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儿女人生第一位老师,而做母亲的由于在抚育儿女方面具有独特的本能,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因此人们往往受母亲的影响最大最深。慈母的恩德,儿女终身难以忘怀。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慈母的言传身教,其事例是不少见的。
然而,传统的封建礼教决定了广大妇女地位的低下。她们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学堂接受文化教育,在封建社会无权参与社会,也无法接触外边的事务。所以,她们很少有人留下形诸文字的家训方面的著作;她们的家训言论也很少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久保存下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经过多方查找,节录选编了有关的慈母家训(包括事例和直接家训言语)方面的内容,作为本书的主要部分。这些文字反映了历代妇女的若干传统美德,尤其是近现代革命女性留下的家训文字,反映了新女性的觉醒,具有积极意义,读来更是感人。同时,也把几位皇后“内训”和“家训”之类的文字收录进去,加以编译评析,供读者评判。我们之所以收录这类文字,主要是考虑到皇后具有国母的身份,她们的训诫之词既是针对自己儿女的,同时也适合于天下百姓。此外,本书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历代家庭教育学家专给妇女写的《女鉴》《女训》《女诫》等文章中的文字。这类资料中原本有不少封建糟粕,我们这里所节录的一部分内容,一方面可让今天的读者了解一下传统女学的点滴面貌及其对于女性的束缚,一方面重点评析其优长劣短,引导人们批判地借鉴其有价值的东西。全书有的篇章内容本来就已经通俗易懂,所以未作翻译;而有的篇章“训主简介”或“撰主简介”因缺乏材料,故介绍从略。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日渐增多,不少父母为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感到头痛,而望子成龙的心情又异常迫切,在对这一代没有吃过苦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紧跟时代暖流的独生子女进行道德、前途、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借鉴吸取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某些成分来丰富独生子女教育的内涵。我们认为,古人反复指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缺一不可,主张将其有机结合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父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很自然地伴生着新的社会问题。尽管社会问题多种多样,但其最主要、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这就是说,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是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在有关人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值得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少人误以为青少年教育问题是学校的事情,而将家庭教育看成是无关轻重或者可有可无的。尽管现今男女平等,许多做母亲的人成为知识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有的母亲因自身工作忙很少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有的母亲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的事情,只关注子女学习成绩,忽略对子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有的母亲一味溺爱子女,不知道鸟儿要长大就需要出窝自食其力的必然性。如此等等,诚为导致现今青少年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根源之一。鉴于这一客观现实,重庆出版社决定再版《慈母家训》。作为该书主编,我深为重庆出版社这一举措所感动,在修订增补该书的过程中,丝毫不敢懈怠。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学识有限,所以本书从内容的选取到文字的编译、评析,都难免存在着错误,敬乞读者批评指正。
成晓军
2007年春节于惠州学院困知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