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爱表现其实是一种反映当事人向上求进步的愿望,所以并非坏事,但凡事总要有个限度,如果过于喜欢炫耀自己,比如学历、职业、出身等等,还喜欢对别人说三道四,那必定会失去朋友,大家都会对你敬而远之。其实,喜欢炫耀自己、对别人说三道四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才学,这样做不过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拿自己仅有的优势招摇,就怕别人不知道。真正有才学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他们知道,不用语言,人们迟早会知道自己的优点。喜欢炫耀的人,习惯不停地说"我如何如何……"不停地向周围人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还动不动就训斥别人,用说教的口气切断自己的人脉关系。如果你喜欢对比你辈分低或地位低的人说教,不仅不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尊敬,还会觉得你是在说大话,对你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辈分或地位一样,你的说教只能让人家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你是一个非常骄傲、不值得信任的人。这样说并不是不让你指出对方的不足,任凭错误发生,而是不要在说话的时候加上"如果是我……"或者"我曾经……"这一类的话,这样的表达方式只能让人一听就觉得厌烦,你最初的目的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
过高的音量只会有损你的形象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说话的音量?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除非是熟识的人提醒你,否则你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这个毛病。尖锐的高音往往能在你无意的时候破坏你的形象。从医学角度讲,某种声音的音频超过一定程度,就会让听到的人产生不安的情绪,严重的时候还会让人变得焦躁。圣诞节前,安文所在的公司计划订一个场地组织活动,安文就根据广告上的电话进行联系。第一个电话一接通,安文就被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对方是位大嗓门的女士,不仅语速快得让人听不清,而且她的嗓音很尖锐,让安文甚至感到头都疼。放下电话,安文知道绝对不能和这家合作。几个电话后,安文从话筒里听到了一个很淳厚的嗓音,对方的声音让她很满意,双方很快谈妥了活动方案。不出安文所料,这次活动非常成功。
低沉的声音其实可以给人以一种稳重、权威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是可靠、可信的。运用适当的声音音量,可以表明你的修养。负责接电话的人,如果声音低沉有力,则会给人以安全感,能让听的人觉得值得信任。相反,尖锐的高音只能让人觉得你没有教养,也一定会对你失去信任。很多成功人士在发表演讲的时候,不是靠音量的大小吸引观众的,而是靠低沉却有力的声音吸引大家的。最熟悉的就是马丁·路德·金的那个著名的演讲,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特有的、低沉却有力的声音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听演讲的人,大家都觉得他的话是值得信任的,是深入人心的。谁都知道"有理不在声高"的道理,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高音量并不会为你争取到优势,反而会让人造成误解,觉得你是因为心虚才这么大声音的,就可能造成"有理变没理"的局面。交友忠告:说话前,一定要先想想你将要说的话,哪怕需要花几秒的时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舌头比脑子跑得快。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神情,适时地打住话题或转换话题。
守时是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
拖延就是偷时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组合,除了要求外在的表现和语言之外,时间在人际沟通中也很重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际关系中的守时即准时赴约,遵守时间,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守时而耽误别人的时间。因为是否守时表示你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关系到你和别人之间能否真诚相交,你是否值得对方的信任。约会在现代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不管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还是朋友,迟到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信用。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迟到一会儿,又不会怎么样。"是的,迟到是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是迟到就意味着失约,或多或少都动摇着你的信用度,经常迟到的人只会给人留下"你是不讲信用的人"的印象。乔娜是出了名的"迟到小姐",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想要约乔娜见面,最好在预定的时间前再提前半个小时,否则你是不会在预定时间看到她的。一次乔娜的好朋友过生日,通知所有人晚上六点到,但是六点半的时候,乔娜还没出门,等她来的时候,生日宴会几乎结束了。对此,乔娜的解释很简单:"我忘了时间,反正我来了。"大学毕业后,乔娜到一家外企应聘,第三试的时候,对方要求她早上九点到公司,但是九点半的时候乔娜才匆匆赶到,对自己的迟到,乔娜解释是因为堵车。负责面试的经理很不高兴地说:"你明知道北京的交通不好,容易堵车,为什么不提前出门?"无论乔娜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她依然失去了这份难得的工作。这个教训让乔娜明白,不管什么样的迟到,迟到就是迟到,没有任何理由。
想要和人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吝啬自己的时间,不要动不动就抱怨:
"我很忙,没有时间。"因为经常把这话挂在嘴边的人,人际关系往往很不好。要知道,交往的频率其实和人际关系的好坏成正比,只有在人际互动的频率和时间上肯投入,交往双方的关系才会很密切。你对朋友花的时间多,也就是在同时向对方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息--你很重视他。在西方国家,能否准时赴约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信与可靠的基本原则。如果是商业活动,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时赴约,就应该至少提前一天通知对方,这是国际惯例。当然,首要前提还应该是你延期的原因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对于现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来说,最困扰的就是接待不定时来的客人了,因为对方来的时间往往和你的时间有冲突,没有什么事情比要抽时间接待朋友更难处理的了。一般和朋友见面都会约定一个时间,如果有人不守时,非得过了约定的时间才来,势必会给人带来困扰。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珍贵的,无论你是出身豪门,还是出身一般人家,尊重别人的时间就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基本尊重。遵守时间的人能够赢得对方对你的信任,也同时赢得了尊重。因为你懂得时间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人们也会尊重一个保持自己承诺的人。
惠青是在一次商业社交中认识马克的,因为都喜欢打高尔夫,他们相约以后打球的时候都由马克组织。马克每次都提前到场地,准备好球具等惠青来。但是好几次惠青都迟到很长时间,或者干脆没有来,因为场地是按时间计算的,马克不得不自己打球。马克打电话联系惠青的时候,惠青总说自己正约见客户,或者正和朋友吃饭什么的。几次之后,马克就提前确定好惠青有时间才预约她,但是惠青还是很少准时到达。马克对此很不满意,告诉惠青以后不会再约她打高尔夫了,惠青觉得马克不通人情,但是马克告诉她:"不守时的人意味着没有信用,我无法和没有信用的人打交道。"
在西方的剧院,过了开场时间而没有到的人,除非是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否则是不会准许入场的,因为迟到的人会在场地里找座位,这样会影响别人观看演出,也会影响别人的情绪。
如果朋友约你某个时间到达,最好的也是最礼貌的做法就是提前或准时到达,这样做等于是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对方:"我很重视和你的见面。"这种非语言的行为相信对方很容易就能理解,因为你的行为是对他的尊重,表示了他的重要性,对方也肯定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你,这样你们的关系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你姗姗来迟,即使你表示歉意,相信对方也很难接受。因为你的行为不仅打乱了他的计划,还会使对方觉得你不尊重和不重视他,所以无论你再怎么解释,也很难消除这一阴影。
在国外,与人见面是需要提前预约的,而且必须按照对方指定的时间,只能提前不能迟到,否则一旦错过时间,就只能预约下次。因为在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是有自己的行程表的,他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不守时而改变自己的行程。如果由于非主观原因造成不能如期赴约,最好提前一天通知对方。如果能去,最好在预约好的时间之前到达,一般是提前5分钟。这些是国际上通行的礼仪要求,想要成为人际高手,就应该坚持做到这一点。但是在传统的中国,很多人都对安排计划和遵守时间的要求比较宽松,有的时候可以随意地改变自己的计划,对去和别人会面也不在意是否迟到,反正对方都会见面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不守时的习惯只能影响人际交往。人们往往靠细节来判断对方的人品,如果能给对方留下守时的印象,自然就会觉得你是可信的。相对而言,别人给你留下同样的印象,你也会觉得对方的人品和他的守时是一样可信的,因此就能决定是否与其进一步发展关系。时间就是效率,西方人不仅自觉遵守时间,而且强调高效率。不遵守时间的人,大脑中其实根本没有效率这一概念。真正的成功者应该懂得时间的价值,守时的意义就是一个人信用的象征。作为即将融入国际化的中国年轻一代,必须要清楚一点,经常不守时的人,就是偷窃别人时间的人,是一种"犯罪"。交友忠告:无论什么约会,在约定好的时间,至少要提前5分钟到达。如果是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多提前半小时出门,要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考虑在内。在约好的前一天,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对方第二天的约会和约会时间。
言必行行必果
遵守诺言,话出口,记在心,行于世。为了保证某件事能够顺利完成,处事双方往往会签订一些协议、合同等,以书面的形式保证合作的正常进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凭借"朋友之情"或者是对对方的信任而相托要事的。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声称谁能将木桩扛到指定的地方,就能得到重赏,但是许多人都抱以怀疑的态度,觉得商鞅空口无凭。终于有一个人走出来,打算试一试,就将木桩按照要求扛到指定地点,果然得到了商鞅的重赏。经过这件事,民众增加了对商鞅的信任,对商鞅推行的新变法也就更信任,使得新变法得以顺利推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所以要避免"言过其实"的承诺,或者是任何"言而无信"的行为。
俄国作家班台莱耶夫写过一个叫《诺言》的小说,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群小孩在公园里玩战争游戏,一个大孩子对新来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说:"你是中士,而我是元帅,你就得听我的。这里是我们的"军火库",你留在这儿做哨兵,等我叫人来和你换班为止。"
"中士"很听话地一直坚守岗位,但是天黑的时候,其他的小孩都回去了,大家把这个"中士"遗忘了。公园快关门的时候,"中士"还坚守岗位,他又冷又饿,还很害怕,却不肯离开公园。一个路人看到这种情况,在街上找来一个真的少将,让少将帮忙。少将对孩子说:
"中士同志,我命令你可以离开岗位。""中士"这才高兴地说:
"是,少将同志,遵命离开岗位。"
这是一个经典的"言必行,行必果"的故事,作为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如此信守承诺,难道不是很了不起的行为吗?中国古代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后汉时期的范营卿和同窗张劭分手的时候,范营卿对张劭说,两年后的今天到张劭家拜访。两年很快就到了,张家的人都不相信范营卿会来,因为两家相隔千里,何况那时候的交通又极为不方便。但张劭相信范营卿,认为他一定会遵守承诺,果然范营卿在约定的时间内到了张家。在现代社交中,如果能主动帮朋友办事,是一件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为,承诺的时候更要谨慎,因为承诺能否兑现,关系到做人诚信的问题。
能否按承诺做到,不仅有自己努力的程度问题,还有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问题。有的时候原本能办成的事情,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在实施上出现了问题,就可能难以落实。所以那些明知无法办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能做到,千万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因为这样做不但会失信于人,还可能失去朋友。丁文常常向同事夸口自己的本事,说认识某某人之类的话。一次同事拜托丁文买黄金假期的飞机票,他答应没问题,可是几天后却告诉别人票拿不到。同事们都以为是因为假期的缘故,票不好买,就没有在意。几个月后,部门的经理让丁文去火车站托运行李,丁文说他不用花钱就可以托运,可是都快到开车的时间了,大家还是没等到丁文,经理只好自己掏钱办了托运手续。这件事情之后,大家终于明白丁文根本是个只说不做的人,他答应的事情其实都做不到。在公司里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丁文。不久以后,他被公司辞退了。
守信的人也是品德良好的人,他们能在约定好的条件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因为他们遵守承诺值得信赖,所以是人们信任和求助的对象。懂得守信的人,也是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别人可能被你"欺骗"一两次,但绝对不能永远被骗,迟早你会因为自己不守承诺而失去大家。
曾参的妻子带孩子去市场买菜,一路上孩子哭闹不停,曾参的妻子就对儿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去杀猪给你吃。"儿子果然乖乖地回家了。等她回到家里,就看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急忙阻止说:"我不过是想安抚儿子罢了,和孩子不用这么计较。"但是曾参不同意:"怎么能和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呢?孩子现在还小,你这样说话不算数,他一定有样学样。你现在欺骗他,就是教他不守信用,而你不遵守约定,就会让孩子对你这个母亲失去信任,教育孩子可不能这样做。"说完之后,曾参就把猪杀了。
人与人交往需要的是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虽然人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用相同的兴趣、情感和思想等互相吸引,但这样并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信用来维系。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能给人以信任感,让人觉得你是值得信任的。反之,总开"空头支票"的人,再三的失信,必然会引起别人的不满,让人失去对你的信任。交友忠告:成功的沟通和交流者,其最具优势的一点就是能做到诚信。一个人可以没有出色的外表、出色的谈吐,但绝对不能没有诚信。诚信,能让你成为一个最受欢迎的交流对象。哪怕一件小事,都要做到"答应了就要做到",不要忽视了小事的作用。
适当的保留
人际交往应该是胸怀坦荡、真切诚恳的,只有推心置腹的交往,才可能消除戒备,以诚相待。但所谓的诚恳交往,是需要适度的,有所保留的。即使是"胸无缔结,无话不说"的朋友之间,也需要适当的保留,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