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会带人,才有高效团队
11532200000012

第12章 带人篇(12)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一个处理下属矛盾的高手。华盛顿在组阁时,一方面让起草过《独立宣言》、精通国际关系、深受国民仰慕的杰斐逊任国务卿,同时又让具有卓越的法律、行政才能的汉密尔顿任财政部长。但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却像是“一根木桩上的两头驴子”,相互使蹄子踹对方。俗话说,“一根木桩上拴不住两头叫驴”。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分别代表了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由于双方利益不同,在制定政策时分歧迭出。政府的权力分配又加剧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实权却相当于“首相”,并插手外交事物;在外交上汉密尔顿亲近英国,而杰斐逊亲近于法国。英、法两强之间又是矛盾重重。他们之间的巨大分歧,使两人像两只好斗的公鸡天天在内阁里打架,后来竟发展到在报刊上相互攻击。华盛顿这个“头儿”,就夹在这“两头驴子”的中间,还要有效地驱使他们,没有一点用人的点子谈何容易!

华盛顿的点子是:在对立与不和中寻求“中间通道”。用他们两人目标的相同点来消除他们手段上的差异,始终把内阁维持在一个统一体中而不至于破裂。

华盛顿就是这样把两个第一流的人物团结在他的身边,使内阁的力量始终不减第一流水平。

无独有偶,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个善于调解下属矛盾的高手。武则天在位时,狄仁杰和娄师德同朝为相,二人都是武则天的左膀右臂,深得武则天的重用。可是二人素有矛盾,在武皇面前倒还和气,可一下了朝就仿佛仇家,常有冲突。武则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确,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不好,自己的左右手打起架来,左右腿也不会闲着啊,自己这张脸打青了肿了还是小事,万一弄出个内伤来,整个朝廷不就乱了套嘛,朝廷瘫痪了,还怎么治理国家啊!

武则天心里虽然急,可是并没有让自己一下子陷入二人的具体矛盾之中,而是超脱物外,从不评论谁是谁非,暗自琢磨矛盾产生的原因。后来武则天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狄仁杰太恃才傲物,根本看不起娄师德,总是想方设法地排斥他。娄师德虽多番忍让,旁人都替他打抱不平,他自己心里自然也是打着结,通畅不了。

有一天,武则天把狄仁杰找来,问他:“朕很重用你,任你为相,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狄仁杰不以为然地说:“我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学识来晋取官爵的,不像有的人是依靠奉承拍马屁而当官的!”武则天微微一笑,说:“可是朕原来也不了解你的德行和才识啊!你之所以官至宰相,是因为有人向我大力推荐你。”狄仁杰很奇怪,说道:“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不知道是在下的哪位好友如此看中臣,我一定要好好谢谢他,以报知遇之恩!”

“当初是娄师德多次向朕鼎力推荐,说你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刚正不阿,堪担大任,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朕这才下定决心委你重任的,娄师德不愧是朕的伯乐啊!”说完,武则天命令左右拿来装着大臣们奏折的箱子,从里面找出了十几本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看。

狄仁杰一一仔细阅读,不禁汗颜。他很后悔自己刚才恃才傲物而说的话,为自己以前对娄师德怀有成见感到非常内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武则天从他的表情中,已看出他惭愧的心思,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不禁会心一笑。

此后,狄仁杰见人就说:“没想到娄师德不但不念旧隙,反而推荐我为官,从未对我透露过一点不满,以前都是我太目中无人了!没有他,我也不会这么快就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说起来他应该是我的恩人啊,没有他这个伯乐,再好的马也只是用来驮货而已!”这些话传到娄师德那里,从前的委屈也都全没了,气也就自然通顺了。从此两人齐心协力,共同为朝廷出力,为一代圣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两位下属发生了矛盾,很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上司来说“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领导者有时也不便指明谁是谁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者能够“置身事外”,从整体利益出发,以“和”为手段,解决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就能降低组织“内耗”,塑造一个向心力强的团队。

一碗水端平

领导者维护着公平公正的组织原则,只有处事公正,一视同仁,才能顺应下属意愿,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大家同舟共济。

由于上下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则双方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一般来说上级希望下属对工作尽职尽责,勤奋努力,以便圆满地、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而下级则希望上级对自己的工作给予重视,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成果给予认同,并在待遇上合理分配,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最伤害下级的是有了功劳上级代为领取,而有了过失则由下级自己承担,这样会使员工心理失衡。

在处理与下级的关系上,领导者要同等对待,不分彼此,没有亲疏,不能因外界或个人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冷热无常。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又难免愿意接触与自己爱好相似、脾气相近的下属,无形之中冷落了另一些下属。这时领导者要适当地调整情绪,增加与自己性格爱好不同的员工的交往,尤其对那些曾经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更应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防止有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有一些领导将与下属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和迁就错误混淆起来,对于下属的一些不合理的,甚至无理的要求也一味迁就,用感情代替原则,使纯洁的情感庸俗化。实际上,这是把下属引入了一个误区,对工作对下属都不利。

领导者在表扬下属时也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司中每个人机会应当是相等的,干得出色的下属,当然值得表扬,该评功论赏的也要给予奖赏,但平时应该和其他员工一视同仁,因为奖赏是对出色工作的回报,他已经得到了回报,其他方面仍然和大家一样。因为工作中强调的就是公平。假若给予某人以特权,甚至对他做错事进行包庇,如何让别人模仿他,向他学习?

因此,在管理中,领导者一定要给员工一种公平合理的印象,这样才能激发下属努力工作,同时也使做出成绩的人戒骄戒躁,不断上进。同样,对于犯了错误的员工也应该撇开私心,进行惩罚。每个人在规章面前都是平等的,无论什么原因,首先要以一个相同的标准去衡量考核。

当然对于体弱的员工和女性员工也不能另眼看待,的确不适合女性的工作岗位,就不要安排女性,但如果安排了,就要同工同酬,不能留下什么把柄,让员工有所议论。体弱员工也应如此,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他们与其他职工是一样的,不享有任何特权,因为企业是一个集体,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当然,领导者对下属的管理也不应当墨守成规。任何规定在制定之初都有它制定的背景,随着时代环境条件的变化,背景也随之改变,既然如此,所有的规定和法规也应该跟着发生变化,领导者应该切实了解这一点。

促进下属之间的“互补合作”

很多领导者总是抱怨自己的手下能人太少,恨不得自己的下属变成能杀能闯的“猛将”。

不用说,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单位里的每一个人都技艺超群,领导者的命令就没有威力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特点,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位置上,你就会变成卓有成效,人人爱戴的领导者。

在一次战役中,由于战争的需要,临时招募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参军打仗。有这样一支小分队奉命驻守在一个小岛上。他们当中有大学教师、机械工程师、政府机构的办事员,也有泥瓦匠、小饭馆老板、裁缝铺的学徒,还有消防队员、小提琴手、汽车修理工,等等。他们一到岛上,就都行动起来了。有的用捡来的木条、干草搭起了简陋的帐篷,有的用自制的工具支起了炉灶,还有的忙着施展烹饪手艺,人人都施展自己的拿手戏,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尽情地发挥。一顿丰盛的晚餐过后,还举办一场热闹的晚会,大家有说有笑,有唱有跳。

几天过后,小岛遭到敌人的攻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大学教师和小饭馆老板便显得手足无措,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消防队员和汽车修理工则能够临阵不乱,熟练地使用手中的武器,对敌人进行了狠狠地打击。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教师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的知识较多,可以说是比较有才华的人了,可是一打起仗来,他却不如一个只念过几年书的消防队员。这就是所谓未在其位,能力就不能得以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即是如此。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组织就好比上述的那个小分队,也是由各色各样的人组成,他们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身为领导者,你就要做到对下属的特点、能力,甚至个人的性格了如指掌,做到惟才适所,使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惟有如此,你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支持。

例如,对于只求进取,做事马虎的下属,做领导的若要求他事事精确、毫无差错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最适合做临时性工作,如果你手下有一件需要迅速处理的工作,交给他是比较合适的。而你莫忘了,当然,最好还应当找一个做事谨慎的职员加以审核。相反的,若有充裕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交给谨慎型的职员,以求完美无缺。万一你的下属都属于快速型的,这说明你以前在用人上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问题。首先,你可以有重点地训练你的下属,让他们往谨慎上转化一些。诚然,这是需要花大工夫的。其次就是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可以换掉几个人。

再譬如说对于那些爱表现而又才能不足的,你可以在无关紧要的事上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也不要去批评他、压抑他,也可以让他管理卫生、抓职员纪律等,对他实行低薪大工作量,这样不亏公司,还会使他感到满意。对于那些默默奉献、不爱表现的人,最好就给他们以高职称高工资,也没有必要非提拔他们当个“主管”之类小官员不可。而对于那些做事谨慎小心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则应该把管理的位置让给他们,他们或许会做得比你想像得更好。

总之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很多,人也多种多样,让每个人对应好一个工作,这是一个领导者的职责。等你把这些处理得井然有条了,你就会发现组织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了。

重视下属的意见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领导者要主动听取下属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事物,做出正确的决策。从管理角度来说,领导者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听取下属的反面意见,可以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下属,让他们找到一定的渠道宣泄意见,这就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对于有能力的下属来说,领导乐于听取不同意见会更加有意义,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纳谏之门,就会更积极、更大胆地献计献策,会更勇敢地纠正领导的过错,更自觉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反之,如果领导一听到反面意见就大皱眉头,甚至对献策的人假以辞色,乃至打击报复,不接受部下的建议或批评,势必会人心向背,失去下属的信赖和拥戴。

秦始皇执掌大权后,除掉了原来垄断朝政的吕不韦,并将吕氏门下的3千多门客全部驱逐出境。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从别的国家来秦国的人都不准居住在咸阳,在秦国做官任职的别国人,一律就地免职,3天之内离境。他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担心从别国来秦的人太多太复杂,恐怕会对秦国有所损害;二是认为自己英明无双,有能力治理好秦国,不需要其他国家所谓的人才;三是某些大臣为了排挤别国来做官的人,进谏秦始皇,劝其驱逐别国人,以争权夺利。

驱逐人才是历代君主的大忌,秦始皇草率做出如此决定,势必引起一些有见识的大臣的不满。李斯是当时朝中的客卿,来自楚国,也在被逐之列。他认为秦始皇此举实在是亡国的做法,因此上书进言,详陈利弊。他说:从前秦穆公实行开明政策,广纳天下贤才,从西边戎族请来了由余,从东边宛地请来了百里奚,让他们为秦的大业出谋划策。而当时秦国的重臣蹇叔来自宋国,配豹和公孙枝则来自晋国,这些人都来自于异地,都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收复了20多个小国,而秦穆公并未因他们是异地人而拒之门外。

李斯又举出大量历代有作为的秦王广招贤才、多方纳谏的事例,并直言指出,秦始皇的逐客令实在是荒唐之极,把各方贤能的人都赶出秦国就是为自己的敌国推荐人才,帮助他们扩张实力,而自己的实力却被削弱,这样不仅统一中国无望,就连保住秦国不亡也是一件难事。

这一系列的肺腑之言虽然尖锐刻薄,但都是逆耳之忠言,使得秦始皇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由于听了某些狭隘大臣的愚见,更是出于自己的骄横,做出了这样错误的决定。自己如此的不明事理,哪里还能得到其他贤能之士的辅佐呢?秦始皇立刻传令四方,告知众人,秦王收回了逐客令,挽留各方的人才。同时派人请回李斯,“为其复职,当面谢罪”,同他共同商讨统一六国的大业,并决定此后要广招各方志士,争取他们为秦国的强大做出贡献,为自己效力。