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11230100000028

第28章 成语和典故

成语,旧《辞源》的解释是:“谓古语也。凡流行社会,可证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后者的解释不够全面,除了“古典”外,有些人还引用“今典”这个词儿。

成语和典故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高水平文化的具体表现。短短几个字或一句话,却能够唤起人们的联想,能蕴含无穷无尽的意义,有时是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清楚的。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诗人和词人,鲜有不用典者,一个最著名的例外是李后主。

在世界上各大民族中,成语和典故最丰富多彩的是哪一个民族呢?这个问题,我想,考虑到的人极少极少,反正我还没有遇到呢。我自己过去也从未想到过,只是到了最近,我才豁然开朗:是中国。

中国汉语广如瀚海的诗文集是最好的证明。没有足够的古典文献之时,有些诗词古文是无法理解的。许多古代大家的诗文集,必须有注释才能读得懂。有的大家,注释多到数十家,数百家,其故就在于此。

这情况不但见于古典诗文,连老百姓日常习用的口语也不能避免,后者通常被称为成语。成语和典故的区分,有时真是难解难分。我的初步的肤浅的解释是,成语一般限于语言,典故则多见诸文字。我们现在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话(哑巴当然除外),话中多少都用些成语,多半是无意识的,成语已经成为我们口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成语的量大得不得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着许多版本的《汉语成语大辞典》可以为证。例子是举不胜举的,现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司空见惯”、“一箭双雕”、“滥竽充数”、“实事求是”、“每况愈下”、“连中三元”、“梅开二度”、“独占鳌头”、“声东击西”、“坐井观天”、“坐山观虎斗”、“坐失良机”、“座无虚席”、“坐以待毙”、“闻鸡起舞”,等等。这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在我的这篇短文中,我就不自觉地使用了一些典故。连电影中的体育报告员,嘴里也有不少成语。比如,踢足球踢到第二个球,则报告员就用“梅开二度”,接连踢进三个球,则是“连中三元”了。连不识字的农民有时也想“传”(zhuǎi)文,使用成语,比如,“实事求是”,对一个农民来说实在太拗口,他便改为“以实求实”,现在常听人说“不尽人意”,实际上应该是“不尽如人意”,去掉“如”字,是不通的。但是,恐怕约定俗成,将来“不尽人意”就会一统天下了。

汉语的优点是说不完的,今天只能讲到这里,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啰嗦。

199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