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美国。一位中国人在屋里来回踱步,紧张地等着消息。这时电话响了,他赶忙过去接起。
“怎么样?我可以回国了吗?”他满怀期待地问道。
“不行。”“为什么?去哪儿是我个人的自由,就算是美国政府也无权干涉。”“话虽如此,但你还是不能走。”“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海军高级将领金布尔说了,‘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的兵力,我宁可把这个家伙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挂了电话,这位39岁的中年人不由得叹了口气,不过他很快又振作了起来——不管怎样,我都要回去原来,这位被金布尔称为“抵得上5个师兵力”的人,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在上海,3岁时随家人进京。少年时,就读于著名的北京师大附中。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初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由于当时的上海交大就是效仿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学的,所以钱学森来到这儿后一点也不感到生疏,学习起来游刃有余。只是当时有些美国同学对于中国人的傲慢态度让他感到愤怒。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给祖国争光。
钱学森转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在这里,他师从著名的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研究与飞机设计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理论。当时正逢国际航空工业蓬勃发展,因此学习动力理论的钱学森得以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后来,还参与了美国“下士”导弹的设计。
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他于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其实,在得知新中国刚一成立后,钱学森就毅然决定回国。从1950年起,他就向美国当局正式提出回国申请。但是,美国当局得知后百船阻挠和迫害。于是,变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故事。他们没收了钱学森的各种资料和书籍,并诬陷他是“间谍”,甚至把他关进了联邦调查局的监狱里,对他进行审讯和监禁。而另一方面,美国当局又声称,只要钱学森放弃回国的念头,就照常给他提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是,钱学森并没有屈服,宁死也要回自己的祖国。
那几年,他们全家一夕三惊,为此经常搬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回忆说:“我们总是在身边放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获准搭机回国。”后来,他得到了一些科学界知名人士的保释,但仍然受到严密监视,毫无人身自由。5年后,在中国政府的周密安排下,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安全地回到祖国。当他接到可以离开美国的通知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并高兴得跳了起来。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他于1955年10月8日经香港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回国后,钱学森成为中国导弹、火箭、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与组织者。在他回国仅4个月后的1956年2月17日,即向党和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最早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他负责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先后组织制造了中国首枚近程导弹(1960年11月15日),首枚中近程导弹(1964年6月29日),首枚用中近程导弹运载的原子弹的导弹核武器(1966年10月27日),首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
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与建树。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而钱学森,在面对后来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时,表现得十分平易、谦和、淡泊,在他心中,唯有祖国和科学才是让他执著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