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曹雪芹、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声叫!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敢于放弃才会获得关好的人生
肖恩被公司解雇了。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十年,尽管工资不高,但轻松的气氛和闭着眼睛都能做的工作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可是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
他开始四处找工作,但已经落伍的文化和技能使他四处碰壁。后来他一狠心把存在银行里的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做起了小生意。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还是挺了过来。一年之后,他的小店挖到了第一桶金,十年之后,他已成了一个大集团的总裁,这一切都是“晴天霹雳”带来的好处。
人总有惰性,当我们习惯了某种坏境时,我们就会停止前进的脚步。比如当我们习惯了一家公司之后,尽管我们会对诸如薪酬、福利等有诸多抱怨,可很少能下决心离开这个地熟。再比如当我们的企业在当前的领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时,我们总是安慰自己“或许还有转机”,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会向其他领域转移。
为什么做出改变会如此困难呢?因为改变就意味着更多的风险,而风险总是不招人喜欢的。
只有在遭遇“晴天霹雳”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被迫做出改变,就像肖恩。
安于现状是成功的敌人。当你在安逸的环境中徘徊不前时,你的信念就会消失,期望就会降低,勇气就会减弱,积极和敏锐就会变成懒散与麻木,最后你会变成一个一无所成的人。企业也是一样。当企业自满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再注意找出那些缺陷和隐患,不再进行改革和提升时,企业就会在市场突然变化时死掉。
在我们的一生中太需要“晴天霹雳”了,因为只有它才能彻底打破安逸的环境,才能去掉我们身上的安于现状的惰性。只有医生告诉我们“再不改变生活方式,上帝就会马上召见你”时,我们才会开始运动、注意饮食;只有恋人气愤地要求分手时,我们才会对他(她)表示出我们的关心;只有上司告诉我们“再给你一次机会,再不能提高绩效就走人”时,我们才肯去尝试新观念、做出新创意;只有顾客都走光的时候,我们才体会到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非要等到被生活碰得头破血流时才去改变呢?
自己制造些“晴天霹雳”吧,一则可以警醒自己别被安逸的生活所陶醉;二则可以给自己更大的压力,把握更多的成功机会。聪明人不需要“晴天霹雳”式的警告,他们自己会主动打破现有的安逸,改变自己,时刻准备迎接新的开始。
高红是知名的电气设计师,她最终决定去广州一家电器集团供职,是因为老板许诺她让她担任设计规划部副经理,并每月享受1000元的职位津贴。高红觉得,一进公司就是副经理,那以后自然前途无量,于是欣然前往。
进了公司,她才发现,设计部有1个经理、3个副经理。经理不在,谁也不敢说了算,副经理就是闲职。副经理的工作就是在设计方案上划个对号,然后交给经理决定,只是个“二传手”而已。
高虹觉得再这样下去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虽然工作清闲,薪水也高,她还是毅然辞职,“跳”到一家有充分发挥空间的民营公司,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高虹放弃了现有的安逸生活,去寻求能给自己带来发展的新生活,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改变。如果没有一种敢于放弃的勇气,高虹也许还呆在“二传手”的位子消磨时光。她的放弃和放弃后的成功,证明了改变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固步自封会让人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只有改变才能提高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如何选择有前途的专业
选定科系差小多就是选定职业。现在一般高中一年级甚至更早一点时间,便开始分科训练,准备高中毕业后迎接高考。
你选择什么学科呢?以什么作根据来选择呢?现在的学生大多不免短见,“戴着近视眼镜”看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严重地倾向功利主义。他只看现在社会上时髦什么职业,什么职业容易赚钱,什么职业容易找到工作,便选与这种职业相关的学科。如时髦外贸他便选外贸,时髦公关他便选公关……却不视自己的性情、兴趣、优势和能力。这于他的前途和未来极为不利。这简直是对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自我放弃。
萨特曾经说:“生命的意义要靠你去给予。人生价值不是别的,而是你所选择的那种意义。”
我想,一个人不该这样戴着近视眼镜选择学科和将来的职业。也许由于太年轻,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前途,也许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和突出的优势,在选择科目时不知所从。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那么,要多与老师、同学、家长、长辈们交流意见,坦诚地准确地向他们描述自己,让他们来出些主意。可是,必须记住,所有别人的主意,仅供参考,最终的选择还需要自己作出。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综合各人所见,谨慎而果断地作出合理的选择。
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自主能力,突出的爱好和兴趣,自信在某些学科有明显的优势存在,那么,在选择科目时最正确的策略便是:随着自己的兴趣走,爱什么就选择什么,哪方面有优势就选择什么。爸爸妈妈、亲戚朋友等等所有的人,要你考外语、考生物学、考经济专业,不要你考历史、考文学、考哲学,都不要理睬他们,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了。要力排众议,我行我素。
胡适考取官费留学后,他的哥哥为他出国送行时说:“我们的家早已破产中落,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整门楣。你去学开矿或造铁路吧,这些学科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千万不要学与此没有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当时胡适回答哥哥:“好的。”开船后,胡适在船上想,自己对开矿没兴趣,对造铁路也不感兴趣。干脆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学有用的农学吧,也许这将来对国家社会有些贡献。于是学了一年农学。虽然每门课成绩还不错,但他对这些没有兴趣,决定转系重新选课。这时他又犯难了,选课用什么做标准?听哥哥的话?看国家的需要?还是凭自己的爱好?最后他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情所好,选择了文学和哲学。胡适终于以文学和哲学成为著名大家。若当初他唯心地听了哥哥的话,选择了当时容易找到工作的开矿和造铁路,也许胡适将终生默默无闻。
胡适认为,选择科系时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但这个标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标准并不重要。因此,在定主意的时候,便要依着自我的兴趣走——服从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胡适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一个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院学外科,那么文学院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医疗界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饭桶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他自己的损失。
伽利略的父亲是个著名数学家,他父亲叫他不要学数学这一行,说这行没饭吃,要他学医。可是伽利略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最后还是选择了学数学。由于浓厚的兴趣与天才,他创造了新的天文学、新的物理学,终于成为近代科学的开山大师。若伽利略从父之言学了医学,我们可能根本听不到伽利略这个伟大的名字,也许整个近代科学的进程都将缓慢几步。
当然,我们更加清楚,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许多无可奈何,尤其在一个人口急剧增长,升学就业机会十分艰难的环境里,在职业选择上、在报考专业时,一般人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只有被选择的自由。比如,大专学校计划招收的专业、各专业计划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有的专业只定点招生,这一切都由不得你自己选择,而你在选择科目时,也无法不考虑这些非自己所能左右的因素。如果你所感兴趣的那门学科当年没有招生计划或者不在你所在的学校招生,这时你便处在无可奈何的境地,只能改变初衷,重新设计自己。
人的兴趣也常常会因实际处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尤其作为青年学生。终生专一其志,始终不变初衷而又获得成功者(这当然是幸运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是太少太少,现在知识更新迅速,不断更新的世界,在不时地向你招手。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本酷爱文学,鲁迅称他发表的小说写得“有关东大汉的气派”,他希望成为文学家。可是因为家里穷,读不起高中,写小说无法谋生,被迫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生。此后不久他就爱上这行,迷上植物学,在大森林里干得愉快开心,成为中国亚热带植物学研究的权威,享誉中外。
所以,在选择科目的瞬间,如果万一处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你也大可不必丧气,不必抱怨,等待着一个新的目标向你微笑吧,也许有一个更加吸引你的领域在等待着你去大显身手呢!
把握好职业方向
目标是一种方向,需要你恰当地选择。假如你的一个目标发生了问题,应当马上更换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挖掘你自己!1888年,作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先生成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一时声名赫然,1893年夏天的某个时候,詹姆斯·威尔逊先生到华盛顿拜访里凡·莫顿。在谈话之中,威尔逊偶然问起莫顿是怎样由一个布商变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说:“那完全是因为爱默生的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还在经营布料生意,业务状况比较平稳。但是有一天,我偶然读到爱默生写的一本书,爱默生在书中写的这样一句话映人了我的眼帘:“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特长,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顿时使我改变了原来的目标。
“当时我做生意本来就很守信用,但是与所有商人一样,难免要去银行贷些款项来周转。看到了爱默生的那句话后,我就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当时各行各业中最急需的就是银行业。人们的生活起居、生意买卖,处处都需要金钱;天下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要翻山越岭、吃尽苦头。
“于是,我下决心抛开布行,开始创办银行。在稳当可靠的条件下,我尽量多往外放款。一开始,我要去找贷款人,后来,许多人都开始来找我了。”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只要脚踏实地去做,不可能会失败。
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一生干着不恰当的工作而遭到失败。在这些失败者中,有不少人做事都很认真,似乎应该能够成功,但实际上却是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勇气放弃那耕种已久但荒芜贫瘠的土地,没有勇气再去找那肥沃多产的田野,所以,只好眼看着自己白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消耗了宝贵的光阴,但仍然一事无成。其实,他们早该知道,这完全是由于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可能仍然糊里糊涂,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如果你以相当的精力长期从事一种职业,但仍旧看不到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希望,那么你就应该反思一下:从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来说,自己究竟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走错了路,就应该及早掉头,去寻找适合自己、更有希望的职业。
如果你所从事的事业一直没有成功的希望,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不要再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力量,而应该再去寻找另一片沃土。
当然,在你重新确定目标、改变航向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尤其不可三心二意,不可以既要抱着这个又想要那个。在美国西部。有一位著名的木材商人,他曾经做了40年的牧师,可是一直无法成为一个能胜任而出色的牧师。他考虑再三后,对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有了全新的认识,于是立刻改变目标,开始经营商业。他从此一帆顺风,最终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木材商人,富甲一方。
两颗同样的种子由于落在不同的地方,一颗长成蓬勃茂盛的参天大树,一颗长得瘦枝细叶、异常矮小。可见,环境对事物、对人的影响力也不容轻视。
一个人由于找错了职业以致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干,这实在是件可惜的事情。但是,只要他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晚了一些。也仍然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完全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到那时,他一定会感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都焕然一新,似乎变成了一个新人一般。
没有兴趣的事不要碰
善于根据兴趣确定自己的职业。并以此推销自己的优势是择业成大事者的起点。
罗素说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使“我之所爱为我天职”。也就是说,他要把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作为其终身职业。这的确是个值得效仿的好榜样。
要确定你的终生奋斗目标,首先要问问你自己的兴趣所在。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我喜欢做什么?”“我最擅长什么?”一个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事业的目标,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能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爱迪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难怪他会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