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1292500000025

第25章 秦文(7)

[1]三城:指即墨、营、聊城,在今山东境内。[2]用:因为。反问:一种离间敌方成员,使起内讧的手段。[3]诈骑劫:齐国大将田单派人向燕将骑劫诈降,使燕军放松警惕,不久即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骑劫。[4]弊:败,疲困。[5]让:责备。[6]谢:道歉。[7]先王:指已去世的燕昭王。[8]弃群臣:君王去世的婉转说法。[9]暴露:露天而处,此指领兵转战沙场。[10]计:议,商议。[B11]过:失,误。[B12]隙:裂痕,引申为怨仇之意。[B13]捐:弃。[B14]不佞(nìng):不才,谦词。[B15]左右:字面上指惠王左右大臣,实指惠王本人。[B16]抵:冒,触犯。斧质之罪:指死罪。[B17]数(shǔ):数说,列举。之:指代乐毅自己。[B18]侍御者:侍候国君的人,这里实是指惠王。畜:养。幸臣:宠信之臣,这里是乐毅自指。[B19]白:明白。[B20]对:答。[B21]举错:举动措施。错,同“措”。[B22]假节于魏王: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B23]擢(zhuó):提拔。[B24]不谋于父兄:言燕昭王对乐毅真诚信任和重用。父兄,指与昭王同姓大臣和父兄辈老臣。[B25]亚卿:上卿为最高位,亚卿仅次于上卿。[B26]积怨:指燕王哙时齐乘燕内乱而人侵事。[B27]霸国:齐桓公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而齐滑王曾与秦昭王同时称帝。余教:遗留的教化。[B28]骤:屡次。[B29]闲:通“娴”,熟习。[B30]径:速,捷。[B31]道:导,助。[B32]济上:济水边。济水之西为齐国地界。[B33]国:国都,指齐都临淄。[B34]齐王:指齐滑王。[B35]大吕:巨钟名,为齐庙堂乐器。元英:与下句的“历室”,皆为燕宫殿。[B36]故鼎:指齐军掠走的燕国大鼎。[B37]宁台:燕国台观名。[B38]蓟丘,也称蓟门,燕国国都,在今北京。[B39]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伯,通“霸”。[B40]顿:滞,挫。[B41]裂地而封之:指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裂,分。[B42]蚤知:先知、预见。蚤,同“早”。[B43]八百岁:齐国建于西周初年,至齐滑王败于燕昭王,历经约八百年[B44]令诏:命令与训示。嗣:继承者。[B45]顺:通“慎”。庶孽:非嫡妻所生子女。[B46]施(yì)及:达于。萌隶:平民百姓。[B47]以幸为利:指燕惠王所担心的乐毅助赵伐燕以自利之事。幸,侥幸。[B48]洁:这里是洗刷、表白之意。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会集了五国军队去讨伐齐国。攻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改为郡县而归属于燕国。还剩三座城池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去世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齐国人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疑忌,便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帅。乐毅逃到赵国,赵国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诳骗骑劫,最终打败燕军,重新收回七十多座城池而使齐国复兴。

燕惠王懊悔起来,怕赵国起用乐毅,趁燕国内外交困而攻打燕国。燕惠王于是派人去责备乐毅,并向他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委托给您将军,将军为燕国打败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此震惊,我哪有一天敢忘却将军您的功劳呢?正碰上先王逝世,我刚即位,左右的臣子贻误了我。我派骑劫替代您,是考虑到您长期统兵在外餐风宿露,所以想召将军回来,暂且休息共议国事。将军却误会了,以为和我有嫌隙,就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将军您为自己打算虽也是可以的,然而拿什么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恩情呢?”望诸君乐毅就派人呈上书信答复燕王道:“我无才智,没能秉承先王的教诲,来顺从您的心意,只怕自己触犯死罪,会因此损伤先王知人之明,又害您蒙上不义的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我让自己担负着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作解释。现在大王派遣使者来数责我的罪过,我怕您不了解先王栽培厚爱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以侍奉先王的诚意忠心,所以斗胆写这封信作答。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拿国家的爵禄来偏爱他的亲人,而是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随意给他亲近的人,而是让能够胜任的人担当。所以说考察才干而授予官职的,是能成就功业的君主;讲究品行而结交朋友的,是能树立名誉的士子。我凭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先王的举止措施,显示出远高于世俗的用心,所以我凭借为魏王出使的机会,得以亲自来燕国考察。先王过分抬举,把我从宾客中提拔出来,安排我在高于群臣的位置上,不跟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任命而没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久怀深仇大恨,顾不得我们燕国弱小,而决意把伐齐报仇作为大事。‘我回答说:’齐国,有着早年称霸的一些教化,有着屡打胜仗的余威和经验,熟悉战争,善于打仗。大王如果想要讨伐齐国,就必须发动各国诸侯一起来对付它。要发动各国共同伐齐,莫过于先和赵国联合最直捷了。再说齐国的淮北和宋地,都是楚国、魏国一心想得到的地方。赵国如果答应了,再约请楚国、魏国尽力相助,合四国力量来攻齐,就可以打得齐国大败。‘先王说:’好!‘于是我接受先王亲口下的命令,备好符节,向南出使到赵国。回来复命之后,就立即发兵伐齐。托天之福,仰仗先王的英明,黄河以北燕国失地,随先王进兵全部收复,直到济水边上。济水边上的燕国军队,奉命进击齐国,大破齐军。轻装精锐之师,长驱直入齐国国都,齐湣王逃到莒城,才聿免一死。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甲仗及国藏宝器,全都被缴获运回燕国。大吕巨钟陈列在元英宫,燕国故有之鼎收回到历室宫,齐国的珍稀宝器陈设在宁台上,齐国汶水岸上种植的篁竹,移栽到了燕都蓟丘。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业比得上先王的了。先王觉得如愿以偿,认为我没有延误命令的执行,所以划地封赏我,使我的地位可与小国诸侯相比。我不才,自以为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所以接受了分封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功业而不废弛,所以载入史册;有远见卓识的士子,成就美名而能保持,所以被后世称道。像先王这样报仇雪耻,铲平万乘强国,收缴齐国八百年来积蓄的财物,待到去世时,留下训诫继位子孙的遗教,执政任事的臣子,因此能够遵循法令,使庶出的王室子弟安份,恩威达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用来传示后代。“

”我听说善于耕作的不一定有好收成,有好开端不一定有好结局。从前,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言听计从,所以他能远征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是这样,反而赐他皮袋,将他投入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预见能为吴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没有及早发现阖闾、夫差这两个君主的不同气度,所以至死也没改变态度。能使自身免祸,保全破齐的功名,来证明先王的知人善任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毁谤侮辱的错误处置,因而损害先王的名声,是我最害怕的事。面临不测之罪,想侥幸求取私利,这是我绝对不会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交情断绝时也不说恶毒的话;忠臣离开故国朝廷,也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我虽不才,但经常受到君子的教诲。怕您轻信旁边人的话,而不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行为,所以斗胆用书信作答,还望您费心一阅。“

谏逐客书李斯

【导读】

公元前237年,秦人发现替他们修渠的韩国人郑国是个间谍,其目的是利用为秦国开挖渠道、兴修水利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事情被秦察觉后,秦国的一些宗室大臣,便借机劝说秦王驱逐六国入秦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向秦王写了这封谏书。

李斯在书中指出,秦国只有广泛吸取和利用各国人才,才能完成统一大业。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着重于正面叙说,略于反面推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铺陈排比,反复论证,极具说服力。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1]。“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2],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文于晋[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4],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5],移风易俗,民以殷盛[6],国以富强,百姓乐用[7],诸侯亲服[8],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10]。惠王用张仪之计[B11],拔三川之地[B12],西并巴、蜀,北收上郡[B13],南取汉中,包九夷[B14],制鄢、郢[B15],东据成皋之险[B16],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B17]。昭王得范雎,废穰侯[B18],逐华阳[B19],强公室[B20],杜私门[B21],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B22],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B23],有随、和之宝[B24],垂明月之珠[B25],服太阿之剑[B26],乘纤离之马[B27],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B28],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B29]。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B30]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B31]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B32],弹筝搏髀[B33],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B34],《韶虞》、《武象》者[B35],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B36]。是以泰山不让土壤[B37],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B38],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B39],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B40],却宾客以业诸侯[B41],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B4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