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代兵法精粹
11449600000069

第69章 三十六计(14)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不容于继母,恐遭陷害,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解脱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中,刘琦哀求诸葛亮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务欲置我于死地而后罢休,目下我的处境十分险恶,还请先生相救一二。诸葛亮说:此事关系离间母子之情,恐将来说将出去,多有不便,表示拒绝。刘琦便强邀请诸葛亮进入密室之中,一边饮酒,一边仍缠住诸葛亮不放。可诸葛亮还是不愿答应刘琦的请求。这时,刘琦见再三恳求无效,便掉转话头,对诸葛亮说:我的住室楼上藏有一部古籍,请先生观赏一番如何?诸葛亮听说有古籍观赏,当然是高兴非常,急求一见。于是便跟随刘琦登上一间小楼,到了楼上,见四壁皆空,并无藏书设置,便问刘琦书在何处。这时刘琦便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是事出无奈才把诸葛亮骗上楼来,务请指点出路。诸葛亮埋怨刘琦不该施行欺骗,便要下楼离去,可不料楼梯已被抽走了。这时刘琦便又再三哀求说:先生最担心的是事情泄露,现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没有别人知晓,您应该可以赐教了,说着又要拔剑自刎。诸葛亮见刘琦如此情景,便给他讲了一条计策,叫他借鉴历史上“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经验。利用黄祖新亡,江夏一时无人守御的机会,向刘表请求屯兵江夏,如此便可离开继母,脱离危险了。刘琦按照诸葛亮的计谋行事,果然灵验。后人便把这件事叫做“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本文主旨】

树上本来没有开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绸子剪成花朵粘在树上,做得和真花一样,不去仔细看,就难辨真假。此计的使用,关键在于善于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声势。纵观古今,许多风云人物都是靠此计起家的,他们从一打入宫门开始,便运用诡计奇谋去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到了解决矛盾时,自己就水涨船高了。可见,这“树上开花”的策略是斗智的最高原则,但要达此目的,还必须配合其他计谋。

【原文】

借局布势(1),力小势大(2)。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3)。

【注释】

(1)借局布势:局,骗局。势,阵势。全句意为借助某种假的阵势设骗局。

(2)力小势大:力,力量。这里是指军队的兵力。势,这里是指声势。全句意为兵力小而声势却造得很大。

(3)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此语出自《易·渐》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吉。”渐卦为艮下巽上。艮为山、巽为风、为木。该卦象辞说:“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意思是说树木在山上渐渐地生长,象征着君子应该逐日修养自己良好的德行,并影响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善美的风俗。而此卦上九爻辞所说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里的鸿指的是大雁。渐指的是渐进。陆与“遥”通,这里是指天际的云路。羽是指鸿雁美丽的羽毛。仪是指的效法。全句意为大雁在高空的云路上渐渐飞行,它那美丽丰满的羽毛,使它更显得雄姿焕发,这是值得人们效法的。把它用于军事上,就是用“树上开花”计使本来实力弱小的军队显得声势浩大,这正是从渐卦上九爻辞所获得的启发。

【译文】

利用铺陈的阵势来设骗局,使本来力量小的部队变得声势浩大。这是从《易·渐》中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一语中所得的启发。

【故事论述】

这一计谋就是要给一个繁华的假象,在没有的基础上来一个盛大的伪装。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考烈王(前262-前238)没有儿子,宰相春申君很忧愁。他已经向楚王进献丁许多美女,可楚王却始终没能得到儿子。这时赵国人李园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但又担心假如妹妹不生子就会失去考烈王的宠幸。于是他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妹妹得到春申君的宠爱,并很快有了身孕,李园便和她商量好一个计策。

根据这一计,李园妹妹对春申君说:“君王宠信你,其亲兄弟也不如你受宠。可是楚王还没有儿子。等到楚王死后,大臣们势将拥立其兄弟为王。你出任宰相已二十多年,难免对大王兄弟有许多失礼的地方。将来大王兄弟如果真登上王位,那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现在臣妾已经知道自己怀有身孕,旁人却谁也不知。臣妾受你的宠幸还不算久,假如能凭你的高贵身份把臣妾献给楚王,楚王必然会宠幸臣妾。如果臣妾能得上天的保佑而生个儿子,那岂不是你的儿子成了楚王的继承人?到那时楚国的各种封赐都可到手,这和面对不可预知的危险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春申君认为这话很对,就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王,楚王很快就喜欢上了她。后来她果真生了个儿子,也自然的被立为太子。考烈王也很重用李园,因而李园也就掌握了朝政。李园深恐春申君泄漏内幕。考烈王生病了,有人提醒春申君要对李园保持警惕。而春申君认为李园是一个儒弱之人,而且自己对他不薄,对这样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并不怀疑李园。那个提醒春申君的人一见春申君不听,恐遭不幸,就跑了。过了十七天考烈王驾崩,李园果然先入宫中,在棘门内埋伏下刺客。当春申君经过棘门时,李园的刺客当场把春申君杀死,然后李园又派人杀死他的全家。李园的妹妹因先怀了春申君的儿子,而后入宫,生下的孩子被立为王,史称楚幽王。

李园先找到春申君这棵树,然后让他的妹妹在这棵树上萌芽。她通过他而怀孕,后来她把果实却结在了一棵枯树上,也就是楚考烈王。最后这个国家就落到了李园的手中。

其实使用这样的手法而得到好处的最有名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吕不韦,他认为当时在赵国为人质的秦公子子楚是“奇货可居”。当然说这样的话是因为吕不韦是一个商人,所以他把所有他投资的事物都认为是一货品。他供给当时在秦国不受重视,在赵国穷困的子楚大量的财物。史书记载他对这件“奇货”的投资是把所有的家当都卖了。他跑到秦国去找到受秦王宠爱的华阳夫人,对其没有子嗣表示了极大的担心。认为当今秦王如果一旦先走一步,那对于如华阳这样一个曾是秦王宠妃的人来说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华阳夫人一听也害怕了,就请教吕不韦有何办法,吕不韦就让华阳认子楚为儿子,再说动秦王立子楚为太子。华阳夫人凭自己的美貌办成了这件事。

吕不韦又跑回赵国,请子楚来家里做客,然后献上了已怀有身孕的爱妾。所有的这一切让子楚感激涕零。许下诺言,将来自己登上王位之时,秦国要与吕不韦共享。其实就是子楚不答应这样的条件,秦国也可以说是吕不韦的了,因为自己的孩子会成为这个国家的继承人。后来果然如吕不韦所料,他的老婆真生了个儿子,也真的被子楚立为了太子,这个人就是秦始皇。但他没想到的是会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

吕不韦的这笔生意,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生意,他所见到的繁花生树也是最壮观的一次。

在战场上若有此计就是虚张声势,因为用虚夸的外表才可以震慑住敌人。

而这一计竟然被三国时的粗莽之人张飞很好的用了一次。刘表死后,势力强大的曹操就开始攻打荆州。这就使刘备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好在刘备一生主要靠逃亡生存,这一次他又带着十万余老百姓一同逃亡。曹操对刘备是早想除之而后快,于是就紧追不舍。刘备的生死兄弟张飞只率二十余骑兵断后,当他跑到长坂坡的桥上时,发现桥东面有一片树林,他知道这样逃下去不是办法,必须要吓住追兵。于是他心生一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急中生智。他命这二十多名骑兵砍下树枝,系在马尾上,让马在树林里来回奔跑,于是尘土飞扬,看上去像有千军万马埋伏其中似的。张飞独自立于桥头,手持长矛,准备迎战。曹操率兵追到,见张飞如此架势,又见树林中尘土飞扬,怕有伏兵就不敢近前。张飞更是把这一虚架势发挥到极致,这就更令曹操疑心大增。赶紧率军撤退,等到他醒悟过来时,张飞早已断桥而去,这也为刘备赢得了时间,使他得以逃到夏口。

【计名典故】

本计计名来自古时一些战例。所谓“树上开花”在军事上一般是指,在敌强我弱,遭到敌军攻击压力的形势下,我军采取某些方法,制造种种假象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以迷惑敌军,或将其引走,或将其击退,或将其歼灭。三国时期,张飞在当阳桥以三十余名骑兵,吓退曹操追击刘备的数万大军,就是用的这种计谋。张飞命令士卒将战马拴在离桥不远的树林中,砍下树枝,绑缚在马后,用鞭抽打,马蹄乱踢,尘烟滚滚,张飞独自一人,屹立桥头,手持长矛,怒目而视,曹操见状,误以为桥的对面埋有大量伏兵,便下令撤兵了。战国时期,田单大摆火牛阵,击溃燕军,以及南朝宋文帝时,檀道济用唱筹量沙的计谋,假装军粮充足,骗过了北魏大军,最终安全突围,都是用的这类计谋。后人把这些计谋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就叫做“树上开花”,意思是说:树上本来没有花,却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彩花粘在树上,让人一眼看去,真假难辨。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本文主旨】

反客为主就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要设法争取主动权与控制权,使主受客的支配与摆布。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只有掌握主动权与控制权,才可以夺取胜利。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1),渐渐进也(2)。

【注释】

(1)主机:主要的关键之处,即首脑机关。

(2)渐渐进也:语出《易·渐·彖》:“渐渐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按《易经增注·下经·渐》的解释:天下事动而躁则邪,静而顺则正。渐则进而得乎贵位,故行有功。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凡是行动盲目而急躁,就会走入歧途;凡是冷静而顺乎客观规律,就会登上正道。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达到显要的地位,便会行而有功。

【译文】

乘着对方的空隙,插足其中,以致最后掌握其首脑机关,这是循序渐进的结果。

【故事论述】

这一计谋在中国用兵史上屡见不鲜。隋炀帝大业三年,李渊联合突厥,率兵三万从太原出发,打着尊立代王的旗号,兴起义师,向关中进军。大队人马行至贾湖堡处,因遇大雨不能行军,只得暂时驻扎下来。这时,李渊接到军报,说是魏公李密领众数十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恶,布告天下,起兵反隋。李渊听知这一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便与儿子李世民商量对策。世民说道:李密兵多势大,不宜与之对敌,不如暂且与他联络,也可使我军免除东顾之忧。李渊同意了世民的计策。即命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希望结成同盟,共图大事。信送去不久,便收到李密回信。李密信中言词十分傲慢,虽然表示愿意结为同盟,但李密自称是盟,并要李渊亲自去河内缔结盟约。李渊父子二人看了李密的回信,心中很是不满。但李渊转念考虑到双方势力悬殊,还是忍让为好,便又对李世民说道:“李密狂妄自大,即使订了盟约也未必实行。但我们现在正进军关中,如果断然拒绝结盟,与他绝交,只怕又增加一个敌人。倒不如暂忍一时,先以卑谦之词对他大大颂扬一番,让他更加志气骄盈,稳住他的心。这样既可以利用他为我军挡住河洛一线,牵制隋军,又可以使我军专意西征,岂不是两全其美?待到我军平定关中后,便可“据险养威”,看着他与隋军鹬蚌相争,让我军坐收渔人之利,岂不更好!”李世民非常赞成父亲的用计,于是便再要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大意是说:现在天下大乱,亟需有统一之主,魏公您功高望重,这统一之主自然非您莫属。我李渊年事已高,对您表示诚心拥戴,只求您登位之后,仍然封我为唐王就行了……李密收到李渊的复信,心里甜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了,满口答应李渊的要求。这样,李渊就免除了东顾之忧,便挥军西进了。一路上,攻霍邑、临汾,直取长安,把一个13岁的代王侑拥立为皇帝,并且改元义宁。到第二年,隋炀帝被弑,李渊自立为帝,称唐高祖。

再看李密自与李渊结盟后,率兵东进,所到之处,攻城掠地,节节胜利,除东都一地被隋将王世充坚守受阻外,其余如永安、义阳、弋阳、齐郡等地,以及赵魏以南、江淮以北所有揭竿诸军都望风归附。于是,李密继续强攻东都,与王世充做最后决战。这时,已自立为唐高祖的李渊也派李世民领兵来到东都,名为援兵,实际上是来争地盘的。李密进攻,李世民派兵从中阻挠,以致东都久攻不下。

俗话说:物极必反。正当李密踌躇满志,决心攻下东都自立为王时,却因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听贾润甫、裴仁基与魏征等人的再三忠言劝告,以致两次中了王世充的诡计。东都城下之战,竟然大败,走投无路,数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万人马跟随李密惶惶退入关内投奔唐王李渊。当时李密还想,李渊会念昔日结盟之情和灭隋之功,给自己封以台阁之位,或许有朝一日,还能东山再起吧!可谁知这时已处主导地位的唐主李渊却只封他一个光禄卿的闲职,另外还赐了一个邢国公的空头爵号,这使得李密大失所望。

且说李密降唐以后未得重用,心中很是不满。这一切李渊都心中有数,但表面上却格外亲热,称李密为弟,并把舅女独孤氏嫁给李密为妻。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想稳住他的心,可这些并不能满足李密的欲望。没过多久,他便与王伯当勾结,起兵反唐,结果被唐将彦师打败,全军覆没,李密、王伯当也都被杀死。

【计名典故】

本计计名出处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据《李卫公问对》载:“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其二是,杜牧注《孙子兵法》载:“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为客,敌为主,则攻其君主”。其三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法正对黄忠讲的一段话:“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励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从上述资料以及前人对本计的按语来看,所谓“反客为主”,从军事上说,主要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对同盟者(包括将要从敌军中争取的同盟者)来说,本来是同盟者为“主”,我为“客”,经过运用计谋,使我得以插足其中,并在同盟者中逐渐掌握了领导权、支配权。这便是“反客为主”了。二是对敌军而言,我方实力小,处于被动,是为“客”。经过运用计谋进行斗争,我方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也是“反客为主”了。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本文主旨】

用美色或其他财物诱惑敌人,尤其是敌方的将帅,消磨其斗志,分裂其核心。使其部队丧失战斗力,从而乘机取胜。

【原文】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1)。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2)。

【注释】

(1)将智者,伐其情:将智者,指足智多谋的将帅。伐其情:即从感情上加以进攻、靡化,抓住敌方思想意志的弱点加以攻击。《六韬·文伐》中就主张以乱臣、美女、犬马等手段攻其心,摧毁其意志上的屏障。

(2)利用御寇,顺相保也:语见《易·渐·象》。御,抵御。寇,敌人。顺,顺利。保,保存。全句意为此计可用来瓦解敌人,顺利保存自己。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