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思邈是从民间而来,不是有官职的太医院的御医,太医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最后才把丝线系在长孙皇后腕上,让孙思邈为她看病。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长孙皇后遂顺利分娩。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相信同学们一样,也想知道究竟吧?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原来,当被诊断的病人脉搏振动时,会引起丝线的震动,医生通过分析病人脉搏的振动情况就可以进行诊断了,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的原理。为了能使听到的声音更大,可以在丝线的两端各装一个小纸盒,因为固体传声的能力不仅与温度、物质种类有关,还与其硬度有关。
古人求医悬丝诊脉,令人费解,那今天的听诊器又有什么原理呢人听到声音的原因是物体振动引起周围介质波动。例如空气振动人耳中鼓膜,转化为脑电流,人就“听”到了声音。通常人耳朵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为20赫~20千赫。
人对声音的感受标准还有一个是音量。音量和波长有关,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140分贝。
换句话说:音频范围内声音太响太弱都听不到,音量范围内音频太小(低频波)或太大(高频波)也听不到。
人能听到声音还和环境有关,人耳有屏蔽效应,就是强声可以遮盖弱声。
人体内部的声音如心跳声、肠鸣音、湿啰音等甚至血液流动的声音不大能让人“听”到的原因是音频过低或音量太小了,或被嘈杂环境遮蔽掉了。听诊器的原理就是物质间振动传导参与了听诊器中的铝膜,而单非空气,改变了声音的频率、波长,达到了人耳“舒适”的范围,同时遮蔽了其他声音,“听”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