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11221800000032

第32章 出奇制胜(2)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休德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找了几组被试,并在其中安排了一个助手。实验里,助手会和被试聊天。聊至中途,助手会到实验室来向研究者汇报情况。其中,他会谈到对其他被试的印象和评价。要注意了!实验室的墙是很薄的。坐在实验室中的被试们,完全可以听到助手对他们的评价。而这正是实验的目的所在。

实验一共做了四组。对第一组被试,助手只说他们的好话。对第二组则是只说坏话。对第三组,则是先否定,后来又肯定。而对第四组,则是先说好话,最后变成说坏话。

实验结束后,阿伦森要被试给助手打分,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个助手。猜猜看哪组人对助手的评价最高?

没错。第三组人对助手的评价最高。而第四组人给的评价值最低。

这说明,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人最喜欢;而对于那些从一开始的肯定转变为否定的交往对象最反感。

想想看吧,你是愿意做个人见人爱的可心人呢,还是愿意做个费尽心思来博取好感,结果却吃力不讨好的人呢?

这条定律也有人称之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阿伦森本人则幽默地把它称为:对婚姻不忠的定律。他觉得这条定律解释了人们深藏于心中的对爱情不忠的可能性:因为在日久天长的岁月里,配偶对自己的喜爱程度已经逐渐降低;而陌生人对我们的态度从冷漠忽然转为赞许,会让人印象深刻,从而给人额外的吸引力。

如果你是个售货员,在卖给别人苹果和蔬菜时,不妨先少装一点,然后再一点一点往上加。别让人觉得,你在把本属于他的东西掏走。

如果你是个职场新人,先别着急一开始就积极地自我表现。若是让大家对你有“高标准,高期待”,以后做不到那么好时,大家会觉得你以前也是在装假。

如果你是个初尝爱情的年轻人:别在一开始就像开屏的孔雀那样把所有的优点全摆出来。这样你的另一半会在将来的日子里,觉得你每天都在走下坡路……这个实验背后的心理原理,对你有用吗?

我们不仅要从自己的智慧中汲取清泉以供一饮,而且要掺杂一些从别人那里采摘或搜集来的玉液琼浆,才能够提供最甜美的蜜水。

别用眼睛伤害他

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很大的幼儿园做老师,我满心欢喜,想从此以后,可以过梦想中的生活了,每天守候在一群快乐的小天使身边,简单而快乐。不想,这种生活,却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渐渐地发现,原来孩子的心里,也藏着属于他们的自私和偏激。一段时间下来,我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充满了怀疑,慢慢地不再信任那些纯真可爱的孩子。因此,对这份工作由衷的热爱,也开始变成了一种职业性的敷衍。那天我如往常一样给孩子上完音乐课,坐在办公室休息,课堂上,两个孩子为谁当领唱吵了起来,所有的孩子都跟着起哄,乱糟糟一团,让人头疼。我连教育带哄,好不容易把事情处理完了,一堂课也过去了。

我正想着刚才课堂的事,听到敲门声。园长来了,她的身后跟着刚刚在课堂上为当领唱吵得最凶的男孩林嘉文。孩子怯怯地跟在园长后面,却又狡黠地探出身子来偷看我。

这个50多岁、有着和蔼面容的老妇人朝我微笑,说:“小杨,有点事情,我想问你。这个林嘉文小朋友说,刚才上音乐课的时候,你骂他了,是吗?”我的脑子“嗡”的一声,园长的声音是温和的,但在我听来,却像爆炸一般。一个幼儿园老师,最忌讳的就是打骂孩子,纵然这份工作已经让我有了疲惫感,但我也绝对不会那样对待孩子。而林嘉文这个5岁的孩子,竟公然撒谎,并告状到了园长那里。不过一个5岁孩子,这太可怕了。我一边气愤,一边忍耐着极力辩解:“园长,我没有骂林嘉文,我真的没有……”眼泪都快要掉下来。“别着急,小杨,你先别着急。”园长依旧和颜悦色,“那你能把课堂上发生的事告诉我吗?”

此时的林嘉文,好像也意识到自己闯了祸,小小的身体整个躲在了园长的后面。我将刚刚课堂上的事简单讲述了一下,“当时只是批评了他,我说:‘林嘉文,请不要用那种态度对待其他小朋友,不要用那样大的声音……’我没有骂他!”我再度强调。

园长点点头,转回身来问林嘉文:“林嘉文,杨老师是这样说的吗?”

躲在后面的林嘉文被园长牵了出来,偷眼看了看我。我以为这个小孩子又耍花招撒谎,没有想到,他却用力点了点头,说:“是的,杨老师就是这样说的。”我悬着的心“咕咚”掉了下来,刚刚松了一口气,却又听到他用再清晰不过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可是老师用眼睛骂我了。”说完,他忽然“哇”的一声哭了。我的心一下子震颤了。

整个屋子寂静下来,林嘉文最后的一句话,好像一下穿透了我已经不再热爱他们的心。它穿透我的心,让我看懂了真相。而我从来都不曾想过,我,一个学过3年幼儿教育的专业老师,内心那丝微妙的变化,却逃不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正像他说的,我用眼睛骂他了,当时因为气愤,虽然我压着没有发脾气,可:是我狠狠地瞪了他。这在一个孩子心里,原来是比言语更重的伤害,原来纵是一个幼小的心灵,也是不允许淡漠和轻薄的。园长看着我,始终温和地看着,没有说话。不知怎么了,眼泪在这一刻忽然就冲进了我的眼睛,不是委屈,而是自责。这个5岁的孩子,他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一颗一直向往着纯净和爱,却已不再纯净不再爱的心灵。我弯下身,将正在大声哭泣的林嘉文抱在怀里,说:“嘉文,老师错了,你能原谅老师吗?以后老师再也不会骂你了。”

林嘉文紧紧抱着我,一边抽泣着,一边伸出小手擦我眼角的泪。

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

失败的跳伞者

有位退役老兵,有段不甚“光彩”的历史。他曾是位空军伞兵,训练了半年,上机试跳时,面对机下的万丈深渊,他一屁股坐在机舱里,脸色蜡黄。

老兵对我说,飞机降落后,他就知道伞兵的历史终止了,因为一个存在高空畏惧心理的人,是不适合当伞兵的。果然,他被调到了空军后勤部队。

老兵转业后,分配到了一家工厂,他有一种特殊技能,能迅速地整理好杂乱的绳子,你根本无法看清他是如何从一堆乱七八糟的绳子里,轻易地理出绳头和绳尾。老兵说,关于理绳子,他在部队时,训练了上万次。

当年,他理的当然不是粗绳,而是伞绳。他说,那时候教练经常故意把伞绳、伞面搞乱,要求他们在十秒钟的时间内整理好,然后教练会来检查,每检查一个,他就会拍拍战士的肩:“你活了!”或者说:“你牺牲了。”

因为降落伞对于伞兵来说,就是伞兵的生命。伞面的叠法,伞绳的理法,意味着从高空中跳下,是死还是活。

谈及往事,老兵有一点失落,但不悲伤。因为他跨不过心理那一关,虽然他的理伞水平非常高,教练每次都微笑着对他说:“你活了。”但他却理不出一份跳伞的平静心情。

记得有一位名叫霍姆斯的心理学家,他曾是一名跳伞运动员,他跳伞成功的次数为3400次。他认为,如果跳伞者对设备的娴熟掌握是生命的话,那么心理就是灵魂。他调查了许多高危运动员,结果发现八成左右曾接受过高等教育,智力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霍姆斯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要比其他人更容易调节心理。而跳伞教练看中的也是这些,因为折叠伞具一万次,十万次,是容易的,但具备一份面对巨大恐惧的心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个推断,不知有没有道理。

两年前,上海金茂大厦低空跳伞曾出现过一次意外,一位名叫辛普森的澳大利亚低空跳伞专家失事死亡。辛普森是澳大利亚低空跳伞协会主席,有过1400次低空跳伞记录,但是他却在上海失手。

事后分析,致辛普森死亡的是风,还有人认为是辛普森折叠伞具不当。

但这一切都是事后的推测。

而更多的人认为,一个跳伞专家,一个经过数万次训练,上千次实践的专家,不可能会疏忽伞具。唯有他当时的心境,才有可能置他于死地。

如果没有改造自我并进而改造自己境遇的态度和勇气,就不能成为一个排忧解难的人。

你为何总是拖延?

干吗拖延寻求奖励和回避处罚

我们拖延不愉快的事情,拖延困难的事情,拖延难以做决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会拖延?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时期错误的抚养方式导致了成人后的拖延行为。如父母的强迫行为,设置过高的目标以及将这些目标与爱和许诺挂钩。

1983年,动力心理学家邦卡和于恩发表了一部自助著作,宣称拖延是由于既害怕成功又害怕失败同时又害怕权威的愤怒造成的--拖延者在想:假如这个任务不去做,那么我的能力不会被他们看到,也就不会受到批评或威胁了。行为心理学家们则认为,寻求奖励和回避处罚是拖延的主要动因。

躲避焦虑

“拖延者有自己的时间表,他们混淆了‘客观时间’,也就是钟表上显示的指导我们日常行动的时间,和他自由选择的时间。”米兰心理医生康素爱萝指出。“但是,这并不只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拖延者在无能为力和无所不能两种感觉之间摇摆不定,他知道采取行动有困难,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在于企图躲避焦虑。凡事向后推成为一种人生策略,拖延问题,却希望正好在最后一刻解决问题,几乎只有依靠魔力了。”

追求完美

“做事总是拖延的人常常是不自信的人,经常对自己撒谎,努力把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选择,”米兰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师吉瓦尼解释说,“以这种方式做事的人,害怕在考试中不能得满分,或者不能赢得一场比赛,为了避免恐惧,最好不参加。在这些动因的背后,潜藏着一定要成为最好的愿望,在自己面前不能冒失望的危险,不能在他人面前留下不好的形象。对于这种人来说,一拖再拖的行为变成了免于遭受失败的策略。”

如何才能不拖延

1.自认为一无是处会使局面恶化

在每个人的内心实际上都有两个主角在对抗:一个主角想采取行动,而另一个主角则倾向于阻止行动。为了从意识中清除这种阻力,有必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努力理解哪些恐惧对我们起着抑制作用。

2.把工作分成很小的部分并立即行动

不要这样想:要么我全能做,要么我根本就不开始。合适的策略应是平静应对每件事,把工作分成许多很小的部分。总而言之,最好立刻把抽屉收拾好,然后再把整个写字桌整理好。能够走出第一步,实际上有助于克服不能完成计划的恐惧。

3.自我感激

为了刺激改变行为的进程,必须时不时对自己的努力给予愉悦的刺激,比如在整理好发票之后,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忙碌了一整天后,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或者在经过一段紧张的工作之后,来一次旅行放松身心等。

两个著名的拖延者圣·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是生于公元354年的著名神学家和哲学家,著有自传体作品《忏悔录》及长篇作品《上帝之城》。年轻的时候,奥古斯丁一方面陷在肉体的情欲之中,放浪形骸,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断地寻求。他走过了不少曲折的道路,直到33岁皈依了基督教。圣·奥古斯丁被打上“拖延者”的标签,是因为他长时期地拖延与情欲决裂的行动。圣·奥古斯丁对他的上帝说:“当你向我呈现那些真理,我知道你是对的;我尽管确信它的神圣,仍然只能重复那些没有信心的话:立刻,一分钟,给我一小会儿!但是,‘立刻’从不是指现在开始,我要的‘一小会儿’也被我无限拉长……我向你乞求我的贞洁,但却不是现在。”不能抗拒情欲的诱惑,拖延与之断绝关系的行动,是造成圣·奥古斯丁痛苦的根源。

达·芬奇

达·芬奇是个空前绝后的天才。他一身同时集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等多种角色,在这些领域里都有非常高的成就。这样一个天才却是拖延者。那幅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是在他的资助人威胁要砍掉给他的资助费用之后,才迫于压力完成的。《蒙娜丽莎》一画则用了20年才完成。另一幅名作《贤士来朝》则是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这部分要归因于他是个天才,注意力经常被分散。一位历史学家研究达·芬奇的生平,发现他的天才和能量经常浪费在涂鸦以及没有完成的工作上。

达·芬奇的拖延给他的晚年带来很大的不幸。他知道上帝赋予他天才,在他有生之年,他应该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面对如此多的只完成了一半的作品,他不得不恳求上帝:“请您告诉我,我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完成?请您告诉我什么工作已经完成?”

只有机警、敏捷、一呼即应的人,才是能够得到胜利的人。敏捷的习惯,是可以加强人的能量与各部机能的。

走出黑暗巷道

那个女孩子坐在我的对面,单薄而脆弱的样子,好像一只被踩扁的冷饮蜡杯。我竭力不被她察觉地盯看着她的手--那么小的手掌和短的手指,指甲剪得秃秃,仿佛根本不愿保护指尖,恨不能缩回骨头里。

就是这双手,协助另一双男人的手,把一个和她一般大的女孩子的喉管掐断了。

那个男子被处以极刑,她也要在牢狱中度过一生。

她小的时候,家住在一个小镇,是个很活泼好胜的孩子。一天傍晚,妈妈叫她去买酱油,在回家的路上,她被一个流浪汉强暴了。妈妈领着她报了警,那个流浪汉被抓获。他们一家希望这件事从此被人遗忘,像从没发生过那样最好。但小镇的人对这种事,有着经久不衰的记忆和口口相传的热情。女孩在人们炯炯的目光中,渐渐长大,个子不是越来越高,好像是越来越矮。她觉得自己很不洁净,走到哪里都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味道。因为那个男人在侮辱她的过程中,说过一句话:“我的东西种到你身上了,从此无论你在哪儿,我都能把你找到。”她原以为时间的冲刷,可以让这种味道渐渐稀薄,没想到随着年龄加大,她觉得那味道越来越浓烈了,怪异的嗅觉,像尸体上的乌鸦一样盘旋着,无时不在。她断定世界上的人,都有比猎狗还敏锐的鼻子,都能侦察出这股味道。于是她每天都哭,要求全家搬走。父母怜惜越来越皱缩的孩子,终于下了大决心,离开了祖辈的故居,远走他乡。

迁徙使家道中落。但随着家中的贫困,女孩子缓缓地恢复了过来,在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的地方,生命力振作了,鼻子也不那么灵敏了。在外人眼里,她不再有显著的异常,除了特别爱洗脸和洗澡。无论天气多么冷,女孩从不间断地擦洗自己。由于品学兼优,中学毕业以后她考上了一所中专。在那所人生地不熟的学校里,她人缘不错,只是依旧爱洗澡。哪怕是只剩吃晚饭的钱了,宁肯饿着肚子,也要买一块味道浓郁的香皂,把全身打出无数泡沫。她觉得比较安全了,有时会轻轻地快速微笑一下。童年的阴影难以扼制青春的活力,她基本上变成一个和旁人一样的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