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
11242000000015

第15章 古希腊及罗马文学对伊丽莎白戏剧的影响

古希腊及罗马文学对伊丽莎白戏剧的影响,可以从取材、结构、典故三方面加以观察。

(一)取材

伊丽莎白时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汹涌澎湃之际,时人对于古希腊及罗马文学富有兴趣,对希腊罗马文学的英译,一时蔚然成风。伊丽莎白戏剧直接或间接取材于古希腊及罗马的很多。例如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三剧,皆取材于希腊人普卢塔克(Plutarchos)著《希腊罗马名人对照列传》(Parallel L ives)。又如《错中错》一剧,脱胎于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Plautus)的《梅氏孪生子》(Menaechmi)。再如马洛《戴多皇后》一剧,则取材于罗马大诗人维吉尔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史诗《埃涅阿斯记》(Aene-id)。

(二)结构

伊丽莎白戏剧皆每本五折,根据情节结构分析,大多可以分为四段。首段介绍主要角色,交代背景局面;次段发展剧情,显明角色的性格;第三段突生意外,造成剧情的转折和高潮;第四段解决难题,以喜剧或悲剧收场。托马斯·高德文(Thomas Godwyn)在《罗马史丛》(Romanae H istoriae A nthologia)中论道:

剧本之主要部分,以其所叙之事而言,凡四。当其声明剧情之大旨或显示将有事发生之际,为第一部,名曰“开场”(Protasis),此字之义,不过开始或声明而已。当其剧情倾向热闹之时,则为第二部,名曰“发展”(Epitasis),其义为情节之紧凑或扩大。第三部名曰“转机”(Catastasis),即全剧登峰造极之高潮。最后剧情突生意外而化为平静之部,名曰“收场”(Catastrophe)。

伊丽莎白时代的剧本,大部分皆符合四段结构法。如以马洛的《浮士德博士》为例,第一折写浮士德为了追求无尽的知识与法力,学习魔术,招致魔鬼,点明其命运沉沦的缘由,这是“开场”。第二折至第四折,写其与魔鬼订约,以灵魂换取魔法,纵情声色,无所不为,日益堕落,这是剧情的“发展”。第五折第一场,忽然有无名老者出现,劝其悔改,但浮士德终未能悔改,且变本加厉,召海伦的魂魄并与其幽媾,这是剧情的“转机”。从此剧情直转而下,浮士德在劫难逃,终为魔鬼捉去,这是全剧的收场。

(三)典故

伊丽莎白戏剧应用出自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历史、文学典故之处很多。如称日为“阿波罗”(Apollo),月为“黛安娜”(Di-ana),称一见倾心为“中丘比特(Cupid)之剑”等等,俯拾皆是,毋庸枚举。有时作者可以征引古文或典故来增强某些戏剧效果,如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引用恺撒的名言“我来,我见,我胜”(I came,I saw,and I overcame。)。此言本是恺撒征服大不列颠时所发,显示其用兵之神速。莎翁借用来形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坠入情网,令观众或读者会心发笑,从而增强了喜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