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美好的人生(智慧必读丛书)
11213300000014

第14章 美好人生从赞美开始(2)

一位警卫巡逻时发现公司仓库门口的灭火器坏了,及时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派有关负责人买了新的重新布置好。一晃半年过去了,谁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库房因电线短路突然起火,被及时扑灭。忙乱中,经理想到的,首先是那位细心的警卫。如果不是他发现灭火器已坏,及时换置,库房恐怕完了,公司也保不住了。于是,经理当场表扬了这位警卫,并代表公司向他致谢,号召全体职工向他学习。事过半年,日夜繁忙的经理竟然还记得警卫的报告,着实让他感觉心里暖烘烘的。如果把事情割裂开来,这位警卫早就站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了,谁也不会发现其报告的重大意义。一只小蛀虫可以毁掉一艘大船,一滴滴水珠可以拯救奄奄一息的沙漠跋涉者。小事,的确不小!

要留心观察,细心思考

因小事往往很容易被人们忽视。要想从小事赞美别人必须自己做一位有心人,善于发现赞美的体裁,发掘潜藏于小事背后的重大意义。这就要留心观察,细心思考。

小事犹如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如果你不留心鉴别,它就永远埋藏于土层或山野中,人们很难发现其价值所在。那么,我们的社会便会如同山野般荒凉而无温情,置身其中,犹如繁华的沙漠。相反,如果人人都去挖掘一滴水中的世界,那么,在彼此的赞美中,人们获得的,是人世间荡漾的温情。

让更多的人知道

有些特定的情况下,发生在两人之间的一件事情,似乎不足挂齿。你事后若再提起它,自认为曾受益匪浅,但曾给予你的人却或许认为微不足道。而且,你们已是以诚相见的老朋友,某些称赞在人看来是客套甚至俗套,画蛇添足。这种事情,你不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当众宣布,这不失一发挥小事意义的上策。

1990年1月5日,倪萍同牛群主持第一期"综艺大观"。当时,她非常紧张,但牛群却笑哈哈地给她鼓劲说:"泥巴,你不用紧张,有我在。如果一旦忘词了,你就笑着看我,我就假装我自己忘词了,这样观众就会以为我出错了。"牛群的大仁大义使初上屏幕的倪萍大为感动,她终于顺利闯过了第一关,行云流水般圆满完成了她的主持工作。但牛群的话一直深深铭记在她心里。1997年1月5日,在7年后的同一天,牛群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牛眼看家"摄影展,由倪萍和赵忠祥主持。倪萍在开场自中讲述了在自己心中埋藏了7年的小事,并由衷地赞扬道:"这就是牛群的人品,今天,牛群的摄影展应该说是靠他人格的魅力成功的。他的作品像九月金秋的庄稼,件件饱满充盈。"牛群在演艺界是一位广受赞誉的相声演员,对他的称赞不仅是因其演技,也因其心地纯正的人品。当初那句话,在倪萍看来,的确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了。但在牛群眼里,只是小事一桩,说过以后自己早忘了。以后,他们友情日增,倪萍更无法说起并致谢。在他的摄影展上,大庭广众之前,悠悠地述说发生在这位名人身上的一件小事,不仅表达了倪萍的感激和谢意,而且可以让广大观众了解牛群,使大家更加喜爱这位笑星,并以他的摄影品味他的人品,可以说,那件小事,放到7年后的这一场合,意义的确不小了。

排除遮挡视线的障碍

大多数人不愿从小事上称赞别人,这是因为现实中有许多障碍,遮住了他们的视线。

第一,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使人们认为别人做的事都是"分内"的事,"应该"的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做不好应受批评,做好了就算尽责。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很多人不能正视别人的小成绩。

第二,有人胸怀治国平天下的大志,眼高手低,对于"小打小闹"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事情没什么了不起,小菜一碟,形同虚无。

第三,"熟人效应"。周围的人对大家来说,太熟了。要么,就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不消说什么;要么,就是熟视无睹。每天我们走在干干净净的马路上去上班,都认为这无所谓,脏了该骂清洁工。父母为你沤心沥血,碾平生命道路上的坎坷,我们却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你眼里,是"隐形人"。同事、朋友时时都在关照你,你却受之泰然。

做一个内行的赞美者

赞美是一门学问,其中奥妙无穷,"懂行"是一个重要法则。"懂行"的实质是能抓住赞美的事或物的实质,不说外行话,让别人听起来在行、老练。许多人常犯外行的错误,见了什么都说好,见了谁都说高,有的是不懂装懂,有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语言不到位,说不到点子上去,切不中要害,缺乏力度。在书法展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的人发出这样的赞叹:"这字写得真好!"问他究竟好在哪里,他支吾半天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或者有人慨叹:"这手字真乃绝活!我一个也认不出来!"如此赞扬,岂止浅薄,简直是出言癫狂,岂有此理!

做一个内行的赞美者,要懂专业知识。常言道:"隔行如隔山。"现代社会中,专业分工很细,各专业相对独立,自成相对封闭的系统。如果知识面狭窄,无疑就成了"门外汉",空怀一颗善良的心,却找不到赞美的话题。

首先,要善于使用专业术语。术语是构成一门学问的细胞,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概念。俗话说,各行都有各行的行话、"黑话"。曲艺中有吹、拉、弹、唱,其中又各有丰富内涵;相声中有说、学、逗、唱;围棋中有边、角、星、目、棋筋、收官等;书法中有筋、骨、神、锋,这些,,都是某一领域中的"行话"。在一定的场合下,你用专业术语予人以赞美,让人觉得你是"圈内人",你的赞美才会让人觉得可信,有权威性。

一次,赵培鑫把年轻的唐在炘介绍给程砚秋大师时,夸奖道:"这是唐在炘,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在炘对老生、青衣、花旦都拉得好,近来潜心钻研你的程腔,依我听简直跟周昌华拉得一模一样。"当时,唐在炘正从师周昌华学胡琴,为京戏吊嗓子,还是一位没有名气的年轻人,程砚秋则是一位京剧大师,梨园名家。如果赵培鑫的介绍没有相当的水平,这位年轻人恐怕不会引起程砚秋的注意。赵培鑫的介绍却非常内行。他的术语,如"老生、青衣、花旦"用得恰当而娴熟,显示了自己对京戏有一定的研究,对京戏人材有一定的鉴赏力,具有知人识人的功底,看人一般不会看错。特别是他说唐在炘正潜心研究程砚秋创立的程腔,更令大师高兴。

其次,对某一行要有一定的造诣,你的赞美才会令内行人接受,并视你为知己好友。还是以唐在炘为例,唐在忻同程砚秋的谈话,显示了这位年轻人对京戏的了解和认识。

程:"你跟昌华学的胡琴?"

唐:"嗯,跟周先生学了三年了。"

程:"学戏吗?"

唐:"也学。"

程:"好。"(含笑点了一下头)"刚才,培鑫说你原来拉余派老生?"唐:"是的,他的演出是我拉的。但我喜欢拉青衣,更喜欢您的戏!"

唐:"您的唱腔深沉、细腻、节奏感强、新颖动听、变化多。特别是愁戏,感情真挚,包含有丰富的内容……"

程砚秋凝神听着,目光渐渐变得柔和而深邃了。最后,他很高兴地说:"好!我们京剧必须提高,就是需要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参加进来一起搞。我欢迎你呀!"后来,二人成为关系密切的挚友。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外行。毛泽东曾提出过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今天,我们已面临着一个外行赞美内行的问题。方法的主要点就是要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变得内行一些。比如,在会见一位从事某种专业的人员之前,搜寻一些关于该专业的书籍等信息,细心研究,并了解一下这人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内行的谈话者。记者们由于从事新闻职业,在人们的跟里,他们上天人地,无所不知。实际上他们也并非什么都精通,他们的方法就是在采访前先想方设法使自己变成一个内行,或准内行,在采访时便可抓住问题的实质,侃侃而谈。

有一次,我接受了去北京市环卫局调研的课题任务。在此之前,我对环卫作业知之甚少,就从各方面搜集了一些材料,坐下来认真研读,自觉差不多。后来到了环卫局,与局领导接洽时,我先恭维几句:"咱们市环卫局有着优良传统,劳动模范时传祥就是咱们局培养出来的。"环卫局领导很乐意听,给我讲了些当年时传祥背粪的感人事迹,谈话立刻活跃起来。我进一步说道:"当时环卫作业设施落后,运粪靠人工背,垃圾靠人工扫。据了解,近些年来局里做了大量工作,改善了环卫设施,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但人们对环卫作业了解很少,认为环卫不过是扫扫垃圾就行了,其实还有垃圾运输、消纳工作,更复杂、辛苦重要。我这次来调查,就是想了解一下环卫工人的酸甜苦辣,向社会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环卫局领导听后很高兴,热情地为我的调研开了绿灯。现在,社会上调研、采访的事很多。一些人根本什么也不懂就下去调查、采访,被所到单位的领导和职工看不起,认为这样的人所进行的调查、采访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们的报告不会有什么影响和权威性。我在这次调研中,环卫局领导首先意识到我对环卫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不仅提到了他们引以为荣的时传祥事迹,而且对环卫作业的辛苦深表同情、支持和赞扬,这就大大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并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调查会对宣传环卫起到一定的作用。因而,对我的要求欣然接受。

内行的赞美者还表现为独具慧眼。独具慧眼的赞美者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优点、长处和意义。比如,面对一副书法,几乎所有的人都出口叹道:"真是太绝了!""我再练十年恐怕也赶不上!"书法家对这样的恭维早就习以为常了。独有一位幽幽赞道:"常言说,字如其人。您的字遒劲有力、运笔沉稳,是和您刚正不阿的秉性、沉着老练的处世态度分不开的。"谈字论人,在行在理,独辟蹊径,巧妙换了个新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赞美与众不同,技高一筹。

真诚的赞美常常是有所保留的

许多到过美国的朋友谈起美国的风土人情时,往往感觉到老外们随便乱用最高级,缺乏真诚感。你送他一支钢笔,他就大惊小怪地对你说:"太好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钢笔!"你请他吃一顿中餐,他就兴奋的拥抱你,大声叫嚷:"味道好极了,这是我吃过的最丰盛的一顿饭。"很明显,老外们把自己的赞美夸大到再也不能扩展的程度,让中国朋友听起来觉得虚假,很是接受不了。

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人,赞美别人时,一是太繁琐,不管大事小事都滔滔不绝,乱说一通,总怕自己的赞美太少,不能满足别人。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老好人",他赞美与否已没有多大意义。二是自己不留余地,让人感觉他不是在真诚地赞美,而是在吹牛。

其实,真诚的赞美应有所保留。这就好比一个气球,似乎是把它吹得越大越好,但越大越不保险,说不准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与其让它爆炸,不如吹小点,让人感觉心里踏实。

有所保留的赞美,应该是有比较性的赞美

两个人或两件事相比较,在夸奖对方的同时,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差距,使对方对你的赞美深信不疑。有一次,汉高祖刘邦与韩信谈论诸将才能高下。刘邦问道:"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兵马?"韩信回答:"陛下至多能指挥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你能指挥多少兵马呢?"韩信自豪地回答:"臣多多益善耳。"刘邦笑道:"既然你带兵的本领比我大,却为什么被我控制呢?"韩信很诚实地说:"陛下不善于指挥兵,但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控制的原因。"刘邦自己也曾说过,统一指挥百万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不如韩信。这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对自己的评价。韩信的赞美,首先肯定了刘邦有控制大臣为自己效命的能力,但又指明了他在带兵作战方面与自己相比有不足之处,正与刘邦的自我评价相吻合。话说得很实在,很坦诚,刘邦不但不怒,反而很满意。此时,韩信与刘邦关系已很紧张,如果他违心地恭维刘邦,调兵遣将无所不能,恐怕刘邦不愿意听,甚至会怀疑他在吹捧,麻痹自己。

有所保留的赞美,还可以根据对方的优、缺点,提出希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诚的赞美应既要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同时要看到他的弱点和不足,讲究辩证法。常言道:"瑕不掩玉",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希望,不仅不会损害你赞美的力度,相反,却使你的赞美显得真诚、实在,易于为人接受。尤其是领导称赞下属时,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把握住分寸,要有所保留。可以多用"比较级",千万慎用"最高级"。领导可以在表扬时,把批评和希望提出来。否则,被表扬者尾巴翘得老高,不利于进步,也不利于其他下属接受。

这种有所保留的赞美也可用于下级向领导"进谏"时,先称赞其成绩,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顾了领导的面子,也使领导易于接受。王处长是一位刚刚提拔上来的新手。一次生活会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见。大家碍于面子,没有人敢伸这个头。最后,处里的"元老"刘文革说了:"王处长到处里后,可谓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处里的工作现在已有了头绪。大家比以往更团结,成绩也是有目共睹。只是最近大家手头有点儿紧张,希望王处长能替大伙解决解决。"王处长听后,意识到该给大家搞些生活福利,采取一些措施。刘文革可以说是提意见的高手。他先肯定王处长上任后的成绩,使领导心里美滋滋的,然后再轻描淡写地提出大伙的意见,反映出他对下属关心不够,体贴不够。这种方式,容易使领导意识到自己成绩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称赞的,而不足只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进不足的积极性。

真诚的赞美不应该把问题绝对化。像"最好"、"第一"、"天下无双"之类的帽子别乱戴。有个企业的广告词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显示了企业的真诚承诺,而不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在消费者中影响很好。实际上,一般人都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如果你的赞美毫无遮拦,就会让人感觉你曲意奉承,难以接受。赞美时必须记住:一个人的成绩和优点毕竟是有限的。许多伟人看自己时,也都是有所保留。毛泽东曾说过,他能够做到三七开就可以了。更何况一般人呢?因此,赞美别人,应当一分为二,有成绩就肯定成绩,有不足也要说明不足,控制好赞美的度。

现代社会,已日益打破了各自的封闭状态,进入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互相联系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交往,都希望自己成为赞美能手,使自己广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就请记住,赞美首先要真诚,真诚就要有所保留,而不是全盘肯定。你可以大谈其优点、长处、成绩,不谈其不足,也可以既赞美又批评,还可以提出你的希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

称赞对方的才华

希腊有句谚语:"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才能,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幸福的源泉之一。我们赞美一个人,就要深深地打动他,而最能打动他人的赞美,莫过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