姨妈说:“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了。”避免所有批评的惟一方法就是只管做你心里认为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会受到批评的。

“不要被他人的论断束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追随你的热情,追随你的心灵,它们将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1987年3月30日晚上,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高潮终于来到了。当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时,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阵风似的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小金人。

手里拿着小金人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真的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人们也想听听这位新晋影后会说些什么。可是在期盼中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却把手举了起来,可又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全体剧组同事,感谢影迷的支持……原来,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这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上角奖获得者,竟然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其实,玛莉·马特琳出生时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她在出生18个月后,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可是这位聋哑女对生活没有失去信心,像正常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早在8岁时就已经加入了伊利诺州的聋哑儿童剧院,一年后就在《盎斯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但16岁那年,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毕竟她已经长大了,她不能总是待在这里,走是迟早的事怕。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演技。

1985年,19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彻底改变了玛莉的命运,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由于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大获成功,女导演兰达·海恩丝随即决定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还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使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