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纨,张经,胡宗宪,三个最有才干的抗倭统帅,功败身死。是耶非耶,化为炮灰。
1. 倔书生朱纨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杭州省城的演武场。浙江巡抚、兼管福建海道提督军务朱纨一声令下,包括福建籍倭寇头目李光头在内的96颗人头落地。
这是朱纨上任后第二次大批砍头了。上次是一年前,官军攻破双屿岛后将所擒人等,全部诛杀。随后朱纨遭到许多福建籍官员的上疏弹劾,说他擅杀,吏部居然采纳弹劾意见将他降级,这让朱纨非常愤怒。这次抓获李光头等“通番通倭奸民”后,朱纨毫不吸取“教训”,将之全部斩立决。
《明史》称朱纨“清强峭直,勇于任事”,他是强硬的禁海派,反对通商走私,所以得罪了大量经济上依赖走私的地方势力。所谓“通番通倭奸民”其实都是闽浙当地人,或从事走私,或加入海盗,他们和两省地方豪门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倔强的朱纨没有留任何后路给自己。
苏州进士朱纨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明世宗朱厚熜任命为东南海防统帅的。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革渡船,严保甲,搜捕通倭奸民,整顿海防,严禁商民下海。
朱纨任期里,最有影响的一次行动,是剿灭了双屿岛。
双屿岛原本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荒岛,南北水陆相接,是天然的深水海港。海上探险家葡萄牙人看中了这里天高皇帝远的独特地理条件,把第一间货物仓库盖在了岛上。此后,走私商兼海盗首领林碧川、许栋也把据点设在了双屿。
双屿岛上鱼龙混杂,有碧眼焦须的葡萄牙人,有梳髻的日本人,当然更多的是来自闽浙两省的中国人。到了嘉靖十九年,岛上居民已有3000多人,设有教堂、医院、裁判官、仓库、交易所等,俨然一个欧洲中等规模的集镇。明朝和世界各国的商品在这里交换、中转、集散,来自日本、西班牙的白银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由这里进入世界。
当时的双屿岛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惊叹为“16世纪的上海”,因此,许多人斥责朱纨顽固守旧,活生生让战火毁了这个“小上海”——我们经常犯这种错误,拿现代人的观点来对古人苛求。
在四百多年前的大明忠臣朱纨眼里,双屿岛就是一个藏污纳垢的走私基地、倭寇巢穴。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纨调集水师六千人、战船数百艘进攻双屿,岛上居民死伤惨重,海盗首领许栋、日本人稽天新四郎在内的近百人被擒杀。
朱纨不分亲疏远近一锅端的强硬行动,深深触动了地方豪门势力的利益,无数指责谩骂的声音传递到朝廷。朱纨在上疏辩解中,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犹难。”
李光头等96人被杀后,朱纨的官运终于到头。御史陈九德弹劾其“擅杀激变”,好猜忌的朱厚熜居然将朱纨撤职,命他回苏州原籍听候处理。
朱纨得讯,不甘受辱,写了一封类似墓志铭的《圹志》后,服药自尽,时年57岁。随着朱纨的死,他苦心孤诣打造的禁海防倭体系,只进行了两年不到,就灰飞烟灭。
朱纨不是一个不懂官场内幕的书呆子,他对自己的命运早有预测,到任后他给皇帝的第一道奏折中写道:“臣今日不为陛下明言之,则臣今日所行,皆乖张违众之事,市虎传言,意以损真,臣将来之罪,亦自不知所终矣。”何等清醒,何等直率!
朱纨死前,倔强地说:“吾贫且病,又负气,不任对簿。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吾死,自决之,不须人也。”
一个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书生,第一个东南抗倭的统帅,就这样消逝在嘉靖倭患的云烟里。
2.“天下冤之”的张经
嘉靖一朝,东南抗倭战役第一功当属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的“王江泾大捷”,此战,共斩倭寇首级1980余级——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在戚继光的无敌军队出现前,一次战役能斩获倭寇一百个首级的就算立了大功。
指挥王江泾大捷的是朱纨之后的东南统帅张经。
张经,福建侯官人,进士出身,历任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和没有平乱经历的朱纨相比,张经的军事生涯可谓硕果累累,他曾总督两广军务,平定过安南、广西土司和琼州黎族之乱。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张经受命“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诸军”,这个职务的权限很大,“临阵之际不用命者,武官都指挥以下,文官五品以下,许以军法从事。”
张经很清楚卫所军低下的战斗力,所以上书朝廷要求调集各地客兵参战。于是,各地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陆续集中到江浙:京营神枪手、涿州铁棍手、保定箭手、辽东虎头枪手、河间府义尖儿手、河南毛葫芦兵、汉中矿徒兵以及广西狼兵和湘西土兵等等。
客兵中,数广西的狼兵人数最众,名头最大。
明代一向有 “狼兵鸷悍,天下称最”的说法,狼兵并不是虎狼之兵的意思,而是把“俍兵”读白了。“俍”就是土官,“俍兵”就是土官统治下的兵丁。明代的狼兵是指广西壮族地区的土司兵。
张经曾镇压过土司作乱,深知当地狼兵骁勇善战,他征调的,是名气最大的田州(今广西右江地区田阳县)岑氏兵。当时田州土司首领岑猛已死,其妾瓦氏夫人主持大局,已经年近六旬。接到张经的调檄,瓦氏亲率近七千骁勇狼兵,不远千里,奔赴东南参战。
一心立功的瓦氏很希望速战,朝廷派来的钦差赵文华也屡次催促派狼兵剿贼。稳重的张经却认为狼兵“勇进而易溃”,不能托大,要等保靖、永顺的土兵到来,合力夹攻才是万全之策。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四千倭寇突犯嘉兴,张经分遣参将卢镗率部分狼兵和保靖兵驰援嘉兴;总兵俞大猷率部分狼兵和永顺兵,扼其归路;副总兵汤克宽引舟师从中路进攻。在王江泾一战,倭寇大溃,斩首1980余级,溺死无数,史称“王江泾大捷”。
但张经的报功奏折尚未写好,锁拿他进京的圣旨已在路上。
钦差赵文华是内阁首辅严嵩的干儿子,被朝廷派来监督军务。此人丝毫不懂军务,只知道一味催战,并向张经索贿。张经是个实干家,对逢迎拍马这一套概不理会。于是,赵文华和浙江按察使胡宗宪上疏弹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朱厚熜看后犹豫不决,问首辅严嵩,严嵩自然偏袒干儿子:“苏、松人怨张经久矣!”朱厚熜这才降旨逮捕张经进京,没多久王江泾捷报传来,有人就此说情,朱厚熜却斥责道:“(张)经欺诞不忠,闻文华劾,方一战。”当年10月,张经被斩于西市。
对张经之死,《明史》只有一句话概括:“天下冤之”。
张经死后,征调到江浙的庞大客兵一下失了主心骨,成了祸害民间的乱兵,白昼杀人、奸淫妇女、掳掠民财,比倭寇的危害还大。广西的狼兵更是所到之处,鸡犬不宁。气得江浙人编了个谚语:“宁遇倭贼,毋遇客兵;遇倭犹可避,遇兵不得生。”
张经后,周琉接任总督,遭赵文华弹劾罢官,任期仅一个月。
周琉后,杨宜接任,再遭赵文华弹劾免职,任期半年。
杨宜后,胡宗宪接任。赵文华不再弹劾了,他等的就是这一刻——老胡,那是自己人。
3. 被严重误读的胡宗宪(上)
被赵文华视作自己人的胡宗宪,是一个背负了太多责难的一代名帅。
胡宗宪是个熟谙官场政治学的老江湖,《明史》称他“多权术,喜功名”一点没错——对喜好祥瑞的皇帝朱厚熜,他累献“白鹿”、“五色芝”拍马屁;对权臣严嵩,他“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对挡他道的人则下手绝不留情,依附赵文华陷害张经就是一例。
但对权力的热衷,绝不能掩盖胡宗宪的出众能力和彪炳功业,从功劳上说,他才是嘉靖抗倭第一功臣。
胡宗宪,字汝贞,徽州府绩溪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御史巡按宣府、大同。在巡按边防的任上,一次大同驻军闹事,胡宗宪单骑慰谕,化解了这次兵变。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成为东南前线的巨头之一。他对赵文华豪爽大方笼络有加,对总督张经则落井下石。最后,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胡宗宪终于坐上了东南抗倭第一把交椅——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浙江、南直隶、福建等七省军务。
胡宗宪不是尸位素餐的统帅,大权到手,他开始施展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抗倭手段。
擒贼擒王,胡宗宪上任后决计剿、抚并施,并把目标首先对准了最大的倭寇首领王直:“ 海上贼惟(王)直机警难制,其余皆鼠辈,毋足虑。”
王直和胡宗宪是老乡,都是徽州人。凭借这层关系,对王直的招抚,胡宗宪采取的是攻心战。第一,把关在监狱的王直老母妻儿释放了,拣好房子安置,厚加赡养。第二,派特使蒋洲、陈可愿远赴日本,当面许以免罪,招降王直。
王直被老乡总督的诚意打动了,他派自己的养子王敖跟随使者回国,向胡宗宪提出了投降条件:“乞通贡互市,愿杀贼自效。”胡宗宪当然满口答应。
从最大的倭寇首领松口的这一刻起,倭寇集团全面瓦解的命运已无可避免。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末,另一个倭寇首领徐海率众在浙江乍浦登陆,与先入寇的陈东、叶麻集团汇合,大约有万人之众,攻陷慈溪,包围桐乡,锋芒直逼杭州和苏淞,满朝震惊。
接到浙江巡抚的求援信,胡宗宪迅即动手了。他派手下指挥夏正持王直的往来书信,秘密潜入徐海营帐劝降。徐海见信后大惊失色:“老船主亦降乎?”
同为徽州人,杭州虎跑寺和尚出身的徐海,是嘉靖倭患的第二号倭寇首领,当年威风八面,“雄海上,称天差平海大将军”,他和日本人辛五郎勾结,一度纠合日本大隅岛、种子岛、萨摩、日向、和泉等地的倭贼,数万人,千余艘船,大举入寇明朝。但是看到势力最大的王直在与朝廷暗送秋波,徐海动摇了。
打铁要趁热,胡宗宪第二天再次派使者携带数万两银子贿赂徐海,徐海这下心满意足,在归还两百名官军俘虏后,率先退兵。势单力薄的陈东也随即撤兵,桐乡之围被解。
此后,徐海和胡宗宪暗中打得火热,不但献“飞鱼冠及坚甲名剑”给胡宗宪,还把弟弟送到军营做人质,但胡宗宪觉得还不够。
徐陈叶三巨酋中,数叶麻最狡黠骁勇。胡宗宪于是遣谍带着银子说服徐海配合擒拿叶麻,已经死心塌地的徐海当即答应。于是,他设了个陷阱,让官军抓住了叶麻。
叶麻被擒,还有一个陈东。胡宗宪打听到徐海营中有两个歌妓专宠,一名翠翘,一名绿珠,就时不时秘密派人送金银首饰给两女,让两女日夜劝降并要徐海擒拿陈东。徐海犹豫未决,胡宗宪再出连环计,放叶麻出来假意宽待,令其写信给陈东,商量共杀徐海。然后故意把信泄露给徐海。徐海当然大怒,认为陈东背叛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突然率兵抓住陈东献给胡宗宪。
叶麻与陈东被擒,只剩下徐海了。自以为有功的徐海仍然蒙在鼓里,他带着亲信百余人顶盔带甲昂然入城,亲自拜见胡宗宪,俯首称罪。
徐海所部千余人被安排在沈家庄驻扎,胡宗宪令陈东诈写书信给余党,称徐海已约官兵要剿灭他们。陈东党立刻大惊,先动起手。内讧混战中,徐海中槊倒地,众人大乱。第二天,官兵四面合围,纵火焚屋。徐海跳河溺死,辛五郎被擒,余众大部被杀。
胡宗宪将徐海的首级和陈东、叶麻、辛五郎解到北京,朱厚熜十分高兴,抗倭战争爆发后第一次搞了盛大的献俘仪式,百官着礼服祝贺。陈东、叶麻、辛五郎随即被凌迟处死。
4. 被严重误读的胡宗宪(下)
徐海、陈东、叶麻相继被擒杀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初,王直应胡宗宪之邀,带着属下乘船来到舟山群岛的岑港。在胡宗宪派出指挥夏正做人质的保证下,十一月份王直带两个心腹叶宗满、王汝贤离船上岸。
一到杭州,王直即被逮捕,两年后被斩首。
离间计、反间计、连环计、美人计、苦肉计,胡宗宪用一系列眼花缭乱堪比三国时代的妙计,把逞凶一时的倭寇首领玩弄于股掌之中。诱杀王直、徐海两大倭寇集团首领后,倭寇在浙江的侵扰已经不成大的气候,加上戚家军的横空出世,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浙江的倭患基本扫平,胡宗宪领导下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时人张鼎评价道:“其擒徐海、诱王直,功尤奇……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
八面威风的胡宗宪,最后还是成了党争的牺牲品。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做了21年首辅的严嵩被罢官,徐阶接任,开始清算“严党”。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是如假包换的“严党”,严嵩倒台,胡宗宪在劫难逃。年底,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朝廷令下:罢免职务,锁拿进京。
于是,和他踢倒的前任张经、擒获的陈东叶麻一样,胡宗宪戴着沉甸甸的枷锁怀着无限感慨进了北京。
朱厚熜念其抗倭的功劳,没有杀胡宗宪,敕令其回乡。但三年后,严嵩之子严世蕃以谋反罪被诛时,御史发现了两年前胡宗宪和严世蕃勾通的书信,于是胡宗宪再次被逮捕进京。在狱中,愤恨交加的胡宗宪自杀身亡,自杀前他写下了绝笔诗:“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对胡宗宪的倒台,朝野的态度截然相反。朝廷官员一窝蜂的落井下石,责骂其厚结严嵩贪污军饷祸国殃民;东南前线却大呼千古奇冤,特别是胡宗宪帐下的将领和幕僚,更是郁愤交加。首席幕僚徐渭写《十白赋》悼念,矛头直指新任首辅徐阶;文臣沈明臣不避灾祸,“走哭墓下,持所为诔,遍告士大夫,颂其冤状。”而作为最受胡宗宪信赖和重用的将领,戚继光当即万念俱灰,萌生解甲归田的念头:“胡公北辕,浙无知己,欲际新中丞未至,乞病东还。”
胡宗宪是个慧眼识人的统帅。他的幕府里,云集了当时东南最有名的文人能士。他重用俞大猷、刘显、谭纶、卢镗等知名宿将,特别是他对当时默默无闻的戚继光的一手提拔:戚继光从山东调来浙江任参将主持军事,是他推荐的;戚继光两次募兵是他同意并支持的;厚待戚家军,屡次提拔戚继光也是他包办的。因为胡宗宪的知人善任,“尤好施予,故属下皆能效死力。”
胡宗宪虽是进士出身,但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严肃刻板、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他性格倜傥,爽朗大方,平日好携妓酣饮,不拘泥世俗之行。他身材魁梧,膂力绝人,尤善骑射。他经常亲临战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
无论才能、功绩,胡宗宪都堪称明代抗倭史上第一名帅。只是,因为他的依附奸臣、权势过大,树立了太多政敌,而他性格上与传统士大夫迥然不同的豪爽倜傥,也成了当时文人一致攻讦的异类。
当时很多言官弹劾胡宗宪侵吞边饷,并赠他一个外号:“总督银山”。而事实上胡宗宪死时,“其家也几乎壁立。”文人陈德符则在笔记《万历野获编》里,津津有味的把胡宗宪描摹成一个在江南恣情妓乐,“与幕客宣淫于制府”的荒淫人物!
立了这么大功,却背负这么多的骂名。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历来重道德人品,轻才华功业,被茫茫历史尘埃湮没的又何止一个胡宗宪?
拿《四库全书》里的一句评语收尾吧:“盖其人虽不醇,其才则固一世之雄也。”
六、冒险家的下场——王直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