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美好的人生(智慧必读丛书)
11213300000019

第19章 美好人生从赞美开始(7)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对婆媳同看电视,每当出现战争的场面,婆婆就把电视关掉,也不准媳妇看。媳妇不好明问,又百思不解,后来就请教于家庭问题咨询机构,经过详细了解,原来这位身为婆婆的人,有一个儿子在二战中阵亡,以致每当"触及"战争的往事就有了这个反应。自此,媳妇也就因了解其中原委而丝毫对婆婆不再有埋怨之情。

当我们在日常闲谈,推销之际,应养成随时注意接收对方"身体信息"的良好习惯。

依行为语言学研究的说法,除了嘴巴之外,全身"最会说话"的部位是"眼睛",当瞳孔受到外来的刺激,会放大至十倍。所以,孟子也说"观其眸子"。如此则"人焉瘦哉"!可以因而更真切了解一个人。

其次,手部动作也是明显部位,当面谈的客户伸手拿保险简介过去看,是个良好的讯息。双手置于膝上,身体前倾,靠近我们,也是个好信息。

脚也是传递信息的善言者。一对夫妇,情侣在谈话时,如果有第三者加入,往往会不自觉的双脚脚尖相向,身体各自稍为转向对方,而成为一个"较封闭的天地"。脚踏在地上,脚尖却上下动,通常表示烦躁不安。

我们自行做更深入的观察体会,便能总结出更多的身体语言。同时,既然明白身体传达如此重要、准确的讯息,一方面要知彼--尽量了解对方的各种讯息真意所在;一方面要知己--明白自己的身体语言有那些须改正的不良姿态。知而后行,知行合一,对我们工作上将有莫大助益。

在与人交谈时应注意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语气、眼神、手势、表情等,有时对交往效果有很重要影响。非语言成分在相互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善于倾听,礼貌待人,与人交谈时"洗耳恭听"是最基本的礼貌。交谈中要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插言打断别人的谈话,学会虚心倾听别人的讲话,这样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交往过程重要,还注意动作行为。就像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恼一样,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细小动作,也能使人顿生厌恶。因此交往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合理地运用礼节性行为,运用得当的礼节性行为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礼节性行为使用得当会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交往时应注意采取适当的身体姿态,自觉地控制自己,采取善意的身体姿态,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

交往中善于体察对方的心境,适时恰当地予以心理满足,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同心境下的人有不同的情感需要,交往中若能恰当地把握,根据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情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满足,往往会大大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利于交往顺利进行,利于交往程度的加深。

赞美要有主旨

每个人的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赞美鼓励下绽放。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且赞美每一次的进步,就能唤醒他所拥有的内在宝藏,因为人们最在意赠予。

凯斯·罗伯在自己的公司也运用了这一原则。需要印刷的东西有些是要求很精细的。但印刷工是位新人,他不太适应他的工作。他的直接领导很不高兴,想解雇他。

当罗伯先生知道了这个情形以后,亲自来到印刷厂,跟这位年轻人谈了一谈。他告诉他,这是他在公司所看到最好的成品之一,他还指出好在那里以及那位年轻人对公司的重要性。

这能不影响那位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吗?几天以后,情况大大改观。他告诉他的同僚,罗伯先生非常欣赏他的成品。从那天起,他就成为一位忠诚细心的工人了。

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壑智地说:"若与我们大脑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处于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中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是习惯性的未能运用它。"

在这些习惯性的未能运用的能力之中,又有一种你必定没有发挥出来,那就是赞美别人、鼓励别人、激励人们发挥潜能的能力。

一个先生发现对太太的赞美实在太少。为了弥补以往的过失,回家后要学着对太太赞美一番。嗯!就这么决定。他迫不及待地等到下班时间。回到家,当太太开门的一刹那,他大声地说:"我要赞美你;我要大声的赞美你;用口不停地赞美,从黑夜到自昼。我的赞美永不止息。"

他的太太瞪大了眼,一脸迷惑的样子问:"你在做什么?"

其实明眼人马上可以看出,这位先生虽然表情很好,语调很棒,用词也有一点诗意,但惟一缺少的就是没有主题。他没提到是要赞美太太的美丽、气质、能干或聪明。很明显,没有主题的赞美就不是一种赞美。

但有趣的是有很多聪明人,头脑好得不得了,甚至有可能让他在学校教授语言逻辑这类学问也会运用自如。不过来到教堂站在圣殿前,突然头也花了、脑也糊了,连基本的语言能力都有问题。结果就经常在礼拜中,听到领唱者用力的"赞美主"!顿时间,教会满溢了没有主题的赞美,几乎与之前所说那位先生的情形一样,而惟一的不同点就是加了"哈利路亚"与"阿门"。

一些没有主题的赞美充斥在我们的敬拜中。在一阵热烈激情的"赞美"后,这些领唱者在台下所受到会众的赞美,比他对上帝的赞美还合乎语言的逻辑。

什么是赞美?在一个真诚的赞美之前,会先经历到伟人的各种特质,如:伟大、创造、慈爱、恩典等等。确实经历"上帝"的恩典之后,才能有发自内心真诚又有主题的赞美,要不,只是虚伪说谎而已。

仁慈的语言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想成为一座孤岛,人人可望获得知音。获得知音的有效方法是让我们掌握赞美别人的艺术,让我们的语言变得仁慈。一位作家说:"我将赞美我的敌人,他们将变成我的朋友;我将鼓励我的朋友,他们将变成我的兄弟"。言辞可以安慰人,也可以激怒人。当你赞美大多数人的优良品质时,你就说出了他们最愿意听的话。

美国的电影演员克里斯托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仁慈的语言不仅能带来快乐,关键时刻还能拯救生命。

1995年5月的一天,我的生活彻底的改变了。

我在弗吉尼亚州参加马术比赛,我骑的那匹马在跨越第三个障碍时突然收住了马蹄。这样,惯性使我的身子往前冲,越过马头摔了下去,然而我的双手不巧缠在了缰绳上,我腾不出手来平衡自己,头朝下着地。我身高一米九,体重90公斤,就凭着这样的身子骨,我在电影《超人》中扮演超人而一举成名--然而,这样的分量头朝下着地的后果可想而知。我当时全身失去了知觉,像一个淹没在水里的人快要窒息而亡了。

5天后,我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弗吉尼亚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里,神经外科主任约翰·简告诉我,我的第一及第二节颈椎已经折断,能活下来算是万幸了。他还说,我可能再也不能够正常呼吸了。所幸的是,我的脑干,也就是紧贴受伤的部分,似乎没有受到影响。简说,我的颅骨和颈椎要动手术才能重新连接到一起。他不能确保手术一定能成功,甚至不能确保我能活着离开手术室。

我突然意识到,我成了每一个人的负担,我不但毁了自己的生活,也毁了别人的生活。为什么不呢?这样一了百了对大家都有益。

家人和朋友不断来医院探望我,但那段日子我沮丧透顶,总是躺在那里,盯着墙壁,想着未来,难以相信还会有什么好的未来。只有在梦中,我才又成为一个完好的人,同妻子丹娜亲热、骑马或拍电影。醒来后我更加感到沮丧,因为梦中的一切,一件也实现不了,我只是一个占据空间的废物。

一天,丹娜在我的床边时,我有话对她说,但我带着的呼吸机器让我不能启齿,但我用眼睛告诉她:"不要救我,让我走吧。"

丹娜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她哭着对我说:"不管怎样,我都会永远和你在一起。"随后她又加了一句,这句话打消了我轻生的念头--"你还是你,我爱你。"随着手术日期的来临,我变得越来越害怕,因为我知道这种手术成功率只有50%。大部分时间我都僵直地躺在床上,悲观地胡思乱想。

可是我3岁的儿子威尔给我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一次,他对丹娜说:"爸爸的膀子动不了。"

"是的,"丹娜说,"爸爸的膀子动不了。"

"爸爸的腿也不能动了。"威尔又说。

"是的,是这样的。"

威尔停了停,有些沮丧,忽然他显得很幸福的样子,说:"但是爸爸还能笑呢。"

6月5日,我接受了手术,手术很成功。

感恩节前夕,我终于完全摆脱了呼吸器,出院回家了。在感恩节的晚餐上,一家人按照传统说了几句的感谢的话,而我的儿子威尔只说了两个字--"爸爸。"

"爸爸还能笑呢。"每个人看到的是"超人"受伤的部分,看着他躺在床上不能动,想着悲观的后果。只有他的儿子,忽略了大人们所关注的一切不幸,看到的是"爸爸还能笑"。仁慈的语言唤醒了父亲僵死的心,唤起了一家人对生活的渴望,使人们看到了美好的明天,看到了希望。仁慈的语言,改变的"超人"的命运。

静听是另一种赞美

一般来说,每个人当然最关心的是自己。有一项研究说人们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我"。喜欢讲述自己的事情,喜欢听与自己有关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正是由于这个心理,有些人便经常犯这样一种错误--不喜欢听他人讲话,他们要么滔滔不绝地与人说个不停,不顾他人做何反映;要么在他人讲话时,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显得心不在焉。这种不良的习惯实在有碍于交往的实际效果。其实,要想使人喜欢你,那就应该做一个缄默静听的人,鼓励别人多谈他们自己。静听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赞美方式,也是帮助我们事业成功的有效手段,是我们对任何人的一种最好的恭维。

在某省,很多中老年人习惯把尚未结婚的男女一律叫做"囝仔"(小孩子)--虽然年龄上已经二、三十岁,只要还没找到"另一半",就还是称不上"成人"。

有位学者多年来从事"表达说服"的研究以及从事"口才训练"教学的心得。他深深地发现,在口头传播的领域,只会"说话"而不善"听话"的人,就永永远远是长不大的"囝仔",会说、会听的人才算得上是"成人"。尤其在推销时,一位只会说的推销员远不如善于聆听的推销员,毕竟,说与听全然是"双向沟通"(Two-wayCommunication),缺一不可,必须随时保持"全线畅通",不可成为"单行道"。当你认真聆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的认真,你的全心全意,你的鼓舞和赞美都会使对方感到你是在尊重他,当然你也会得到善意的回报。

在人际交往中,多听少说,善于倾听别人讲话的确是一种风度高雅的素养。因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既表现了自己对说话者的尊重,人们也往往会把忠实的听众视作可以信赖的知己。

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注意静听的人。要使他人对你感兴趣,那就先使他人感兴趣,问他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论自己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切忌在别人与你谈话时,对他自己、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对你自己的问题要感兴趣一百倍。善于静听不仅能使自己获得尊敬,也会化解矛盾,改变他人的态度与行为。

你不要以为别人讲话的时候你在认真地听,据有关资料显示,人说话的速度大都是每分钟120至180个字,而思维的速度要快四、五倍。所以,一个人听别人讲话时若是注意力分散,常常只能听进去一半。因此,聆听别人讲话,必须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时还要辅以其他的行为和态度,不少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人际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听技巧:

1.注视说话者,保持目光接触,不要东张西望,注意对方的跟神,并发出"哦"、"嗯"的回答声,表示自己在倾听。

2.单独听对方讲话,身子稍稍前倾,情绪适应,神情随着对方的说话内容,而伴之喜怒哀乐。

3.面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随对方谈话内容有相应的变化,恰如其分地频频点头。

4.不要中途打断对方,要协助对方把话讲下去。如果别人说了一大通以后,得不到你的态度,尽管你是在认真地听,对方也会认为你心不在焉。因此,在对方谈话过程中,不妨加进点评语,以表示你在认真地听,如"太好了!""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呢?"等等。

5.适时而恰当地提出问题或插话,或者可以说"这一点我很了解"等,边听边想,配合对方的语气表述自己的意见。

6.不离开对方所讲的话题,但可通过巧妙的应答,把对方讲话的内容引向所需的方向和层次。

作为听者,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永不打岔。"插嘴"是双向表达中最大的阻碍。如若不信,请立刻加入一个交谈的行列(不论是只有两人或有一、二十人)并开始计时,在两分钟之内如果都没有人在别人开口讲话的时候插嘴打岔,才能够让人信服。十之八几的沟通困难,都由打岔而引起,我们应从内心尽力克服这一个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犯的缺点,能时时保持"用心听话"的状态,不急于表露个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改正这个毛病,而成为一位很会"听话"的人。

2.言行反应。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接电话的时候先寒暄两句,而后闭口不言,完全只听对方讲话,相信不到一、二十秒钟,对方就会问:"你究竟是不是在听?"是的,在听话的时候,要在语言、感情、动作三方面反映出我们对于对方所说的话的了解和兴趣。也就是要表现出友善和笑容,注视对方,并且随着对方的喜怒哀乐而适度产生共鸣,万不可无动于衷,面无表情。

3.移情体会。沟通时,因为双方的家庭、知识、经验、个性等方面的差距,常常会话不投机。遇有意见不同,每每以个人的看法为标准,因此更显得格格不入。这时,只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把自己设身处地成对方的情况,同时,敞开心胸让对方畅所欲言,则这种体会就能促进双方的了解,也会使对方的"防御心"减至最低,而做出更坦诚、更有效的沟通。

4.接纳释疑。遇到客户、部属、同事等抱怨某人不好、某事不对,满怀委屈,满腹牢骚时。这时,处理的程序应该是,首先客气的请对方坐下来,并友善的倾听对方,引导发言。遇到对方发表我们所不能接纳、不同意的观点,也应保持"价值中立",不立刻给予批评、判断,让对方有充分发表价值观念的自由。同时留意对方的"话中话"--弦外之音,探求真意所在。应注意的是,事情有时以"不能解决的解决"为上策,只要让他有倾吐、发泄的机会,问题本身就已解决了,不必代为出主意,提意见。从调解夫妻吵架的经验,更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在调解时,参与"是非评断",指出是夫或妻不是,等日后两口子和好如初,将会怪罪调解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