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1292500000020

第20章 秦文(2)

[1]司马错:秦国将军。张仪:战国时魏人,著名纵横家,公元前328年入秦为相。[2]三川:黄河、洛河、伊水,在今河南洛阳一带。[3]轘辕、缑氏:指今河南偃师东南一带,形势险阻,古为兵家控守要地。[4]屯留:在今山西上党境,时属韩地。[5]南阳:古地区名,相当今河南西南部一带,战国时分属韩、楚。[6]南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迁至郑(今河南新郑)。[7]新城:韩地名,在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韩地名,今属河南。[8]二周:西周、东周,周王室的两处封邑。[9]九鼎: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为商、周传国之宝,视为统治天下权力的象征。[10]市朝:指争名争利的场所。朝,朝廷、官场。市,市肆,交易买卖场所。[B11]顾:反而。[B12]去:离。[B13]与国:友好之国。[B14]因:依靠。[B15]卒:终于。[B16]陈庄:秦国大臣。

【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争论。司马错主张吞并蜀地。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你的具体理由。“张仪答道:”先亲近魏国,并向楚国表示友好,然后出兵三川,堵阻辕辕、缑氏隘口,挡住屯留险道;让魏断绝通往南阳之路,使楚兵临南郑,秦军进攻新城、宜阳,兵临二周都城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实际上也侵削了楚、魏的疆土。这样一来,周王室自知大势已去,必会献出九鼎传国宝器。大王您就可以凭借九鼎,依据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谁敢不听从的,这才是统治天下的大业啊!如今之蜀,只是西面偏僻穷国,戎狄之首而已。劳师动众去攻蜀,打胜了也谈不上有什么威名;得到了蜀地,也说不上有多少利益。我听说有这么一句话,要争威名就到朝廷上争取,要争利益就到市场上争取。眼前的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名利场,可是大王不到那里争取威名厚利,反而去争夺戎狄之地,这与建立帝王大业相差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要使国家富裕,就必须开拓国家的疆域;要使军队强大,就必须使人民富足;要建立统治天下的王业,就必须普遍施行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王业也随之建立了。现在大王的疆土不广,百姓贫穷,所以我希望先从容易办的事情做起。蜀,是西部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首,眼下又发生了桀、纣时一样的内乱,用我们秦国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好比让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容易。取得蜀国的土地,完全可用来扩大秦国疆域;获得蜀国的财物,足可以使秦国百姓富足。动用军队而不损伤民众,就使蜀顺从降服了。所以,攻取了一个蜀国,而天下人并不认为我们残暴;获得了蜀国各地利益,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灭蜀的这一行动也就名利双收,并且还有禁除暴虐平定混乱局面的好名声。现在如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那么劫持周天子会落得个罪恶名声,而且未必能取得什么好处,又要承担不义的罪名。再说攻击天下人所不愿见它受攻击的地方,太冒险了!请允许我说说这里面的道理。周朝,是各国诸侯的宗主;韩国,是亲近周的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将会因秦国进攻而丧失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因此丧失三川之地,那么周、韩必定会齐心合力,而且依靠齐国、赵国,同时向楚国、魏国求救,周把九鼎给楚国,韩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您也无法制止,这就是我说的伐韩十分危险,不如进攻蜀国那么妥善啊。“秦惠王道:”说得对,我听从您的意见。“

秦国终于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了蜀地,于是平定了蜀国,将蜀国君主的称号降改为侯,并让陈庄出任蜀相。蜀国归附秦国后,秦国更加富裕强大,也就更加轻视诸侯各国了。

范雎说秦王《战国策》

【导读】

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记述的是范雎初次入秦,向秦昭王游说的说辞。范雎说秦王,不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以探测昭王的深心真意。然后,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昭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旁敲侧击,且言且深,渐渐触及要害,揭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昭王自己去深思。昭王也是礼贤下士、从善如流的明君,他果然下令废宣太后,逐”四贵“(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于关外。事实佐证了范雎这篇议论寓刚于柔不同凡响的力量。

范雎至秦[1],王庭迎范雎[2],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3],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4]?“,范雎曰:”唯唯[5]。“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6]。秦王跽曰[7]:”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8],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9]。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10]。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B11],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B12],奔、育之勇而死[B13]。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B14],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B15],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B16],乞食于吴市[B17],卒兴吴国,阖闾为霸[B18]。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B19],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B20],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B21],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B22],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B23],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释】

[1]范雎:魏国人。字叔。官至秦国丞相。[2]王:秦昭王赢则。[3]屏(bǐng):使退避。[4]幸:表敬助词,无义。[5]唯唯:应答词,顺应而不表示可否。[6]三:表多次,非确数。[7]跽(jì):即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古人席地而坐,在急切表示恳请、恭敬等心情时,取这种姿势。[8]吕尚:即姜太公。

[9]擅天下:拥有天下,即为帝王。这是合周文王、武王事笼统言之。[10]骨肉:这里喻指秦昭王与其母(宣太后)的关系。昭王是秦武王异母弟,武王无子,死后,诸弟争立。宣太后的异父弟魏冉掌握兵权,拥立十九岁的昭王即位,由宣太后当权,魏冉为相。[B11]厉(lài):通”癞“。[B12]乌获:秦国大力士。[B13]奔、育:孟奔、夏育,皆为战国著名勇士。[B14]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楚人。楚平王杀其父兄,子胥奔吴,助阖间夺得王位。后攻楚复仇。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B15]蔆水:即溧水,在今江苏西南部。[B16]蒲伏:同”匍匐“。[B17]吴市:指今江苏溧阳。[B18]阉庐:即吴王阖闾,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B19]箕子:商纣北。[B15]菱水:即溧水,在今江苏西南部。蒲服:同”匍匐“。[B17]吴市:指今江苏溧阳。[B18]阉庐:即吴王阖间,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B19]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被囚禁,周武王克商后得以释放。接舆:春秋楚国的狂人。[B20]身蹶:指死亡。蹶,跌倒。[B21]保傅:太保、太傅。这里泛指重臣。[B22]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这里借指王室、国家。[B23]慁(hùn):打扰。

【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迎接范雎,恭敬地按宾主礼节进行,范雎称谢逊让。这天秦王会见范雎,看到当时场景的人没有不显出惊叹神情的。

秦王屏退身边侍从,殿中除了他与范雎,空无一人。秦王跪着请求道:”先生用什么来教导我呢?“范雎道:”是是。“隔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范雎道:”是是。“如此反复再三。秦王长跪道:”先生不愿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呀。我听说,当初吕尚遇见文王的时候,只是一个在渭水北岸垂钓的渔翁罢了。像这种情形,他们关系是生疏的。后来吕尚以一席话而被文王任为太师,让他一同乘车回去,这因为他们交谈得深啊。因此文王果然凭借吕尚获得成功,终于拥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当时假使文王因为与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谈不上有什么天子道行,文王、武王也就不可能建立他们的帝王大业了。如今的我,只是个久客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浅,而我想要陈说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情,涉及到与您有骨肉之情的人。我心想表达自己对您的浅陋忠诚,但不知大王内心是怎么想的,所以大王再三发问而我不回答,原因就在于此啊。

“我并非有什么畏惧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话说出口,明天等待我的就是被处死,然而我也不敢因此而畏惧啊。大王真能实行我的意见,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而作癫狂,不足以成为我的羞耻。五帝这样的圣人最终死了,三王这样的仁人死了,五霸这样的贤人死了,乌获这样的力士死了,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也死了。死,是每个人最终不能避免的啊。处在必有一死的情势下,能够对秦国稍有补益,这是我的最大心愿,我哪有什么顾虑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黑夜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地方,没有什么吃的,跪着爬着向前,在吴市讨饭,最终他使吴国振兴,阖闾成为霸主。假使我的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拘禁牢笼,永远不能再见到您,只要我的这些主张实行了,我有什么可忧愁呢?箕子漆身犹生癞疮,接舆佯狂披头散发,可他们对殷朝、楚国并无贡献。假使我会与箕子、接舆有同样行为,而浑身涂漆可以对我的贤明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的莫大荣耀,我又有什么可觉得耻辱的呢?

”我所害怕的,唯恐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招致杀身之祸,因此闭口沉默、裹足止步,没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您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言行迷惑,居住在深宫里,行动摆脱不了权臣的约束,始终遭受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导致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境地。这才是我所担心害怕的啊!至于那些个人受困遭辱的事情,杀戮流亡的祸殃,我是不敢害怕的。我死了而秦国能治理好,胜过无益于秦而活在世上。“

秦王挺直上身跪着说:”先生您怎能这么说呢!秦国地处荒僻,我又愚昧无能,幸得先生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让我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宗庙得以保存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庇护先王,而不遗弃他儿子的缘故啊。先生怎么要说这样的话!事情无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

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对范雎拜了再拜。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导读】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这是一篇富于哲理情趣的散文。邹忌通过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悟出一条千古不易之理:人贵自知,自知则人莫能蔽。自知,即自胜;自胜,方能胜他,往无不顺。

文以孰美问答起首,引人入胜。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因小悟大,进而以此婉讽”王之蔽甚“。再写齐王悬赏纳谏,从而进谏渐稀。末以”战胜“点睛,水到渠成。全文层层意思俱用三叠笔法表现,环扣主旨,整而有变,因循内在气脉,语言简俏吐动,细节摹画淋漓尽致。

邹忌修八尺有余[1],而形貌昳丽[2]。朝服衣冠[3],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5],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6],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8],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9],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0]。期年之后[B11],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邹忌:战国齐人,齐威王任他为相。[2]昳(yì):通”逸“。[3]朝(zhāo)早晨。服:穿戴。[4]孰与:何如。两者相比,择其一。[5]旦曰:明日。[6]孰:通”熟“,仔细。[7]私:偏私,偏爱。[8]威王:即齐威王,公元前356至前320年在位。[9]市朝:公共场所。[10]间(jiàn):间或,偶而。[B11]期(jī)年:一整年。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神采焕发,容貌俊丽。清晨穿戴好衣冠,朝镜子里端详,问他妻子道:”我跟城北徐公哪个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有些不自信,就又去问他的侍妾说:”我与徐公哪个美?“妾答道:”徐公哪能及得上您呢!“第二天,外面来了位客人,与邹忌坐着闲谈。邹忌问他道:”我与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这么美啊!“

过了一天,徐公来访。邹忌仔细打量徐公,觉得自己不如他。照镜子端详自己,更觉得比徐公差远了。晚上,躺在床上思考道:”我妻称赞我美,是她偏爱我啊;侍妾称我美,是她怕我啊;客人称我美,是想有求于我啊!“

于是上朝去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但是我妻偏爱我,我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求得我的帮助,因此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地域方圆千里,城邑一百二十座,宫内姬妾及亲信侍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满朝大臣,没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各地,没一个不想求助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威王道:”你说得对。“于是就发布命令:”无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平民百姓,能当面指摘我的过失的,给予上等奖赏;能上奏章劝谏我的,给予中等奖赏;能在公众场所批评我,而传到我耳中的,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颁布时,臣子们纷纷上朝进言规劝,朝堂内外像集市一般热闹。过了几个月,还常有人断断续续地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提不出什么批评意见了。燕、赵、韩、魏等国知道了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威王。这就是所谓治理好自己朝政,不用武力就可战胜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